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新軍實力

隨後又接連來了幾個傳令兵,雖然說得不完全一樣,但已經基本可以搞清楚前方的戰局了。在徐詩銘率軍北上對付楊一鵬之後,胡軍和劉弘兩個舵主,也帶着麾下的部衆南下迎戰範景文。

他們在定遠城西南的北爐鎮一帶與明軍遭遇,明軍的前鋒是南京神機營,總兵力接近六千人,由懷遠侯常延齡率領。

胡軍和劉弘兩人麾下兵馬近三萬,足足是常延齡的五倍,加上從起事以來連戰連捷,戰必勝,攻必取,連老朱家的祖墳都被他們給刨了,自然也就膨脹了。

沒做什麼試探,他們直接就壓了上去,打算以絕對的優勢兵力,一鼓作氣蕩平明軍前鋒。

結果卻遭到迎頭痛擊,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一時間銃炮齊發,胡軍和劉弘麾下的兵馬損失慘重,明軍的騎兵又趁勢掩殺過來,他們被直接衝潰了。

而這些明軍卻不依不饒,一路追殺,三萬教軍,最終逃走的不足五千人,其餘的不是被俘就是被殺,胡軍和劉弘兩人也沒能逃過一劫,被明軍抓住。

而後明軍更是一路推進,原本已經出發的另外兩舵兵馬,得知消息後果斷撤退鳳陽,加固沿途的防禦據點,一些防禦力差的直接被放棄,同時向徐詩銘求援。

搞清楚這些情況後,廳內產生了一陣騷動,很明顯的看到一些人有些動搖了,徐詩銘也忍着怒氣,大喝一聲“肅靜!勝敗乃兵家常事,胡軍和劉弘兩人輕敵冒戰,落得大敗,死有餘辜。我聖教大軍足足三十萬,縱使明軍再強,我們還怕了他們不成?更何況楊一鵬的五萬大軍都敗在我們手上,範景文的明軍再強,也不過區區三萬人,能耐我何?”

一番話說下來,廳內的氣氛稍微緩和了不少,衆人臉上的擔憂也隨之散去。

“是啊,這胡軍和劉弘素來不知天高地厚,我早就說過,他們遲早要吃大虧,現在果然成真了!”

“這楊一鵬都不是我們的對手,那範景文更不是我們的對手,不過是仗着有些火器罷了,我聖教大軍壓上去,他們的火器還不如燒火棍好使!”

“滅了楊一鵬,再滅了他範景文,這南直隸就再也沒有能與我聖教抗衡的人了,依我看,現在就該發兵南下,滅了他範景文!”

“對,黃舵主說得對,滅了範景文,然後直取南京!”

“我請求擔任先鋒,搓一搓明軍的銳氣……”

回味過來的衆人衆人你一言我一語,訴說着自己的想法,再不復之前的擔憂,不少人紛紛請戰,彷彿範景文的新軍都是土雞瓦狗,隨便都能消滅一般。

但徐詩銘卻沒有這麼釋然,雖然嘴上說的輕鬆,但她知道範景文不是個善茬,當初在青州交過手,雖然不是大規模的交戰,但範景文的手段他很清楚。

而現在,他成了南京兵部尚書,以南直隸和南方各承宣布政使司的財力,花了一年多時間訓練的這支新軍,絕不是什麼花架子。

這次胡軍和劉弘兩人的戰敗,雖然也有輕敵大意的因素,但以五倍的兵力,短時間內被擊潰,說明這支明軍的實力遠比預計的要強。

但好在這次損失的沒有多少精銳,大部分精銳都被她帶着北上了,留守的那些也駐守在鳳陽。

不過如此一來,直撲南京的行動也是不可能了,否則南京沒打下來,範景文再率軍回援,面對前後夾擊,絕對沒什麼好下場。

當務之急,便是利用鳳陽的守軍拖延時間,然後主力和其他分散出去的兵馬集結起來,與範景文一戰,爭取將其擊敗,像斬獲楊一鵬首級一般,將範景文的腦袋砍下來,然後便可輕而易舉的奪取南京,大業可成。

但現在剛剛大戰一場,不可能全部兵馬一起拉回鳳陽,必須要有一員大將,率領一支精銳,先期與明軍碰一碰,穩住鳳陽局勢,在圖後事。

思慮片刻,最終徐詩銘,這當頭一戰,讓她最爲信賴的柯大飛去。

柯大飛是個五大三粗的山東大漢,老早就投身徐鴻儒麾下,雖然徐鴻儒被抓身死,但他卻僥倖活了下來,後來就追隨徐詩銘,參與了兩年前在青州的起事,雖然最後還是敗了,甚至被翻臉的天策軍趕出山東,但他依舊對徐詩銘忠心耿耿。

