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節 更內閣中華起風雲 會重臣跛書生明志

話說一番言語之間,黃宗羲不知不覺地就陪女皇下完了一盤棋。仔細一清點卻是一盤和棋。面對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孫露,還是黃宗羲都覺得有些遺憾。不同的是,孫露想着的是那盤棋,而黃宗羲在意的則是先前與女皇的那番對話。其實他覺得自己今天這盤棋是輸了,而且輸得還挺慘。一盤棋的輸贏可能只在方寸之間。但朝堂上搏弈卻是牽一髮動全身,每走一步都容不得有半點兒的差池。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次雖只是內閣首相的換任,但對而今的中華朝來說,其對朝堂,對官場,對士林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皇位更替。因此就算是首相變替在實質上僅發生復興黨的內部,中華朝的官僚體系還是會止不住的暗潮洶涌起來。

事實上,隨着陳邦彥的任氣逐漸臨近,內閣之中的一系列更替工作亦在弘武十年的年末拉開了序幕。其中最爲直接的表現當然就是冒闢疆等一系列少壯派官員被陸續調回京師的現象。這些個年輕官僚雖分屬復興、東林兩個不同黨派,但他們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即受本黨影響較小,政績優異,且多爲江南人士。而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些新貴們同黃宗羲之間那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不過即將接任首相一職的黃宗羲顯然並不只滿足於這些調動。他需要一場更爲徹底,更爲廣泛的大換

血。以爲吏治直接決定了日後他的一系列新政方案的順利施行。黃宗羲必須得要在新內閣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才行。然而陳邦彥畢竟是復興黨的元老級人物。他手下的那些個門生親信也無一例外的出身復興。黃宗羲想要換血勢必會遇到兩個方面的阻力。一是來自於復興黨的內部,二是可能就此得罪嶺南一系的財閥。爲此黃宗羲之前一直都沒敢太過張揚。不過這一切均在弘武九年的那個初冬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楊紹清的突然死亡,不僅震動了整個中華大地,同樣也讓嶺南財閥內部產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說其微妙卻也不算複雜。總結起來無外乎就兩個宇“利益”。

須知楊紹清的死讓原本依附皇室而壯大的楊氏一系在一夜之間就喪失了頂樑柱。雖說楊氏一族沒了賢親王還可以依靠兩位皇子,可兩位皇子現在畢竟還年幼得很,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不能給目前的楊氏家族帶來多大支持。在弱肉強食的商界之中有一方勢弱,就必然會有一方強盛。楊氏一族在嶺南財閥中的地位很快就迎來了強勁的挑戰者。這一挑戰者不是別人,正是楊氏的姻親、香江商會的另一個元老——陳家。

擁有鎮海公陳家明坐鎮的陳家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影響力來說都比楊家高出了一籌。加之其又是楊家的女婿,並從楊開泰手中接任了香江商會會長一職。而今的嶺南陳家可謂是如日中天。可把持香江商會近二十年的楊家亦非泛泛之輩。利用與皇室的特殊關係楊氏一系至今還佔據着香江商會中衆多重要關節。因此陳家想要取其代之亦非易事。

面對兩種看似無關,卻又極其相似的處境,黃宗羲與陳家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革新”。是的,在“革新”的名義下,黃宗羲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吏治進行調整;在“革新”的名義下,陳家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取代楊家在香江商會的地位。甚至趁勝追吞噬掉江南財閥

的一部分利益。此外,儒林之中亦有一批人正巴望着新舊內閣交替之際能有“新政”出臺,好讓他們在文化上同道則謀異途相伐。

乍一看起來,新內閣在這個時刻發佈新政策,確實是一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然而要做到這一切有一樣關節卻是不得不先要打通的。那就是博得女皇陛下首肯與支持。畢竟楊家是皇室外戚,而陳邦彥等人又是與女皇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心腹之臣。在這種情況下,也惟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外界纔可能有機會扳倒這批人。

