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丁卯別門生》!(4k哈)
王抱朴太全面了!
王抱朴除了身材有些矮小出身貧寒,其餘就是六邊形戰士!
論學術,他是衆人之首;
論經濟政治理論,他亦是佼佼者;
論處事不驚,他不遜色平子澄;
論手段,阮川橋都對他頗爲敬佩;
論團結衆人,長袖善舞,韓幼安都得甘拜下風;
論軍事能力,蘇允讚譽鄭朝宗可爲韓信,但讚譽王抱朴卻是可爲大宋之李靖。
這就是爲什麼衆人各有本事,但就是以王抱朴爲首的緣故。
因此王抱朴這麼一開口,衆人便盡皆不說話了。
蘇允聞言笑道:“守真不行,守真乃是堂堂狀元郎,哪有去西北的道理。
真要將你派去西北,說不得有人說你得罪了人呢。”
衆人盡皆大笑起來。
這會兒韓幼安笑道:“還得是我去,先生,交給我吧。”
蘇允笑道:“你也憋屈,你的才能,可爲宰相,當然也可以爲將,但這回的事情你還是不太合適。”
韓幼安頓時有些憋悶。
平子澄安靜道:“先生,還是我去吧。”
蘇允看了一下平子澄,還沒有說話,鄭朝宗便道:“先生,這種事情除了學生,別人去還真是不合適,還是學生去吧。
您放心,這數百靜塞軍交給我,學生會讓他們成爲學會最忠誠的士兵!”
蘇允笑着點頭道:“可。但是海夫,這一去,可能便是經年,你可是想好了,西北苦寒,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得了的。”
鄭朝宗笑道:“先生,學生尤其仰慕您當年在西北的豐功偉績,想要沿着您走過的路,去追尋你的偉大,因此學生不怕苦,先生能吃得了的苦,學生哪有吃不了的。”
畢太華:……人長嘴是爲了吃飯,但你鄭朝宗長嘴是爲了說漂亮話罷?
蘇允微笑點頭,道:“你既然有這個思想準備,那事情應該也就難不了你,行,我答應你了。”
鄭朝宗臉上頓時煥發出來莫大的神采,他熱愛軍事,掌軍乃是他最爲心心念念之事,可文人想要親自掌軍的機會可不多,但現在卻是有這樣的機會,他怎麼可能放過!
蘇允這會兒與衆人,道:“咱們軍隊要設一指揮使,亦要設置一都虞侯輔佐指揮使……”
說到這裡,蘇允看向平子澄,道:“清瀾,你願意擔起這個責任嗎?”
平子澄霍然起身,與蘇允道:“先生,學生願意!先生請放心,學生一定輔佐好海夫,將這支武力天下有數的強軍,先生但有令下,這支軍隊將不打折扣執行命令,堅定遵守先生的指揮!”
蘇允滿意點點頭道:“好,那此事就交給海夫以及清瀾了,你們的授官會如常進行,但實缺暫時就不授了,你們便直接去西北吧,對外可說是去考察西北邊事。”
有熱血年輕人去西北考察邊事是常有之事,這個藉口並不罕見。
隨後蘇允看向其他人道:“至於你們,可有什麼想法?”
畢太華沒有說話,因爲他之前已經定了下來。
王抱朴也沒有說話,就如蘇允所說,他乃是狀元郎,軌跡通常是定下來的。
平子澄與鄭朝宗去西北,自然不用多言,主要是韓幼安以及阮川橋。
韓幼安笑道:“先生您安排便是,學生無論去哪裡,都能好好學習東西,若在京城,便協助先生好好發展學會,若是去地方,那便在地方發展學會,都是一樣爲學會貢獻力量。”
蘇允笑着點點頭道:“好,那你的去向我就不干涉,但肯定會給你謀個實缺,你好好學些好好幹。”
韓幼安稱是。
蘇允看向阮川橋,阮川橋趕緊道:“先生,學生想去皇城司。”
衆人頓時側目。
蘇允亦是有些詫異,想了想,道:“皇城司有用進士出身的嗎?
