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湖風冷吟吳越(二)

“不提這事了,我聽說門下給事中王秉滔上了摺子,要求在兩浙和江南選六到八個州,改稻爲桑。朝堂上爲了這份摺子吵翻了天。”

“是的,吵翻了天。”劉玄緩緩地說道,“這王秉滔是魏相的門生故吏,天下人都以爲這改稻爲桑是魏相的主意,實際不然。”

“四郎看出什麼端詳來?”

“改稻爲桑,最堂皇的理由就是增加繭絲和絲綢出產,大賺南洋、西洋諸海商的銀子,增加稅銀,填補歷年來國庫虧空。這般說來,得利最大的是誰?”

“杜閣老,不對,國庫歷年的虧空跟他沒有絲毫關係,他這一年多來,設法找了不少財源,填補了不少虧空。算下來,得利最大的應該是韓相。”

“沒錯。在杜閣老之前,執掌戶部和國庫度支的正是韓相,差不多有六七年之久。”

“韓相這是作什麼?犯得着賭上一世英名嗎?”潘籍說得沒錯,要是改稻爲桑做好也就罷,對於韓東國也就是錦上添花。要是沒做好,那他的宰輔前途和後世英名就全都完蛋了。

“韓相怕是迫不得已。當年他接掌戶部和國庫度支時,那就是個爛攤子,加上太上皇仁德好顏面,不忍行苛酷之法,結果不管韓相如何左支右絀,那個窟窿還是越來越大。”

“四郎說得沒錯,杜閣老要不是有聖上支持,煙溪先生、周閣老、謝大人等人,還有四郎你鼎力相助,戶部那本爛賬和大窟窿,他也是難補好。可是韓相這一着,是不是太急了些。”

“不急不行啊。盧相和魏相怕是堅持不了兩三年了,韓相想再進一步,戶部那個爛窟窿必須儘快補好,否則會有人就此抓住不放,彈劾韓相。”

“那怎麼是魏相的人出面上了這份摺子?”

“應該是達成了什麼協議。他們老舊臣子裡,也就韓相還能撐住場面,又能得聖上相容,所以必須保住他。要是他被貶出了內閣,老舊臣子的勢力怕是要散了,到時現在穩定的朝局怕是要生出什麼亂子來。聖上不願看到,周師叔和恩師也不願看到。”

“四郎的意思是而今朝中爲改稻爲桑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是的。現在反對最兇的那夥人,是文則先生和富掌院一夥人。只是他們纔不管改稻爲桑真的有害還是有利,他們只是想趁着這個機會,逼宰輔閣老們讓步,把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位置讓給他們。”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汪、曹兩位老大人年紀大,身體又不好,也沒得力氣跟人撕逼,一向是以和爲貴。所以此前都察院的實權掌握在左副都御史周天霞手裡。

去年他突然擢升禮部尚書,還入了閣。這左副都御史一職就卸了下來。而汪曹兩位老先生沒幾年要榮休致仕,所以清流另一派的歐陽毅和富時景就想着如何掌握這風憲蘭臺。現在天上掉下這麼好的機會,他們肯定會利用了。

“這事鬧得!”潘籍嘆了一口氣道,“朝中只是吵鬧,爲何不問問地方的意見呢?其實兩浙漕司謝大人,是堅決反對改稻爲桑的。”

“淳之爲何這般說?”劉玄奇怪了,謝志清負責兩浙的錢糧財賦,改稻爲桑,增加稅銀,對他而言也是好事,爲何堅決反對?

“我因爲署理着兩浙市舶司的事,跟謝大人溝通得比較多,每月都要奉公晉省,跟他商議許多事宜。聽他提及過這改稻爲桑,直斥爲禍國殃民的邀寵之舉。”

“謝大人爲何這般說?他沒跟淳之你解釋嗎?”

“沒有明說,但我從側面和相關話語中聽出,他應該是擔心兩浙還在善後生息,糧食原本就還不夠吃,又搞個改糧爲桑,只怕會生出大亂子來。謝大人擔心,這個舉措立意就不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上面只想着急功近利,早出成果,下面的人就阿諛奉承,不管不顧地一味苛酷。而兩浙剛逢大亂,人心原本就不穩,這麼一鬧,不出大亂纔怪。我還聽說他爲這事給聖上遞了幾份摺子。”

“謝大人擔心的極是。如此看來,他倒是個勇於任事,有擔當的好官。現在成了兩浙漕司,就當爲兩浙百姓着想了,不再只爲那些稅銀而不顧其它的了。”

劉玄讚許道。他知道,或許謝志清更擔心改稻爲桑,禍及州縣,嚴重影響今明兩年的田賦。要知道兩浙轉運使不是市舶使,不是隻盯着那些稅銀,田地糧賦也是大頭。這一塊虧空了,他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但謝志清能夠想到這些,敢於提出來,就已經不錯了。

“此事有些難。朝廷要辦北洋水師,要編練新軍,呂師叔去年冬上了在湘西和川南試行改土歸流的摺子,聖上和內閣已經允了。着我二舅爲湖南藩臺,負責湘西的歸流,授了呂師叔爲四川右參議署按察使,負責川南的歸流,開春又把我大舅調任巡撫湘鄂川邊十五州,節制軍務,以爲後盾。現在高麗又來乞軍復國。你算算,這裡哪處不要花銀子?”

