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北宋

京杭大運河上,大小沙船擠得密密麻麻,一幅繁忙的景象。

這條連接中原大地從長江到海河的運河,從東周時期就開始籌劃,隋煬帝時期開始正式開鑿,他爲了開鑿這一條河,落得國死身滅,讓唐朝撿了便宜,這一條貫通南北的交通要到,卻從此開始,影響了整個中國。

從唐開始,這一條河就對南北交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宋元時期更是達到了極致。特別是宋朝,定都本來選在洛陽,那是幾朝古都,無論位置,還是基礎都沒有的說,因爲運河的關係,最終定都開封。

汴梁也成爲運河最重要的樞紐,無論是跟洛陽通過黃河水上聯絡,還是跟河北山東,甚至是南方聯絡,都緊密了許多。

寬廣的運河河面上,一條200料三桅沙船,緩緩的開行,這是運河上面,最主要的船之一,運河水面雖然寬闊,無法跟無邊無際的大海相比,400料已經是極限了,大部分都是150料到300料之間。

每年漕運的時候,纔看到大量400料的大船,從南方向北方開行,此時正好吹着偏南風,只不過角度稍稍有些偏,艄公很熟練操縱着帆,半掛着的船帆,推動着船緩緩向前。

兩側的艄公和水手,用槳推動,沙船在平穩的水面上開行,速度不快,比步行還要慢上幾分,沒有洋流的水面上,船顯得平穩異常。

天近黃昏,前方碼頭已經不遠了,船上的艄公正在商議着晚上的活動,遠處偶爾,會傳來艄公的歌聲和一些縴夫的號角聲。

船上藉着西垂的太陽,一個小小的身影木然看着外面,無邊的風景,在趙信的心中留不下痕跡,見慣了21世紀的浮華,哪怕運河上面千帆萬船,都激不起他心中的漣漪。

終究是回不去了,在3天之前,趙信附身到了這個稚童,收到不多記憶之後,才發覺他穿越到了北宋仁宗年間,閉眼千年,暗探造化弄人。

穿越之前的趙信,是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宋史方面的博士,20多年的苦讀,讓他學有所成,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刻,卻穿越了。

沒有鏡子看到自己的樣子,胳膊還是腿,都細嫩的要命,不會超過7歲,幼小身體,又受到了他記憶的衝擊,記憶支離破碎。

,爲數不多的記憶之中,是一個忠厚長者般父親和慈愛的母親,更加顯赫的還有他們的身份,皇帝和皇妃,還有他的名字,趙昕,皇二子趙昕。

孤兒長大的他,依靠能力一路從偏遠山區考入北大,師從北大最著名歷史學者,馬上博士畢業的他,有很大可能留校任教,也算是鯉魚跳龍門,知識改變命運的典範。

誰知道,卻穿越到北宋,這是何等的諷刺,他還準備報效家鄉父老,畢業之後就帶一個項目回去,一切都在他穿越的時候,戛然而止。

一處普通的民墓,卻發現了宗室纔有資格擁有的殉葬品,而且數量不菲,本應該是區級文物開發的東西,一路驚動到了中央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包括他在內的一大批精幹力量進入到古墓開發。

在探墓的時候,趙信發現了一塊金牌,並且一不小心刺破了手,血滴金牌之上,金光大作,驟然形成黑洞,強橫力量在瞬間破開了一切虛無。趙信的身體被瞬間毀滅,靈魂卻被龐大的吸力吸引。

金牌帶着他穿過了千山萬水,再也忍受不了,這才昏過去,醒來之後,就是魂穿了這裡,趙信穿越了,成了北宋仁宗兒子趙昕。

穿越之初,連身處何方都不知道,足足用了3天的時間,整了支零破碎的記憶,他是北宋仁宗第二子,本應該待在北宋宮廷的他,不知道因爲何故,被仁宗秘密送回苗家,苗家不敢留在汴梁,他送往保州的莊園,對外的身份,是苗家庶出的四少爺苗定。

“四少爺!”門外傳來的銀鈴般的聲音,相當的悅耳。

門簾被掀開,兩個不足十歲,身穿綠衣的丫鬟走了進來,她們是苗家的丫鬟,左邊的圓臉的叫如意,右邊稍稍尖臉的叫綠荷。

兩人對趙信施禮後,告知趙信,南樂到了,要停船一段時間,補給一些必需品。

南樂縣,趙信在心中迅速的回憶,趙昕身體之中的記憶不多,也有些支零破碎的,更多的是宮廷之中。

作爲一個歷史學博士,還是專門研究宋朝,稍稍一想就知道了南樂是哪裡,他們所在的京杭大運河上,運河上面的南樂,是後世河南的南樂縣,隸屬於的北京大名府,是大名府十三縣之一,也是聯繫比較緊密,較爲富庶的縣。

宋朝的北京,和後世的北京完全不是一個地方,是北宋四京之一,具體的位置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後世北京在北宋,是在遼國的手中,是幽雲十六州的幽州。

北宋永遠的痛是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不但讓整個北方無險可守,也讓中國喪失了傳統的養馬之地,終宋一朝,一直都缺馬,甚至宋初威震天下靜塞軍,也因爲缺乏承載重騎高大戰馬,而逐步的消失,這恐怕是宋朝永遠的痛。

北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管轄的範圍極爲龐大,下轄十三縣,南樂屬於其中之一,距離大名不算遠,只有60裡不到,夜宿南樂的話,按照普通的額船蘇,兩天就可以抵達大名府,如果風力幫忙的話,一日也就差不多了。

北宋的北方重鎮,永遠都忽略不了大名府,趙信清楚大名府在北宋版圖上面的意義,每每宋遼緊張,就會派遣宰相親領大名府,職宰三朝的韓琦,是大名府的定海神針。

從他成名之後,每一次遼宋之間摩擦,都會由他坐鎮大名府,大名府也就成爲了政治軍事重鎮,當然了,這個時候,三朝元老的韓琦,此時還剛剛嶄露頭角,是范仲淹的慶曆革新的一員,是其中核心人物。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算的上是北宋的一個重要的節點吧,這一年,范仲淹連續談何呂夷簡,得到了仁宗的信任,開啓了影響力巨大慶曆新政,哪怕這一新政一年四個月就宣告結束,卻是變法派和守舊派的開端,影響了之後接近八九十年的北宋。

最恢宏的時代開始了,可惜趙信無法參與其中,不單單因爲他是仁宗的兒子,還有就是,他的年齡,生於1039年,也就是寶元二年的他,年方四歲,甚至因爲不知名的原因,離開了北宋宮廷,遠赴保州,別說無法影響朝堂,就連自身安全,都存在着很大疑慮。

一件事情一直都縈繞在他心中,皇二子趙昕,歷史上,是死於慶曆三年元月,此時,已經是慶曆三年的十月,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歷史發生了改變,還是真正的歷史,被掩埋在皚皚黃土之中。

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六十五章 追擊掃尾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二百五十九章 運費和工業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三百章 15立方高爐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級戰爭卡牌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七百零二章 對戰遼國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
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六十五章 追擊掃尾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二百五十九章 運費和工業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三百章 15立方高爐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級戰爭卡牌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七百零二章 對戰遼國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