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確定名分

巴公原大戰結束後,柴榮通過封賞,不溫不火地對重要人事進行系列調整,至此,搖擺不定的重臣才真心實意臣服於柴榮。柴榮經此一戰,征服了人心,樹立了在大周的絕對權威。

馮道錯看了柴榮,再三勸阻柴榮親征,言語之間頗爲不敬,柴榮本有容人之量,也被激怒,親征之時不讓馮道扈從,而讓其留守太祖郭威陵墓。顯德元年四月十七日,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的長樂老馮道一病不起,享年七十有三。馮道的死,具有很強的象徵意味,一個屬於柴榮的新時代開始了。

高平之戰讓柴榮深切體會到了軍隊的弊端,於是決心整頓禁軍。柴榮對張永德、王樸等人道:“侍衛兵士老少相半,強懦不分,蓋徇人情,不能選練。今春朕在高平,與劉崇及蕃軍相遇,臨敵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親當堅陣,幾至喪敗。況百戶農夫,未能贍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衆,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升在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柴榮命令在全國範圍內召募豪傑,不論出身高低貴賤,都可以投軍,還親自考覈投軍之人的武藝,選中不少武藝超絕者,設置了散員、散指揮使、內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等武職,署爲殿前諸班。

而此時,趙匡胤身爲殿前都虞侯,跟在柴榮身邊,得到了一個天大的美差。當時禁軍分爲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司的主官分別是駙馬張永德和郭威外甥李重進,兩人都是皇親,卻勢若水火,兩軍爭鬥不已。在高平之戰後,趙匡胤和侯大勇因爲作戰機智勇猛,得到了柴榮的信任。柴榮見兩司主官鬥得過於歷害,在張永德的推薦下,柴榮令趙匡胤訓練、整頓擴充後的殿前司禁軍。

趙匡胤實際負責新禁軍的組建和訓練,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趁機把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勳、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等結拜兄弟、原來的部下羅彥環、田重進、潘美、米信等人安排進了禁軍,擔任各級軍官。

在趙匡胤在禁軍建立自己勢力的時侯,侯大勇卻在鄭州專心處理各種麻煩事,侯大勇和朝中親貴極少來往,政局變化只有通過相關公文來往才知曉。侯大勇本是軍人,對地方行政並不熟悉,只有邊學邊幹,以實有求是的態度處理政務,解決了安置難民、西軍違令等難點、熱點問題,根據需要調整了一些官員,在鄭州站穩了腳跟。

侯大勇對於到符家提親之事,態度並不積極,有意無意拖延着,到了八月,才按照當時的習慣,請了媒人,送出禮物,到符家提親。雙方根據侯大勇與符英的出生年、月、日,進行占卜,最後定於顯德二年正月成婚。

符家歷代爲官,高門大姓,而侯大勇來自北地,雖官高權重,但是並無根基,只能算庶族高官,在中唐以前,要想娶進一位大族小姐,絕不可能。只是自晚唐以來,黃巢的農民軍把從南北朝到唐以來的高門大姓打得奄奄一息,特別是五代以來,羣雄並起,崔、李、鄭、杜等大族更無往日之勢。柴榮本自出身貧寒,早年還到南方作過生意,他用人並不看重門弟,大周朝門戶之見由此更是大大減弱,符家才肯將女兒嫁給庶族高官侯大勇。

符英對於這門婚事基本滿意,侯大勇雖不是心目中最理想的男子,但比起何鬆來說,不知好上多少倍。符英和侯大勇有過多次接觸,現在定下親,符英便仔細回想和侯大勇見面的細節:在滄州第一次見面之時,自已說他是個渾人;第二次見面之時,他使計策把趙文摔到湖中;第三次跟隨他回大名府,在萬壽寺射殺了住持;第四次是從爐烽山救出自己。

“怎麼會是他,難道是命中註定。”

“他也算英雄了得,並不是酒色之徒,唉,沒想到要嫁與此人。”

“他識字,似乎還算知書有禮,並非粗鄙無文之人,只是那一手字,寫得太差勁了。”