爲此黃宗羲打一開始入宮面聖之時就懷揣着試探女皇口風的打算。卻不想到最後反倒是被女皇把話兒全都給套了出來。不僅如此,女皇最後那段話,更是讓黃宗羲聽得心頭七上八下的。很明顯的女皇最上雖說會支持黃宗羲,卻己經用最爲直接明瞭的話語否定了他搞新政的提議。而且其出發的角度還十分獨特,讓原本做好腹稿的黃宗羲甚至都沒機會把他事先準備好的那些大道理給搬出採。更讓他忐忑不安的是,女皇還在最後提到了東林黨的王夫之。

陛下,這麼說究竟是何用意?王夫之究竟同女皇說過什麼?他的那份草案裡頭又提到了些什麼?懷着這些問題,黃宗羲一路心神不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卻不想才一進門,就有管家上來稟報道:“老爺。殖民司的龔大人來訪,還帶了兩個高麗人。”

“哦,龔大人來了嗎?來多久了?”一聽是龔紫軒到訪黃宗羲立刻就收起了思緒,精神一振道。

“回老爺,大約等了有一刻鐘吧。”管家如實回答道。

“觀在人呢?”黃宗羲回頭問道。

“回老爺,都在書房裡等您呢。”管家恭敬地一拱手道。

“知道了。老夫這就去換身便服。你先好好招待貴客。”黃宗羲想了一下囑咐道。

在換了一身乾淨的青色便服後,黃宗羲很快就信步來到了自己的書房。只見此時的龔紫軒正與兩個身材高瘦的男子品評着牆上懸掛的一些字畫。其中一個年紀稍輕的看上腳還微微有點跛。於是他當下整了整袍衫,邁着官步進門向一干人等招呼道:“龔大人今日造訪寒舍,真是讓本官的茅舍蓬蓽生輝啊。

“黃尚書您真是客氣了。您向來公務繁忙,倒是下官今日貿然來訪有些唐突呢。”眼見正主到來,龔紫軒連忙上前客氣的拱手道。

“哪兒的話。誰不知道龔大人是朝廷裡的頭號大忙人。有道是無事不等三寶殿,龔大人今日前來想必不是光爲了來看本官的這幾張字畫吧。”黃宗羲微笑着開門見山道。

“黃尚書你可真是個爽快人呢。”龔紫軒一邊打着哈哈,一邊則將身旁的另兩個男子介紹給黃宗羲道:“來,下官先給您做個介紹。這位朝鮮王派來駐京的特使尹英山大人,這位則是來自朝鮮的李仁賢居士。”

“小臣,尹英山見過尚書大人。”

“學生,李仁賢拜見尚書大人。”

兩個朝鮮人雙雙恭敬地向黃宗羲行禮道。可一向爲人謙和的黃宗羲,這一次卻並沒有表現出往日裡的那份熱情與親和。卻見他只是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道:“哦,原來是從朝鮮來的特使啊。請坐吧。來人,看茶。”

眼見這天朝大員對自己冷冰冰的,尹英山與李仁賢心裡當然清楚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麼。可怎奈他倆此刻都身負着重要使命,就算是受了再大的羞辱也不能退縮。卻聽那擁有官職的尹英山隨即頗爲尷尬的滿臉堆笑道:“不瞞大人您說,下官在朝鮮時就曾聽聞大人您的威名,知道大讓你不僅是中原朝建的重臣,更是名滿儒林的學者。今日有幸拜訪大人您這樣的當世鴻儒真是下官等讀書人的榮幸啊。”

“哦?名滿儒林的學者?貴國不是有人說本官是不辨父子君臣的僞儒嗎?”黃宗羲眼睛也不擡一下的直接冷哼道。曾經公然提出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害的黃宗羲在不少朝鮮儒生眼中絕對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輩。加之他又是中華憲誥的撰寫人之一,因此毫無意外地就成了朝鮮方面歷來攻擊的反派人物。

給黃宗羲這麼一刺,另一個年紀稍輕的朝鮮人李仁賢趕忙上前解釋道:“尚書大人請息怒。那都是一些無知狂儒說的瘋言瘋話。大人您是天朝的重臣,自然是心胸廣闊。就像天朝諺語說的那樣宰相肚裡能撐船。相信大人你是不會介意這些無知之言的吧。”

