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老王,沈復興到底有多忙?
戴安瀾目前在軍事上已經可以獨擋一面了,隨着晉城、長治附近日寇偵察機的頻率從兩天一次提升到了一天三次,他就可以判斷日寇在晉南可能會有所動作。
只是因爲時代的侷限性,戴安瀾在三天後提交一了一份【晉南遊擊戰與掃蕩印象報告】。
不得不說,戴安瀾的眼光相當精準,就在報告提交後兩天,小鬼子的偵察兵與後續部隊突襲了晉城盆地通往運城盆地的交通要道沁水鎮。
正直沁水防務交接,城內僅有一個排的士兵駐守。
最後全排僅有一人騎馬回報倖存,日寇正式切斷晉城盆地與運城盆地的聯繫。
沈復興沒有怪罪戴安瀾,原本在沁水附近還有兩支游擊隊伍,去年12月的時候,食物補給還是依靠沁水提供。
但一月皖南事變之後,這支部隊就有意離開,沿着太嶽山脈向長治北部移動。
根據當地屬官回報,對方留下口信:勿使奸佞傷及革命友誼。
沈復興對此哭笑不得,人家出於好心避嫌,結果偏偏是這個時機被日寇抓住,直接佔據太嶽山脈要道。
不過這件事情,沈復興還是讓戴安瀾自己去想,自己去琢磨。
他手上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戴安瀾在彙報運城日寇異動的時候瞥見一眼,滿心震撼。
【稅警團整編計劃】
沒錯,在豫南會戰的時候,沈復興就發現了目前稅警團編制下,部隊臃腫,戰鬥力不足的問題。
哪怕日寇補給不足,戰車當做固定炮臺使用,在集結了2個團的火炮之後,仍舊沒有正面攻破日寇的防線。
攻堅能力太弱!
追擊能力也成了問題,若不是楊守義的一團緊急南下,小鬼子幾乎就要逃出生天。
而稅警團的油料庫存,因此直接掉了一個等級。
消耗不起!
除此之外,沈復興還有一份計劃需要落實。
目前的形勢下,想要繼續北伐,就要槍炮、糧食、油料還有足夠的兵員。
偏偏這些都是他沈復興缺乏的,但他真的缺嗎?
老王已經從河內向這裡趕來,但根據王博與老王兩人的計算,若是學着其他戰區竭澤而漁的做法,短期內甚至可以再動員20萬大軍,也不一定抗衡不了華北日寇。
畢竟現在駐河北日寇僅有8萬人,外加近50萬僞軍。
只是如此一來,關東軍南下之時,便是他沈復興與豫北覆滅之日。
是中條山裡的十幾萬大軍,還是第五戰區的老弱病殘奸?
若不是他臨走之際修繕恢復了四縣之地交給湯恩伯,後者怕是從此便要得了心病。
所以,在沈復興的【稅警團整編計劃】的下面,還有一份【新農村振興計劃】。
沒有別的辦法,自力更生,自產自銷纔是他當下的出路。
別說什麼發展工業,光是孝義的兵工廠,都是靠截留的稅款養着。
在控制了【聯合礦業】之後,只需要用一半實物(糧食油米麪)一半貨幣(法幣、銀洋)支付工人工資,就可以維持孝義兵工廠的運作。
硝石、綿等作物幾乎都是自產自銷,要麼靠搶。
以往那種依靠兵工廠採購,養活下游產業的情況根本就不存在。
因爲沒錢,沒有預算。
但這種模式並不能沿用在其他工業上,交易、物流纔是工業的根本。
看似繁華的豫北,目前也僅僅只能做到老百姓在無災無難的情況下,有一口飯吃,還有多餘的口糧拿去交換一些麻布、食鹽,逢年過節或是有條魚,有塊肉。
就這,百姓們便已經對沈復興感恩戴德,家家戶戶門前貼着用他畫像做的門神。
可見這個年代老百姓的要求有多低!