“侯大勇,字長風,爲何字長風,不過,倒有些氣勢,符合他的身份。”

符英在去大名府的路上,見侯大勇在看《太白陰經》這本兵書,知他需要此類書籍,便叫人四處爲他蒐集各類兵書,陸續收到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鬼谷子》等書。符英想到侯大勇只是略通文墨,看這些書可能有些費力,就先取來仔細研讀,以備將來之需。符英還依照侯大勇身形,爲其做了穿在鎧甲內的衣服。符母見女兒爲侯大勇忙裡忙外,暗自高興。

春蘭秋菊知道侯大勇的婚事,她倆在滄州曾與符英有過一面之緣,知其是符皇后的妹妹,身份尊貴,“不知未來主母性格如何,如何對待我們。”兩女多次談到這個話題,暗自垂淚,秋菊更是鬱鬱寡歡。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百五十一年)頒佈的《永徽律疏》(簡稱唐律),其中第四篇是《戶婚》,共有四十六條,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稅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規定,對後世影響極大,大周婚律沿襲唐律,基本未作改動。春蘭秋菊都是使女身份,屬於賤民,在唐律中,嚴禁良賤通婚,所以兩女雖鍾情於侯大勇,但身份懸殊,不敢作他想,只有自嘆身世,心中憂愁罷了。

侯大勇知春蘭秋菊心事,作爲現代人,他心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侯大勇是務實之人,知道到了古代,必須遵守古代的規則,否則不但不能立足,還會害了兩女。

侯大勇初到滄州之時,一直陷於戰事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解決兩女的身份問題。但隨着和兩女感情的加深,侯大勇決定在符英嫁入以前,解決兩女的身份問題。

侯大勇詳細問過司禮參軍事,知大周律條充許改賤爲良,只是要辦理相關手續。司禮參軍事新任不久,從未辦過此類事情,不知具體如何處理,查知律條方知:凡放免必須由家長立手書,長子以下署名,再經申報官府,就可生效。

侯大勇把律條找好,參照司禮參軍事給的一個樣本,寫好了手書:“蓋婢以人生於世,果報不同,貴賤高卑,業緣歸異。上以使下,是先世所配,放伊從良,爲後來之善,其婢厶乙多生同處,勱力今時,效納年幽,放他出離,如魚得水,任意沉浮,如鳥透籠,翱翔弄翼。……擇選高門,頗爲貴室。後有兒侄,不許幹論。一任從良,榮於世業。山河爲誓,日月證盟”。侯大勇寫了兩份,最後簽上侯大勇大名,再到官府蓋上官印。只要把這些手續拿給春蘭秋菊,她倆命運就完全改變。

一日吃完晚飯,侯大勇讓春蘭秋菊到書房來,一般來說,到書房內都是談比較正式的事,侯大勇和兩女常在一起談笑,但從未在書房內談事。兩女見侯大勇鄭重得有點奇怪,心中不覺忐忑。

侯大勇取出兩張紙,遞給兩女。春蘭不識字,茫然拿着紙,秋菊看完紙條,渾身發顫,最後掩面而泣。春蘭扶住秋菊,秋菊一邊抽泣,一邊對春蘭道:“阿郎將我們放爲良民了。”春蘭聽到此言,初時未反應過來,後突然“哇”地哭了出來。

侯大勇道:“春蘭、秋菊都沒有家人,我可以爲你們置辦一些田產,將來嫁入好人家。”當聽到侯大勇此言,秋菊愣了一下,哭道:“我不嫁人,我願意侍候阿郎一輩子。”春蘭道:“我從小沒有父母、也沒有親人,這個世上只有阿郎對我們姐妹好,打死我也不離開阿郎。”

侯大勇見兩女如此,深受感動,道:“若你們不走,也可以,但不要做使女了,可作我的妹妹,還可作。”說道這,侯大勇本想說可作某的媵,可他作爲現代人,對納媵實在說不出口。秋菊聽到他說此言,道:“還可作什麼?”問完,臉先紅了,她知道侯大勇要說什麼。