“哼,嘴巴倒是挺能說的。無怪乎,會被派來我天朝做說課。說吧,你們的大王這次派你們來中原究竟有什麼打算?”黃宗羲輕輕品了口茶問道。

“回尚書大人,我朝大王希望能得到天朝的原諒,並表示日後會繼續臣服於天朝。”尹英山趕忙回道。

“就這些嗎?沒有別的表示嗎?”黃宗羲依舊沒有擡頭道。

“回尚書大人,除了國書之外,小臣等這次還帶來了上好的朝鮮人蔘百斤以及各色毛皮千張,敬請天朝大人有大量原諒吾等小國的過錯。”尹英山唯唯諾諾地回答道。

“大人大量?如果本官沒有記錯的話,我天朝對朝鮮向來可都是恩重如山的。姑且不說當年的壬辰戰爭,就是在後來的崇禎丙、丁之際,中原本身已經內亂頻盈,局勢不穩,可當時的朝廷還是指令登萊巡撫顏繼祖率水師救援朝鮮。可朝鮮在之後非但沒有助我中原剿滅叛匪,反而爲滿賊所驅,入皮島,入錦州,助滿賊攻我中原。這次朝廷亦沒有輕信他人挑撥就皇夫遇刺一事問罪於朝鮮,那這次朝鮮回報我中原的又是什麼呢!朝廷出嶽倭國,爾等竟然連個軍港都不肯借於朝廷。現在竟還有臉跑來請求朝廷的原諒!”

黃宗羲的一席話說得尹英山與李仁賢兩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其實,朝鮮王並沒有像他們二人所言的那般有悔過的誠意。剛纔的那席話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兩人自身的想法,以及朝鮮的一些世族的願望。事實上,在而今的朝鮮有不少世族對朝鮮王目前的對華政策心存不滿。這一來是源於朝鮮尊華的思想傳統作祟,二來則是出於利益的趨使。畢竟面對中華朝的富庶,就算朝鮮全國上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難免會受到誘惑,更何況處在半奴隸制狀態下的朝鮮貴族們最嚮往的就中原的那種奢侈生話。

眼見黃宗羲一上來就對眼前的兩個朝鮮人一陣劈頭蓋臉的冷嘲熱諷,一旁的龔紫軒不由地充當起了和事老,唱起紅臉來:“大人啊,您也就別在爲難他二人了。尹大人與李居士不過只是個傳話人,許多事情並非是他們所能決定的。不管怎樣就他們二人本人來說,對我天朝還是充滿崇敬的。”

“是啊,大人。我等對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尹英山與李仁賢雙雙跪地舉天發誓道。

對我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那對朝鮮的忠誠又算是什麼呢?黃宗羲在心中如此地嘲弄了一句。不過他在表面上還是擺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道:“原來如此,那看來是本官誤會兩位了。”

可誰知,只是這輕抽淡寫的一句話,當即便賺了那兩個朝鮮人的一大把鼻涕和眼淚。卻聽他二人激動地哽咽道:“大人您是有所不知啊。我朝鮮臣民其實一直以來都對天朝心存敬意,傾慕有加。只是礙於君王的命令才違心說了一些得罪天朝的話,做了一些讓天朝失望的傻事。每每想起,無不讓人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所以還請天朝給小國一個機會重新報蒼天朝給於朝鮮的恩德。”

給尹英山與李仁賢這麼一搞,原本態度強硬打算做白臉的黃宗羲也不由有些鬧不清狀況了。於是他當即偷偷瞥了龔紫軒一眼,想要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卻見心領神會龔紫軒當下便換了副嘴臉,朝着那兩人一喝道:“你們兩個在搞什麼鬼!剛纔還說你們的大王真心想向我天朝祈求諒解,這怎麼一回頭,又成了礙於君命違心說了得罪天朝的話呢?如此反覆無常,又詆譭君王,難道就不怕被制罪嗎!”

