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虎將

雁門郡,雁門縣。

自去年在此殲滅劉武周部主力後,雁門五縣現已是盡歸趙國所有。

而雁門郡現已與太原郡,皆併入太原府下,乃是一府二郡。

現在郡都尉高楚,正陪同從晉陽至雁門府君蘇素,一併視察這新開墾的兩千畝田地。

現在這一千畝田地上,去年冬天播下的冬小麥,已是成熟。百姓們在麥田內忙着收割。

蘇素手指着這田地,向高楚問道:“你說這新開墾的兩千畝田地,是軍屯地,還是民屯地。”

高楚向前方一指,向蘇素稟告言道:“回稟府君,這北坡一千兩百畝乃是民屯地,南坡八百畝則是軍屯地,因去年劉武周犯境,鄉兵都在操練,不得空屯田,所以和百姓約定,八百畝地由百姓替我們耕種,之後兩邊五五分成。”

蘇素聞言點了點頭,言道:“作得很好。”

蘇素和高楚沿着田間阡陌又走了一段路,兩旁百姓拿着鐮刀正滿頭大汗的收割麥田,一旁還有穿着雜服的鄉兵士卒幫忙。

遠處田間還設有火墩子,上有士卒嘹望。

蘇素隨意找了一名老農詢問,言道:“老漢今年收成如何?”

這名老農也是見慣世面的人,雖不知蘇素就是太原一府的最高長官,但也知道其是一名官吏,當下也是從容回答言道:“這位官長,之前劉武周在此時,縱容突厥人,在此四處打草谷,我們百姓辛辛苦苦種了田,都給餵了馬。眼下劉武周這漢奸一死,今年開春之後,都沒見到胡騎,百姓們也都大了膽子,離開了各自的村落討生活。”

“你看這裡都是上好的田啊。老漢我全家,還有才六歲的娃娃,都來幫忙了,都是託趙王的福,逐了胡騎,今年吃飽肚子。不成問題了。”

蘇素言道:“王上也趙人,怎會不思造福自己鄉鄰的百姓。”

蘇素十分滿意,當下命左右賞了這老農二十文錢。老農也不推辭,哈哈一笑接過錢後,繼續下田幹活。

蘇素對高楚言道:“百姓性情豪爽,可謂民風淳淳。有如此百姓,將來要大治可謂不難。”

高楚言道:“那還不是,雁門乃是邊郡,一貫物產不豐,百姓貧瘠,要是今年雁門的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太原。上谷兩郡的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蘇素與高楚從田間走到官道之上,一旁府內的隨從早給蘇素備好了車。

蘇素對高楚言道:“這一番視察,吾心甚慰,當初劉武周在雁門時,橫徵暴斂,強徵民役,爲了獻媚突厥人,甚至讓突厥人放馬農田之內,啃食青苗,弄得三郡百姓民不聊生。魏府君曾經有言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爲官在此,當思造福百姓,否則不要說趙王。就是監察御史也饒不過你。”

高楚聽蘇素說監察御史二字,當下微微有點後背發涼。

李重九自設立官制後,以盧承慶爲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下設御史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

在侍御史之下,還有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官位,正七品自從七品不等,官位雖低,但權限極大。

監察御史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巡按州縣,爲朝廷耳目風紀之司。每郡設正七品監察御史一人巡查,各縣還有從七品監察御史監督,但凡有官吏不法,皆可直稟御史臺,甚至直接向李重九上奏,其中間不必通過中書省。而監察御史任官,也是從不由內外調,也從不由外遷內,入御史臺就是一輩子在御史任上滾爬。所以監察御史,可以不必賣任何人的帳。

高楚聽蘇素這一番耳提面令,當下抱拳稱是。

於是高楚蘇素二人一直駕車前往兵營,兵營設立在雁門關隘口之上,在往北就是婁煩縣的桑乾鎮。

當初劉武周舉事謀反時,陳孝意,王智辨二人率軍突襲劉武周,將劉武周包圍於桑乾鎮,但突厥騎兵突然殺至解圍。陳孝意,王智辨二人大敗。

後劉武週一直屯兵於桑乾鎮,雁門縣二地,頻繁南侵。這一次收服雁門縣,高楚就將鄉兵主力駐紮在此天險之上,扼守關口。而蘇素見雁門關天險,亦是不由感慨。

護衛騎兵簇擁着蘇素車駕來到軍營。車駕到轅門之前停下,高楚與蘇素步行入營地。

蘇素先去校場,高楚當下下令營內士卒進行操練。

蘇素見士卒訓練有素,十分滿意,對高楚言道:“你這鄉兵操練倒是比晉陽城中的武衛軍也不遜於多少啊。”

高楚不無得意地言道:“某這兵馬在雁門駐守多年,從劉武周大小數十戰,打得可不比武衛軍少,不少士卒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蘇素向高楚問道:“駐紮在雁門關有多少人馬?”

