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

這一夜,李潼便暫時住在了汧源城,謝絕了隴州刺史段達所安排的盛大歡迎宴會,簡單用過餐食之後,除了隴右一干文武官員之外,餘者包括那些羈縻州府的胡酋們,一併遣出,開始詢問隴右的軍政事宜以及備戰情況。

他這裡剛一開口,隴州刺史段達便起身說道:“卑職居任失職,需要向殿下請罪。此前西京鬧亂,訊息傳入隴州,但卻無力馳援、觀望成敗,懇請殿下降罪!”

李潼聽到這話,倒是微微一愣,他一路行來,所見關內道諸州縣官長,多有諉過之辭,但卻少有人能像段達這樣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

不過他此行西進,爲的並不是追究西京責任,所以也並不打算就此深談,但他還沒來得及開口扯開話題,段達便又繼續開口,而在聽完段達的後半段話後,李潼才意識到段達並非單純的請罪。

“但在殿下降罪之前,懇請能容卑職稍述失職原委。隴州不過關西小州,在編之民幾千戶而已,地當隴山行道,山水不富、物出不豐,卑職在事以來,勤勤懇懇,務求不失。

但長壽年初,朝廷徵調資助安西行軍,隴州地當行軍途側,府庫爲之空竭,壯力征發近半,未得克復四鎮之利,已經身受窮黷之弊。朝廷鎮撫大計,卑職不敢妄論是非,但懇請殿下能容在戎之隴州兒郎番歸暫休,則卑職甘領大罪!”

段達言爲請罪,可是當話講到這裡的時候,神態間已經多有悲屈,語調低沉的叩拜在地。言爲請罪,實則訴苦。

隨着段達表態,在場也有幾名諸州民政官員,也都紛紛起身開口陳述,所言與段達大同小異,都是安西四鎮駐軍給他們各自州境民生所帶來的破壞。

李潼聽完後,一時間有些默然。他倒不覺得這是諸州官長欺生、聯合起來給他施加壓力,類似的困苦,一路行來他的確能感受到。

安西四鎮遠接西域,距離大唐本土實在遙遠。在古代這種交通與運輸條件之下,想要在四鎮維持長期大量的駐軍,所要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

哪怕在貞觀與高宗前期,大唐政局穩定、國力蒸蒸日上的情況下,朝廷所設四鎮也並未派駐大量的人馬,基本上都是維持少量的精兵駐軍規模,以羈縻諸胡、維持秩序爲主。

武週一朝本就一言難盡,朝廷財政狀況本就極爲惡劣,甚至就連京中百司維持都頗爲簡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在安西派駐重兵,壓力自然只能往地方上分攤。

如今的安西四鎮,駐軍規模爲三萬人左右,可需要負擔的成本卻不只這三萬大軍的錢糧物資消耗,還有這遠行萬里所造成的驚人損耗。後者的消耗又比前者大了數倍有餘,因此隴邊諸州所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

此際不獨諸州官長們各自訴苦,甚至就連河源軍副使夫蒙令卿在聽完衆人講話後,也忍不住開口說道:“殿下要問隴邊諸軍備戰情況,卑職既然在事,本不應訴苦。燕國公舊鎮河源時,本有開渠興溉、屯田養軍之利,婁相公繼之,更作壯大,因此河源軍本也多有積儲,但那是之前。

四鎮收復後,糧用多由河源支出,到如今,河源軍倉物空虛,用度瘠薄。若是再不得關內補助,維持都恐艱難。將士貧飢,恐難烈戰。”

聽到就連夫蒙令卿都開口表示對安西駐軍的不滿,所言河源軍儲備情況又如此不容樂觀,李潼也忍不住微有動容。隴右軍民都因安西駐軍而深受困擾,他心知這一點必須要慎重對待與迴應,否則人心恐不足用。

“咸亨以來,四鎮頻受滋擾。吐蕃兇殘之國,幾次出兵西突厥十姓故地,欲斷我大唐張掖。舊年聖皇執國,以養息當先,暫拔四鎮,結果卻令賊勢更加猖獗。諸胡懦弱,不能制蕃。所以朝廷再復四鎮,勤修甲兵,以阻斷吐蕃窮惡之勢。此事務在切疾,不容置疑!”

面對羣衆訴苦,李潼首先肯定了安西駐軍的戰略重要性,最起碼在他這裡,是絕對支持這一安排。

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的主要邊患便來自北方,無論此前的匈奴還是隋唐之際的突厥。大漠上的胡族進退從容,幾乎掌握着所有的主動權。

而想要制約他們的機動性、壓縮他們的活動空間,就必須要在別的方面尋找出路。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便積極主動的與西域進行溝通聯絡,所謂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如果不能在西域維持足夠的影響力,那麼再面對大漠來犯之敵的時候,中原王朝無論是攻是守,能夠進行的選擇都不多。

