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七章 涉險過關(第七更)

朱祐樘藉着制誥問詢衆大臣關於禮部會試鬻題案的處理結果。

眼前文華殿內,七卿中除了禮部尚書徐瓊外,其他人都來了,朱祐樘趁機問他們處理意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真正就事論事,關於禮部會試鬻題案,只需要給天下士子一個交待即可,因而纔在查無實證的情況下將唐寅和徐經下獄。

可按照法理來說,要治誰的罪,應該是先有人證、物證,隨後才能問罪,現在僅僅根據都穆的誣陷之言,加上華昹的一份奏本,就匆忙將唐寅、徐經下獄拷問,本身就與法理不合。衆大臣難免會想:“你白昂堂堂刑部尚書,應該勸陛下依法辦事,怎能爲了片面強調正法紀,而令無辜之人受屈?”

在明朝,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作爲三司衙門,負責大小案件的定讞,可如今唐寅、徐經和華昹所下的並非三司衙門,而是詔獄,就算是在場高高在上的大臣,也都對大明朝的詔獄有所忌憚。

如今唐寅和徐經尚未被定罪,但只要進了詔獄,嚴刑拷打之下什麼口供得不到?

按照白昂的意思,無論是誰,只要跟這案子有關,不管有罪沒罪先拿下再說,雖然有些不合情理,但卻是讓天子士子閉嘴的最好辦法,這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輿論指向誰我拿誰,這樣輿論自然就會平息,朝廷也就安穩了。

在白昂的意見說出後,在場許多大臣都站在白昂一邊,尤其是大理寺卿王軾和左都御史閔圭,同爲三司衙門的負責人,在一些大小案件上他們基本保持步調一致,更何況白昂主張的“正法紀”聽起來總是沒錯的。

朱祐樘點頭,卻略微思索,他顯然也在考慮是否重新排定新科貢士的名次,甚至將新科會試會元給刷下來,用別人頂替。

但此時幾個翰林學士不幹了。

弘治皇帝讓同爲翰林學士的程敏政主考,外間傳說他泄題,可到如今沒絲毫證據,就要以“正法紀”爲由將他下獄問罪,那以後若是我們也當主考官,稍微出個難題,輿論也指責我們鬻題,那是否朝廷就要被牽着鼻子走,也將我們下獄拷問一番?

程敏政無論是做官還是治學,都有建樹,在鬻題案發生前,程敏政在衆多翰林學士中屬於人緣特別好的那一種,天下間的名士也都對程敏政恭敬有加。

而在鬻題案發生後,朝廷裡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其實只是一次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只因爲程敏政出了一道難題,便被有心人攻擊利用。試想,連程敏政都是無辜的,那唐寅、徐經就更無辜了,更別說一個從來都沒有跟程敏政接觸過的會試會元沈溪。

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焦芳率先站了出來,爲此次鬻題案涉案之人說話,行禮道:“陛下,臣以爲鬻題案應從鎮撫司移交刑部徹查,待事情查明之後再行定讞。至於所錄之貢士,若查與此案有關,一律不得姑息;若查無實證,也不能大開讞獄,否則律法無存,人心難服。”

隨着焦芳說話,先是李傑和王鏊站在了他這一邊,隨後工部尚書徐貫附議。

如此一來,一邊是三票,另一邊則是四票。

朱祐樘擡頭看了看,作爲皇帝,應該擁有絕對的權威,可自從他當皇帝以來,被朝臣鉗制得很嚴重,很多時候他感到力不從心時,都把事情交給大臣處理,與其說弘治中興最大的功臣是朱祐樘,倒不如說是他重用的內外名臣,內有內閣鐵三角,外有弘治三君子,正是因爲這些人,才令弘治一朝欣欣向榮。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內閣大學士的意見最重要,到底是繼續徹查,還是將所有案犯下獄拷問,只要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表態,別人基本不會再有什麼意見。可這三位也很清楚自己身處位置,一個不好就左右皇帝的意志,他們的決定甚至影響到鬻題案最終能否被定案。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三位內閣大學士選擇了不表態。

朱祐樘沒有勉強,他繼而看向馬文升等人,想知道這些人的立場如何。

此時除了七個已經表態的,還有三個傾向不明的大學士,剩下沒發表意見的只有屠滽、馬文升、周經和元守直四人。

這其中,自然以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屠滽意見最爲重要,除了內閣大學士之外,他在六部中屬於絕對的一把手,他的一票甚至能頂別人兩票。

而四人中,元守直的意見屬於最次的,他的官職最低,而他本身掛禮部左侍郎職,跟鬻題案多少有些牽扯,保持沉默纔是最佳選擇。

一頭一尾都不便發表意見,其實現在要聽的就是馬文升和周經的意思,而周經這個人,又屬於中庸派的代表,基本哪邊人多他支持哪邊,屬於典型的牆頭草,因此最關鍵的一票,落到了兵部尚書馬文升頭上。

馬文升在西北領兵多年,朝野聲望卓著,論對弘治朝的貢獻,他絲毫不比內閣鐵三角遜色,內閣鐵三角再強,也只是代天子票擬,行的是政令,而馬文升則屬於具體負責執行之人,沒有他,西北如何平定?外夷如何不敢入侵?天下如何安穩?

