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誰來擔責

李建成橫下了一條心,爲了朝廷的前途和長治久安,他不惜得罪父皇和其他重臣,一定要將朝廷直接指揮大將作戰的這個爛根子徹底挖出來。

李建成繼續道:“我們不妨問一下孝恭將軍,聽聽他當時的想法。”

李建成轉身對李孝恭道:“請問趙郡王殿下,如果江夏戰役當時完全由你自己來做決策,你會怎麼做?”

李建成之前和李孝恭交流過,對當時的情況瞭解很深,如果當時不是朝廷決定讓李孝恭大軍去救援江夏,最後的結局就不會輸得那麼幹淨。

李孝恭緩緩道:“當時微臣有近十萬大軍,其中一大半都是蕭銑的降軍,當隋軍攻佔巴陵縣的消息傳來時,軍心就有點不穩了,當時所有大將都勸我從原路殺回,趁隋軍立足未穩,奪回巴陵縣,憑藉巴陵縣內充足的糧食物資和堅固的防禦,以及巴陵縣重要的戰略位置,隋軍就算奪取了江夏,但也很難拿下南郡,但最後微臣還是北上江夏,被阻截在富水南岸,糧食將斷,再想去巴陵縣也已無糧食支撐,一直到微臣用斷臂求生之策,丟掉了大部分軍隊,才得以集中糧食西撤,但剩下的兩萬軍隊已經無法再奪回巴陵縣了。”

“當時你知道穿過九宮山的艱難嗎?”李建成又繼續問道。

李孝恭點點頭,“嚮導說得很清楚了,當時計算過糧食,完全可以支撐到富水北岸,雖然行軍艱難一點,但損失也不會太大。”

“爲什麼?”

李建成故作不解問道:“爲什麼將軍當時只考慮支撐到富水北岸?”

李孝恭看了一眼李神符恨恨道:“因爲江夏之軍早就應該到富水北岸駐營,接應我們到來,而不是眼睜睜地看着隋軍數萬軍隊從水路進入富水,把我們攔截在富水南岸,進退兩難,陷於絕境之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李神符望去,如果僅僅是戰略決策失誤,那也只是責任問題,可現在的問題卻變成了李神符見死不救,那就是犯罪了,這個問題便陡然間變大了。

李神符爲了這一天早有準備,他也不止一次向天子解釋過,取得了天子的諒解,現在李孝恭公開向自己發難,李神符焉能示弱,他不慌不忙道:“郡王太激動了,這樣會破壞政事堂議政的氣氛,可不是聖上的初衷。”

一頂大帽子先將李孝恭蓋死,李神符站起身向李淵施禮道:“陛下,老臣並不想影響議政,但事關名譽,老臣又不得不說,請陛下准許老臣爲自己辯白。”

李神符早就看透了李淵只是表面做文章,骨子裡並不想追究什麼責任,所以他才表態‘並不想影響議政’,言外之意就是說,我不想多事,但對方逼我不得不說,先是指責李孝恭破壞氣氛,隨即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用一個小小的手腕,便巧妙地將責任推到了李孝恭頭上。

這一刻李淵的怒氣反而消失了,他變得深藏不露,誰也看不出他在想什麼,李淵點點頭,“准許!”

李神符走到中庭,向李淵和衆臣施一禮,這才徐徐道:“江夏戰役是我心頭之痛,我本不想再提及它,但孝恭將軍將一個見死不救的罪名強加於我頭上,令我驚駭萬分,爲了維護天子的信譽和我自己的名譽,我不得不站出來辯護幾句。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當時打的是江夏戰役,而不是富水戰役,爲什麼要明確這一點,這是我爲什麼死守武昌縣的原因,北隋十萬大軍在張鉉的親自率領下進攻江夏,富水攔截只是他們一個分兵行動而已,並不是主要目標,他們的主要目標依舊是武昌縣,攻下武昌縣,也就順勢攻下江夏了,所以我不可能放棄武昌縣而去駐兵富水,說得不好聽一點,那就是不務正業了。”

