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榆林西撤

在做出決定的次日,郭宋便給思結可汗薩勒寫了一封信,派三名騎兵騎雙馬趕赴思結部牙帳送信。

郭宋隨即下達了榆林縣西撤的命令。

榆林縣是一座大縣,有人口近三千戶,一萬五千餘人,不過由於旱災導致勝州南部的大量百姓逃到榆林縣,使榆林縣的人口翻了一倍,達到了近三萬人。

榆林縣令趙知吾這幾天也是坐立不安,他同樣得到了勝州和夏州爆發蝗災的消息,他心裡很清楚,勝州官府現在根本無力對付蝗災,勝州向南是連綿不斷的羣山,東面是黃河,黃河對岸也是山區,蝗蟲羣肯定會沿着黃河北岸而上,榆林縣就在所難免了。

天寶十四年,蝗災就是從夏州到勝州然後沿着黃河到榆林,最後入侵豐州,蝗蟲是有記憶的,它們一定還會走這條綠色通道。

這時,趙知吾接到了郭宋用飛鷹發來的命令,令他帶領全縣百姓去豐州參與驅蝗,榆林遭受的農作物損失由豐州軍田來補償。

這個方案很不錯,趙知吾完全能理解,與其被蝗蟲各個擊破,還不如集中人力來一起驅蝗,而且軍田肯給補償,百姓們也能接受。

但讓趙知吾有點爲難的是,南面的河濱縣縣令和縣丞都趕來了,想協商兩縣一起對抗蝗災。

河濱縣距離榆林縣不足百里,是一座小縣,人口九百餘戶,不足四千人,土地比較貧瘠,以旱田爲主,只能種粟,畝產量也不大,百姓十分窮苦,在勝州毫無存在感,南部百姓逃災過來,根本不去河濱縣,而是來比較富庶的榆林縣。

縣丞李環勸趙知吾道:“河濱縣人口太少,起不了什麼作用,還不如讓他們把百姓召集起來,一起撤去豐州參與驅蝗。”

趙知吾嘆口氣道:“就不知道郭使君肯不肯補償河濱縣的損失,畢竟他們是勝州,不是屬於豐州。”

李環微微笑道:“縣君別忘記了,郭使君還是朔方節度副使,勝州也是他的軍事管轄之地,他是用軍田糧食來補償損失,我覺得補償河濱縣也是情理之中。”

“但最好還是確認一下。”

李環想了想道:“現在是中午,發鷹信的話,天黑之前可以送到九原縣,然後明天一早郭使君回信,明天中午我們就能收到了,所以我們安排在明天下午和河濱縣的官員商議,時間上就來得及了。”

趙知吾點點頭,“你說得對,就按照你的建議來辦!”

........

榆林縣驛站內,兩位從濱河縣趕來的官員不安地等待消息。

兩人一個是濱河縣縣令王大志,另一個是縣丞苗蔚,他們雖然提出兩縣聯合抵抗蝗災,但事實上,兩人心裡都清楚,蝗災根本不是兩縣聯手就能抵擋。

他們找榆林縣的真正目的是想探討蝗災後的災民安置,勝州已經指望不上,榆林縣比較富裕,倉庫裡或許能有點餘糧,能接受濱河縣的災民。

這時,院子裡傳來縣令趙知吾的聲音,“王縣令在不在?”

王大志大喜,連忙迎了出去,“在!在!趙縣令快請進,李縣丞也來了,請進來坐。”

兩個縣的縣令和縣丞聚集一堂,喝了一口茶,王大志試探着問道:“貴縣抗擊蝗災的措施已經部署好了嗎?”

趙知吾點點頭,“事實上是豐州統一部署,我已經接到命令,榆林縣青壯老幼在三天內全部撤到豐安縣,集中三縣和三鎮的全力人力來抗擊蝗災。”

王大志和苗蔚面面相覷,苗蔚連忙問道:“那榆林的麥田怎麼辦?不就全完了嗎?”

趙知吾嘆口氣,“這也沒有辦法,僅憑我們榆林縣肯定抵擋不住蝗災,還不如集中力量保九原縣,我們也認爲有道理,當然,榆林縣的損失,豐州會用軍屯糧食來補償我們,這叫做一舉兩得,我們出了力,也能得到補償。”

王大志和苗蔚心中異常失落,爲什麼勝州就沒有這麼好的事情呢?只要肯補償他們的損失,他們也願意出力啊!

