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它的主色調是金黃的,代表着因爲天氣的關係,是逐步枯黃的葉子,也代表了沉甸甸的稻穗和麥穗。

如果收穫的季節豐收的話,對於一年來說,是最好的兆頭,在定海軍沒有崛起之前,收穫的季節,對於以農耕爲主的封建社會而言,是一年之中最爲重要的季節之一,這一季的收成如何,也代表了在未來,是活下去還是過不下去。

不知不覺之下,距離開國大典已經1個月的時間了,瀋陽的發展,高歌猛進,反倒是中國的發展,有些停滯,出現問題的方面,趙信不在主動的出手的前提下,很是產生了一些問題。

不過都在框架範圍之內,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只不過之前有趙信解決問題習慣了,他們有些手忙腳亂而已。

趙信在旁邊冷眼旁觀,卻發現,這些官員,在龐大的壓力面前,快速的成長,跟他之前估計的,停擺半年甚至更久相比,少了不少,估摸着,最多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成功的摸索出一條路,整個中國將再一次的走上正軌。

這個再次起航,比起前一次,看起來是蹲了一下,可是蹲下,是爲了更快的跳起來,可以預見到,到時候的發展速度會更快,不但會彌補現在發展的停滯,還會大大的向前一個臺階。

從夏天進入到了秋天,金秋的瀋陽,風光還是非常好的,綠化什麼的,還沒有完全的顯現,一些速生林已經形成。

本身,東北的,應該以針葉鬆爲主,可是寒冷的氣候,連松樹都會落葉,更別說是速生林了,落葉枯黃堆滿了瀋陽的街道。

瀋陽秉承了定海軍的習慣,別的不說,衛生也是第一個注意的,瀋陽的街道,哪怕是在秋天之中,也是乾淨無比,兩側穿着明亮服飾的環衛工人,正在打掃衛生,他們把樹葉堆積到一起,然後有專門的清掃車輛,把他們運走。

燃燒落葉,那是最省事的,一大堆樹葉,燃燒完畢了之後,可能只有最初的幾十分之一,這也是後世,這樣的垃圾燃放一直都沒有辦法制止的根本原因,減少了不知道多少勞動量。

要知道,後世清潔工,大部分都是臨時工,拿着非常微薄的工資,有些年紀還相對的較大,在天還沒亮的時候,想要管理,不再是一般的困難。

定海軍就不一樣了,從最開始,這就是正式職工,不但有較高的福利待遇,當然了,嚴格的要求也在其中,不準點燃就是關鍵。

秋天落葉的日子,一陣風吹過,就有無數的葉子落下,掃是不可能徹底掃光,好在,穿着亮色衣服清潔工,他們的數量,相當的不少,可以一次次的清洗。

兩側馬車呼嘯而過,定海軍寬大的街道,被分成了幾個車道,馬車都是分車道而行駛的,甚至爲了公共馬車,設立了專用車道,讓公共馬車,就算是在交通較爲擁堵的時候,也不必擔心堵車的問題,整個瀋陽城顯得忙碌而整齊

下午四五點鐘,西斜的太陽,照在地上,一片昏黃,在一個龐大的,由無數廠房構成的工業區,一間工廠,下班的鈴聲響起,工廠內部頓時熱鬧了起來,從一個個巨大的車間之中,走出來大量的身穿着藍色衣服的工人,他們匯流到了幾接到紙上,原來還有些冷清的街道頓時被大量身穿着藍色衣服的工人給佔據。

一天勞累的工作,下班的時候,總是最輕鬆的時候,定海軍的高薪,是建立在高效的勞動的基礎上面的,特別是流水線,對於每一個人要求都非常的高,哪怕是再怎麼的忙碌的時候,定海軍都很少選擇加班。

加班能夠增加勞動總量,卻不能提升勞動效率,本身8小時的流水線,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勞累事情了,在增加勞動時間的話,短時間還可以,長了,對於人的精神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一旦因爲勞累出錯,輕則讓整個生產線產生影響,殘次品增加,造成浪費,重則會出現巨大的事故。

