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一點誠意沒有

其實慕容皝猜得沒錯,當晚確實有夜襲,自北城發起,投入了一千幽州雜胡、一千羽林衛府兵。

對棘城來說,這點兵力着實不多,樑人也沒抱太大希望,但一度站上城頭許久,最後才堅持不住,退了下去,讓覷得便宜,緊急增援而來的府兵將士們扼腕長嘆。

慕輿根從睡夢中驚醒,親自抵達北城督戰,戰後一點計竟然死傷近千,估計與樑人殺傷相當。

這他媽可是守城!雙方戰力相當的情況下,一個守兵換五個攻城之兵都很正常,結果打成殺傷相當,這就讓人驚愕了。

後面一瞭解,原來是將敵人趕下城頭時傷亡太大了,都尉張萌身先士卒,最後堪堪在敵人援軍抵達前斬斷雲梯,擊殺最後一名賊軍。

張萌甲衣盡碎,血染徵袍,不一定活得下去了。

慕輿根去見了下張萌後,默默嘆了口氣。

他的族兄慕輿泥前陣子被射中眼窩,可惜沒能像司馬師那樣活下來。他曾去見過慕輿泥一面,族兄渾身滾燙,高燒不停,腦子都迷糊了,最終沒能挺過去。

張萌的結局,多半亦如此,他太拼了,傷得太重了。

其實,慕輿根就是那些部族貴人們指責的與士人站在一起的鮮卑官員之一。

他家種粟、黍、穄,也養了不少牲畜,是典型的“新派”貴人。

他本人經常訓練、指揮步兵作戰,爲朝廷鎮守過多個城池,與一般鮮卑人大不一樣。

他也不贊成撤退,所以被那些部落貴人們指爲叛徒,與中原士人站在一起的叛徒。

他承認,住上了大宅子,有諸多僕婢伺候,還置辦了樂人舞姬,他確實回不去了,那狗屁帳篷誰愛住誰住去,但他也有些委屈,守城至今日,苦戰都是他們打的啊,你們除了偶爾派騎軍出城廝殺,還有什麼功勞?有什麼資格說風涼話?

又惱又恨地下了城頭之後,慕輿根又來到遭受攻擊最嚴重的西城巡視。

都尉石琮在城下朝他行禮。

慕輿根面露笑容,與石琮談笑了幾句。

他倆曾經一同守過平剛故城、令支城,與樑人鎮兵交戰過,交情自然不一般。

“士氣如何?”慕輿根看了下站滿城門洞的“石家軍”,問道。

石家軍總計七八百人,無論是皮甲還是鐵鎧,至少一半以上的人能混一套甲冑,面上也是副見慣了風浪的麻木樣,顯然是一支可戰之軍。

“勉強過得去。”石琮說道:“今日本欲出城襲擾,奈何賊人招降不輟,便算了。”

“李普這人真是喪心病狂!”慕輿根罵道。

“大理可曾受波及?”石琮問道。

“李公自請去職,大王不許。”慕輿根說道。

石琮暗暗鬆了一口氣。

所有人都在看着慕容皝如何處置李洪,若下了死手,衆人雖然嘴上不會說什麼,但肯定很失望,畢竟兔死狐悲嘛。

“好好守,下半夜興許還有一次,不能掉以輕心。”慕輿根說道。

“遵命。”石琮拱了拱手,應道。

“杜公已經出城了?”慕輿根又問道。

“遣人吊下去了這會應已在樑營之中。”石琮說道。

慕輿根嗯了一聲,隨後便轉身離去,繼續巡視。

看着人漸漸遠去的背影,石琮臉色陰晴不定。

所謂天人交戰,不過如此。

一方面,他感念慕容廆收留之德,另一方面,又對戰局憂心忡忡。

族妹寫過來的信早被他燒掉了,但內容卻還記得——本來幾乎都忘了,但最近幾日愈發頻繁地顯現於腦海之中。

他曾經自嘲,原本以爲自己是正人君子呢,沒想到生死之際卻搖擺不定,實在羞愧。

到目前爲止,他只是習慣性領兵上城廝殺、下城休息,如此周而復始。但若有一天這種習慣被打破了呢?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許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吧——無有忠義,無有廉恥。

