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〇章 千里尋夫(第十更)

謝韻兒此時卻突然道:“婆婆,掌櫃,不如……讓我去吧。我自小便在京城長大,對那裡熟悉,若相公有什麼事,我能多幫襯一些。”

謝韻兒作爲陸氏藥鋪的頂樑柱,離開後會對藥鋪的生意產生很大影響,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可眼下幾家人眼中,沈溪的前途纔是最着緊的,至於藥鋪賺多賺少,已經沒人太在意。

沈、陸兩家人,基本都沒出過遠門,要去京城這麼遠的地方自然不行,但謝家畢竟曾是京城望族,對那裡熟悉得很。

可謝韻兒要獨自去京城這麼遠的地方,惠娘和周氏都不怎麼放心。謝韻兒道:“相公赴考大於一切,妾身若能幫到他,還想替婆婆和掌櫃的去盡責……”

惠娘和周氏都聽出來了,謝韻兒進京,也是爲了報恩。

報的是沈、陸兩家的恩情!

稍微商量之後,惠娘周氏都擰不過她,不過惠娘還是提醒:“韻兒要去,還是先跟家裡人商議。”

惠娘所說的家裡人,是謝家人,謝韻兒同時也是謝家的頂樑柱,就算她如今居住在沈家這邊,可謝家無論有大小事,都需要她出面。

等把謝伯蓮夫婦請過來,三家人坐下來把事情一說,連周氏都沒料到,親家公和親家母會這麼好說話,根本就沒怎麼考慮就答應讓謝韻兒進京。

謝伯蓮道:“小女對京城熟悉,她這番上路,老夫會與她信函,到京城後自會有人幫輔……”

周氏和惠娘對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中的疑問。

謝家要把女兒送到幾千裡外的京城,爲何還這般平靜,甚至還支持呢?女兒家行遠路,本該是大忌啊!

只有謝韻兒明白父母的意思,其實沈溪遠赴京城趕考後,她的母親便來說過,她應該一同往京城去的。

謝家那邊知道沈溪這次赴京帶了女眷,女眷中還包括沈家的小童養媳林黛,對於謝伯蓮夫妻來說,最希望的是女兒早日成爲真正的沈家婦,如此女兒終生有了倚靠,連謝家也會跟着沾光。

最開始沈溪是秀才時,他們就很樂意接受沈溪這個女婿,如今沈溪已經是解元公,他們更是沒得挑,若將來沈溪中了進士,而謝韻兒與沈溪沒有進一步的關係,可能他們再強求,沈家這邊也會把事情挑明,把婚給強退了。

京城是什麼地方,達官顯貴那麼多,有權勢的人家總有幾個女兒,若聽說沈溪年輕有爲還未娶妻,誰不想把女兒嫁給他?現在沈溪也就有謝韻兒這段婚姻牽絆,若沒有,沈溪在京城裡那絕對是搶手的金豆豆。

惠娘道:“既然二老都同意,那就讓韻兒準備一下。妾身會讓侍婢沿途照顧她起居……”

惠娘是個細心人,她比周氏更能明白謝家人的想法,其實她自己也掛念沈溪得緊,怕沈溪在京城有什麼事,而林黛、朱山和寧兒都不是有主見的人,事到臨頭幫不到沈溪什麼。

可謝韻兒就不同了,她經歷的事情多,而且人也聰慧,更重要的是謝家在京城多少有些人脈,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

事情商定好,就開始準備。

畢竟寧兒和朱山陪沈溪去了京城,謝韻兒要去,同樣需要女眷相隨,惠娘本想讓家裡的丫頭多去幾個,但謝韻兒最後只要了秀兒,主要是秀兒有力氣,能沿途幫忙搬搬擡擡,至於那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她自己完全能夠勝任。

二月初三,在沈溪開考會試的前幾天,謝韻兒跟着商隊一行北上。

這次商隊帶隊的是車馬幫的大當家宋小城,朝廷有徵召,惠娘不能親自去,總需要有能帶頭的人出面,而宋小城是最合適的。

這次宋小城帶了六七十號人同行,一方面是京城那邊有需要,同時也是爲了方便沿途保護謝韻兒這位少主母。

絮蓮本想同行,但她要照顧孩子,無法跟隨,只能留在家中。

二月出發,最快也要到三月底才能抵達京城。那時候別說會試,連殿試都結束了。謝韻兒去京城到底能幫到沈溪什麼忙,連謝韻兒自己都不清楚,但她還是固執地去了,就好像千里尋夫的小嬌妻,去意決絕。