侯大勇爲妥善解決兩女的問題,專門研究了大周律法,知道從唐時開始,由於物質生活富足,社會風氣崇尚風liu,法律嚴禁重婚,但允許納妾,而且不限人數。納妾不僅是豪門權貴的事,有些小家小戶也有一妻一妾。在姬妾中,身份最高的是媵。按古義說,媵是從嫁之意,後代常將媵、妾合稱,並無十分嚴格的界限。媵、妾實是有一定區別,媵是正妻之外名分較高的側室,一般人家沒有媵的名位,唐制規定:親王等可以有媵十人,二品官媵八人,三品及國公媵六人,四品媵四人,五品媵三人。這些媵各有品級、名位,此外就都算作妾了。

侯大勇道:“依律法,我只能有一妻,陛下已經親自爲我賜了婚,是魏王之女符英,如你們原意,可作我的媵。”

兩女聽到此,驚喜萬分,哪有不願意之理,秋菊含羞道:“全憑阿郎作主。”這個結果,兩女先前想都不敢想。三人從書房出來後,兩女恍惚在夢裡一般。

侯大勇此舉,經過了深思熟虛,按現行周律,有媵而無妻,則仍爲未婚。因此先下手爲強,定下兩女名分,以免符英到後,生了意外。侯大勇還是抱着固有的想法:“拯救不了世界,就拯救身邊的人吧。”

名分已定,兩女見到侯大勇,和以前又有不同,更增溫柔和甜密。特別是秋菊,眼神中充滿了柔情蜜意。

侯大勇洗過澡,趴在牀上,秋菊知道侯大勇勞累後,特別喜歡按摩,便按照侯大勇教的方法,站在牀上,爲侯大勇踩背。侯大勇趴在牀上,專心享受。秋菊踩了一會,便用手輕輕撫mo侯大勇的後背,侯大勇緊繃繃的肌肉,淡淡的汗水味道,散發着成熟男子的魅力。秋菊今天有種特別的感覺,總想靠到侯大勇懷裡,緊緊抱住他,想到這,又覺實在難爲情。

侯大勇感覺到秋菊手心燙燙的,大腿靠着自己,細膩的肌膚不經意摩擦自己。侯大勇也是久經風雨之人,如何不知其心意,便翻過身來,正面對着秋菊,伸手把秋菊寬大的衣服扯了下來。秋菊羞紅了臉,不知所措,道:“阿郎,你好壞。” ,拿起衣服遮擋住身體,眼神中卻充滿了期待。侯大勇指引秋菊坐在了自己身上,秋菊受不了如此刺激,“啊”了一聲,用手撐住了侯大勇胸口。

(第八章完)

第173章 爭奪河套(三十八)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12章 招賢納士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16章 鄭州任職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363章 蕩盡羣雄(四十一)第320章 南下之路(三十五)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338章 蕩盡羣雄(十五)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5章 操持家務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8章 確定名分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162章 爭奪河套(二十七)第10章 攻破總壇第78章 風雲再起(一)第257章 鹿死誰手(二十)第56章 回鶻商隊(四)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3章 烽火熄滅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15章 高平血戰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7章 智破命案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220章 決戰幽雲(十一)第22章 新婚之夜第14章 再襲敵軍第213章 決戰幽雲(四)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156章 爭奪河套(二十一)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14章 再襲敵軍第6章 初到大名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
第173章 爭奪河套(三十八)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12章 招賢納士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16章 鄭州任職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363章 蕩盡羣雄(四十一)第320章 南下之路(三十五)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338章 蕩盡羣雄(十五)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5章 操持家務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8章 確定名分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162章 爭奪河套(二十七)第10章 攻破總壇第78章 風雲再起(一)第257章 鹿死誰手(二十)第56章 回鶻商隊(四)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3章 烽火熄滅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15章 高平血戰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7章 智破命案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220章 決戰幽雲(十一)第22章 新婚之夜第14章 再襲敵軍第213章 決戰幽雲(四)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156章 爭奪河套(二十一)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14章 再襲敵軍第6章 初到大名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