這一次起事,柯大飛的表現相當出色,而且四萬多精銳中,就有一萬人歸其調遣,徐詩銘還額外給他了三萬兵馬,不說擊敗明軍前鋒常延齡,擋住他們還是不難的。

“屬下遵命!定然要斬殺常延齡那廝,爲死去的兄弟們報仇!”

這可是一展宏圖的好機會,柯大飛怎麼會放過。

其他頭目一聽,不由得有些失望,不過隨即也就釋然了,這雖然是個大功勞,但也要有本事拿才行。

胡軍和劉弘兩人麾下的雖然不是什麼精兵強將,但也不是弱旅,足足三萬兵馬,被明軍區區六千人的前鋒擊敗,這明軍可不是什麼善茬。

讓柯大飛去打前陣,也好看看新來的明軍實力究竟幾何,以免吃虧的是他們。

對於這些頭目的心思,徐詩銘也都清楚,但她也沒什麼辦法,能在短時間內拉起三十萬人的隊伍,當然不態只依靠自己的嫡系力量。

現在她麾下的兵馬,也有不少其他白蓮教分支的,白蓮教並不是統一的宗教,而是很有很多派別,比如徐詩銘他們這一支被稱爲聞香教,而河南和南直隸一帶就有彌勒,淨空,紅陽等幾個小派別。

這一次徐詩銘其實,這些小派別的知道沒法抗衡,所以也都加入進來,利用這次白蓮教大規模起事,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充。

現在是用人之際,徐詩銘打算先拿下南京,再處理這些投奔而來的小派系,只要自己手裡掌握着那支四萬多人的精銳,收拾他們不是什麼難事兒。

這一戰,就像柯大飛去碰一碰常延齡,先搓一搓明軍的銳氣,穩住戰局再說,否則軍心不穩,做什麼都縮手縮腳的。

……

與此同時,鳳陽城外。

“轟轟轟……”

一字排開的二十門火炮,接連響起,一發發炮彈呼嘯而出,飛向一里開外的廟山。

廟山位於鳳陽城西北三裡,山上有教軍的一座大營,這些炮彈紛紛落入營寨之中,砸的營寨內人仰馬翻。

期間,有一些炮彈砸在寨牆之上,將寨牆砸出一個個缺口,可以看到裡面到處都是慌亂的人羣。

十多輪炮擊過後,戰鼓擂動,兩千明軍踏着整齊的步伐,逼近廟山。

營寨內的守軍,此時還沒有從慌亂中恢復過來,雖然有不少頭目試圖阻止人手修補寨牆,防衛明軍的進攻,但慌亂沒那麼容易停下來。

兩千明軍,幾乎沒有收到任何阻撓,就來到了山腳下,然後朝着坡度不斷高的山頭衝鋒,這個時候,寨牆上才零零星星的拋射下來一些箭矢,但並沒有多少準頭可言。

一些教軍士兵探出身子射箭或者開槍,試圖阻擋明軍的步伐,但往往還沒有瞄準,便迎來了明軍射出的彈丸,不甘的倒了下去。

明軍的行動沒有收到絲毫的阻撓,很快就來到寨牆之下,隨後一個個四五斤中的黑球,被點燃了引線,順着被炮擊打壞的寨牆缺口扔了進去。

隨着一陣陣的轟鳴聲響起,寨牆後面列陣迎擊的教軍被炸的人仰馬翻,響起了一陣陣慘叫聲,連續扔了幾波,缺口後面就沒幾個站着的人,不是被炸死炸傷,就是跑掉了。

隨後,明軍開始順着缺口殺入其中,穩穩的掌控住幾個缺口,後續的明軍源源不斷的衝進去。

這之後的戰鬥就很簡單了,隨着明軍大部隊殺入,本就混亂不堪的營寨內,難以阻止起有效的反擊力量,這座三千多人防守的營寨,在明軍摧枯拉朽的進攻之下,連一個時辰都沒撐住,便被徹底拿下。

而此時,在明軍火炮陣地的後方,懷遠侯常延齡放下望遠鏡,笑着說道“這些該死的反賊,居然還敢叫什麼聖教軍,無非就是一羣土雞瓦狗罷了!”