所有人都看向馬文升,只見馬文升拿着笏板走出來,恭敬行禮:“臣以爲,若無實證而大開讞獄,只會令士子心寒。”

一句話,便表明其立場,穩穩地站在了焦芳一邊,不支持“正法紀”而將涉案人等全數下獄。

刑部尚書白昂眉頭緊鎖,雖然他不贊同馬文升的意見,可他還不敢當衆指責馬文升,怎麼說馬文升也是進士出身,擔任文職期間建樹衆多,以文人領武職更是立下赫赫功勞,彼此都是尚書相互攻訐也很不合適,但他還是忍不住反問:“士子寒窗苦讀十數載,只求一朝金榜題名,如今會試卻鬧鬻題案,朝廷當嚴明法紀。依馬尚書之意,姑息養奸,士子就不心寒?”

周經此時出面道:“這個……白尚書也不能如此說,其實馬尚書之意,是要先查明事情真相,纔好定讞。如今京城士子只是捕風捉影,說是誰誰誰與鬻題案有關,若他們指一個,朝廷便拿一個,那才真正是法紀無存。”

雖然周經這番話說得在理,可在大多數人聽來就有些無恥了。你剛纔不說話,現在見到馬文升站在焦芳一邊,馬上就跳了出來附和,就好像料定最終焦芳的意見會被天子採納一般。

果不其然,在馬文升表態後,屠滽和元守直也表明態度,認爲不應大事張揚。

如此一來,真正支持要“正法紀”而將所有涉案人等下獄的,就只有三司衙門的負責人,他們本該是維護大明朝法紀的先鋒,可他們的意見卻未得到大臣們的支持。

“如此……”

朱祐樘微微頓了頓,“那奏本暫且留中,明日殿試照常舉行。諸位明日請早。”

“遵旨。”

衆大臣皆行禮告退。

朱祐樘這邊煩心事太多,既然下面大臣已經形成一邊倒的意見,他就沒必要違背大臣的意思自作主張,至於他之前有何等看法已經不重要。

朱祐樘跟大多數勵精圖治的皇帝一樣,等到他心力交瘁之時,就想日子過得安生些,把棘手之事交給別人處理。

從文華殿出來,白昂氣沖沖地追了上來,準備質問馬文升。他平日跟馬文升關係尚可,但問題是,這案子涉及刑獄,他這個刑部尚書的話得不到那些翰林學士的支持也就罷了,連馬文升這樣的能臣也跟着瞎摻和,心裡有些氣不過。

“負圖兄,是否一定要在陛下面前駁我的面子,您老纔算滿意?”白昂這話說出來,多有無奈。

在內閣大學士和七卿之中,他年屆六十四,已經算得上老資歷,可論起功勞以及資歷,遠不及今年已經七十三歲的馬文升。

再加上馬文升很少就一些朝事發表意見,他以前儘量是能中立則中立,使得他偶爾說出意見來,朱祐樘都要給他幾分面子。連皇帝都如此,那屠滽等人更是如此,所以說之前的投票表決中,馬文升這一票其實至關重要。

馬文升笑了笑,反問道:“那依照廷儀你的意思,非要把這次會試和殿試鬧得天翻地覆,才肯罷休咯?”

白昂臉色變了變:“我不過是想嚴明法紀,牽扯案件之人,不過唐寅、徐經兩小兒,還有一個會元而已。難道除去這三人,就會影響到我大明朝科舉取仕?”

馬文升輕嘆:“誰知其中一人,是否將來會成爲朝廷的脊樑,國祚安穩全系一人之身?”

一句話便把白昂給問愣住了。

只是三個舉子而已,就算如今其中有一人得了會元,但從會元變成朝廷的脊樑,這道路要有多漫長?

馬文升說此話時卻是一臉慎重,或許是出於愛才之心,覺得理應如此。但在白昂看來,雖然這三人有可能會對朝廷有所貢獻,但將三人下獄問罪,令士子可以安分守己回去準備下一屆科舉,作用更爲明顯。

************

ps:第七更!

寫完這章天子如釋重負,總算把事情交代清楚了。之前寫沈溪幫劉大夏做事,然後引出周經和馬文升,由劉大夏之口影響二人,進而幫助沈溪涉險過關,可謂環環相扣。這麼寫,沈溪參加殿試便不那麼突兀了吧?

其實明朝弘治十二年這個鬻題案漏洞百出,但就這麼個案子,卻摺進去了一位準禮部尚書和一位大才子,足以見證****時代的黑暗,那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好了,寫完這章,天子準備睡覺了。

臨睡前,天子向剛剛盟主的“形色之行攝”大大致敬,沒說的,明天又是加爆五更,也就是起碼更新七章,如果成績好,說不得又是八章!