他倆方纔提到的“杜公”便是納言令(相當於尚書令)兼遼東相杜羣,出身京兆杜氏,祖上有人在平州做官,於是遷徙至此。

因爲燕王對外已罷六卿等官,因此杜羣是以遼東相的身份出使的,這會也確實已經到了樑軍營寨之中……

******

杜羣作爲使者,本來應該儘量隱秘一點的,但他竟然帶了七八名隨從,看面相都很年輕,再一打聽,基本都是棘城內士人家族的後輩子侄。

李重聽聞此事時心裡便有數了,這些年輕後輩大概是不會回去了,能走一個是一個,爲家族保存點血脈,以免破城時被一鍋端了。

他只略略接待了下然後便安排護衛,將他們送往北平面見天子。

李重當然有相當的受降權力,並且他一口否決了杜羣提出的納貢稱臣、割讓柳城等地的條件,甚至當着杜羣的面繼續安排明天的攻勢。

杜羣沒法,只能南下北平,面見樑帝。

與他一同上路的,還有封抽、王誕等人,他們騎着馬,晝夜不停,於二十七日清晨遠遠看到了北平青黛色的城牆,然後前往城外一莊園。

莊園門口,邵勳正在送別慕容翰。

“卿當心裡有數,朕並未打算盡誅慕容氏。”邵勳說道:“然遼東舊地,漢魏天子皆有,朕不能沒有,無論付出什麼代價,平州五郡是一定會拿在手中的。”

這話說得相當“任性”。

兩漢、魏晉天子都有平州,我作爲大梁朝的開基之主,難道不配擁有平州五郡嗎?

他覺得要有,哪怕是爲了面子也要有,不然心裡不舒服。

但所有人都知道,比起兩漢及魏晉,這會擁有平州所要付出的代價已然大大增加,和以前不一樣了。慕容翰近來和隨駕羣臣坐談,也瞭解了一下其他方向的事情。

交州日南郡最南端有象林縣,本馬援鑄柱之處,去南海三千里。隨着華風日浸,當地人不再那麼愚昧,開化了許多。

當地有個蠻夷首領叫範稚,開始經常往來南海做買賣,範稚又有一個奴僕叫範文,隨着商賈南來北往,見多了世面,想法就多了,於是逃到了南邊的林邑國,教林邑王範逸打造城池、宮室、兵器,極受寵信,漸掌權柄。

期間,此人仗着林邑王的信任,多次進獻讒言,讓範逸的幾個兒子或貶或逃。範逸死後,範文詐稱迎回範逸諸子,然後將他們鴆殺——呃,出現了地方特色椰酒,酒裡有毒。

殺了這幾個人後,範文自立爲王,還看上了一衆主母——“以逸妻妾悉置之高樓,從己者納之,不從者絕其食。”

然後攻滅了諸多蠻夷洞主、酋帥,擁衆四五萬人,且試探性派人到日南郡,詢問能否得到冊封。

朝臣爭執不休,但慕容翰關注的重點不在這上面。他只看到,漢代時林邑根本稱不上國家,只是羈縻統治下的部落罷了,愚昧無比。

但慢慢地,人家開化了,你就羈縻統治不住了。

孫權時期開始,林邑就不再上貢,晉時也只是偶爾上貢,甚至攻入過交州境內,十分桀驁。

愚昧者可以羈縻一旦開化,羈縻就沒那麼好用了。

平州諸郡同樣如此。漢代時用很小的力量就能控制一大片土地,非常輕鬆,現在投入幾倍的力量都不一定能控制住,維持疆域的難度大大增加了,根本原因在於土人的實力增強了。

所以慕容翰覺得樑帝是真的任性。不過他有這個威望和能力,你能怎樣?這個天下能拉住他的人不多。

“陛下,臣定會盡力招撫舊部。”思緒只在腦海中一閃,慕容翰便應道。

邵勳又看向桓溫,道:“元子,你領兵護送揚武將軍,定要確保安全,勿爲奸人所趁。”

桓溫會意,立刻應道:“臣遵旨。”