趙知吾看出了兩人的神情,便微微笑道:“我們兩縣是兄弟縣,百年來一直互相照顧,我昨天特地徵詢了郭使君,郭使君已經表態,只要河濱縣百姓跟隨榆林縣百姓一起去豐州抗災,他也會補償濱河縣的損失。”

王大志和苗蔚頓時喜出望外,王大志連忙表態道:“我們非常願意跟隨榆林縣前往豐州抗災。”

苗蔚則問道:“具體該怎麼做,全體縣民都要去嗎?”

趙知吾道:“原則上是十歲以上少年,六十歲以下老人都要參加滅蝗,可以全家一起去豐州,豐州提供帳篷居住,到具體滅蝗的時候,老人和幼兒就不用參加,主要是方便照顧,當然,如果不願去也可以,不勉強,但糧食補償就沒有了。”

王大志異常果斷道:“災情蔓延很快,我們現在就回去,立刻動員百姓前來榆林縣,大家一起去豐州,趙知縣看如何?”

趙知吾點點頭,“儘快吧!能動員多少就動員多少,實在不願去也不勉強。”

王大志和苗蔚隨即告辭而去,他們連夜返回了河濱縣.......

與此同時,榆林縣也開始動員起來,衙役們挨家挨戶告之百姓,縣衙也召集了縣裡的大戶人家以及各個家族的長者前來商議。

大堂上濟濟一堂,趙知吾高聲對衆人道:“經歷過天寶十四年蝗災的人都知道,僅憑一縣之力根本抵當不住蝗災的侵襲,郭使君拿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案,集中整個豐州的人力抵禦蝗災,然後用保住的麥子來補償大家的損失,這個方案我完全贊成,但不會勉強任何人,大家自願參加,給大家一晚上的時間和家人商量,明天和後天爲報名時間,大後天開始西撤,大家跟隨東受降城的軍隊一起啓程去豐安縣,那邊會用帳篷安置大家。”

停一下,趙知吾又道:“我希望大家把情況給家人講清楚,只有付出纔會有得到,如果不去豐州參與滅蝗,那麼自身的損失豐州官府也不會補償,只能得到一點點賑災的糧食。”

“請問趙縣令,豐州官府能補償我們多少損失?”

“按照每畝兩百斤麥子來補償,如果參加九原縣的收麥,那就是兩百五十斤。”

大堂上吵成一片,有人高聲道:“趙縣令能不能出一個正式通告,把情況寫清楚,在縣城各地張貼。”

趙知吾點點頭道:“完全可以,我們馬上會有正式通告,大家回去通知親朋好友,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沒有問題就可以回去了。”

“請問縣令,萬一整個豐州的力量都抵禦不了蝗災,官府還會給補償嗎?”

這也是一個關鍵問題,趙知吾也不迴避,坦然道:“如果九原縣的麥田也毀了,那麼只能指望朝廷運糧前來賑災了,補償的前提是保住九原縣的軍田,這一點希望大家心裡明白,所以我們要全力抗災,不僅僅是爲保住豐州,也是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

消息很快傳遍了榆林縣城,在榆林縣避難的一萬五千多勝州和夏州災民率先響應,願意去九原縣救災,其他各家各戶也紛紛召集家人商議。

不少人家果斷作出決定,開始收拾行裝準備西撤,還有一些人家則比較猶豫,不過形勢的變化已經由不得他們了。

當第一批近萬名百姓跟隨五百士兵西撤後,剩下的人家便意識到了他們的愚蠢,一個縣都未必能抵禦住蝗災,剩下的幾千人難道還能保住自己的麥子,如果不走,豐州也不會再補償他們的損失。

這時,來自濱河縣的數千百姓也抵達了榆林縣,他們很果斷,所有人家都願意去豐州,在幾名縣官的帶領下,舉縣西撤。

第二批西撤的榆林縣百姓和濱河縣百姓在五百東受降城士兵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前往數百里外的豐安縣。

