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章 關鍵一票

下午時分,郭宋臨時召集政事堂五相,商議重大事項。

衆人匆匆趕往晉王的官房,潘遼走出院子,正好遇到了張謙逸。

“老潘,你說晉王殿下臨時召集我們爲了何事?”張歉逸笑問道。

潘遼微微笑道:“我估計是爲了確定新相之事,殿下想聽聽我們的意見。”

“終於要定了!”

張謙逸感慨一聲,又笑道:“老潘覺得會是誰勝出?”

潘遼笑了笑道:“難說,殿下之前沒有和我們交流過,我覺得他大概有決定了,但還想聽聽我們的意見。”

“確實,這兩個相位牽動多少人的心啊!”

按照大唐慣例,三品以上官員都由天子任命,在代宗李豫登基後,天子任命權又擴大的四品以上。

郭宋則進行了調整,明確了推薦權和否決權,相國的任命權在他手中,各相國有推薦權,除了相國之外,其餘四品以上官員由相國們協商決定,但郭宋有否決權。

這個任命只限於文職官,爵位以及三品以上的榮譽官還是由郭宋封賜,另外軍隊任免則另成體系,不在這個範圍內。

不多時,五名相國齊聚晉王官房,這是非正式的議事,人數不多,郭宋安排手下搬來幾張軟椅,讓衆人都坐在自己的官房內。

“今天請各位來,主要是想商議一下兩個相國的空缺,時間拖得太久,會對朝廷運轉不利,如果有可能,希望今天就把它定下來。”

衆人都明白了,一定是晉王殿下考慮得差不多了,所以才請大家商議,當然,如果衆人反對意見強烈,晉王也會再謹慎考慮。

郭宋取出五份推薦表,又繼續道:“這是各位推薦五個相國候選人,潘相國推薦的崔元豐,杜相國推薦的薛勳,戶部張尚書推薦的韋應物,曹樞密使推薦的獨孤立秋,以及兵部張尚書推薦的陸贄,加上資政李泌在病重前推薦的裴延齡,以及資政薛勳推薦的崔損,資政獨孤立秋推薦的盧邁,實際上一共有八名候選人。

然後去掉杜相國推薦的薛勳,他因爲身體緣故,無法勝任相國重任,杜相國可以考慮再推薦一人。”

杜佑搖搖頭笑道:“不用了,七個相國候選人都是棟樑之才,我就不用再推薦了。”

郭宋之前已經問過了杜佑,杜佑表示,他作爲吏部尚書,尊重其他相國的意見,這裡郭宋再問一遍杜佑,也是讓他在衆人面前公開表態。

“好吧!既然杜相國放棄推薦,我們就從七人中考慮新相國,事實上,這七人也基本上代表了我的用人標準,德才兼備,資歷雄厚,可能個別資歷稍遜,但也可以作爲破格提拔考慮。”

說到這,郭宋停住看了衆人一眼,見衆人都沒有打斷自己的意思,他笑了笑又繼續道:“然後我再說說我的考慮,首先我不希望相國是某一方的利益代表,你們代表的是朝廷,代表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而絕不能是某一個勢力的代言人,那是南唐閹黨乾的事情,這我這裡絕對行不通,但我也會考慮各地士族的感情,爲了安撫他們,考慮地域也是有必要的,所以這次兩個相國的名額,我考慮河北籍一人,關中籍一人。”

郭宋這句話一出,首先裴延齡和陸贄就排除了,剩下河北的崔元豐、崔損和盧邁,他們分別來自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和范陽盧氏,還有獨孤立秋和韋應物,他們來自關中。

郭宋又對潘遼笑道:“潘相國推薦了崔元豐,能不能請潘相國說說推薦他的理由?”

潘遼起身道:“感謝殿下的信任,把給了卑職一個推薦相國的機會,我們首先說資歷,崔元豐是進士出身,長期在地方爲官,從主簿一直做到刺史,兩次被百姓挽留而失去升遷機會,他曾連續十五年獲得吏部上上考評,入朝後曾任太府寺少卿以及戶部侍郎,涇源兵變遷徙他被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獲得入相資格,涇源兵變後,他因反對任用奸臣盧杞而被免職,一直賦閒在家,並堅決不爲田承嗣叔侄所用,我認爲他的資歷、德才都足夠了,所以卑職推薦他入相。”

郭宋又笑道:“其實崔損和盧邁的資歷、德才都不遜於崔元豐,潘相國爲什麼不推薦這兩人?”