晚安!

第二四三章 女兒家心思(第七更)第一九一八章 該信誰?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八八五章 浪裡白條第二一一〇章 朝中無好人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一一五五章 莫名的援兵第七九八章 朝議(第八更)第九十五章 新鮮出爐第四六二章 今時不同往日(下)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三四八章 回家的誘惑(第五更)第一六四七章 北上之路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二一二八章 一場空第五四八章 並不般配(第五更,送書友)第六八三章 大年夜的女人第二四三八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註定(第六更)第二二三一章 有罪第二〇〇八章 自有天意第三九五章 鬥畫(第五更,賀盟主磊洋)第一四四八章 武岡州第二一三章 賄考風波(第六更)第二二六六章 你來當第一七二〇章 追究到底第七五九章 好死不如賴活(第三更)第一二七一章 面聖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一二六二章 捷報?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一四七〇章 未來權宦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與偏見第一〇〇三章 終須一別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二〇九四章 體制內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一五四九章 有麻煩了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四十三章 世態百相第九五五章 遠行計劃第二一三六章 分道揚鑣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二一四〇章 又到賺錢時第一三八二章 推廣,先從太子做起第八六〇章 是時候出手了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三一八章 遠行福州(第五更)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一六二五章 初議正德第一五八六章 殿試考題第二四〇三章 人來瘋第一五八八章 劉瑾回京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一〇四三章 臨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一五八〇章 查無實證第二五〇七章 一隅之地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二五五七章 天助我也第一六六一章 請誅奸賊第一七四章 才女的情懷第二〇九五章 來回折騰第二三五四章 講心不如講利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畫腳第六四八章 算謀(第四更)第一七六九章 爲功勞發愁第九三九章 沈溪很重要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五三二章 教唆綁架(第二更)第八〇二章 臨行前的難題(第四更)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二三五七章 誰之錯第一八一六章 誰幫誰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一三四〇章 熊孩子又失蹤了第一三七三章 同遊第六章 爭奪第一〇七章 年畫(求收藏)第一七四八章 攬權第一四一八章 競爭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九七八章 盟友的選擇第四二三章 畫中倩影(第六更,盟主加更)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三六八章 不勝酒力第一一四七章 何至如此第六十五章 老孃的閨名第一二七二章 朝議第一六二三章 安排第一九五三章 各有所圖第七九九章 召對(第一更)第六五九章 大明國公第一二四五章 只有外合,沒有裡應第一六〇八章 家事
第二四三章 女兒家心思(第七更)第一九一八章 該信誰?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八八五章 浪裡白條第二一一〇章 朝中無好人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一一五五章 莫名的援兵第七九八章 朝議(第八更)第九十五章 新鮮出爐第四六二章 今時不同往日(下)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三四八章 回家的誘惑(第五更)第一六四七章 北上之路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二一二八章 一場空第五四八章 並不般配(第五更,送書友)第六八三章 大年夜的女人第二四三八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註定(第六更)第二二三一章 有罪第二〇〇八章 自有天意第三九五章 鬥畫(第五更,賀盟主磊洋)第一四四八章 武岡州第二一三章 賄考風波(第六更)第二二六六章 你來當第一七二〇章 追究到底第七五九章 好死不如賴活(第三更)第一二七一章 面聖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一二六二章 捷報?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一四七〇章 未來權宦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與偏見第一〇〇三章 終須一別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二〇九四章 體制內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一五四九章 有麻煩了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四十三章 世態百相第九五五章 遠行計劃第二一三六章 分道揚鑣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二一四〇章 又到賺錢時第一三八二章 推廣,先從太子做起第八六〇章 是時候出手了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三一八章 遠行福州(第五更)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一六二五章 初議正德第一五八六章 殿試考題第二四〇三章 人來瘋第一五八八章 劉瑾回京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一〇四三章 臨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一五八〇章 查無實證第二五〇七章 一隅之地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二五五七章 天助我也第一六六一章 請誅奸賊第一七四章 才女的情懷第二〇九五章 來回折騰第二三五四章 講心不如講利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畫腳第六四八章 算謀(第四更)第一七六九章 爲功勞發愁第九三九章 沈溪很重要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五三二章 教唆綁架(第二更)第八〇二章 臨行前的難題(第四更)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二三五七章 誰之錯第一八一六章 誰幫誰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一三四〇章 熊孩子又失蹤了第一三七三章 同遊第六章 爭奪第一〇七章 年畫(求收藏)第一七四八章 攬權第一四一八章 競爭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九七八章 盟友的選擇第四二三章 畫中倩影(第六更,盟主加更)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三六八章 不勝酒力第一一四七章 何至如此第六十五章 老孃的閨名第一二七二章 朝議第一六二三章 安排第一九五三章 各有所圖第七九九章 召對(第一更)第六五九章 大明國公第一二四五章 只有外合,沒有裡應第一六〇八章 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