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六百六十五章 關內收尾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府壽宴(三)第七百五十章 田宅開發第七百九十章 師資難覓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異國斥候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新羅使者第八百四十九章 進士及第第五百二十章 兵插後背第一百四十三章 股掌之間第八百零九章 晚節不保(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三十章 武道大會(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奮勇搶地第四百零八章 軟硬兼施第一千一十一章 心有不甘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新的線索第四百一十六章 初步進攻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朱泚歸西第四百七十二章 盧杞拜相第九百六十九章 北衙覆滅第四百六十二章 最後選擇第六百五十三章 東遷太原(上)第五百零八章 主戰出兵第二百九十三章 五月進京第一百三十章 晉升子爵第一百四十一章 水賊張燕第五百零一章 徹底暴露第二百二十二章 醍醐灌頂第九百七十八章 李泌之諫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三十一章 武道大會(十一)第一千零五十章 深陷泥坑第三百三十四章 接受調查第二百六十一章 榆林西撤第七百四十四章 南唐改元第七百一十六章 冬狩提前第八十六章 騎射大賽(下)第四百零五章 就職演說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一百四十九章 舊友相逢第五百零九章 外圍騷擾第二百八十六章 懷光摘桃第三百零六章 暗度陳倉第三百一十四章 子午驚魂第八百八十六章 鑑別竅門第三百八十五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一章 武道大會(十一)第一千一十四章 注目東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八百七十九章 解開真相第九百零四章 東市轉型第三百五十八章 新帝登基第五百二十二章 解救唐民第四百九十七章 涇源兵變(上)第九百四十二章 碎葉失陷第三百七十一章 微服私訪(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沙州之戰(上)第七百九十一章 把話挑明第九百零二章 達成交易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常州勸位(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迎親前夕第三百五十九章 返回長安第三百七十三章 參觀園宅第四百八十二章 連橫合縱第八百三十七章 危機突發第三百六十二章 婚禮籌備第三百零三章 元家生隙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狹路相逢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之常情第五百三十九章 安西聯軍第五百七十四章 尋查奸細第八百六十二章 進入幽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以毒製毒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大軍出征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兵臨泉州(下)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出征前夕第四百一十一章 內務新軍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百八十七章 機會未失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玉璽初現第九十九章 滅族之戰(下)第九百九十七章 小董爲餌第一千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五十三章 洛陽船匠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喘息之機第九百六十四章 全面被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無從選擇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羊頭之計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驚現疫病第七百零八章 奴隸贖買第五百八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晉宮驚魂第七百三十七章 須拿誠意第九百三十九章 軟硬兼施第四百二十三章 出兵酒泉
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六百六十五章 關內收尾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府壽宴(三)第七百五十章 田宅開發第七百九十章 師資難覓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異國斥候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新羅使者第八百四十九章 進士及第第五百二十章 兵插後背第一百四十三章 股掌之間第八百零九章 晚節不保(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三十章 武道大會(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奮勇搶地第四百零八章 軟硬兼施第一千一十一章 心有不甘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新的線索第四百一十六章 初步進攻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朱泚歸西第四百七十二章 盧杞拜相第九百六十九章 北衙覆滅第四百六十二章 最後選擇第六百五十三章 東遷太原(上)第五百零八章 主戰出兵第二百九十三章 五月進京第一百三十章 晉升子爵第一百四十一章 水賊張燕第五百零一章 徹底暴露第二百二十二章 醍醐灌頂第九百七十八章 李泌之諫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三十一章 武道大會(十一)第一千零五十章 深陷泥坑第三百三十四章 接受調查第二百六十一章 榆林西撤第七百四十四章 南唐改元第七百一十六章 冬狩提前第八十六章 騎射大賽(下)第四百零五章 就職演說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一百四十九章 舊友相逢第五百零九章 外圍騷擾第二百八十六章 懷光摘桃第三百零六章 暗度陳倉第三百一十四章 子午驚魂第八百八十六章 鑑別竅門第三百八十五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一章 武道大會(十一)第一千一十四章 注目東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八百七十九章 解開真相第九百零四章 東市轉型第三百五十八章 新帝登基第五百二十二章 解救唐民第四百九十七章 涇源兵變(上)第九百四十二章 碎葉失陷第三百七十一章 微服私訪(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沙州之戰(上)第七百九十一章 把話挑明第九百零二章 達成交易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常州勸位(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迎親前夕第三百五十九章 返回長安第三百七十三章 參觀園宅第四百八十二章 連橫合縱第八百三十七章 危機突發第三百六十二章 婚禮籌備第三百零三章 元家生隙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狹路相逢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之常情第五百三十九章 安西聯軍第五百七十四章 尋查奸細第八百六十二章 進入幽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以毒製毒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大軍出征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兵臨泉州(下)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出征前夕第四百一十一章 內務新軍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百八十七章 機會未失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玉璽初現第九十九章 滅族之戰(下)第九百九十七章 小董爲餌第一千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五十三章 洛陽船匠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喘息之機第九百六十四章 全面被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無從選擇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羊頭之計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驚現疫病第七百零八章 奴隸贖買第五百八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晉宮驚魂第七百三十七章 須拿誠意第九百三十九章 軟硬兼施第四百二十三章 出兵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