高楚正色言道:“有兩千人馬,其中馬軍遊擊兩百,正兵一千五百人,輔軍三百。”

蘇素聞言欣然點點頭。

高楚見蘇素心情很好,當下藉機言道:“啓稟府君,我軍士卒能騎擅射,馬軍兩百實在太少,硬弓不多,而且勁弩全無,府君,某心知足開弩,踏張弩,牀弩弄不來,但好歹臂張弩弄個三五十支應不成話下。”

聽高楚這麼說,蘇素手點了點高楚,言道:“說的輕巧,索性我將太原府牧守之位給你好了,若你能弄來這些,我無話可說。這一次到地方各縣視察,那些縣內的官吏就會給我哭窮,你也別給我來這一出。”

高楚聽了當下叫屈起來,言道:“啓稟府君,我這不是和你商量嗎?鄉兵裝備太差,與駐紮晉陽城內的武衛軍差了不止一截。武衛軍中,僅是明光鎧就有兩千具,還不說兩檔鎧,魚鱗鎧。”

蘇素言道:“武衛軍是府軍,你鄉兵能與武衛軍相較嗎?兵部早有明令,勁弩,鐵甲只有府軍才能配備,鄉軍只許用皮甲,弓箭,至於馬軍遊卒倒是不限,但我看你養這兩百馬卒都已是不易,哪裡來多餘的糧餉供給馬軍。”

高楚笑了笑,言道:“回稟府君,其餘事也就罷了,但馬軍這事你倒是不用擔心,只需你答允一聲即可。”

蘇素聞言停下腳步,趙國的四支府軍,直屬朝廷,尉遲恭雖是駐紮在晉陽,但並沒有奉蘇素號令,將來要調走,也只是李重九一句話的事情。

所以太原府內真正也只有鄉兵,歸屬於府內調動。

高楚若能加強鄉兵的實力,對於蘇素而言,對於太原府的安危也是有力臂助,更何況劉武周雖死,但餘部宋金剛和苑君璋二人仍據婁煩,馬邑,對於雁門,太原的北面仍有十分威脅。

蘇素問道:“你怎麼弄來馬軍?”

高楚壓低聲音與蘇素言道:“婁煩郡的消息,苑君璋在從突厥人拿弄了數百突厥好馬,現正在桑乾鎮老沙河一帶放牧,距此不過千里,我有心取之。”

蘇素皺眉言道:“此事消息可準,並非是苑君璋的計謀?”

高楚嘿嘿一笑,言道:“絕不會有錯,此消息是中山李氏的消息之我的。”

蘇素當心信了幾分,自李重九決定認中山李氏爲本宗之後,婁煩,馬邑以及散落在各郡李氏族人,紛紛歸遷至雁門,太原定居,現在已是有三四千人。

李重九雖不如李淵那般優厚族人,幾乎將李唐弄成了家族企業,不過李重九對中山李氏也是少不了照顧,這都是當時之人普世價值觀。特別是北地百姓猶重宗族。

燕趙百姓一貫好武成風,一般大的宗族都是令子弟操練弓馬,學習武藝,以作自保。而中山李氏也不例外。

李重九將李氏族人招了一百人入臨朔宮,充作宮內侍衛的士卒。而在在雁門,太原兩地的李氏族人,則選擇了不少人加入了府軍,鄉軍。

蘇素當下接見高楚麾下一員校尉,此人名爲李葦,正是出自中山李氏。

李葦向蘇素問道:“你說老沙河邊有苑君璋的騎兵牧馬?”

李葦言道:“是,回稟府君,我族人剛剛從那逃歸至雁門的,他們對那瞭若指掌。”

蘇素點點頭言道:“可有更多的消息?”

李葦言道:“有,自劉武周死後,苑君璋與宋金剛二人面和心不和,苑君璋與突厥鬱射設阿史那摸末相互勾結,阿史那摸末乃是處羅可汗之子,苑君璋因攀附上了阿史那摸末,爲處羅可汗封爲大行臺,以繼劉武周之位。”

蘇素聞言言道:“那麼宋金剛處境豈非艱難?”

“那好像是,宋金剛與其兩千多舊部扎於婁煩郡,今年冬天似乎糧食十分匱乏,將士們多有怨言。”

蘇素點點頭,高楚言道:“府君在宋金剛,苑君璋不和之際,乘機襲奪這數百戰馬倒是不錯。”

蘇素斥道:“數百匹戰馬算得什麼,若是能策反宋金剛,我軍不是可平白添一員大將。”

李葦,高楚聞言對視一眼。

高楚言道:“這倒是不錯,宋金剛乃是名將,當初連王上在他手裡也是吃過敗戰,若是他能降我大趙,必添一員虎將。”(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三十章 議和?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五百六十四章 黃河水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六百三十三章 白狼城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兩百二十五章 獨騎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三百五十章 總領四路第五十章 大打出手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三百九十六章 恆山之役(第一更)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四百二十八章火燒易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一百二十一章 築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七百零七章 伊闕之戰(第一更)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兩百零二章 動之以情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一章 偃師之戰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十一章 我不是惡人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
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三十章 議和?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五百六十四章 黃河水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六百三十三章 白狼城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兩百二十五章 獨騎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三百五十章 總領四路第五十章 大打出手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三百九十六章 恆山之役(第一更)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四百二十八章火燒易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一百二十一章 築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七百零七章 伊闕之戰(第一更)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兩百零二章 動之以情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一章 偃師之戰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十一章 我不是惡人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