李孝恭剛要反駁,李神符卻擺擺手冷冷道:“郡王殿下,請允許我把話說完,就像剛纔我沒有打斷你一樣。”

李孝恭只得將心中的怒火壓了回去,對方簡直就是在顛倒黑白,胡說八道,恨得他捏緊了拳頭。

李神符又繼續道:“十萬北隋軍屯兵長江對岸,數千艘戰船包圍武昌城,我每天厲兵秣馬,準備和北隋軍血戰到底,就算戰死到最後一人,也絕不放棄,但我同樣也憂心忡忡,江夏是大唐的生鐵主產地,武昌倉庫內又有千萬斤生鐵,我戰死並不足惜,可丟失了江夏,會嚴重危害大唐的國力,後來接到朝廷的軍報,東征大軍將北援江夏,我當時喜出望外,將士們額手相慶,爲朝廷的英明決策而歡呼.......”

這時,李建成的臉色開始變了,李神符已經不是在針對李孝恭,而是開始把矛頭對準了自己,自己剛剛纔說朝廷干涉軍事太深,做出了錯誤決策,李神符卻以另一方當事大將的身份來讚揚朝廷決策英明,只是李建成涵養很深,他並沒有打斷李神符的話,而是讓他繼續說下去。

不僅是李建成聽出了李神符的弦外之音,殿內所有大臣都聽懂了,大家不得不佩服李神符官場圓滑老道,相比之下,李孝恭就顯得太剛硬、太乾脆,剛硬易折,乾脆易碎,李孝恭在朝廷談論軍事,還是略嫩了一點。

陳叔達一直在暗中關注天子的態度,他發現李淵雖然始終不露聲色,但眼神裡卻分明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讚許,陳叔達心中暗歎,這次政事堂議政,恐怕最後李孝恭難逃責任了。

李神符又繼續道:“東征軍團北上江夏,是一件戰略性的大計,既然是戰略大計,當然應該由朝廷來決定,但涉及到具體北上卻又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可就算是請客吃飯,雙方事先也要溝通好,客人準備何時過來?主人才能按時準備飯菜,收拾好客堂,這是小戶人家請客也要講的禮節。

可我們這位趙郡王卻與衆不同,根本不派人事先和我聯繫,我天天在城頭引頸相望,就盼着援軍到來,但始終沒有任何消息傳來,最後我得到兩名送信兵的消息時,趙郡王殿下已經率軍抵達富水南岸了,令我驚愕萬分,就像客人沒有事先通知,便突然出現在主人門前一樣,主人什麼都還沒有準備好,現在趙郡王卻指責我不出門迎接,各位大臣評評理,究竟是我這個主人待客不周,還是趙郡王殿下這客人讓主人爲難?”

李神符準備得極爲充分,他避輕就重,又套用請客吃飯這種每個人都理解的例子,幾乎將所有責任都推給了李孝恭,是李孝恭事先沒有聯繫,犯下了兵家大忌。

李孝恭冷冷道:“王爺說完了嗎?”

李神符笑了笑,“我當然沒有說完,不過看郡王殿下似乎已快忍不住了,那我就不妨先洗耳恭聽。”

“簡直是一派胡言!”李孝恭再也憋不住滿腔怒火,從牙齒縫中擠出了一聲怒斥。

所有大臣都變了臉色,這可是政事堂議事,趙郡王怎麼能如此失態?連一旁李建成也忍不住提醒他道:“孝恭將軍,應該先請示聖上。”

李孝恭頓時醒悟,不得不忍住怒火,躬身施禮,“請陛下準微臣辯護。”

李淵依然沒有任何表情,淡淡道:“準!”

李孝恭這才反駁道:“打仗可不是請客吃飯,兩軍作戰,應該料敵在先,張鉉並不知道東征軍北上江夏的決定,但他卻能及時率大軍進入富水,而王爺卻說自己一無所知,自己不作爲,還把責任推給東征之軍,那隋軍怎麼知道分兵來攔截,王爺卻不懂分兵來救援?”