一旁的定遠侯鄧文鬱有些羨慕的說道“此番出戰,神機營銳不可當,剿滅白蓮教的逆賊指日可待。此戰之後,懷遠侯之功,怕是遠勝先祖啊!”

“哪裡哪裡,我常延齡何德何能身居王爵,若能受封先祖鄂國公之位,此生便無遺憾了!”

“臭不要臉!”鄧文鬱內心罵了一句。

常延齡嘴上說的很謙虛,但鄧文鬱又不是傻子,知道這傢伙又在那裝,自己裝模作樣誇他一句,結果他居然順着杆子爬了。

常延齡祖上是鄂國公常遇春,死後被追封開平王,這傢伙居然不知廉恥,還想活着封王,他純粹是在想屁吃。

不過雖然對常延齡這種裝逼的姿態很不爽,但神機營的強大的實力他還是很認可的,神機營充當前鋒,一路走來,遇上的白蓮教軍基本沒有一合之敵,雖然他們人數衆多,但無非就是多花費些時間罷了。

說實話,這些功勞鄧文鬱看着眼熱不已,他的振武營也是新軍六營之一,原本的南京三大營之一,雖說還比不上常延齡的神機營,但對付這些白蓮教的烏合之衆還是綽綽有餘的。

雖然他也很想擔任前鋒,但誰讓常延齡這人技高一籌呢,神機營在常延齡的打理下,本身就比鄧文鬱的振武營和李弘濟的池河營強,當初孔有德假扮倭寇打南京,也是神機營的表現最強。

等到閻鳴泰被罷官,範景文上任,得知神機營居然裝備的是燧發槍,而且還是常延齡自掏腰包裝備的,更是讓範景文高看一眼,所以對常延齡格外的青睞。

這次三人爭搶先鋒,範景文毫不猶豫的給了常延齡,他鄧文鬱和李弘濟只能乾瞪眼。

而常延齡卻沒有理會鄧文鬱的嫉妒和不爽,眼睛瞄向了北方,思緒則飄向了更遠方。

當然,他的注意不是在北方那些白蓮教主力的身上,而是山東和遼東,在天策軍身上。

當初在南京城,他第一次與天策軍交戰,本以爲能靠着列裝的自生銃,可以輕易擊潰這夥膽大包天的‘倭寇’,卻不成想僅僅幾個回合便敗退下來,若不是他當機立斷撤回城內,損失只會更大。