……

……

與此同時,沈溪已經到了緊張備考的關鍵時刻。

到了二月初七,距離會試入場還有一天,沈溪已準備好第二日應考的所有事宜。這天他跟蘇通見了一面,互通有無。

蘇通將他打聽到的消息告知沈溪,這屆會試的參加人數大約是三千五百人左右,最後擬定錄取人數爲三百人。

在明初,會試錄取人數並無定數,最少一次錄取三十二人,最多則錄取四百七十二人。具體數字,由吏部奏請酌情定奪,到成化十一年,才確定下來每屆會試錄取三百人的定規。但也可在三百的數量上,恩詔增廣五十人或一百人,但並非恆制。

近百分之十的錄取率,看起來很高,但卻受限於地域劃分。

在明初南北榜案發生之後,朝廷對於科舉取士,一般是根據地域來進行錄取。

到了仁宗洪熙元年,在大學士楊士奇的建議下,朝廷正式定下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士十分之六,北卷取士十分之四。

等到了宣宗登基後的宣德二年,朝廷又在南北之間增加了“中卷”,主要是將一些不太好劃分南北的地域隔出來,南卷和北卷各讓百分之五與中卷。

最後三卷劃分爲:北卷百分之三十五,中卷百分之十,南卷百分之五十五。

沈溪在這次會試中,競爭對手就是所有南卷的考生,雖然南卷在總錄取中佔據五成五的份額,可在會試中,南方考生卻佔了總考生人數的七成左右。尤其是江南士子,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全國最高的。

北方一直在科舉方面有劣勢,就算錄取比例只有三成五,也是對北方舉人的一種極大的保護性措施。

因爲單從才學文章論,北方能中進士之人寥寥無幾。

連劃分考生號舍時,南卷的考生也被劃分到相鄰區域去,等考試結束收卷後,南卷、中卷和北卷會單獨分開,從中選拔進士。

若會試中榜,到了殿試的時候,就沒有地域的區別了。

“沈老弟,你沒出來,不知道這幾天城裡鬧得沸沸揚揚,說是考題泄露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各種傳說五花八門,私下傳播的題目也是各種各樣,分辨不清真僞,我都整理出來了,你先拿去看看,能否派上用場。”

蘇通說着就要把他這幾天整理出來的“鬻題”交給沈溪看。

沈溪卻直接將寫着題目的紙送回去,搖頭道:“這種事情多是無中生有,即便是真的,我等也該靠自己的實力上榜纔是。”

蘇通用驚訝的目光打量沈溪,不可思議地問道:“這話怎麼說的?有考題泄露出來,旁人都知曉,我等卻不知,這是否太不公平?”

沈溪搖搖頭,這天下就沒完全公平的事!

這次會試是否真的有鬻題的情況出現,沈溪不得而知,但他很清楚這屆會試鬻題案肯定已經在暗中醞釀了,唐伯虎、徐經、程敏政這些人,很可能將牽扯進這案子中。

唯一的變數,大概就是他沈溪的橫空出世,就看他帶來的蝴蝶效應,能否間接影響到這案子。

沈溪不想跟蘇通探討關於鬻題的任何事情,這對他而言是禁忌。

因爲外間有人開始傳說,他沈溪很可能暗中賄賂了程敏政,主要因爲,他這幾天風頭太盛。

十三歲的解元公,本來就很惹眼了,偏偏還把應天府解元、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給比了下去,這年頭士子說話根本就不用講證據,子虛烏有的事都能說得跟真的一樣,至於沈溪有沒有去見程敏政,似乎並不重要。

……

……

二月初七,弘治皇帝正式下旨,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程敏政主持會試考試。

二人同爲主考官,同時任命同考官二十人……一直要到清朝,才定下十八同考官,十八房的規矩。

哪個考生出自哪一房,那房主就是考生的恩師。

二月初八上午,弘治皇帝欽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釋奠孔子先師。

這是禮部會試的必要流程,等釋奠結束,禮部會試等於是正式開始,國子監貢院打開,開始接受考生入場。

沈溪進過國子監,之前還在裡面住了十天,對裡面的環境大致瞭解。

而會試的考試方法跟內容又跟鄉試如出一轍,就算他是第一次參加禮部會試,也能做到鎮定自若,因爲相比別人而言,他年紀小,有資本,這次考試不必強求一定能考出什麼結果來。

在等待進場時,外面等候的考生議論紛紛,都在說自己聽到的關於這屆會試的考題。

其中以第一場論語題爲最多人議論。

會試跟鄉試一樣,同樣是三天一場,初九正式開考,但需要在三月初八入場,不過中間不得離開貢院,要等三場全部考完之後才得離開。

這麼長的考試時間,仍舊是給蠟燭三根,至於吃食需要自己準備。

因爲要連考九天,若全部帶熟飯進去,很可能會餿掉,所以食物一定要帶容易保存的,或者升炭火自己做。

至於水則不用帶太多,會試考試中,監場之人每天都會用竹筒送水進去給考生,但不會太多,所以考生在這幾天時間裡要避免吃鹹的東西,免得口渴難耐。

********

ps:第十更!

緊張的會試來臨了,天子求月票和打賞鼓勵!謝謝!

