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

魏楚鈞以尚書右丞兼領五路度支使,在廬江城裡也設立獨立的行轅,有諸多幕職官吏輔左,確保江西、江東、荊南、荊北以及廣西等五路錢糧租賦,能直接調度到淮西,填補戰事的巨大消耗。

理論上,魏楚鈞與劉衍一樣,在淮西地位都要高過其他將吏,僅次於徐懷。

羅望乃是追隨葛伯奕多年的嫡系部將,與身爲葛伯奕長女婿的魏楚鈞關係當然非同一般。軍議過後他也沒有什麼好避諱的,就直接來到魏楚鈞的住處說話。

“徐懷此計乃是要釜底抽薪啊!”羅望在軍議時見衆人無法反對徐懷的部署,憋着一肚子話,這時候到魏楚鈞面前倒起苦水來。

目前荊南調入淮西的增援兵馬總計還有兩萬五千人,要是按照徐懷的部署,相當於有六成人馬將脫離他這個荊南最高統將的掌控。

他就算再念徐懷的解圍之情,就算以往沒有那麼多的恩怨糾葛,他心裡也絕不可能痛快。

“當務之急還是先解壽春之圍,”魏楚鈞皺着眉頭,寬慰羅望說道,“你與高峻堂率部前往清流縣,從練子山、清流關擊虜兵側翼,我們多少還能抓住一些主動權……”

“諸路將帥就都沒有意見了,任其拿捏?”羅望問道。

廬江之圍得解已經有半個月了,但在此之前,廬江一直都是虜兵重點想拔除的對象,羅望作爲統將也多次披甲上城頭督戰,穩定軍心,他在城頭有兩

次受箭創。解圍之後,他一邊養傷,一邊統兵轉往無爲縣休整,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往深處想。

魏楚鈞聽了羅望的質問,只是苦澀一笑。

在周鶴等人的堅持下,朝廷二月中旬新設五路度支使一職,他趕到銅陵走馬上任已經有一個半月了,對渡江作戰的進程還是相當清楚的。

渡江作戰前期非常殘酷,一方面需要將勤王兵馬拆散開來分批渡江,這主要也是受到裕溪河沿岸所能展開的空間及地形限制;另一方面渡江將卒傷亡如此慘重,都虞侯、都指揮使一級的地方將領自身也不願意親自統兵上陣。

甚至在登岸建立岸營及灘頭陣地之後,高級將吏也都情願留在安全有保障的南岸銅鼓山行轅之中,而不是據簡陋營寨去直面虜兵持續不斷的反撲。

勤王兵馬渡江之後,較長時間裡統兵軍將都是以營指揮使或者更低一級的都將爲主。

這時候對戰場劃分小的片區,進行聯營防禦,與虜兵拉扯,京襄軍以及宿衛禁軍的指揮使當然有優先節制權;更不要說京襄及宿衛禁軍還有王峻、孫延觀、蕭泫、陳縉等都指揮使、都虞侯一級的高級將領渡江坐鎮督戰。

另外,諸路勤王兵馬的構成以“戰時穿甲、閒以歸田”的團練兵、鄉兵爲主,諸路勤王將吏對兵馬的統制權都沒有那麼敏感。

哪怕是原神武軍一系、對京襄(楚山)懷以最大敵意的淮東軍將,

此時也沒有心思去爭什麼統兵權。

畢竟他們從淮東調到荊北,在兵馬都部署司以及諸州兵馬都監司下面擔任都虞侯、都指揮使這樣的地方高級將職,在正常情況下僅統領少量的衛戍兵馬,可能也就三五百人不等。

現在因爲戰事激烈、局勢危急的緣故,諸州軍急劇擴編到四五千人衆,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

等到戰爭結束或局勢得到緩解,諸州軍八九成人馬都會解甲還田,他們這時候打破腦汁爭統兵權,不是嫌自己活得太滋潤嗎?

當然,更爲關鍵的是徐懷,或者說京襄有能力繞過諸路兵馬都部署司,直接去掌握、指揮分拆開來的勤王兵馬,並取得很好的效果,使得他們沒有立場去質疑徐懷作爲主帥做出的作戰部署。

而這一點也恰恰是魏楚鈞所深深忌憚的。

對淮西的增援,京襄都並沒有出全力,甚至都沒有出大力,直接調動的嫡系人馬,數量都未必及得上宿衛禁軍。

徐懷一面要安排人手加強對宿衛禁軍的控制,一面要繞過諸路兵馬都部署司,直接在接敵戰場有效的去掌握總兵馬將近十萬、彼此互不統屬、關係錯綜複雜的諸路勤王兵馬,這是何等恐怖的掌控力及統治力?