潘遼沉吟一下道:“雖然崔損和盧邁也不錯,各方面都不亞於崔元豐,只是我們考慮相國時,還需要再參考一些別的因素。”

“比如什麼?”郭宋不露聲色問道。

“比如對晉國的貢獻、家族的影響以及他們的身體狀況。”

聽到潘遼說的三個影響,衆人都意識到這個崔元豐恐怕是郭宋自己定下的,交給潘遼來推薦,之前因爲潘遼的權力被削弱,大家都猜測是不是晉王和潘遼之間有了隔閡,或者晉王對潘遼心有不滿,現在看來,他們都想多了,晉王最信任之人恐怕還是潘遼,他限制的只是右相的權力,和潘遼無關。

家族的影響,博陵崔氏出了一個依附閹黨的崔造,這一點就連累了整個家族,而對晉國的貢獻,清河崔氏獻了洺州,給了晉軍一塊進入河北的跳板,范陽盧氏則幫助晉軍奪取幽州,兩家都功不可沒,第三點是健康原因,盧邁年事已高,身體比薛勳還差,連薛勳都退選,再選他還什麼意義?

這樣排除下來,也只有崔元豐合適,衆人一時間都沉默了。

郭宋也沒有解釋,笑着又道:“崔元豐先放一放,再說說另一個名額,我打算在獨孤立秋和韋應物中二選其一,但沒有確定,我想聽聽各位的意見,希望各位暢所欲言。”

又是潘遼首先開口,“殿下,獨孤立秋經驗豐富,資格很老,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沒有地方爲官的經歷,就憑這一條,卑職就不太贊成他入相,卑職更傾向於韋應物。”

曹萬年搖搖頭道:“潘相國用沒有地方官經歷爲理由反對獨孤資政秋,未免太死板了,如果一定要地方官經驗,當年李林甫也沒有做過一天地方官,他何以成爲右相?當地方官只是爲了深入瞭解百姓疾苦,懂得朝廷和地方的相處之道,並非入相的絕對條件,況且獨孤資政在南唐也曾入相,難道我們的寬容之心還不如南唐?”

張裘安表態道:“曹相國有所不知,正是因爲我們都在地方任職時間太短,對地方民情瞭解不深,所以才需要一個深諳地方民情的相國,在這一點上,獨孤資政確實有所不足。”

張歉逸也道:“說起來了解民情,不一定非要做官,以獨孤資政數十年的人生閱歷,他民間疾苦的瞭解恐怕都比我們深得多,卑職覺得獨孤資政應該合適。”

四個相國形成了二比二,郭宋看了一眼一直沒有表態的杜佑,笑道:“杜相國的態度呢?”

衆人的目光都向杜佑望去,如果投票表決的話,杜佑這一票就至關重要了。 ωωω ☢Tтkā n ☢¢○

杜佑沉默片刻笑道:“我昨天在翻晉王殿下編的增廣賢文,其中有一句我很感慨,叫做‘家有財寶千萬擔,不如家中有一老’,老人的德高望重能凝聚家族力量,團結家族子弟,他的人生經驗,能幫助兒孫渡過難關,我想到了我們朝廷,我們朝廷剛剛籌建,確實需要一個老資格的重臣來坐鎮,讓資政出任相國,是一個好辦法,其實我更偏向於李泌出任相國,但李泌病重,那麼獨孤立秋作爲四朝元老,我認爲他比韋應物更合適出任相國。”

........

當天下午,郭宋頒佈攝政王令,封前戶部侍郎崔元豐爲金紫光祿大夫,出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事堂議政,加封資政獨孤立秋爲光祿大夫,出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事堂議政。

同時封裴延齡爲金紫光祿大夫,出任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贄封金紫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吏部侍郎,崔損和盧邁一併封爲金紫光祿大夫,崔損出任太常卿,盧邁出任集賢殿大學士。

