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

眼見到雍王對於戰前那場小糾紛的處理,直至其餘諸將退出之後,黑齒常之又忍不住感慨道:“殿下策御有術,不失情義、不沒法度,兼於仁威,朝廷大事相任,確是得人。”

李潼聞言後則嘆息一聲,不乏感慨道:“諸將或任性使氣,但察其精忠報國的殺敵之心,則未可稱惡,不忍嚴令勒之,恐傷志氣。但若不問,又怕驕縱難收。所以小懲大誡,盼能各有所得。”

他之所以如此處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考慮到朝廷對於隴邊此勝的犒獎問題。

於青海重創吐蕃人馬,不獨只是長安幕府因此受益,對於整個大唐社稷而言,也是一樁大喜。但如果考慮到當下時局的具體情勢,這件事對朝廷而言就未必盡是好處了。

起碼長安幕府因此威名大噪,這對於朝中一些有意限制雍王的人而言,將會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李潼近日也略有設想,覺得朝廷對此處理大概會有兩種策略。

第一種就是專門針對雍王,對雍王大加殊榮犒獎,乃至於直接將雍王召回朝中,尊位待之。但是對隴邊建功的衆將士們的犒獎,則就敷衍應之,不會過分的隆重。

如此一來,既能打斷李潼分陝而治的局面、收其事權,讓他不能再繼續經營私己的勢力。

而對隴邊功士的薄待,則就可以引導這些人覺得雍王只是在用他們的奮鬥爲自己謀求功名、尊榮,削減他們心裡對雍王的敬仰。即便來年邊士入朝,有這樣的前車之鑑,怕也不會選擇向雍王靠攏。

第二種則就是淡化雍王在這場戰事中的作爲與存在感,僅僅只是重點褒揚隴右的將士們,通過朝廷的恩賞讓這些邊士們認清主次,不要忽略了洛陽朝廷的正統性。

或許還有其他情況是李潼所料未及的,但只要朝廷不能容忍長安幕府長期的存在,那麼對於青海這一場戰功就絕對不會正常處理,肯定是會有一些手段的。

隴邊好不容易得此壯勝,李潼當然不願意因爲他與朝廷之間一些暗鬥紛爭而影響到朝廷正常的賞格封授,使義士熱血寒涼。

而且有鑑於朝廷目下的財政形勢,怕也很難有大手筆的錢糧犒賞,即便做出一些實物激勵,應該也會讓長安幕府進行籌措。

李潼如此處理衆將觸犯軍令,同時也是在降低他們對朝廷封賞的期待感。如果朝廷犒獎過於刻薄,他願意承擔這樣一個惡名,讓邊士們不要因爲朝廷的犒獎態度而影響到整體對殺敵報國的熱情。

如果朝廷只是大開空頭支票,卻將籌措賞物的壓力轉嫁給長安幕府,有這樣的前計打底,也可以避免長安幕府驟然承擔太大的錢物壓力。

至於他自己究竟是歸朝還是繼續留守長安、分陝而治,這不是洛陽朝廷能夠決定的。

有關這一盤算計,李潼並沒有向黑齒常之透露,這本也不是便將應該考慮的問題。略過此事之後,便又講起了對於海東佔領區域的經營問題。

王孝傑米柵這一場勝利,讓唐軍直接向赤嶺以西拓地兩千多裡。

黑齒常之所率追擊人馬在王孝傑米柵外的郊野正面戰勝吐蕃人馬後,繼續向前追擊,一直將蕃軍追殺到了大非川中段,當吐蕃精銳人馬已經漸有重新集結之勢的時候,才停止了追擊的步伐。

除非吐蕃再次集結大部人馬重新殺回,大非川以東的青海地區已經被唐軍所實際佔領。而且在收軍之前,黑齒常之還在大非川西南側的渴波谷留駐了一部人馬以防控此境。

渴波谷位於青海的西南方位,是黃河上游的一處重要山隘,也是從青海進入黃河九曲地區的重要通道。

歷史上中宗朝以後,吐蕃逐步滲透、侵佔了黃河九曲之地,曾於彼境築有大莫門城,一直到了開元年間,唐軍與吐蕃大戰渴波谷,拔起大莫門城,這才逐步瓦解了吐蕃對於九曲之地的控制,之後又經過多年奮戰,纔將九曲之地徹底收回。

現在唐軍前路已經控制住了渴波谷,這意味着提前封鎖了吐蕃進入九曲之地的通道,這也是青海此戰的戰果之一。

可是對於是否長期駐守渴波谷,黑齒常之仍然心存幾分遲疑:“蕃國此戰雖然大敗,但所損多是其附庸部族,其本部真正戰沒者並不多,因其馬力充盈,多棄器杖而走。欽陵之力雖有折、但未盡,一旦疲敝稍緩,必再生爭強之念。

我大唐將士自不懼戰,但渴波谷所在離境將近兩千裡,且大非川地勢開闊、頗利蕃軍離合遠襲,一旦遠師重設,失於策應,恐勞民傷財、不足長有。”

聽到黑齒常之的陳述,李潼也眉頭微皺,看着擺在案上的地圖有些遲疑不定。

渴波谷地理位置的確優越,如果能夠佔據此地,向下可以控領整個九曲之地,向上可以直切海西伏俟城。如果唐軍還想將吐蕃勢力完全的逐出青海地區,此地是一定要控制在手裡的。

但不獨是青海的蕃軍短期內無力再戰,隴右唐軍在經此一戰後,也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休養。伏俟城只能作爲未來的一個戰略目標,短期內是很難揮兵直向。