魏楚鈞長期以來都在葛伯奕身邊襄助軍務,對這點的感受或者說畏懼,可以說比一般的統兵將領都要深刻得多。

他現在唯一的念頭,不是鼓動誰去爭什麼對勤王

兵馬的統制權,而是想着儘快解壽春之圍。

到時候諸路勤王兵馬,包括諸路義軍都將還歸地方,就不存在什麼統制權之爭。

到時候京襄就算不將宿衛禁軍的兵權交出來,就算劉師望、陳縉、餘共這些人鐵了心跟京襄一路走到黑,徐懷所直接掌握的嫡系兵馬也就在十萬左右。

而壽春之圍得解後,他們所掌握精銳兵力,也不會太過劣勢。

魏楚鈞最不敢想象的是壽春淪陷,韓時良、葛玉所部被赤扈人殲滅,他們所面對的局面將是何等惡劣、慘澹。

到時候不要說高氏、顧氏極容易會被京襄所給予的好處收買過去了——只要京襄許諾的好處足夠多、足夠大,高氏、顧氏犯不着力保紹隆帝——魏楚鈞懷疑連顧藩及鄧珪在楚州都未必可靠。

魏楚鈞目前最緊張的兩件事:

第一就是勸諫紹隆帝立齊王寅爲儲,重新爭取胡楷、錢擇瑞、張辛等先帝舊臣的支持。哪怕令他們保持中立,也要遠比將他們都推到京襄的懷抱裡好得多。

第二就是解壽春之圍,而這纔是真正令京襄有所忌憚、收斂的籌碼。

之前魏楚鈞也沒有機會跟羅望當面交代當前的微妙形勢,此時也是難得有機會與他促膝而談。

燈燭燒盡,天色微曉,魏楚鈞才拖着疲憊的身子送羅望離開……

…………

…………

仲長卿勒馬停在將軍嶺之巔,駐足遠眺,回春返綠的原野之上,一條頗有豐潦

之姿的河流往北蜿蜒流淌,還有一條河流往東偏南方向流淌。

這兩條河流都發源於他腳下的將軍嶺,流向卻截然不同,水流也談不上多寬闊,但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

這兩條河流就是令前秦八十萬兵馬聞風喪膽的淝水:往北經壽春境內注入淮河的水脈,又稱東淝水;往東南注入巢湖的一水脈,又稱南淝水。

東淝水、南淝水兩條水脈原本並不相通,但在漢末曹魏時期,爲江淮兵馬糧秣運抵達合肥,曹操在將軍嶺以東,開挖運河貫通兩河——這條運河又稱爲曹操河。

將軍嶺周圍的地勢還是高了,淝水流程又短,想要維持曹操河有足夠高的船運水位非常困難。

隋唐之後,隨着邗溝水運體系日益成熟,以及中原通過邗溝對東南的財賦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中原王朝也就沒有太強的動力,花太大的代價去維繫淝河運道的貫通。

近百年來,曹操河基本上就荒廢下來,淝河重新變成兩條隔絕的天然河流。

不過,在這一刻,在將軍嶺以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民伕被驅趕過來,在曹操河舊址上開挖河道。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巢湖南接長江的濡須水已經被南朝兵馬完全控制,不這麼做,撤到合肥以西河道之中後水師戰船就沒有辦法撤回到淮河,將徹底淪成荊州水軍攻打的活靶子。

當然了,平燕宗王府更希望打通壽春與合肥之間的水道聯繫,

成爲長期佔領合肥的紐帶。

仲長卿卻不覺得他們目前有長期佔領合肥的機會。

就算能及時殲滅韓時良、葛玉部,佔領壽春,仲長卿也覺得他們應該將防線收縮到壽春,或者將壽春也放棄掉,徹底撤回到淮河以北更爲妥當。

因爲此時他們並不能確認淮河不會被京襄的鐵甲戰船所截斷。

荊州水軍的發展時間很短,期間京襄還與京西、河洛高度對峙作戰近兩年之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荊州水軍至少裝備了超過三十艘鐵甲戰船。

隨着時間的推移,京襄裝備的鐵甲戰船隻會更多,同時還牢牢控制着淮河上游河道,赤扈還有什麼信心覺得自己能始終將淮河中下游控制在手中?

仲長卿爲接下來的戰事發愁,也注意到這時有數騎快馬從北往南馳向將軍嶺西麓的營寨。

那裡駐紮着仲長卿撤下來的五千殘部。

因爲將軍嶺控制着淝河的河源,同時又是西接六安的要衝,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仲長卿被安排率部駐守於此。

仲長卿不知道有什麼緊急信息從北面傳來,他看了看西垂的斜陽,帶着護衛下山去,半道遇到從大營趕來的信使:

“宗王已至芍陂北營,特召仲將軍前往議事!”

“……”仲長卿愣了一下,心想屠哥就在芍陂北營督戰,又哪來“宗王已至芍陂北營”一說?他轉念想到信使所說是鎮南王兀魯烈,而非平燕王屠哥,驚訝問道,“鎮南

宗王到淮南了?”

“宗王與嶽帥昨天夜裡都到了壽春!”信使說道。

1秒記住網:

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執己見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章 京師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一百三十九章 誤入虎口疑花境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十六章 交接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四十八章 講究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
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執己見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章 京師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一百三十九章 誤入虎口疑花境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十六章 交接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四十八章 講究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