有片瓦避雨,有稀粥果脯,能.能活下去便是好的世道。就算王博在各縣開辦公學,也只能用管一餐吸引家長將孩童送來。
2月27日二月初二
龍頭節
沈復興也是在年後第一次召開全年計劃會議,無他,老王到了。
此事,將衆人都撒出去後,他的身邊也只有王博、王德厚與戴安瀾等寥寥幾人。
偌大的民國,竟無太多內政人才。
無奈之下,平平無奇的廖肯與楊守義也被安排參會。
照舊是在鄭縣的地下室,冰冷的房間內大家精神十足,沈復興也似乎習慣了用這種讓大腦清醒的環境。
待最後一人落座,沈復興勉強擠出笑容,他指着桌上的文件:“給你們幾分鐘,一邊看一邊聽我說。”
“關於稅警團的整編,我想了很久,守有餘而攻不足,舞陽攻堅戰便是最好的例子,編制太大,你們反而打不了仗。”
戴安瀾翻開【稅警總團整編計劃】,裡面說得很清楚,未來炮火供應不會有提升了,但對於排一級火力,將做出巨大改變。
仿大正式擲彈筒與迫擊炮數量將會有質的提升。
正興奮,戴安瀾就聽到沈復興說着:“若是守着這一畝三分地,憑藉預備的動員能力,只要那英烈紀念碑不倒,小鬼子是打不進來的。”
“但兵員素質需要繼續提升,未來,每個排的核定人數爲51人,是我軍作戰的主要單位!”
沈復興翻開下一頁,所有人也跟着翻開下一頁,一個表格赫然出現,如同軍需部門做出來的那般。
“排長1人,副排長1人,通信組4人,負責四個班信號傳達,戰馬、自行車,根據情況自選。”
“新增火力支援班12人,班長1人,副班長1人,配備4門迫擊炮,重機槍1挺,手/步槍12支。”
“戰鬥小組3個班,每個班11人,每個班除正副班長外,輕機槍手1名,彈藥手1名,衝鋒槍手由副班長擔任,擲彈筒一門2人,步槍手5人。”
說到這裡,戴安瀾擡起頭正欲開口,沈復興率先打斷:“加上副班長,每個班剛好2個【三人突擊小組】,同時擁有機槍火力支持與近距離炮火支持。”
“每個排擁有4門迫擊炮,3具擲彈筒,1挺重機槍,3挺輕機槍與3支衝鋒槍,6個突擊小組。”
“恢復三三製作戰編制,增加支援部隊配置,三排爲一連,增設火力支援、偵查、通信班,三連爲一營,增設直屬炮兵連、穿插連、輜重連、通信連。”
“團直屬炮兵營從48門火炮改爲4門150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野戰炮,增配營級單位直屬炮兵。”
“.最終,210人爲一連,1400人爲一營,全團定額5400人。”
戴安瀾粗粗一個估算,頓時頭大如麻,光是各類迫擊炮就比之前翻了一倍,輕重機槍更是大幅度提升:“這恐怕裝備不夠吧?”
將擲彈筒下放到班一級作戰單位,將迫擊炮大規模下放到排一級單位,而不是單純依靠連、營甚至團級火力支持。
這幾乎是強化版的德軍作戰序列,可這樣對於裝備與後勤的消耗.
沈復興再次伸手製止:“我知道,後勤壓力極大,且擲彈筒與迫擊炮的補充需要至少半年以上,所以會先試點一個團整編,海鷗,這個事情交給你了,全軍演練比武,很有必要的。”
戴安瀾立馬起身敬禮,這麼一個整編團怕是在火力上要向歐洲看齊了。
畢竟目前湯恩伯的部隊裡,一個排也就4挺輕機槍,連級單位纔有迫擊炮。
孫連仲的部隊更是隻有連一級作戰單位纔有輕機槍,團一級單位纔有迫擊炮。
就算是第5軍、第74軍這種蘇制攻擊部隊,也做不到。
王博扶了扶眼鏡,提出不同意見:“若是如此,這麼一個整編團的消耗將趕上之前2個團的消耗,沒有那麼多民夫,要麼一團的卡車調給後勤部。”
“這不可能!”楊守義立馬拍案而起,這簡直就是要他的命。
眼見兩人就要吵起來,沈復興輕敲桌面:“先執行,這是通知,不是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