第一一四九章 合兵一處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二四二〇章 去打架的第一五一五章 一團糟第一六二九章 入調之議第二四四八章 同爲狀元第二一〇四章 貿易談判第一四九二章 外債第三九九章 相思夢中人(第九更)第一六八三章 迎來送往第一四九五章 不急不躁第四十七章 姐妹一家親第一六三二章 表字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三一五章 無毒不當家(求月票)第一一〇〇章 英雄,美人第四三八章 兩位尚書賞識(第四更)第一〇〇七章 太子寄信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九六〇章 揚帆第二五九七章 驚魂未定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三三六章 鄉試(中)第三九九章 相思夢中人(第九更)第一五四六章 大戰爆發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體第一八六五章 蛇鼠一窩第一三七二章 協議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一一八三章 堅持第一二三七章 端倪第一一九八章 信心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一一六四章 血戰(上)第一五〇一章 耗第一四九五章 不急不躁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見佳人第二六七六章 助力第二三四四章 不稀罕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一七八三章 無人替代第一九八一章 寄望第八二〇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一更)第三九三章 唐伯虎砸場(第三更)第二〇三八章 戰與不戰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六三九章 全家都中毒(第二更)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二六一三章 寧得罪閻王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兩全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二四六九章 爭權奪利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第一四三六章 朝變伊始(第三更!)第一五三四章 願打願挨第二三一四章 良苦用心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一四四二章 司空見慣第一七一三章 入京第一五二八章 再次南下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聖人第五八二章 鎮守太監(第二更)第六六二章 牛車陣第二五四〇章 奏諫第一七四七章 高招第二五〇〇章 老臣遵旨第二四二五章 大勢所趨第三二八章 連環計(上)第二五四二章 一團糟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二三四九章 抗議第一九四三章 長見識的謝遷第二三二三章 日子不好過第一九九〇章 兩方面壓力第九〇九章 太子要當男人第二一一章 過府試(第四更)第四七四章 經筵議事(第二更)第一八五五章 失敗的慶祝典禮第七九五章 爭取外調(第五更)第二六五四章 同爲外戚第二四〇五章 算計第四一七章 涉險過關(第七更)第一九二二章 連番籌劃第二五四一章 近水樓臺第一五九三章 何必當初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十五章 男女授受不親第一七五八章 傻有傻福第二四〇九章 正月雪第二〇三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二〇二六章 站邊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九十八章 火鍋宴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二二七六章 私下認錯
第一一四九章 合兵一處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二四二〇章 去打架的第一五一五章 一團糟第一六二九章 入調之議第二四四八章 同爲狀元第二一〇四章 貿易談判第一四九二章 外債第三九九章 相思夢中人(第九更)第一六八三章 迎來送往第一四九五章 不急不躁第四十七章 姐妹一家親第一六三二章 表字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三一五章 無毒不當家(求月票)第一一〇〇章 英雄,美人第四三八章 兩位尚書賞識(第四更)第一〇〇七章 太子寄信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九六〇章 揚帆第二五九七章 驚魂未定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三三六章 鄉試(中)第三九九章 相思夢中人(第九更)第一五四六章 大戰爆發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體第一八六五章 蛇鼠一窩第一三七二章 協議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一一八三章 堅持第一二三七章 端倪第一一九八章 信心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一一六四章 血戰(上)第一五〇一章 耗第一四九五章 不急不躁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見佳人第二六七六章 助力第二三四四章 不稀罕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一七八三章 無人替代第一九八一章 寄望第八二〇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一更)第三九三章 唐伯虎砸場(第三更)第二〇三八章 戰與不戰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六三九章 全家都中毒(第二更)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二六一三章 寧得罪閻王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兩全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二四六九章 爭權奪利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第一四三六章 朝變伊始(第三更!)第一五三四章 願打願挨第二三一四章 良苦用心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一四四二章 司空見慣第一七一三章 入京第一五二八章 再次南下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聖人第五八二章 鎮守太監(第二更)第六六二章 牛車陣第二五四〇章 奏諫第一七四七章 高招第二五〇〇章 老臣遵旨第二四二五章 大勢所趨第三二八章 連環計(上)第二五四二章 一團糟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二三四九章 抗議第一九四三章 長見識的謝遷第二三二三章 日子不好過第一九九〇章 兩方面壓力第九〇九章 太子要當男人第二一一章 過府試(第四更)第四七四章 經筵議事(第二更)第一八五五章 失敗的慶祝典禮第七九五章 爭取外調(第五更)第二六五四章 同爲外戚第二四〇五章 算計第四一七章 涉險過關(第七更)第一九二二章 連番籌劃第二五四一章 近水樓臺第一五九三章 何必當初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十五章 男女授受不親第一七五八章 傻有傻福第二四〇九章 正月雪第二〇三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二〇二六章 站邊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九十八章 火鍋宴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二二七六章 私下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