天子撥了落雁軍三千騎予他,又徵召幽州胡漢丁壯三千充當輔兵,攜馬萬餘,東出臨渝山,沿着傍海道東行,招撫可能藏在沼澤中的零散部落。

桓溫很珍惜這種機會,蓋因太難得了。

送走桓溫、慕容翰二人後,邵勳揹着雙手,在莊園外信步徜徉。

沒過多久,杜羣、封抽、王誕等人皆至。

封抽大禮參拜,杜羣、王誕則躬身行禮。

邵勳不以爲意,上前將封抽攙扶而起,道:“卿頗識時務,朕又豈吝官爵?昌黎太守非君莫屬也。”

封抽鬆了口氣,再次拜謝。

別管給的什麼官,哪怕只是七八品小官都可以,這意味着不會被清算了。再者,給了昌黎太守,說明天子想用他穩定住新得之地,免得一衆降人惴惴不安,降而復叛。

“而今三面圍攻棘城,封卿可有方略?”邵勳似乎渾然沒注意到杜羣、王誕等人,只看着封抽。

“只有一計,又打又拉。”封抽說道。

邵勳不置可否,靜聽下文。

封抽察言觀色,又道:“陛下若許以官爵,既往不咎,棘城內應有很多人願降。”

“爲何?”邵勳隨口問道。

“陛下一言九鼎,人皆信服也。”封抽不輕不重地拍了記馬屁。

“哦?”邵勳果然笑了,道:“不意平州諸君也知道朕說話算話?”

“陛下重諾之事,便是作樂水畔都有傳聞,誰人不知呢?”封抽肅容道。

“哪些人可以拉攏?”邵勳問道。

封抽看了眼王誕、杜羣,沒立刻說話。

邵勳其實無所謂,他本來也沒打算把使者放回去,不過還是給了個面子,道:“朕今晚置小宴招待封卿,可予朕詳述。”

“臣遵旨。”封抽應道。

邵勳又看向王誕、杜羣二人,道:“晉末板蕩,中原大亂。君等避亂平州,被迫事胡,情有可原。今中原一統,百萬大軍徵遼,爲何不棄暗投明?”

王誕沉默。

杜羣卻答道:“僕聞聖王御宇,懷柔遠人。昔周公東征而留商奄之民,光武受降而封匈奴之王。今慕容氏雖居棘城,然修周禮以安邊民,設庠序而傳經義,烽燧之外無胡馬之塵,碣石以東有絃歌之聲。我家本關右布衣,避亂往投,非不知洛陽宮闕之壯,實見遼東襁負之衆。若王師能效光武之例,則薊北可成周召之屏藩;倘天威必行衛霍之事,恐漁陽復起李廣之嘆。僕請效鄭卿縞素之智,止金戈於未舉,存生民於鋒鏑。”

“巧言令色。”邵勳說道:“遼東襁負之衆,何以屢次入寇劫奪?”

“陛下垂問及此,僕敢不剖心以陳?昔晁錯《言守邊疏》雲'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今平州寒瘠之地,春見白草連天,秋聞餓鴟夜泣。慕容平北嘗效李牧市租饗士,然幽州絕市,三軍之膳猶懸釜待炊。往歲高句麗又數次犯邊,掠我倉廩,士卒枵腹戍壘,故不得已南下劫掠,此亦非我主本意。若能善待,慕容氏必爲大國之藩屏。”杜羣回道。

邵勳哈哈大笑,道:“被高句麗劫掠了就來幽州搶,北失南補是吧?好,好得很,君是會說話的。那麼——”

邵勳一甩袍袖,問道:“今百萬大軍齊至,鐵壁合圍,慕容皝怎麼說?可願來見朕?”

杜羣思索了下,道:“我主日夜西望,已具太牢之禮於棘城,然猶記《鹽鐵論》'備塞之策在選良將'。陛下若存漢元待呼韓邪之量,則自開金湯之城也。倘必循魏武屠柳城之法,遼水濁流雖急,猶存擊楫斷索之心。”

邵勳聽完,冷笑一聲,道:“慕容皝何德何能,讓朕以呼韓邪之禮相待?罷了,遣使數次了,從來都是這些廢話。誠意是一點沒看到,慕容皝的驚懼倒讓朕看得清楚。使者便在幽州暫歇吧,興許不日便可見到慕容皝。”