第五百八十一章 緊急變故第九百六十六章 最大漏洞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晉軍之使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發動羣衆第四百八十六章 藩鎮作亂第三十四章 武道大會(十四)第八百四十一章 千里追蹤(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乍聞喜訊第四百六十一章 慘痛代價第三百零八章 低級報復第二百四十七章 半渡而擊第八百三十一章 三個方案第八十八章 一路北上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刺殺大案第九百三十章 老友重逢第一百一十五章 甘雨現身第一百三十五章 情報掮客第八百九十二章 緊張籌建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一百一十章 三監三王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大戰前夕第八十四章 一個交易第四百二十六章 夜奪酒泉第七百零五章 攻佔王城第四百四十五章 雪原行軍第八百二十章 事與願違第六百七十一章 耳畔不靜第一百零二章 初入長安第四百四十四章 敦煌消息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春日生機第九百八十三章 道宮擴建第三百三十八章 雪上加霜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無米之炊第四百六十九章 軍神病逝第一百二十四章 身份暴露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審時度勢第一百一十一章 渾水摸魚第一百八十章 救援蒲桃第六百一十三章 河東情報第八百一十四章 新聘西席第二百四十章 九原縣城第二百二十九章 理解錯誤第七百七十五章 溫酒話別第九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六百零四章 內部清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劫營被劫第五百一十章 驕兵必敗第五百七十三章 宦官干政第六百九十五章 北征決定第七百零九章 巡視船場第八百零六章 早秋遊街第九百六十三章 半途劫人第六百五十七章 探子落網第七百八十一章 崔氏態度第七百六十一章 價高者得第四百三十五章 達成協議第七百零七章 勇追窮寇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六百八十章 拒絕還價第五百二十八章 寶貴資源第四百八十九章 運抵張掖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九百九十四章 襄陽亂起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終獲突破第一百零六章 雁過留名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交子面世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春江水暖第一百六十四章 怒辭供奉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三百一十二章 借道伏牛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太后詔書第一百四十五章 強勢談判第六百三十二章 馬場秋遊第六百三十五章 無法迴避第七百六十二章 韓滉之憂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重要突破第六百五十七章 探子落網第九百一十四章 用人不疑第八百三十五章 徹底認慫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斷退路第九百一十四章 用人不疑第二百六十五章 秋收季節第九百五十一章 奇襲劍閣(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關鍵試驗第八百一十八章 再度試探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國都失陷第五百三十五章 沙州之戰(上)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巡視江左第一百零九章 宣陽新宅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洛陽佈局(下)第七百六十章 聚商共議第二百八十六章 懷光摘桃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七百五十九章 市場調查第七百四十九章 視察運河第二百九十三章 五月進京第四百零六章 將軍抉擇第五十一章 達成交易
第五百八十一章 緊急變故第九百六十六章 最大漏洞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晉軍之使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發動羣衆第四百八十六章 藩鎮作亂第三十四章 武道大會(十四)第八百四十一章 千里追蹤(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乍聞喜訊第四百六十一章 慘痛代價第三百零八章 低級報復第二百四十七章 半渡而擊第八百三十一章 三個方案第八十八章 一路北上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刺殺大案第九百三十章 老友重逢第一百一十五章 甘雨現身第一百三十五章 情報掮客第八百九十二章 緊張籌建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一百一十章 三監三王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大戰前夕第八十四章 一個交易第四百二十六章 夜奪酒泉第七百零五章 攻佔王城第四百四十五章 雪原行軍第八百二十章 事與願違第六百七十一章 耳畔不靜第一百零二章 初入長安第四百四十四章 敦煌消息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春日生機第九百八十三章 道宮擴建第三百三十八章 雪上加霜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無米之炊第四百六十九章 軍神病逝第一百二十四章 身份暴露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審時度勢第一百一十一章 渾水摸魚第一百八十章 救援蒲桃第六百一十三章 河東情報第八百一十四章 新聘西席第二百四十章 九原縣城第二百二十九章 理解錯誤第七百七十五章 溫酒話別第九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六百零四章 內部清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劫營被劫第五百一十章 驕兵必敗第五百七十三章 宦官干政第六百九十五章 北征決定第七百零九章 巡視船場第八百零六章 早秋遊街第九百六十三章 半途劫人第六百五十七章 探子落網第七百八十一章 崔氏態度第七百六十一章 價高者得第四百三十五章 達成協議第七百零七章 勇追窮寇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六百八十章 拒絕還價第五百二十八章 寶貴資源第四百八十九章 運抵張掖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九百九十四章 襄陽亂起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終獲突破第一百零六章 雁過留名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交子面世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春江水暖第一百六十四章 怒辭供奉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三百一十二章 借道伏牛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太后詔書第一百四十五章 強勢談判第六百三十二章 馬場秋遊第六百三十五章 無法迴避第七百六十二章 韓滉之憂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重要突破第六百五十七章 探子落網第九百一十四章 用人不疑第八百三十五章 徹底認慫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斷退路第九百一十四章 用人不疑第二百六十五章 秋收季節第九百五十一章 奇襲劍閣(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關鍵試驗第八百一十八章 再度試探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國都失陷第五百三十五章 沙州之戰(上)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巡視江左第一百零九章 宣陽新宅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洛陽佈局(下)第七百六十章 聚商共議第二百八十六章 懷光摘桃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七百五十九章 市場調查第七百四十九章 視察運河第二百九十三章 五月進京第四百零六章 將軍抉擇第五十一章 達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