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議

關羽親衛送來情報的一個時辰後,長安間者亦趕回晉陽,送上一份比前者詳細數倍的情報。

所謂間者,即間諜也,屬幷州刺史部校事從事管轄。校事從事內監士民,外監諸侯,說實話這股力量不下數萬大軍,不能輕易交給外人,必須是親信嫡系出身才行。

前時,蓋俊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便用別駕王信的一位門生暫代其職,實際上由長史賈詡、主薄楊俊二人分管。今年正旦前,從父兄蓋泓、蓋洄隨蓋勳一家前來晉陽,正式入仕北疆,兩人乃是蓋俊至親,後者自然放心,便以次兄蓋洄爲校事從事。

蓋俊匆匆看罷,總算對長安政變前後經過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意料之中的是,由於這個時空有他這位強勢的女婿虎踞河北,蔡邕避免了被王允所殺的命運。大兄何顒也被王允從牢中撈出,算是解去他及荀彧、荀攸、華歆、鄭泰等人一個心結。

蓋俊擡起眼皮,掃向立於蓋洄身後的間者,淡淡地問道:“爲何這時才歸?”

間者來時已經從蓋洄處得知關羽親衛比他早到一個時辰,當即跪地叩拜,畢恭畢敬回道:“回稟使君,長安文武伏殺董卓當日,長安諸門封閉,不能外出。而天子之使則暢通無阻,是以微末之後雖快馬加鞭,日夜不息,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蓋俊點點頭,算是接受了他的解釋。又掃一眼放在眼前案上的情報,王允、呂布不僅殺了董卓、董旻、董璜,長安董氏一族如董煟、董岑,乃至門生故吏如李儒、田儀之輩,皆遭殺害,受牽連而死者千許人,擺明了是要對董卓黨羽趕盡殺絕。

這就是造成諸將反攻長安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吧……

歷史上關中以東雒陽,被董卓一把火燒成灰燼,以西涼州,韓遂、馬騰各擁勢力,誰也壓服不了誰,以南荊州,袁術和劉表爲爭奪地盤,打成一團,以北幷州,胡人肆虐諸郡,以致十室九空,連個像樣點的勢力都沒有。

而今則不同,關中四方皆有頑強,因此牛輔、董越皆掌重權,樊稠也得以將大兵鎮守一方,倒是歷史上混得風生水起的李傕、郭汜,至今還位居牛輔、楊定之下,也不知兩人還能不能順利崛起……

蓋俊希望看到諸將反攻長安,至於領頭的是牛輔、董越也好,李傕、郭汜也罷,蓋俊沒興趣知道,反正,到最後,自己只要坐收漁翁之利就好。

第二日,蓋俊優哉遊哉來到刺史部,幷州上下,討論的重點迅速從大雨洪災轉移到董卓之死,其影響力之廣,門吏都忍不住加入其中,口沫橫飛的討論着,忘乎所以。

“使君……”當兩名門吏察覺到還有本職工作時,蓋俊,這位北疆的掌權者,赫然站在面前,一時不由傻眼了,半晌才堪堪反應過來,伏叩地上,瑟瑟發抖。

兩人身份低微,連讓蓋俊生氣的資格都沒有,他瞥了兩人一眼,由中間穿行而過。傅幹、王粲、司馬懿緊隨其後,依次走入刺史部,落在最後的馬超,拍了拍其中一人的肩膀,乾笑道:“下不爲例。記住,不是每次都有這麼好的運氣……”

“……”

等到蓋俊一行人沒入刺史部深處,再難尋覓人影,門吏這纔敢站起身,心有餘悸的擦了擦額頭……

蓋俊徑直走入議事殿,身邊只剩下傅幹一人,兩人經旁門進入一間密室,房中十數人紛紛起身見禮,蓋俊微微頷首,漫步而上,坐於主位,而後示意諸人就座。

蓋俊治下幷州刺史部、驃騎將軍府兩大體系,分列左右,涇渭分明,左起依次是“半刺史”別駕王信、“大管家”治中李牷、“心腹”主薄楊俊、“分司州政”議曹從事華歆,“掌錢穀”薄曹從事陳羣、“監百官”都官從事司馬芝、“主間者”校事從事蓋洄,以及農都尉鄭泰。其右手者,鎮軍將軍馬騰、偏將軍龐德、偏將軍胡封,長史賈詡,司馬荀彧,從事中郎戲志才、從事中郎荀攸,傅幹身爲掾屬,處於末位。

此十六人,是蓋俊最爲信重的文武大臣,亦是晉陽內最具權勢的人,如果刺客闖進來,將在場之人盡數擊殺,河北十餘郡立刻就會崩潰,自行瓦解。

毫無疑問,這是晉陽最高規格的會議。

蓋俊率先看向蓋洄,後者隨蓋勳在北地郡歷練數載,性子被磨練得甚是沉穩,但他尚是首次進入北疆核心圈內,面上略微有些緊張,靜了靜心,開口道:“從昨日至今,長安間者歸來三人,情報一封比一封詳實,都放在諸君案上,諸君可自行觀看。”

蓋俊聞言拿起案上情報,他來時已經看過,不過再看看也無妨。

鄭泰看到王允殺董卓宗人、黨羽千許人,剛毅的臉龐露出凝重之色,皺眉說道:“董賊禍國殃民,死不足惜,其親黨亦多有宵小之輩,也合該處死,但,董卓外將尚握有兵馬十萬,實力猶存,王公此時應以安撫爲主,待盡收兵權,局勢穩定,再秋後算賬不遲。何至匆匆施展霹靂手段,絕諸將歸降之路?”

