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朔方

長子北與屯留比鄰,而後衆人直奔襄垣、銅鞮,銅鞮又名沁縣,乃是晉國末代君王晉靖公流放、葬身之地。三家分晉後,晉靖公被流放到此地,且降爲布衣百姓,使晉國絕了祭祀的香火。晉國的歷史大幕,就是在銅鞮的土地上謝幕的。西漢著名大儒劉歆曾感慨:“憐後君之寄寓兮,唁靖公於銅鞮。”劉歆身處西漢末,弔古傷今,比照衰晉,預感西漢王朝要重步當年晉國的後塵。

而當今,垂垂東漢,何嘗不是又步西漢之後塵?

進入太原地界,蓋俊回眸上黨郡,感慨良多。

太原治所晉陽。晉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出於將來政治避難需要,趙簡子高瞻遠矚修了晉陽城,成爲趙氏家族的“避風港”。但是對此舉,孔子頗多非議,故書於《春秋》:趙簡子入晉陽,乃蓄意叛君。人臣之罪,莫大於叛逆;趙簡子修築晉陽早有叛晉之意;最後的三家分晉之禍,實始於此。

晉陽又是漢文帝龍潛之地,因爲漢文帝即位之前,在晉陽足足做了十七年的代王。

後世,將有一支李姓人從這裡走出,建立起一個毫不遜色於強漢的龐大帝國。

它的名字叫……唐!

晉陽之後,一行人翻越句注山,抵達雁門郡的雁門關,當年漢高祖劉邦伐匈奴,逾句注,困於平城,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雁門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關牆雉堞密集,烽堠遙相呼應。

“天下九塞,雁門爲首。”名副其實。

趙國大將李牧常駐雁門,憑藉關城之險,擊敗匈奴十萬人馬。

西漢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曾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戰,大獲全勝,威震塞外。

一路北上,臨近雲中郡。

即將離開晉地,衆人心頭涌起別樣的感覺,再往前,就是另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了,與農耕文明相對立的遊牧文明。

戰國時,趙武靈王勵精圖治,胡服騎射,其先於河西築一大城,未就即有一廂崩塌,終不能成,於是改築於陰山河曲。占卜選址時,晝見羣鵠遊於雲中,遂於其下築城,取名“雲中”。

目下正是草原一年中最美麗的時節,層層波浪蕩漾在翠綠如織的無垠大地上,彷彿從天邊一直鋪排過來。左側山岡有一羣散開的羊低頭吃草,牧羊人歪斜在草地上曬太陽,口中哼唱着那似乎恆古以來就存在於草原的小調。

午後,紅日高懸天頂,草原上卻瀝瀝啦啦地下起幾滴小雨,閃電如同極光般直插大地,又極速地收回。來自中原的趕路人,哪裡見過這等景象,心中充滿敬畏。

黃昏,雨勢減止,衆人抵達縣城夜宿,次日繼續起行,跨雲中,便是五原郡。

蓋俊置身寧靜而安和的草原,信馬由繮,思緒飄飛。

“五原……”

“戰神呂布的家鄉呵!”

想到這裡,他回身看向守在蔡邕身旁的蓋胤,年來蓋胤有意蓄起鬍鬚,令他略顯敦厚平凡的臉增添了一絲成熟氣息,八尺身材極盡雄壯,予人以無窮的壓迫力,蔡邕誇其有樊噲之勇。這已經不是他首次聽到如此評價了,袁紹也曾說過,雖然其語多是恭維。

“二人碰撞,誰將獲勝?”

蓋俊搖搖頭,驅散了此等荒唐想法。

朔方位於五原左側,他們歷經上黨、太原、雁門、雲中、五原等郡,整整繞了幷州大半圈才抵達目的地,其實從上黨或河東經西河郡直接穿過去顯然更近,然而河西乃是南匈奴單于王庭所在,郡內胡人衆多,極易發生意外。他們選的這條路遠是遠了些卻安全。

朔方郡土地廣袤,人口稀少,僅兩千戶不到八千人,分部在六城,當然了,這是在籍人口,罪犯及屯兵不算在內。

罪犯不僅承擔非常多的雜役,還需乘塞守烽,防禦胡人。雜役可以讓蔡家僕人代勞,但充當邊卒的命運則逃避不了。

蔡邕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家風格,強調華夷,認爲中原安定,四境必安,而今成爲邊卒,可謂命運弄人。

蓋俊本待立即返回,從朔方太守那裡得知陽球賄給金錢,令他毒死蔡邕。蓋俊聽了勃然大怒,他解決掉兩撥刺客後路上再無打擾,以爲陽球計窮了,哪曾想對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多虧朔方太守爲人正直,不爲所動,反而如實相告,不然蔡邕危矣。

蓋俊又留下小住三日,見無甚動靜,加之朔方太守對蔡邕頗爲重視,保護得當,才決定返程。

立身靜謐而安寧的自然畫卷中,背託蒼茫古城,蓋俊取來蔡邕愛琴,十指彈動,清淡、深遠、悠長的曲意順着指尖淌出,一頓一錯的琴絃三疊而上,聽者心頭無不升起一股蒼涼之感。

再沒有哪首曲子,比《陽關三疊》更適合此時。

蔡邕淚如雨下,遙望南方,半晌方收回眼神,問道:“此曲何名?”