說罷便回了莊園,裡面正有一批新近投降的平州部落酋帥在等着接見。

截止今日,送來幽州的部落丁口已不下三萬,多爲鮮卑、烏桓之衆。便是棘城未破,慕容皝的根基也在一點點瓦解。

看誰熬得過誰。

第三十四章 都是弟弟(月票加更4)第1091章 見面第四十九章 破局的希望第979章 就職演說(爲盟主清風伴雲月朗星稀加更)第一百七十六章 中常侍第一百二十章 決定第849章 抵定第890章 覺醒第1131章 老羌第1116章 書第四十四章 勢力(上)第978章 登基(下)第一章 縣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考城第1043章 應對之策(上)第六十三章 三月三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997章 瀋陽第1224章 人心易變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變第1297章 青州第798章 伏殺第六十七章 衣食客第一百十七章 慕強第八十六章 走不開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953章 結算(上)第1237章 喪第一百二十一章 情報第864章 試點第963章 所重之事(下)第三十四章 勸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府第1219章 各自應對第1200章 祖制第三章 勸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一百七十九章 草橋第1470章 買啊買第七十六章 信號第886章 改制(下)第1302章 家傳絕學第1092章 差遣第856章 行獵與政治(下)第五十六章 好聚好散第1398章 清明(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行路見聞(下)第1114章 自謀後路第四章 行宮第七十七章 紀功碑第九章 火併第一百三十章 出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三十七章 新年(月票加更5)第十八章 相國第1140章 挺進再挺進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869章 學生們第六十八章 造橋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七十二章 迷糊第1371章 樂陵與東萊第四十九章 破局的希望第一百十章 本土勢力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上)第1274章 方法論第一百零三章 大峴山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1485章 張唐入京第1243章 老區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856章 行獵與政治(下)第五十九章 底氣第798章 伏殺第一百零八章 瞬息萬變第1259章 隨心所欲第三章 私人聚會第一百十五章 老父親第一百八十一章 我意已決第1059章 苦果第一百九十三章 九華臺第1116章 書第1310章 反向回家第六十七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1424章 榮養與交代第四章 行宮第1246章 觀風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1365章 夫妻、父子第903章 亂戰(上)第七十九章 白櫻桃下紫綸巾第1384章 教育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二十章 一門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八十六章 風平浪靜(下)第一百零三章 後媽養的小團體第864章 試點
第三十四章 都是弟弟(月票加更4)第1091章 見面第四十九章 破局的希望第979章 就職演說(爲盟主清風伴雲月朗星稀加更)第一百七十六章 中常侍第一百二十章 決定第849章 抵定第890章 覺醒第1131章 老羌第1116章 書第四十四章 勢力(上)第978章 登基(下)第一章 縣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考城第1043章 應對之策(上)第六十三章 三月三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997章 瀋陽第1224章 人心易變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變第1297章 青州第798章 伏殺第六十七章 衣食客第一百十七章 慕強第八十六章 走不開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953章 結算(上)第1237章 喪第一百二十一章 情報第864章 試點第963章 所重之事(下)第三十四章 勸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府第1219章 各自應對第1200章 祖制第三章 勸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一百七十九章 草橋第1470章 買啊買第七十六章 信號第886章 改制(下)第1302章 家傳絕學第1092章 差遣第856章 行獵與政治(下)第五十六章 好聚好散第1398章 清明(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行路見聞(下)第1114章 自謀後路第四章 行宮第七十七章 紀功碑第九章 火併第一百三十章 出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三十七章 新年(月票加更5)第十八章 相國第1140章 挺進再挺進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869章 學生們第六十八章 造橋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七十二章 迷糊第1371章 樂陵與東萊第四十九章 破局的希望第一百十章 本土勢力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上)第1274章 方法論第一百零三章 大峴山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1485章 張唐入京第1243章 老區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856章 行獵與政治(下)第五十九章 底氣第798章 伏殺第一百零八章 瞬息萬變第1259章 隨心所欲第三章 私人聚會第一百十五章 老父親第一百八十一章 我意已決第1059章 苦果第一百九十三章 九華臺第1116章 書第1310章 反向回家第六十七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1424章 榮養與交代第四章 行宮第1246章 觀風第968章 要臉不要臉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1365章 夫妻、父子第903章 亂戰(上)第七十九章 白櫻桃下紫綸巾第1384章 教育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二十章 一門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八十六章 風平浪靜(下)第一百零三章 後媽養的小團體第864章 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