我記得皇城司官員一般由武臣和宦官充任的。
畢竟皇城司的核心職責包括刺探情報、監察官員、護衛宮禁,其成員多選自禁軍精銳或親信內侍。
這類職務需要具備軍事素養或隱秘行動能力,與進士出身的文官路徑差異太大了。”
王抱朴趕緊道:“應該沒有這樣的先例,學生研究過大宋官員出身的問題。
咱們大宋官員分爲“有出身”(科舉)和“雜出身”(恩蔭、吏員、軍功等)。
皇城司官員便是典型的“雜出身”衙門,衙門官員大多都是雜出身,如宦官、武臣、禁軍將領等。
進士屬於“有出身”,制度上鮮少進入特務機構的。”
蘇允點點頭,與阮川橋道:“聽到了吧。”
阮川橋笑道:“先生一定有辦法是不是,而且,這進士身份,學生可以不要的啊。”
蘇允詫異道:“你的想法是什麼,進士出身可不簡單,哪能說不要就不要的,皇城司有什麼,值得你放棄進士身份?”
阮川橋神色頓時凝重了起來,道:“海夫與清瀾可以放棄前程去西北領軍,那我亦是要爲學會做出犧牲。
先生自從創立學會以來,除了大力發展學會之外,最爲關切二事,一是學會的軍隊,二是學會的保密工作,提起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因此這個工作之重要,恐怕不遜色于軍事,因此學生想要在這方面進行努力。
守真(王抱朴)、靜寧(韓幼安)擅內政擅發展學會,海夫(鄭朝宗)、清瀾(平子澄)去西北領軍隊,盛章(畢太華)主財政,各有各的職責,那學生便領起秘密戰線吧。
但學生並沒有什麼經驗,因此想着進皇城司去學習,當然,若是能夠在皇城司內部發展一些學會成員,那就更好了。”
蘇允:“……”
好吧,的確是有心了。
不過想要進皇城司,的確是存在着實際性的困難的。
蘇允皺起了眉頭,一會之後,他微微點頭道:“我想想辦法,但不保證。”
阮川橋大喜的,道:“多謝先生費心!”
到這裡,事情基本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衆人便開始談起接下來的工作的安排,鄭朝宗與平子澄抓緊時間問起蘇允該怎麼改造軍隊的事情,除了蘇允在說,其餘人也幫着一起探討。
說到後面,衆人便有些傷感起來。
此次鄭朝宗與平子澄去西北,阮川橋要遁入皇城司,韓幼安應該會去地方,留在京城的應該也就只有王抱朴以及畢太華了。
蘇門六子此次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再相見,再見的時候,恐怕也沒有辦法聚得這般齊整了。
感傷之下,蘇允揮筆寫下一首離別詩。
《丁卯別門生》:
鶴鳴堂前別玉驄,山河萬里各崢嶸。
守真當效寒鬆勁,海夫須磨劍氣橫。
靜理民氓織經緯,渡藏虎穴試霜鋒。
清瀾定海安雲塞,盛業何辭散赤衷?
此詩一出,頓時六子傷感變成了壯志滿懷,是啊,山河萬里各崢嶸呢,何必效那兒女狀。
畢太華喝多了幾杯,又聽得先生蘇允之詩,頓時逸興遄飛起來,慷慨寫下:
【金縷曲·六駿分鑣會。
鶴觴傾北斗,正霜天、雲麾列陣,六駿分鑣。
矮柏經冬猶勁骨,自守樸真玄道。
看海沸、鄭侯兵韜。
稚鳳清鳴安九郡,更阮郎潛夜渡津橋。平虜策,定波濤。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從來、畢郎珠履,氣吞虹蛟。
最憶蘇門傳燈處,夜雨鬆窗論道。
忍重看、征衫如縞。
萬里關山同此月,待捷書共寫凌煙稿。
鐵笛起,破寒曉!】
此詞一出,衆人盡皆喝彩,此詞化用六個典故,分別用來形容六子。
矮柏經冬猶勁骨取自松柏後凋之典故,以形容矮小堅韌王抱朴;
看海沸、鄭侯兵韜化用投筆從戎典故,以誇讚鄭朝宗軍事無雙之才能;
稚鳳清鳴安九郡則是化用召伯甘棠典故,以稱讚韓幼安之治世之才;
更阮郎潛夜渡津橋化用張騫鑿空典故,以形容阮川橋遁入皇城司之舉。
平虜策,定波濤則是宗愨長風典故,形容上將軍平子澄有定海神針之能;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從來、畢郎珠履,氣吞虹蛟,則是畢太華喝多了自誇春申珠履呢。