定海軍,在不斷的總結,一般都是留有餘量的,而每天工作的時間,也從8個小時,減少到了6個小時,一天分成4個班次,也是被證明,最有效率的。

這樣的情況,每天等於硬生生多出了一個班次,考慮到休息等諸多問題,對於工人的要求也在提升,一些剛剛改制的,對於工人需求也非常高。

這一個工廠,就是其中之一,大概有120個來自北宋的勞務派遣,被送到了這裡,廣泛的分佈在這個日用品工廠的大部分環節。

下班之後,對於工人來說,不但可以享受到整個晚上的休息,接下來,大部分時間都是休息。

一天24個小時,6個小時,只是很短暫的時間,甚至經過了簡單調整,不用佔用吃飯的時間,經過了6個小時的勞累,正好下班,也是到了吃晚飯的時間,解決吃飯的問題,是絕大部分工人的首選。

這是一片純粹的工業區,卻也不是沒有別的建築,就在工廠的後方,順着一條街道過去,哪裡大概有一個小型小區,一共2棟住宅樓的小型小區的,這是這一個的日化廠的配套住宅區。

2棟樓,一共8個單元,可以居住96戶人家,可以說是相當袖珍的小區,對於整個日化廠,一共1200名工人來說,根本就不夠用,說實在的,這個小區,也是在建設工廠的時候,剩下了一下片地盤,最終經過了商議之後,建成了這個小區,主要提供給了當年籌劃的時候,還有最早來的那些骨幹。

因爲有小區,加上道路兩旁店鋪,基本上什麼都有,工人在附近住的話,就會鑽入到旁邊的市場,買菜,或者乾脆吃一點現成的,在工廠旁邊,有市場和大量的飯館。

能夠主在工廠的旁邊的,只是少數,要麼是一些老骨幹員工,他們第一批來到這裡,籌建整個日化廠,他們有獲得工廠旁邊的福利分房,要麼就是領導。

96戶在1200名工人之中,只是佔了很少一部分,要知道,定海軍的就業比例,一個家庭最多也就是兩個人工作,在同一家工廠的,也相當的少。

正因爲如此,更多的是並不是在附近,這部分人,就要回家。

在瀋陽,有幾種出行方式,私人馬車,公共馬車,自行車和步行,這中間,私人馬車是受到限制的,畢竟瀋陽越來越繁忙,人口也越來越多,交通問題,已經伴隨着城市的擴大,在瀋陽出現並且越演越烈了。

馬車,或許對於北宋而言,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器物,哪怕是馬的價格大規模的下降了也是如此的,馬的價格從跟原來的數百貫,甚至好的上千貫,降低到了100以內,可是馬車本身的價格也不低,哪怕是最普通的馬車,也需要幾十貫,甚至更多,這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定海軍可以的,按照普通人員的工資,200貫左右的馬車,有的也就是一兩個月的工資而已,可是無論是曾經的定海軍,還是現在的瀋陽,都開始限制了。

一方面,城市的環境,制約了馬車的大規模出現,特別是樓房,總不能,還要有一個專門養馬的馬棚吧,只有一些住宅比較寬裕,並且有餘力的人,才能夠買馬車。

同時,定海軍對於馬車進行了限制,在發現城市的交通環境,出現了問題之後,除了設置一些交通警察,指揮關鍵道路的交通之外,又拿出了一個後世的東西,號牌。

這個從機動車大行於世之後,這才逐步出現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提前出現在了衆人的面前,並且在出現之後,立刻的成爲了管理的關鍵。