王信扯了扯嘴角道:“王子師是怕步董卓後塵吧。”王信擁有一雙慧眼,早在董卓將兵赴京的一刻,就看出了大漢國日趨沒落的形勢,應蓋俊所求,把族女許給出身卑微、出入行伍的卞秉,事實證明他押對了,蓋俊很快便成爲幷州牧,而他也順理成章出任別駕一職,權傾北疆。同時,王允雖在京師呼風喚雨,但那是藉助董卓權勢,並不爲世人所重,看眼他爲之努力奮鬥一生的目標,西河王氏超過太原王氏,有生之年有望達成。不想,王允突然奮起,誅殺國賊董卓,執朝政之牛耳。着實氣煞人也

華歆道:“涼州邊地,數遭胡禍,婦女載戟挾矛,弦弓負矢,何況悍夫?西涼桀驁不馴,以力稱雄,惟信強者,王公出自邊疆,豈能不知其中道理?與其諸將異日兵臨城下,憂懼裡應外合,不如儘早消除後患。另,皇甫將軍平長安,調高陵屯兵,破董卓大軍,無不順通,名望之高,威勢之盛,一覽無餘。二者,王公之所忌也。是以,王公斷然不會招降董卓餘黨,反而要逼反之,再令皇甫將軍與其相持,互爲消耗,此爲一箭雙鵰之策。”

蓋俊輕輕敲擊書案道:“這些無關緊要,且不提,大家還是議一議是否按照既定計劃南下,而出兵的話,何時爲上?……”

第299章 河南名士第401章 敲打第333章 潁川之戰第424章 登岸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109章 言太平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347章 間第四百零六章第226章 張楊第427章 死戰第160章 局勢第36章 袁紹三友第323章 匈奴第111章 父親高升第343章 慘敗第455章 震怒第94章 亡命第346章 觀病第330章 信第188章 狼來了!第109章 言太平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91章 到任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297章 祭祀第338章 三才入晉陽第35章 欲殺之而後快的人第437章 望關興嘆第237章 牛輔敗 徐晃降第128章 甕中之鱉第40章 買刀 旋返第381章 名將之死第327章 獄第155章 朝會第165章 大勝第341章 去而復返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50章 刺殺第407章 弩第155章 朝會第294章 天作之合第135章 蔡家莊第100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416章 立足第126章 暗度潁水第286章 左右開弓第198章 漢陽落,傅燮死第411章 旱鴨子第142章 廣宗會戰(四)第437章 望關興嘆第157章 斬司徒天下乃安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188章 狼來了!第83章 破賊第380章 大敗第239章 再相見第29章 過目不忘第181章 北地第150章 玩具第212章 定匈奴第283章 揮師上雒第153章 挑撥離間第248章 劉表之死二百二十一章 驚變第331章 使者第411章 旱鴨子第74章 曹操第393章 外援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316章 到家第403章 張遼守關第426章 後退無路第25章 徐州三英第11章 棄嬰第168章 民心第61章 交代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442章 慘敗第376章 天塹第81章 返程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397章 宴第8章 琴與人第395章 宋立第285章 棄呂擊援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第386章 戰神第109章 言太平第166章 北上第331章 使者第335章 周瑜獻策第331章 使者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257章 聲東擊西第327章 獄第65章 公孫瓚第137章 河北名士
第299章 河南名士第401章 敲打第333章 潁川之戰第424章 登岸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109章 言太平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347章 間第四百零六章第226章 張楊第427章 死戰第160章 局勢第36章 袁紹三友第323章 匈奴第111章 父親高升第343章 慘敗第455章 震怒第94章 亡命第346章 觀病第330章 信第188章 狼來了!第109章 言太平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91章 到任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297章 祭祀第338章 三才入晉陽第35章 欲殺之而後快的人第437章 望關興嘆第237章 牛輔敗 徐晃降第128章 甕中之鱉第40章 買刀 旋返第381章 名將之死第327章 獄第155章 朝會第165章 大勝第341章 去而復返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50章 刺殺第407章 弩第155章 朝會第294章 天作之合第135章 蔡家莊第100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416章 立足第126章 暗度潁水第286章 左右開弓第198章 漢陽落,傅燮死第411章 旱鴨子第142章 廣宗會戰(四)第437章 望關興嘆第157章 斬司徒天下乃安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188章 狼來了!第83章 破賊第380章 大敗第239章 再相見第29章 過目不忘第181章 北地第150章 玩具第212章 定匈奴第283章 揮師上雒第153章 挑撥離間第248章 劉表之死二百二十一章 驚變第331章 使者第411章 旱鴨子第74章 曹操第393章 外援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316章 到家第403章 張遼守關第426章 後退無路第25章 徐州三英第11章 棄嬰第168章 民心第61章 交代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442章 慘敗第376章 天塹第81章 返程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397章 宴第8章 琴與人第395章 宋立第285章 棄呂擊援第320章 衛仲道、王粲第386章 戰神第109章 言太平第166章 北上第331章 使者第335章 周瑜獻策第331章 使者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257章 聲東擊西第327章 獄第65章 公孫瓚第137章 河北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