“韓相這時機拿捏得太準了。”

“所以他把戶部坑成那個樣子,照樣拜相入閣,你不服都不行。”

“那可怎麼辦?真要在兩浙試行改稻爲桑,我擔心會出亂子的,州縣那些昏官奸吏,你不是不知道,有了這麼好的立功貪錢的機會,還不使勁地敲骨吸髓?要是兩浙又生了亂子,不僅謝大人受牽連,我們這夥子也一個都跑不了。”

“我知道,”劉玄也是頭痛。兩浙他有一堆的好友故吏在那裡,萬一真有事了,他們肯定會受牽連,他好不容易纔攢起來的班底,只怕要玩球了。

“我也一直在想這事,其實解決之道不是沒有。此前我在嚴州給了重明的援助,可以改一改。這增加財賦的事情,就得靠商場上的手段去弄,靠官吏去弄,一是立足點不同,考慮的就不同,二是官吏許多人只懂貪錢立功,不懂經濟。”

潘籍一聽,又驚又喜,“我就知道四郎有辦法,你跟我細說下,等我回去路過杭州,跟謝大人好好談談,有他支持,就好辦。”

沒錯,謝志清既是聖上親信之臣,又是兩浙打理錢糧財賦的主官,在兩浙改稻爲桑,三省內閣再如何都繞不過去他。

“其實改稻爲桑,最關鍵的是讓百姓有飯吃,有了糧食,百姓們也就安心了,不會去管是種稻也好種桑也罷。要是再多些餘利,只怕還會搶着去種桑養蠶。”

“四郎的意思是讓商社先把糧食賒給百姓,讓他們用桑葉或繭絲來抵換。而且多給些利,讓他們覺得種桑養蠶比種地更划算,還不用承擔天災歉收的風險,自然就會踊躍了。只是糧食賒給他們了,萬一還不上怎麼辦?”

潘籍也是聰明人,劉玄一點就明白了。

引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水月消障添新債第一百六十八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第二百三十二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三)第九十八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又是一年上元節(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引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百零一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二)第三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北連築千里路第五十二章 奉國府裡話機要第一百八十四章 江都城外會探花(二)金釵記後記第三百一十八章 變化猶應侍帝晨第二百五十五章 宮使無私斷公案(一)第四百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二)大秦官職 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一)第八十七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二)第九十八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身既死兮神以靈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第一百零二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三)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十一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鐵馬秋風鬱洲山(一)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江東去話新物第五十六章 此時海棠惹秋意(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三)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木石前盟已成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再斷奇案撥迷霧(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四)第三百零二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四)第十八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二)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三)第二百八十五章 舊事未了新爭起第三百七十九章 月懸晴夜燕戶空(一)第八十四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前山雨過雲無跡第二百七十三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二)第四百四十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四)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觀江樓上玉壁連(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二)第三百五十章 君持爲報京華舊第六十章 寧府大喪起波瀾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三百九十章 高檐曲閣映紅簾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三)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一百八十五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一)第三十七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一)第三十五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四)第三百零五章 側蓬帆過古剎寺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師勘定逆亂日第三百四十八章 前山雨過雲無跡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二)第八十六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一)第三十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一)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一)第十九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抱朴守拙姑蘇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一)第八十二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二)第一百二十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二)第一百零三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三)第三百六十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
引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水月消障添新債第一百六十八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第二百三十二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三)第九十八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又是一年上元節(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引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百零一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二)第三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北連築千里路第五十二章 奉國府裡話機要第一百八十四章 江都城外會探花(二)金釵記後記第三百一十八章 變化猶應侍帝晨第二百五十五章 宮使無私斷公案(一)第四百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二)大秦官職 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一)第八十七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二)第九十八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身既死兮神以靈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第一百零二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三)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十一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鐵馬秋風鬱洲山(一)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江東去話新物第五十六章 此時海棠惹秋意(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三)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木石前盟已成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再斷奇案撥迷霧(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四)第三百零二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四)第十八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二)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三)第二百八十五章 舊事未了新爭起第三百七十九章 月懸晴夜燕戶空(一)第八十四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前山雨過雲無跡第二百七十三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二)第四百四十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四)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觀江樓上玉壁連(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二)第三百五十章 君持爲報京華舊第六十章 寧府大喪起波瀾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三百九十章 高檐曲閣映紅簾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三)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一百八十五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一)第三十七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一)第三十五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四)第三百零五章 側蓬帆過古剎寺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師勘定逆亂日第三百四十八章 前山雨過雲無跡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二)第八十六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一)第三十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一)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一)第十九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抱朴守拙姑蘇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一)第八十二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二)第一百二十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二)第一百零三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三)第三百六十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