控制瀋陽的號牌,就可以控制整個交通的總量,再加上普通人人家,沒辦法安放馬車,私人馬車在整個瀋陽,還是比較稀少的,真正需要到遠處去了,公共馬車,出租馬車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公共交通,對於北宋新來的這些工人而言,是一個新鮮事物,可是對於定海軍原有的工人而言的,那是司空見慣的,在定海軍城市化過程之中,公共交通是第一個興建,在定海軍如此,在瀋陽,同樣如此,甚至一定程度上面,因爲瀋陽的城市規模較大的關係,公共交通相對比較的完善。

公共交通,本身就是方便快捷以瀋陽爲例,目前主流的公共馬車,是那種相當緊湊的,由12個作爲,還有內部空間組成的,差不多有2.5米寬,5米長龐大的馬車,極限的時候,可以座的40個人左右。

這樣公共馬車,在龐大的瀋陽,一共擁有的5000輛,按照每一路20輛來說,整個瀋陽一共擁有250路公交車,實際上,總數在270路左右。

經過了嚴格的測算和佈置,公共交通幾乎可以覆蓋100%的瀋陽城區,加上在外圍,邊緣的位置,還有城際公交,可以連通瀋陽和周圍的衛星城市,他們構成了鐵路之外的另外的城市交通。

公共交通,本就是方便快捷,哪怕對於這個完全不會知道的,也會在簡單的嘗試之後知道,從住的地方到工作的地方,然後到購物的地方,甚至是市中心,一張地圖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就算看不懂,記清楚數字就可以了。

阿拉伯數字,是所有來到瀋陽之後的人,都必須要接觸的東西,有這個數字的話,簡單的數字組合,就可以知道是那一路的公共馬車,可以到什麼地方,甚至記清楚一兩路就可以了,然後雛形就方便多了。

在住處的選擇上面,住在工廠的旁邊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會在幾公里之外,走路需要很長時間,可是馬車就快的多了,在瀋陽,有專門的公交車專用道,這個道路,不必跟其他的馬車擠佔道路,行駛的速度普遍較快,哪怕住的遠一點,只要附近有公交車站,就可以了,所以沿着整個公交車站,是一系列的租房密集區。

工業區旁邊的幾個公交車站,在下班的時候,是一連串的藍色身影,當一些公交車抵達,一些穿着着其他顏色的人員,匯入到了站臺。

當然了,這部分人是少的,大部分都是住在附近的一些家屬,真正的換班工人,在這些工人沒有出廠之前,就已經進入到工廠,定海軍在電能得到保證之後,一些關鍵性的工廠,都是24小時的工作制,六班四倒,或者是八班四到的,這樣保證機器不會停下來,人是逐步的替換的,六個小時的工作制,也比較適中,不會太累,也不會太輕鬆。

下班的工廠,一共出來300多位工人,他們之中,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三分之一都不到,選擇在附近,有的是回家,有些是在附近飯店吃飯,在工廠旁邊,容易集中比較多的人,一些聚餐也會選擇,所以,哪怕周圍居民區不多,卻也有不少的酒店,這裡是較爲高檔。

剩下的部分,是住的比較遠,這部分人數較多,卻是分佈在各個方向的,在工廠附近,一共有4個左右的公交車站,一共有20多路的公交車,在這裡過去,分別對應着不同方向,如果把這個範圍擴張到一公里,公交車的總數會增加到60路,幾乎可通過這些公交車,去整個瀋陽的每一個地方。

當藍色人流,匯入到了各種的公交馬車之中,然後,這些人就如同水流一樣,逐步的流入到了公交車站沿線的各個小區。

伴隨着公交車的向前,藍色的身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普通的衣服,在瀋陽,工人很多,可是卻不是人口之中的主流,更多的則是家人,一個人工作養活全家的,比比皆是,工人們上班掙取生活費,妻子和家人們,安心的照料着家庭,偶爾有很少一部分閒不住的,打一些的零工,這就構成了整個的瀋陽目前的生態環境,和諧而平穩的發展的環境。

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終裁決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四百九十章 銷售狂潮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馬拍賣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
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終裁決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四百九十章 銷售狂潮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馬拍賣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