“就叫《朔方曲》吧。”蓋俊搖搖頭道,原名《陽關三疊》與此地不符,唯有棄用。

“此曲乃是子英所作?”蔡邕大爲感慨,蓋俊少年俊傑,懷文武異才,雖於經學一道不甚鑽研,然而世事輪轉,變亂漸生,博士無用,未來能有大成就者,必是此等人無疑。

“子英,我知你和琬兒兩情相悅,我亦早已把你當成我婿,如今我在這裡守烽贖罪,唯有家人放心不下。她們……就託付給你了。”

蓋俊一臉鄭重,沒有千言萬語,只是重重道了一個“諾”字。

“這是我給妻女的家信……”蔡邕將手中帛書交給蓋俊,揮揮手道:“走吧、走吧……”

“議郎暫且屈身於此,不出三年,議郎必得旋返。”蓋俊擲地有聲道,他下定決心回京後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爲蔡邕洗脫罪名。

“走吧、走吧……”

蓋俊一咬牙,翻身上鞍,策馬向東。蓋胤向蔡邕抱拳禮別,跟隨其後。

蔡邕目送着二人遠去,直至再也看不到人影,才嘆息一聲,抱琴回城。

第276章 算計第267章 奪城第183章 屯田、兵第259章 兵發冀州第272章 橫掃第23章 弘農第426章 後退無路第62章 同學三萬 無一知己第266章 奔襲鄴城第269章 掰手腕第108章 返家第354章 幷州諸少年第234章 人才第354章 幷州諸少年第386章 戰神第199章 揪出賈詡第332章 超人之傑第385章 激鬥第451章 擊破大營第183章 屯田、兵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177章 援董卓第369章 驚聞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231章 人心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282章 荀彧獻策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347章 間第187章 陣亡第422章 文王操第167章 還債第443章 亡第446章 背叛第95章 關羽來歸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351章 霍光還是王莽?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12章 遠行第377章 河東賢才第282章 財富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434章 張遼來投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370章 議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39章 襄陽蔡家第166章 北上第124章 擊潰第310章 震動第165章 大勝第425章 突殺第357章 離別第3章 蓋家堡第401章 敲打第148章 羽林第168章 民心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293章 入雒第390章 韓文約第3章 蓋家堡第357章 離別第124章 擊潰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149章 千里相聚第215章 董卓 輪迴 命運第12章 遠行第253章 神童第396章 入霸陵,望長安第65章 公孫瓚第29章 過目不忘第414章 戰死第334章 受挫第102章 窮追不捨第252章 改變歷史的一戰第328章 救災第70章 董卓第376章 天塹第50章 刺殺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181章 北地第388章 突破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212章 定匈奴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412章 擊破第81章 返程第127章 相見第401章 敲打第402章 南下第191章 以少勝多第89章 入宮爲郎第357章 離別第460章 接駕第270章 雙雄會第35章 欲殺之而後快的人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101章 夜襲羌寨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
第276章 算計第267章 奪城第183章 屯田、兵第259章 兵發冀州第272章 橫掃第23章 弘農第426章 後退無路第62章 同學三萬 無一知己第266章 奔襲鄴城第269章 掰手腕第108章 返家第354章 幷州諸少年第234章 人才第354章 幷州諸少年第386章 戰神第199章 揪出賈詡第332章 超人之傑第385章 激鬥第451章 擊破大營第183章 屯田、兵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177章 援董卓第369章 驚聞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231章 人心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282章 荀彧獻策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347章 間第187章 陣亡第422章 文王操第167章 還債第443章 亡第446章 背叛第95章 關羽來歸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351章 霍光還是王莽?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12章 遠行第377章 河東賢才第282章 財富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434章 張遼來投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370章 議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39章 襄陽蔡家第166章 北上第124章 擊潰第310章 震動第165章 大勝第425章 突殺第357章 離別第3章 蓋家堡第401章 敲打第148章 羽林第168章 民心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293章 入雒第390章 韓文約第3章 蓋家堡第357章 離別第124章 擊潰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149章 千里相聚第215章 董卓 輪迴 命運第12章 遠行第253章 神童第396章 入霸陵,望長安第65章 公孫瓚第29章 過目不忘第414章 戰死第334章 受挫第102章 窮追不捨第252章 改變歷史的一戰第328章 救災第70章 董卓第376章 天塹第50章 刺殺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181章 北地第388章 突破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212章 定匈奴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412章 擊破第81章 返程第127章 相見第401章 敲打第402章 南下第191章 以少勝多第89章 入宮爲郎第357章 離別第460章 接駕第270章 雙雄會第35章 欲殺之而後快的人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101章 夜襲羌寨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