“這個原因剛纔陳相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是我們實力不如對方,隋軍戰船控制了長江,東征大軍的一舉一動,他們當然很清楚,可我又怎麼知道?如果我能像隋軍那樣掌控整個江夏局勢,那還需要東征大軍來援助嗎?”

“這話不對,剛纔王爺自己也承認,十萬北隋軍屯兵於對岸,江夏只有數千戰船遊弋江面,而陸地上卻沒有隋軍,甚至鐵礦山還在正常開採,王爺還控制着江夏,怎麼能說自己一無所知。”

“情況不是郡王殿下想的那麼簡單,隋軍之所以沒有登陸江夏,就是在等我分兵南下,然後他們便可一舉殲滅,事實上我確實分兵南下了,李世雷將軍率一萬軍隊南下富水支援,結果呢?數萬隋軍騎兵早就埋伏等待,李世雷將軍的一萬軍隊全軍覆滅。”

“那是後來才發生之事,隋軍早已經登陸了,那時我們糧食斷絕,不得不斷臂求生,我已經率軍西撤,王爺纔派軍來支援,但隋軍登陸之前,爲什麼王爺卻按兵不動?”

兩人針鋒相對,各佔道理,其實幾個精明的大臣已經聽明白了,李神符確實有消極自保之嫌,不肯救援李孝恭的軍隊,但李神符卻準備得很充分,從各個角度來解釋,又很好地照顧到了朝廷和天子的情緒,手腕十分高明,成功地掩飾他救援不利的事實。

而李孝恭卻實在不擅於朝堂爭鬥,明明是受害一方,卻表現得強詞奪理,硬抓住李神符事前不作爲這一點不放,理由就顯得十分蒼白,李神符已經明顯佔據了上風。

李神符已感覺到自己勝券在握了,但他還需要最後再狠狠捅李孝恭一刀,李神符便冷笑一聲道:“隋軍究竟有沒有登陸,有沒有埋伏?當時誰也不知,現在郡王殿下卻在這裡妄作猜測,事後諸葛亮罷了,爲將者第一原則是謹慎,沒有絕對把握之前我是不會分兵南下,一旦被騎兵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武昌就完了,事實上,武昌縣一直沒有失守,我始終都沒有戰敗,朝廷纔有了和北隋討價還價的本錢,原因就在於我恪守謹慎原則。

相反,郡王殿下卻對謹慎原則看得很淡,我實在想不通,哪有主將只帶幾天乾糧行軍的道理,那不是將自己陷於絕境嗎?趙郡王富水之敗,實際上在九江郡時就已經註定了,不必把責任推到我的頭上,更不能將責任推到朝廷身上。”

李孝恭幾乎被氣瘋了,他不假思索地怒吼道:“九宮山不能行走輜重,我最多隻能帶七天的糧食,這是誰做的決策?是我嗎?”