渴波谷駐兵艱難,主要就是距離唐軍實際佔有的海東區域太遙遠,中間隔着幾乎一整個大非川。就算沒有蕃軍日常侵擾,想要維持長期的駐軍,消耗也是非常大的,一年所廢怕是足以消耗掉兩三次青海這場戰事的消耗。

可若就此放棄此地,李潼又有些不甘心。此戰所得,海東只能算是一塊雞肋之地,潛力與前景都比較有限。但若能將整個黃河九曲都納入唐軍監控之下,那此戰無論是戰略意義還是實際收穫就大多了。

而且李潼心裡自知吐蕃君臣矛盾日漸尖銳,此次欽陵不敗金身被打破,其國中反對噶爾家族長期弄權的聲音肯定會再上一個高度,青海地區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新的連鎖反應。

如果唐軍能夠在渴波谷駐紮一支軍隊,那麼青海一旦有變,就能敏銳的抓住機會繼續給予吐蕃重創。

總之,渴波谷此地駐守艱難,但若直接放棄又實在可惜。

沉吟許久之後,李潼纔開口道:“渴波谷繼續駐紮,並着手築城。吐谷渾王族西歸之後,派駐渴波谷,以我大唐甲士佐之。”

既要在渴波谷維持必要的影響力與戰鬥力,還要節省遠駐成本並降低風險,以胡制胡算是一個折中之計。

青海此戰更加劇了欽陵內憂外患的處境,原本在其統率下的吐谷渾諸胡肯定也是人心惶惶,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打起吐谷渾故主的旗號來,自然能夠更加分化削弱欽陵的力量。

而且,讓吐谷渾那些亡國之餘頂在前方,大唐便可以繼續深入經營開發九曲之地,使其地成爲繼隴右之後一個新的進取基地。

至於吐谷渾王族願不願意,這不在李潼的考慮範圍之內,大唐養了你們這些年也算仁至義盡,不回來那就去死。

接下來,李潼又與黑齒常之討論了一下隴右擴軍的問題。此戰大唐擴勢直抵大非川,所需要防控管理的區域大大擴張,像河源軍不足兩萬的編制肯定大大的不足,擴軍勢在必行。

李潼打算在隴右增擴二十軍、八萬人左右的規模,後續再酌情增加。在沒有徹底解決吐蕃這一邊患之前,隴右起碼也要保持十萬人的常備武裝力量。

這一部分擴軍,便不再依照此前的府兵編制,而是直接因地建編、各設番號。這也意味着一旦這支大軍建制成型,將不歸於洛陽朝廷,而是由長安幕府進行統領,讓李潼隴右諸軍大使的官職更加的名副其實。

當然,擴軍計劃雖然宏大,但也很難一蹴而就,單單卒力的徵發以及後勤的維持便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在今年這段時間裡,先將隴右軍力擴張到五萬人左右,讓長期屯戍河源的河源軍老卒們得到較長一段時間的休養。

這樣一個規模要達成雖然也同樣不輕鬆,但努力一把還是大有可能的。青海這一場大戰,隴右雖然投入極大,但斬獲也頗豐。

吐蕃拖家帶口的後勤作戰方式,讓唐軍在後續的追擊繳獲中大得便利,所俘虜的蕃人以及諸胡部伍達到了三四萬人之多,雖然其中青壯卒力佔比不大,但也是一筆可觀的勞動力。

除此之外,便是大羣的牛馬了。講到儲蓄豐厚,駐守青海的吐蕃主力又遠非細封部可比,唐軍這半個多月的追擊,除了一些零星戰鬥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用在了收繳那漫山遍野的牲口上。初步估計,單單牛馬之類便起碼有十數萬頭之多。

哪怕這些畜力只能保留下來一部分,剩下的只能宰殺剝皮食用,也是一筆頗爲可觀的物資。一旦這些物資盡數運回隴右,足以讓隴右近日稍有沉寂的榷場再次沸騰起來。

其實若僅只這些收穫,在隴右這個環境而言,戰爭的投入與直接收穫並不成正比。可當國中商貿通道打通之後,諸多繳獲都能快速變現,這筆賬算起來也足以讓人眉開眼笑。

就在隴右各方都在展開轟轟烈烈的戰後建設的時候,西域方面的戰況也傳來了消息,王孝傑於西域大破進犯的吐蕃軍衆。

兩場大捷合成一道捷報,自隴右馳驛傳往神都洛陽。

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262 謀殺河東王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163 加官加封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161 宰相薦才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969 香閣趣致,閒人勿擾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112 神都水深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159 皇孫李寶雨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631 露布入都,名王壯功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287 靈前敲詐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345 雲韶府諸王鬥0287 靈前敲詐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95 東宮舊人0295 無妄之災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247 血脈的力量0090 家賊難防0296 通泉縣大街痞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292 留財不留人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054 鎖喉之臣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092 仇人相見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223 軟飯香糯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說幾句話0269 西京此夜驚魂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054 鎖喉之臣0017 兄弟殊異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066 猶歌前代功德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
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262 謀殺河東王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163 加官加封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161 宰相薦才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969 香閣趣致,閒人勿擾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112 神都水深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159 皇孫李寶雨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631 露布入都,名王壯功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287 靈前敲詐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345 雲韶府諸王鬥0287 靈前敲詐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95 東宮舊人0295 無妄之災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247 血脈的力量0090 家賊難防0296 通泉縣大街痞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292 留財不留人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054 鎖喉之臣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092 仇人相見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223 軟飯香糯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說幾句話0269 西京此夜驚魂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054 鎖喉之臣0017 兄弟殊異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066 猶歌前代功德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