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

兩縱兩橫,這是真正的鐵路網,跟之前的三條鐵路相結合起來,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效果,這一點來說的,定海軍帶來了巨大的誠意。

之前和平演變計劃,一直都考慮到了外出的方便,無論是瀋陽到汴梁,還是後來的兩條鐵路,都是出口,爲了方便從人口稠密的地區,大量的移民,所興建的,雖然兼顧了一定的經濟價值,可是更多的是考慮到移民的方便程度,而不是別的。

北宋和定海軍,是一體兩面的,同根同源,趙信這個穿越者的身份,就是仁宗的兒子,親生兒子,這有着天然共同點。

趙信對於中國地區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毫不客氣的說,之前是沒有功夫,現在,哪怕是爲了和平演變的目的,也不會隨隨便便的興建或者破壞,他會考慮很多,提升北宋的基礎的設施,也是重點,未來拿回來,也可以直接的使用了。

完成這個和平演變計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中,定海軍將不再需要移民了,都把北宋的人口降低到了5000萬以下了,雖然還是一個人口龐大的超級大國,可是已經減少了一半以上了,這個時候,只要稍稍有心一點,幾乎必然會被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增加出口,根本滅有效果。

這就考慮到了資源的分配上面,重點利用起整個北宋資源,然後提升定海軍工業,同時也兼顧北宋的發展。

在經過了慎重的考慮,同時也參考了後世的一些鐵路網,最終確定過了這4條鐵路。

首先一條,就是從涿郡,繞道雲州,一路進入到內蒙,跟定海軍的鐵路相連,跟內蒙到京兆的鐵路交叉,這回成爲北方的一條幹線鐵路,甚至,可以通過涿郡,延伸到渤海灣,通過渤海,跟定海軍的在東北的基地,甚至是外海,濟州島,北海道的基地接觸。

這就是側面的鐵路航運聯動,只要把天津港給建起來,就可以起到樹立和核心的作用,比起位於渤海灣北部的葫蘆島,更加的適合。

本來,渤海灣上,最重要的三點,天津,大連和青島,因爲目前定海軍控制的區域,能夠開發的,也只有大連。

大連這個未來中國渤海灣最重要的港口,在這個時代,卻有些尷尬,因爲濟州島的存在,位於深海的,額守住渤海灣的出口,並且對於北海道,朝鮮,還有日本,都有影響和輻射的作用,沒必要在開發一個新的港口,所以無論是大連,還是青島,未來會發展,而不是現在。

甚至就利用率上面來說,大連和青島都不太適合,位於內陸一點,秦皇島和天津,纔是更加適合的選項,他們更加靠近內陸,可以發揮出鐵路和航運聯動的效果,這一點,是有優勢的。

目前修建的鐵路,只是從涿郡到內蒙,而沒有延伸到天津的這一路,原因非常的簡單,這時候,還不是大規模開發港口的時候,北宋也沒有主動意識到,定海軍,也沒有這個義務來提醒。

第二條鐵路,也就是後世的隴海鐵路,鏈接的是京兆一直到定海軍,這在後世,也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條幹線鐵路,甚至是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連接前往歐洲的道路。

只不過,現在,因爲連雲港還沒有出現,定海軍的港口足夠大,只是現在不輸於北宋所有,這一條鐵路的終點是海州而已,未來通過擺渡和航運,跟定海軍相連。,

這兩條鐵路的貫通,加上之前的三條,會形成一個網格的結構,幾乎把整個北宋,北方的精華地區,都納入其中,加上一些馬拉鐵路,公路,還有水運的配合,會形成一個完善的交通網。

這個交通網的聯通,最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會讓整個運輸量成倍,甚至是幾倍的增加,不但可以讓大量物資,可以通過這些鐵路的,運送到定海軍去,同時也可以讓不少北宋的商業活動,獲得強大的運輸的支持。

