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

羅成被郭孝恪討死的消息,從前方傳到了幽州刺史府,擺在李重九的面前。

李重九不由吃了一驚,驚訝的並非羅成戰死,事實上羅成爲了報父仇,奪地之恨,輕兵冒進,本就是很大的風險,現在戰死故而絲毫不奇怪。只是李重九沒想到,在演義裡羅成是馬陷淤泥,爲蘇定方派人亂箭射死,但到了這裡,羅成戰死了一幕幾乎如出一轍。

當然若按照過程而言,從民間百姓的角度看去,郭孝恪因正面不能取勝,以卑鄙的手段害死了羅成,實是奸賊。

若按照結果而言,郭孝恪卻是勝利者,羅成年輕氣盛,自持驍勇,不將幽州放在眼底,郭孝恪不鬥力而設下詭計,殺了羅成,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郭孝恪帶着羅成的屍首,返回刺史府,之前質疑他的衆將,卻沒什麼好臉色。羅成雖是敵人,但堂堂正正殺敵,涿郡一戰,即便身爲敵手,也爲其勇冠三軍的驍勇敬服。

而郭孝恪什麼人,顯然市井之徒,與羅成相較,其人更目中無人,狂傲自負,在幽州軍裡除了徐世績之外,無人能放在他的眼底。但偏偏就是這樣的人,殺了羅成。

郭孝恪一路走進府裡,衆人也不他打招呼,紛紛避開。

李重九見了郭孝恪確實十分欣然,犒勞以厚賞,賜予郭孝恪錦衣一件,明光鎧一具,良馬一匹,黃金十兩,布帛五十段,錢百貫,又加郭孝恪爲翊衛軍鷹揚郎將。這樣三軍大戰前,斬將殺敵之功,不重賞實不足以鼓舞將士。

何況羅成不僅僅是竇建德軍中驍將,竇建德此番出征,打出的口號乃是爲羅家父子奪回幽州故地而來。羅成一死,竇建德哪裡還有口實可以依持。故而可以見的郭孝恪之功,何等了得。

李重九厚賜,郭孝恪卻是榮辱不驚,反而一副猶有不足的樣子,向李重九討又要了五十壇懷荒酒。李重九毫不猶豫將懷荒酒一併賞賜下。

郭孝恪卻將美酒以及李重九的所有賞賜就,都分給隨軍出征的將士,自己不取一分一毫。李重九見的不由暗道,果真是汝潁多奇士,而幽州衆將亦是重新認識了這位瓦崗驍將的爲人。

高陽城。

羅藝戰死的消息,亦是傳到竇建德的耳中。

張玄素上前稟報言道:“主公,此乃是高士興將軍,彈劾羅將軍的奏章,言他不聽軍令,違反陛下的旨意,不駐紮於鄚縣,而輕兵冒進涿郡,以至於戰敗,折損我軍銳氣。”

竇建德將高士興的奏摺拿到手,嘆了口氣言道:“人都死了,還提這個做什麼,羅成此人十分驍勇,折在了幽州,朕實是心痛。”

“陛下說的不錯,羅成之死自己是難辭其咎,但高士興明知羅成深入,卻不發一兵一卒,事後推諉責任。”

張玄素慷慨陳詞,又復出聲言道,“我知陛下顧念當年與東海公的舊情,但高士興如何能與其兄相提並論,爲將之才平平,卻與劉黑闥,高雅賢,王伏寶等大將並舉,此番愧爲正前鋒的重任,懇求換將。”

張玄素看竇建德的臉色,見對方默然了一陣,言道:“當年若非有東海公,哪裡有今日的竇建德,高將軍的事,我知道了,以後再處置,臨陣換將,對軍心也是不利。”

張玄素不由暗歎,這位主公各方面皆足以稱得上一代梟雄,但竇建德也有缺點,就是太重情義,尤其對同鄉舊部太過寬厚,乃至縱容,故而有點婆婆媽媽之感。

張玄素心知竇建德不會採納他的諫言言道:“臣下失言了。”

竇建德見張玄素不再堅持,哈哈一笑言道:“張愛卿忠心進諫,朕如何不知,這裡僅有你我君臣二人,你知我知,剛纔的話不要對第三個人說。”

張玄素不由感動,竇建德顯然是生怕此話傳到高士興耳裡,讓自己得罪了對方。

竇建德說到這裡,言道:“戰事持續十幾日,雖說羅成沒了,但我們在大局上,還是稍佔優勢的。只是我看的出來,幽州軍派出交戰,都是二線的鄉兵,他們精銳的府軍,以及草原番騎到現在,都還未出動過。我想若是顧忌於敵軍的騎兵襲擾我軍糧道,而遲遲不敢深入,我怕會有人說我竇建德怕了李重九。”

張玄素一愣,心知竇建德對自己穩紮穩打,步步爲營之策,已是開始有了不滿。

“陛下是否聽了別人什麼話?”張玄素問道。

竇建德點點頭,言道:“不錯,有人向我進言,大夏集結二十萬大軍,攻打幽州,但出兵十幾日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只是攻取了幾個小縣城,一座重城,也沒有打下。天下人現在都看着我夏軍與幽州的決戰,若是進展不利,怕是有人會懷疑我夏軍的實力。”