而相對於秦漢,大唐還多了一個高原上的敵人吐蕃,所以對西域的控制力需求就更高。一旦讓吐蕃與突厥通過西域取得聯繫,那麼大唐所有的戰略主動權都一概喪失,只能被動挨打。

雖然武則天當國以來,在對外的軍事方面委實一言難盡。但是在安西四鎮的問題上,李潼覺得需要給他奶奶說一句公道話。

大唐在貞觀年間攻滅高昌國,首設安西都護府,在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地修築城堡、建設軍鎮,用以維持對西域諸國的控制與影響,這便是安西四鎮的由來。當時四鎮所面對的主要敵人,還是西突厥。

高宗顯慶年間,唐軍攻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西突厥正式滅亡,而大唐也通過安西四鎮確立了在西域的唯一霸權。

西域局面得到控制、東西突厥俱已滅亡,高宗才得以集中全力,發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而在這時候,吐蕃大相祿東贊經過長達十數年的準備,率軍走下高原,開始向大唐屬國吐谷渾發起了進攻。

當時大唐全部兵力都投入對高句麗的作戰中,根本無暇西顧,畢竟高句麗這個政權乃是隋唐兩代君王的怨念。不滅高句麗,則不可稱金甌完整。

經過長達三年的作戰,隨着吐谷渾內亂、權臣背叛投靠吐蕃,吐谷渾被祿東贊所攻滅。之後祿東贊更親自坐鎮吐谷渾故地,消化這一勝果。

大唐攻滅高句麗的戰事,從顯慶年間正式開始,一直到了總章年間,才徹底攻滅高句麗,即就是這一場戰爭從公元660年一直持續到668年。

而到了這時候,大唐國力達到了最高點,同樣的,民力也消耗到了一個極點。畢竟從高宗繼位伊始,在西攻滅西突厥,向東討伐高句麗,這兩大政權都是當世強國,兩大戰場又各極西東、相距萬里之遙。戰果雖然輝煌,但對民力的使用消耗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程度。

但留給大唐休養的時間並不多,到了670年,隨着吐蕃初步消化完吐谷渾故地,便再次向外亮出了獠牙,在這一年出兵攻陷安西四鎮,開始挑戰大唐在西域的霸權。

大唐對此自然震怒無比,高宗即刻任命薛仁貴率軍反擊吐蕃,護送吐谷渾王歸其故地。不獨要重新奪回對吐谷渾的控制權,更要給予吐蕃迎頭痛擊。

薛仁貴此行爲邏娑道行軍大總管,而邏娑正是吐蕃的都城,這說明大唐此番行軍是以攻進吐蕃王城作爲最高目標。但之後的戰事,便是後世無數軍迷都爲之扼腕的大非川之敗。

大非川這一場戰敗,成就了祿東贊之子論欽陵吐蕃軍神的威名,也是大唐在對外用兵中首次大敗。須知就在顯慶四年,蘇定方在攻討西突厥之餘,順帶着還讓吐蕃吃了一場大敗仗。

可現在僅僅只過了十年時間,吐蕃再次走下高原,竟然殺得百戰百勝的大唐強軍大敗虧輸。這對大唐的威嚴,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害。

大非川此敗,論者諸多,但歸根到底,大唐此戰是輸在了戰略上,低估了吐蕃崛起的速度,也小覷了吐谷渾之於吐蕃的重要意義,同時對於大唐多年征戰所帶來的民力損耗沒有一個正確認識。

此戰中,論欽陵一共投入了四十萬兵力參與作戰,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所消化的吐谷渾亡國之民。

從此以後,四鎮便一反此前頻繁易主的狀態,一直在大唐的掌控之中。只是在安史之亂後,吐蕃趁大唐虛弱出兵奪取了河西走廊,但即便如此,四鎮仍然堅守幾十年。

所以,安西四鎮駐軍的戰略意義,並不能以利弊作爲權衡。

假使武則天在四鎮收復後沒有做出重軍駐守的決定,一旦四鎮再次陷落,就算到了開元年間大唐權力鬥爭再次告一段落,重返西域之際,怕也要面對另一個吐谷渾,西域早成吐蕃霸權的一部分。

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107 坊居閒趣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012 耶耶的召喚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264 色是殺人刀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588 殿下丰姿,繪影護身0866 諸子不才,不可付事0040 內教坊伶人0544 先王仁義,前緣早定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241 秀姿動人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737 豫王西行,祭拜皇陵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425 禍延深宮,三思殺女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119 伴遊金吾衛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960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218 銀青光祿大夫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080 豬狗之才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60 分頭入洞房0242 蜀女有才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268 薰蕕不同器0280 寶利行社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086 曲樂動人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46 白刃不相饒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61 佳人再贈香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298 坐地抽利,更勝劫掠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016 大唐潑婦0216 急流勇退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
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107 坊居閒趣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012 耶耶的召喚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264 色是殺人刀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588 殿下丰姿,繪影護身0866 諸子不才,不可付事0040 內教坊伶人0544 先王仁義,前緣早定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241 秀姿動人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737 豫王西行,祭拜皇陵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425 禍延深宮,三思殺女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119 伴遊金吾衛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960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218 銀青光祿大夫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080 豬狗之才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60 分頭入洞房0242 蜀女有才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268 薰蕕不同器0280 寶利行社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086 曲樂動人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46 白刃不相饒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61 佳人再贈香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298 坐地抽利,更勝劫掠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016 大唐潑婦0216 急流勇退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