跟這兩條鐵路相比,兩縱的,就有些差了,前面的5條,都是幹線鐵路,都是規格比較高的,這兩條,不過是幹線鐵路的延伸。

一條,是從涿郡,沿着渤海,一路從海邊較近的地方,類似於後世的京滬鐵路,只不過,長江無法逾越,最終,是到了長江口的附近,這一條鐵路,實際上連接的城市,並不算很多。

在這個時代的北宋,還沒有意識到海洋的巨大作用,因爲海邊的環境,各方面的制約,真正生活在海邊,並不是什麼有錢的,苦哈哈的居多,當時因爲丁海軍的額大幅度的招募,甚至連人口都相對不多。

這個聯絡,純粹是爲了也以後做基礎的,未來,一旦定海軍把北宋拿到手的,整個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面,會出現多少的港口,港口和航運,對於工業社會的好處,更別說,現在定海軍已經在探尋美洲航線。

一旦美洲掌握,並且建立了一條穩定的航線之後,定海軍的探尋力量,就會一路的向南。

無論是東南亞,還是在越過了半球馳道之後的澳大利亞,都是必須要納入到體系之中。

有人說過,美洲是留給歐洲人的,只要在大西洋上面開啓,用人命總能夠堆出一條路,特別是航海技術的提升,反倒是太平洋,太大了,沒有的指引的話,別說是人命,把歐洲人都隊過來,能不能有地理大發現,都成爲提。

反倒是的澳大利亞,這是留給亞洲的,實際上,鄭和下西洋,最遠的時候,已經到了瓜哇島的南端,距離澳大利亞,可能不到1000公里,因爲當時有過了解的國家,無論是印度,還是阿拉伯,都是在西方,所以順着馬六甲轉向了,如果不轉向,以鄭和船隊的實力,找到澳大利亞,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問題,或許,有這樣的改變,中國的歷史,或許會不一樣吧。

趙信是穿越者,趙信當然不可能放過澳大利亞,這個天然的牧場,比起的草原,更加的適合,因爲沒有天敵的關係,甚至隨便的散放,都沒有太多的問題,再加上他豐富的礦產資源龐大的面積,容易掌控到手中,最關鍵的是氣候,跟東南亞的這些地方不一樣,哪裡也是溫帶,哪怕是在另外一個半球。

不過,因爲數量級的關係的,澳大利亞在美洲之後,甚至是將來,向外擴張,在亞洲的基礎上面,繼續前進的道路上面,都要放在更後面,原因就是,三大高產作物。

只有獲得了三大高產作物,纔會擁有基礎,當中國的耕地面積,還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支持5億,甚至更多的人口的時候,經過了武裝,向外擴張的中國人,纔是最有基礎的。

在這個,沒有國際法,沒有裁判的年代,人口的擴張得,地盤的擴張,就是這麼的容易。

哪怕趙信是一個來自後世,沒有屠殺的想法,可是純正中國人,用9成,甚至是9成5,融合一成和半成,文化和經濟的雙重手段,後續一兩百年之後,整個亞洲,甚至是歐洲,原來的種族,將會大幅度的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有着黃種人基礎,並且有着足夠的特徵東方民族的。

這一點,根本不成問題的。

東方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對於世界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卻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和地盤,在18世紀之後,失去了統治的地位,甚至在近代,又陷入到了黑暗之中,那麼,在整個世界,都沒有注意到世界的眼光的時候,那就用征服來結束這一切吧。

連遊牧民族的屠刀,都可以統治整個歐亞島,有了更先進工具,火車,汽車,未來輪船,這些加在一起的,擁有最少19世紀後期,英國,或者說整個歐洲勢力的中國,放在11世紀,那是無解的存在,他們在16世紀開始,就可以統治整個世界,中國會更快,這一點,特別是在飛機,和無線電得到解決之後,通訊手段進一步的提高之後,會變的更加順利。

到時候,可不是所謂的殖民地的方式了,那是的如同中國早期,戰國時代,佔領和統治,移民和同化,當鐵路之花,開遍了世界各地,當輪船和飛機,籠罩在世界的面前的時候,這時候,哪怕是擁有文明的歐洲,也無法抵擋,11世紀的歐洲,還是在政教合體的狀態,鬱悶的黑暗時機,還沒有踏出文藝復興的曙光,他們不會比曾經的遼國,或者是西夏強大多少,在解決了的距離這個問題的時候,政府他們,只是一個時間關係。