隨後的幾天,他的神機營與天策軍數次交手,但從來沒有佔到半點便宜,最後還是全南京的文官武將勳貴們一起湊錢,湊了足足一千五百萬兩白銀,才讓天策軍主動撤退。

在那之後,南京城的勳貴們都開始大練兵,不爲別的,只爲保護自己剩餘的財產,萬一天策軍再來這麼一出,恐怕剩餘的錢財可就全沒了。

他常延齡自然也不例外,範景文上任之後,他的練兵計劃得到了充分的支持,而且他和範景文,都有跟天策軍直接交手的經驗,所以很多方面都是模仿天策軍來的。

此外,範景文帶來的幾支天策槍,性能遠勝於神機營的自生銃,經過三個月的研究,終於可以批量生產了,定名爲天機銃。

雖然產量還不夠大,但現在神機營差不多裝備了兩千支,即使是對上天策軍的精銳,也有一戰之力了,此外還有新式的野戰炮,也被裝備到了神機營和炮營。

而且這一年的時間裡,神機營和其餘各營新軍,頻繁參與南直隸和浙江,江西的剿匪,不但肅清了匪患,能夠徵收更多的稅賦來養軍,也讓新軍的實力快速提升。

當然,常延齡知道,僅僅依靠這三萬人的新軍,想擊敗天策軍沒那麼容易,但只要再有個一年時間,訓練出更多的精銳兵馬,對上天策軍未必沒有勝算。

而在此之前,就必須要解決掉這股爲禍南直隸的反賊,讓南直隸安定下來。

這時,一隊偵騎從北方奔騰而來,帶來了新的消息:有大批白蓮教的反賊正在逼近,距離廟山不足二十里,總兵力接近四萬人。

第512章 投降第862章 新軍實力第597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663章 對策第六章 商河縣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236章 劉澤清第四十七章 整編降兵第683章 爲何要害我第865章 目標巴達維亞第220章 曹化淳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357章 案件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610章 活捉祖寬第146章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第815章 闖王第869章 完美的殲滅戰第404章 範景文第667章 船要,人也要第823章 排隊槍斃第404章 範景文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587章 崇禎瘋了?第261章 陰謀的味道第211章 死戰第117章 大戰前夕第444章 大戰開始第520章 壓着打第578章 女人?什麼女人?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348章 科學的魅力第592章 進攻開始了第652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第118章 初戰第756章 合作的可能第565章 打賭第207章 駐青不足鎮人心第288章 愚蠢的孫應龍第422章 徐元永的計策第419章 不怕你抖什麼?第463章 沒按劇本來啊第458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第221章 朝議第704章 誤會?第670章 虎背熊腰第377章 陷入僵局第723章 主公,別來無恙!第407章 態度轉變第189章 大換血第三十三章 大淩河之戰結束了第589章 何不咱們自己幹第433章 不把人命當回事第九十章 前後夾擊第224章 軍屯和鹽引第213章 朝堂之爭第244章 悍勇的明軍第132章 絕望的孫元化(第四更)第813章 結盟第350章 商人逐利而生第420章 聲東擊西第538章 ‘倭寇’來襲第829章 騎兵教做人第491章 威海衛的建設第458章 一千三百萬兩第299章 叛軍腦子出問題了第307章 進攻明軍營寨第530章 走馬上任第865章 目標巴達維亞第465章 打基礎第628章 大戰將至第505章 真當我是軟柿子?第444章 大戰開始弟370章 馬政的危害第683章 爲何要害我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365章 遼民李漢三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628章 大戰將至第374章 全面進攻第201章 戰船開建第二十一章 吳橋兵變第857章 艱難的抉擇第826章 耿仲明死了第359章 大明律第八章 紀效新書第633章 朝鮮國王要御駕親征第461章 登陸第四十八章 孫元化的煩惱第489章 軍紀嚴明的倭寇第485章 關鍵在海戰第127章 正面突破第323章 炮擊到天亮第191章 三萬大軍第342章 島嶼上的韃子第461章 登陸第463章 歷史的慣性
第512章 投降第862章 新軍實力第597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663章 對策第六章 商河縣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236章 劉澤清第四十七章 整編降兵第683章 爲何要害我第865章 目標巴達維亞第220章 曹化淳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357章 案件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610章 活捉祖寬第146章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第815章 闖王第869章 完美的殲滅戰第404章 範景文第667章 船要,人也要第823章 排隊槍斃第404章 範景文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587章 崇禎瘋了?第261章 陰謀的味道第211章 死戰第117章 大戰前夕第444章 大戰開始第520章 壓着打第578章 女人?什麼女人?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348章 科學的魅力第592章 進攻開始了第652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第118章 初戰第756章 合作的可能第565章 打賭第207章 駐青不足鎮人心第288章 愚蠢的孫應龍第422章 徐元永的計策第419章 不怕你抖什麼?第463章 沒按劇本來啊第458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第221章 朝議第704章 誤會?第670章 虎背熊腰第377章 陷入僵局第723章 主公,別來無恙!第407章 態度轉變第189章 大換血第三十三章 大淩河之戰結束了第589章 何不咱們自己幹第433章 不把人命當回事第九十章 前後夾擊第224章 軍屯和鹽引第213章 朝堂之爭第244章 悍勇的明軍第132章 絕望的孫元化(第四更)第813章 結盟第350章 商人逐利而生第420章 聲東擊西第538章 ‘倭寇’來襲第829章 騎兵教做人第491章 威海衛的建設第458章 一千三百萬兩第299章 叛軍腦子出問題了第307章 進攻明軍營寨第530章 走馬上任第865章 目標巴達維亞第465章 打基礎第628章 大戰將至第505章 真當我是軟柿子?第444章 大戰開始弟370章 馬政的危害第683章 爲何要害我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365章 遼民李漢三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628章 大戰將至第374章 全面進攻第201章 戰船開建第二十一章 吳橋兵變第857章 艱難的抉擇第826章 耿仲明死了第359章 大明律第八章 紀效新書第633章 朝鮮國王要御駕親征第461章 登陸第四十八章 孫元化的煩惱第489章 軍紀嚴明的倭寇第485章 關鍵在海戰第127章 正面突破第323章 炮擊到天亮第191章 三萬大軍第342章 島嶼上的韃子第461章 登陸第463章 歷史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