張玄素聽了,心底有數,不用猜此必是宋正本進言的。

宋正本乃是竇建德起兵時謀主,獻計平定河北,破薛世雄,勸進竇建德稱帝,都有此人的功勞。但宋正本自持功高,故而面面說話不給同僚下屬留餘地,甚至竇建德面子也不給。

現在竇建德倚重張玄素,言聽計從,宋正本自是不高興,常常在竇建德面前中傷自己。

似猜到張玄素的心思,竇建德又補充言道:“張愛卿不要多想,只是我軍其起兵以來,連戰連捷,未逢一敗,將士們士氣高昂,卻從未見得此番如此謹慎,高陽城中將士們也數度向我請戰。”

張玄素拱手言道:“陛下,若是將士們的意見,那足見軍心可用,微臣沒有什麼不滿,但若有其他人。”

說到這裡張玄素頓了頓言道:“陛下,從高陽到薊縣,乃是一馬平川,便於騎兵馳騁,而對於糧道而言則是太過漫長,若是大軍越是深入,就必須派更多兵力護衛糧道。所以我軍若與幽州軍決戰,距離高陽近一分,我軍勝算則多一分,距離薊縣近一分,則勝算遠一份。”

竇建德深以爲然,言道:“張愛卿所言甚是。”

張玄素言道:“我本用意是派軍分襲李重九各縣,迫其不得不出動主力,解救危勢。但現在李重九在邊縣盡數差遣鄉兵這二三流人馬駐守,而將主力精銳的府軍以及草原番騎深藏,這顯然是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將兵力集結於腹地,正是要誘我軍孤軍深入的成算,陛下若以爲李重九就這點本事,這時孤軍深入,就中其誘敵深入的計謀。”

竇建德聽張玄素分析,恍然大悟言道:“張愛卿,朕聽信旁人之言,差一點失了計較,那你說我們該怎麼辦?”

張玄素欣然點頭,竇建德虛心納諫,知錯就改,此乃是高祖之風。

張玄素成竹在胸笑道:“啓稟陛下,請耐心等待,不需幾日,破局之機就會到來。”

竇建德問道:“你說破局的機會在哪裡?”

張玄素笑道:“就在山後雁門。”

雁門郡。

雁門縣,黃沙撲面。

風勢稍歇,黃塵落地,顯出大股大股穿着羊皮襖子,正在趕路的雁門騎兵。

定楊可汗的大纛,豎立一片山谷之上。

劉武周戴着白狼皮皮帽,身上裹着白熊皮襖子,駐馬山前,對宋金剛言道:“竇建德這次約我聯兵攻打幽州,你看竇建德有把握攻下幽州嗎?”

宋金剛言道:“可汗,李重九與竇建德這幾年崛起之勢都十分迅猛,兩雄相遇,依我看誰勝誰負都是正常。”

劉武周言道:“不錯,但李重九佔據我雁門之地,並數度攻伐我軍,此仇不報,我豈有吐氣揚眉一日。此番與竇建德約定進兵,乃是我報仇雪恥之時。”

宋金剛言道:“可汗,李重九精銳人馬,雖都佈置在太原,涿郡,都雁門都尉高楚,亦是擅守之將,我軍數度攻打都不能得手。這一次我們需改變方略。”

劉武周哈哈一笑言道:“我還信不過你嗎?只管說吧。”

宋金剛言道:“我軍分兵兩路,可汗率主力攻打崞縣,而我率一軍襲擊靈丘,飛狐二縣,絕飛狐陘要道,如此可以令雁門郡,首尾不能相顧。”

劉武周仰頭哈哈大笑,言道:“不錯,好計策。”

宋金剛言道:“不過可汗,聽聞突厥汗庭對我們這次出兵攻打李重九十分不贊同。”

劉武周聞言言道:“我亦有所聞,眼下處羅可汗,已決定放棄東征的打算,而是準備西進,攻伐李唐。”

宋金剛言道:“突厥若是東進,自要倚重可汗,但若是西進與李唐決戰,最有好處的卻是樑師都,郭子和。這兩人這一番招兵買馬,竟也有入主關中的打算。”

劉武周雙目一眯,冷哼言道:“這兩人不過鼠狗之輩,若非突厥撐腰,也敢與李唐爲敵。特別是五原郡郡守張長遜自攀上義成公主,突利可汗後,居然也狗仗人勢,眼下不將我們放在眼底了,否則這一次若是突厥肯支持我們,李重九哪有命在。”

宋金剛亦是長嘆一聲,確實自處羅可汗,放棄東征的計劃後,劉武周在突厥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今年戰馬,皮毛的支持,比之也是少了很多。

若非如此,他這一次攻打雁門郡,也不至於只派出一萬人馬。RS

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六百三十章 洛陽十年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六百八十八章 鳥盡弓藏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六百四十四章 朝議(第二更)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一百零四章 鐵騎陷陣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七百四十八章 再陰李世民(第二更)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八百一十六章 席捲東南(第一更)第六百一十六章 郡武試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五章 說服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
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六百三十章 洛陽十年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六百八十八章 鳥盡弓藏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六百四十四章 朝議(第二更)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一百零四章 鐵騎陷陣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七百四十八章 再陰李世民(第二更)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八百一十六章 席捲東南(第一更)第六百一十六章 郡武試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五章 說服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