世界上,也就是歐亞大陸上面,發展期了燦爛的文明,這一點,哪怕是最早的文明誕生地的非洲,還是得天獨厚的美洲,都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當中國改變了白種人的軌跡,讓白種人,成爲了中國民族一部分的時候,同化,恐怕是他們唯一能做的,這樣下來,不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未來,走向海洋的基礎上面,最少說,國家力量的大部分,都會向着海洋轉變的時候,位於沿海的這些天然的海港,都會陸續建成,加上內地爲依託的衆多城市,構成一個整體,爲邁向海洋,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個在未來,將會是超過整個定海軍所有的鐵路的第一序列的,可是在這個時代,這些鐵路,沒有什麼作用的,只是在某些城市之間,有一定的聯絡。

除了這一條條鐵路,在汴梁到瀋陽,還有蒙古到京兆的鐵路中間,又加了一條鐵路,也就是後世的焦枝鐵路,這一條鐵路,同樣沒有那麼的重要,雖然在沿途,有一些山西,河南的城市,可是這些城市的重要性,沒有之前幾條鐵路那麼的大。

在北宋的政壇之中,鐵路已經成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不但是可以運送大量的物資,讓本身,可能在大山之中,白白的浪費的資源,變成有用的物資,同時,商業和工業化的前提下,也能夠創造出度的的利潤。

這中間,馬拉鐵路已經遠遠的超過了過去的商隊和馬幫,到了蒸汽鐵路的前提下,更是比之前的翻了好多倍,這個不但是春運期間的,就算是在非春運期間,也遠遠的高,一定程度之下,多了4條鐵路,這對於北宋的提升,那可是不亞於100座工廠帶來的提升,甚至會更高。

以前求之不得的東西的,現在卻主動的送上門了,當然有陰謀論的,考慮,定海軍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是想來想去,不知道,畢竟,他們北宋,沒有那麼多值得定海軍看重的,這些東西,是建立在北宋的領土上面的,是受到了北宋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面,是值得相信的。

在北宋中樞看來,這可是接連下來的驚喜,一場春運,最少給北宋創造了2億貫以上的收益,讓整個北宋官府的都獲得了巨大的推動,現在,又有這麼一個蒸汽鐵路的計劃。

只要這個計劃實現了,那麼北宋的鐵路就會形成網,通行的地區更多了,還有就是利潤也會更多。

不管有沒有陰謀,在眼前沒有看出來,並且有直接的好處的前提下,很快就獲得了批准,同時,北宋的政府,試探性詢問,可不可以建設的時候派人前來學習。

這個要求居然得到了同意,這可是出乎北宋的預料,之前的3條鐵路,雖然北宋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卻被定海軍給拒絕了,他們以爲定海軍是爲了保密,可實際上,定海軍是爲了保密,不過這個保密不是爲了鐵路本身,而是在一些秘密設計上面。

這些秘密設計,可以幫助定海軍,更大規模的移民,並且不引起北宋的主意,這一點上,是北宋沒有想到的。

現在,當定海軍開啓和平演變計劃了之後,主要是通過那三條鐵路,而不是現在新修的鐵路,這些純粹是爲了增加北宋的鐵路網的,這種情況之下,就沒有需要保密的地方,讓這些北宋人員來學習,也無所謂。

蒸汽鐵路,如果單純從建設上面,跟馬拉鐵路,沒有什麼本質上面的變化,最多就是使用更加強悍的鐵軌,對於鐵軌的平整度,還有的各種橋樑工程的承受能力更大,這一點深刻的東西,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說了北宋也不明白,至於常規的東西,北宋學會去,也沒有太多的作用。

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五百二十四章 棉花戰略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四百四十三章 將軍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六百六十章 時機已到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四百九十二章 朝會焦點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五百三十九章 海上安全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零三章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
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五百二十四章 棉花戰略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四百四十三章 將軍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六百六十章 時機已到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四百九十二章 朝會焦點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五百三十九章 海上安全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零三章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