嗯,有些不要臉了,但也很巧妙,而畢太華也沒有忘記先生蘇允,在最後寫下:
【最憶蘇門傳燈處,夜雨鬆窗論道。忍重看、征衫如縞。萬里關山同此月,待捷書共寫凌煙稿。鐵笛起,破寒曉。】
滿滿的都是對蘇允的感激。
此詞一出,氣氛更是熱烈了起來。
他們雖然揹負了重大的志向,但此時的他們,也不過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值此離別之際,自然是真情流露。
到得後面,蘇允一一擁抱這六個傑出門生,頗有些感慨。
此次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再齊聚,甚至在這個過程之中,也許會有不忍卒視之事發生,畢竟他們是在謀求革命。
向來革命常有流血,有人在這個期間以身獻國也不是不可能。
便在汴京蘇門六子各自奔赴屬於自己的戰場之時,在洛陽的周行己三人,已經是在自己的戰場上廝殺見紅矣。
他們登門洛陽世家梅氏。
洛陽梅氏,佔據了洛陽文化產業的半壁江山。
這梅氏原是宣城人,後梅堯臣來洛陽,便隨之而來,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如今的梅氏,其文學影響力可延伸至書院經營、刻書坊運作或藏書樓建設,形成集詩詞創作、典籍刊印、文人雅集於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據周行己幾人調查,梅氏或掌控洛陽本地雕版印刷資源,刊印經典文集、文人作品及梅花主題詩畫集,已經形成對洛陽文學傳播領域的主導。
而且,梅氏還擁有一個大型梅園作爲洛陽的文化地標,如唐代成都梅林傳統一般,梅氏通過舉辦賞梅詩會、梅畫展覽、文人茶宴等活動吸引士族聚集,同時衍生出園林設計、花卉培育、宴會承辦等產業,成爲洛陽雅文化消費的中心場所。
可以這麼定位梅氏,程學或許是洛陽學術的巔峰,但在做文化經營上,梅氏纔是洛陽真正的主人!
當然,這也是因爲梅堯臣留下來的餘蔭。
梅堯臣在後世的名氣不大,比起歐陽修、蘇東坡的名聲要差得遠了,但在大宋,梅堯臣的名氣卻是極大!
他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與歐陽修一起推動了宋代詩歌的革新運動,因此在當時就受到了許多名人的提攜和支持,如歐陽修、尹洙等人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歐陽修甚至自認爲詩才不如梅堯臣。
正是因爲梅堯臣的餘蔭,因此梅氏在洛陽的經營才這般順風順水,幾十年時間,已經是佔據了洛陽文化產業的半壁江山。
至於梅氏爲什麼會有一個大型的梅林,則是因爲梅妻鶴子的林逋所贈送,後來梅氏在林逋梅林的基礎上繼續種梅樹,發展爲洛陽有名的景觀,然後梅氏開始運營梅林。
梅氏也因梅林而開始發家,後來逐步涉及出版等經營,經過二三十年的經營,梅氏纔有這般規模。
梅埛乃是梅堯臣三子,大哥梅增陰蔭在福建當官,二哥四弟盡皆早夭,而他則是留在洛陽經營。
梅埛自己讀書不太行,但他卻是個天生的商人,梅氏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他一手經營出來的,這樣的人,自然是精明得很。
此時他笑眯眯地看着三個年輕人,道:“三位少年郎年紀輕輕,便能在洛陽搞出好大的場面,着實是令人欽佩啊,古話說英雄出少年,誠不我欺也,就是不知道三位今日到來,是有何指教?”
周行己拱手笑道:“今日前來,乃是遵老師之命,前來拜訪梅先生的。”
梅埛聞言一愣:“你們老師……是小蘇學士麼?”
周行己笑道:“我們乃是蘇學傳人,我們的老師,自然是當朝樞密、翰林大學士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