大殿內霎時間鴉雀無聲,李淵的臉色冰冷到了極點。(。

第143章 閶闔事件第895章 奇襲並北(四)第245章 福來客棧第574章 元慶抉擇第242章 新銳小將第36章 用之信之第194章 齊郡武行第1239章 血戰長武(下)第598章 西線突破第1114章 遷都之議第660章 夜襲唐軍第931章 草原異動(上)第699章 老將不滿第134章 初戰賊王(一)第617章 自保之策第680章 應對之策第217章 瓦崗異動第456章 功高震主第458章 控制東海(下)第652章 強攻潞水第1163章 天下大戰(二十一)第6章 替身之謎第451章 殺入彭城第569章 尋找漏洞第12章 當面挑戰第104章 恰逢其時第564章 秘密泄露第759章 渙水截殺第984章 太原戰役(二十五)第220章 疑兵之計第281章 禪林還願(上)第1199章 太子新職第505章 貪慾之敗第106章 瓦崗二主第952章 抓捕刺客第384章 嫁禍於人第1111章 誰來擔責第309章 臨沂斥候第470章 隋帝北上第46章 最終決定第894章 奇襲並北(三)第540章 最後妥協第959章 夜襲紫河(下)第546章 長江水賊第797章 激戰到來第462章 橫洋之舟(中)第1107章 南城突破(下)第420章 反客爲主第705章 西撤燕城第896章 奇襲並北(五)第25章 天下十猛第1083章 拼死突圍(上)第759章 渙水截殺第701章 人心險惡第1059章 走露風聲第206章 招才募士第212章 計取武城(二)第417章 試探之策第528章 遼東柳城第11章 楊氏武館第407章 盧清進宮第613章 何去何從第141章 求見裴矩第1061章 永興之戰(一)第748章 改變計劃第784章 誰毀協議第1001章 金玉良言第149章 一線希望第608章 人心思變第689章 血戰柳城(一)第670章 假手於人第4章 初入洛陽第165章 飛鷹武將第9章 初窺門徑第136章 初戰賊王(三)第578章 張裴聯姻(中)第962章 太原戰役(三)第257章 誠意不足第1007章 江陵陷落(上)第126章 借刀殺人第378章 候補之殤第1110章 直擊病根第1069章 兵臨武昌第1083章 拼死突圍(上)第1196章 太子之惑第31章 山東名將第1115章 一顆好棋第409章 大喜來臨第939章 激戰長城(下)第100章 武勇郎將第597章 瓦崗夜火第463章 橫洋之舟(下)第167章 厲兵秣馬第499章 斷其後路第190章 小餌釣魚第60章 馬邑參軍第735章 殘忍出賣第1121章 國號共決(下)第1006章 誅心之戰(下)第450章 江都事故
第143章 閶闔事件第895章 奇襲並北(四)第245章 福來客棧第574章 元慶抉擇第242章 新銳小將第36章 用之信之第194章 齊郡武行第1239章 血戰長武(下)第598章 西線突破第1114章 遷都之議第660章 夜襲唐軍第931章 草原異動(上)第699章 老將不滿第134章 初戰賊王(一)第617章 自保之策第680章 應對之策第217章 瓦崗異動第456章 功高震主第458章 控制東海(下)第652章 強攻潞水第1163章 天下大戰(二十一)第6章 替身之謎第451章 殺入彭城第569章 尋找漏洞第12章 當面挑戰第104章 恰逢其時第564章 秘密泄露第759章 渙水截殺第984章 太原戰役(二十五)第220章 疑兵之計第281章 禪林還願(上)第1199章 太子新職第505章 貪慾之敗第106章 瓦崗二主第952章 抓捕刺客第384章 嫁禍於人第1111章 誰來擔責第309章 臨沂斥候第470章 隋帝北上第46章 最終決定第894章 奇襲並北(三)第540章 最後妥協第959章 夜襲紫河(下)第546章 長江水賊第797章 激戰到來第462章 橫洋之舟(中)第1107章 南城突破(下)第420章 反客爲主第705章 西撤燕城第896章 奇襲並北(五)第25章 天下十猛第1083章 拼死突圍(上)第759章 渙水截殺第701章 人心險惡第1059章 走露風聲第206章 招才募士第212章 計取武城(二)第417章 試探之策第528章 遼東柳城第11章 楊氏武館第407章 盧清進宮第613章 何去何從第141章 求見裴矩第1061章 永興之戰(一)第748章 改變計劃第784章 誰毀協議第1001章 金玉良言第149章 一線希望第608章 人心思變第689章 血戰柳城(一)第670章 假手於人第4章 初入洛陽第165章 飛鷹武將第9章 初窺門徑第136章 初戰賊王(三)第578章 張裴聯姻(中)第962章 太原戰役(三)第257章 誠意不足第1007章 江陵陷落(上)第126章 借刀殺人第378章 候補之殤第1110章 直擊病根第1069章 兵臨武昌第1083章 拼死突圍(上)第1196章 太子之惑第31章 山東名將第1115章 一顆好棋第409章 大喜來臨第939章 激戰長城(下)第100章 武勇郎將第597章 瓦崗夜火第463章 橫洋之舟(下)第167章 厲兵秣馬第499章 斷其後路第190章 小餌釣魚第60章 馬邑參軍第735章 殘忍出賣第1121章 國號共決(下)第1006章 誅心之戰(下)第450章 江都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