“大人請息怒。小的等剛纔確實說得誇大了些。我朝的大王確實派我等來中原請求朝廷的諒解。不過大王他並不是很有誠心地向天朝道歉。現在在朝鮮國內大王依舊採取的是**政策。”給龔紫軒這麼一喝,那尹英山慌忙解釋道。

“哼,這還不算是說謊嗎!你們要本官如何相信你們之前所說的話。”黃宗羲跟着斥責道。

“大人明鑑啊。學生可向老天爺發誓,小的剛纔所言句句屬實,那些可都是小的們的肺腑之言啊。”李仁賢趕緊發誓道。

“肺腑之言?那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剛纔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難道還剖心挖肺的給咱們看?”黃宗羲滿不在乎地反問道。

可誰知他的話音剛落,那李仁賢就從懷裡取出了一柄小刀,行在場的衆人大聲宣佈道:“大人!學生這就向您證明學生的肺腑之言!”

話說一番言語之間,黃宗羲不知不覺地就陪女皇下完了一盤棋。仔細一清點卻是一盤和棋。面對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孫露,還是黃宗羲都覺得有些遺憾。不同的是,孫露想着的是那盤棋,而黃宗羲在意的則是先前與女皇的那番對話。其實他覺得自己今天這盤棋是輸了,而且輸得還挺慘。一盤棋的輸贏可能只在方寸之間。但朝堂上搏弈卻是牽一髮動全身,每走一步都容不得有半點兒的差池。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次雖只是內閣首相的換任,但對而今的中華朝來說,其對朝堂,對官場,對士林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皇位更替。因此就算是首相變替在實質上僅發生復興黨的內部,中華朝的官僚體系還是會止不住的暗潮洶涌起來。

事實上,隨着陳邦彥的任氣逐漸臨近,內閣之中的一系列更替工作亦在弘武十年的年末拉開了序幕。其中最爲直接的表現當然就是冒闢疆等一系列少壯派官員被陸續調回京師的現象。這些個年輕官僚雖分屬復興、東林兩個不同黨派,但他們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即受本黨影響較小,政績優異,且多爲江南人士。而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些新貴們同黃宗羲之間那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不過即將接任首相一職的黃宗羲顯然並不只滿足於這些調動。他需要一場更爲徹底,更爲廣泛的大換

血。以爲吏治直接決定了日後他的一系列新政方案的順利施行。黃宗羲必須得要在新內閣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才行。然而陳邦彥畢竟是復興黨的元老級人物。他手下的那些個門生親信也無一例外的出身復興。黃宗羲想要換血勢必會遇到兩個方面的阻力。一是來自於復興黨的內部,二是可能就此得罪嶺南一系的財閥。爲此黃宗羲之前一直都沒敢太過張揚。不過這一切均在弘武九年的那個初冬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楊紹清的突然死亡,不僅震動了整個中華大地,同樣也讓嶺南財閥內部產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說其微妙卻也不算複雜。總結起來無外乎就兩個宇“利益”。

須知楊紹清的死讓原本依附皇室而壯大的楊氏一系在一夜之間就喪失了頂樑柱。雖說楊氏一族沒了賢親王還可以依靠兩位皇子,可兩位皇子現在畢竟還年幼得很,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不能給目前的楊氏家族帶來多大支持。在弱肉強食的商界之中有一方勢弱,就必然會有一方強盛。楊氏一族在嶺南財閥中的地位很快就迎來了強勁的挑戰者。這一挑戰者不是別人,正是楊氏的姻親、香江商會的另一個元老——陳家。

擁有鎮海公陳家明坐鎮的陳家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影響力來說都比楊家高出了一籌。加之其又是楊家的女婿,並從楊開泰手中接任了香江商會會長一職。而今的嶺南陳家可謂是如日中天。可把持香江商會近二十年的楊家亦非泛泛之輩。利用與皇室的特殊關係楊氏一系至今還佔據着香江商會中衆多重要關節。因此陳家想要取其代之亦非易事。

面對兩種看似無關,卻又極其相似的處境,黃宗羲與陳家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革新”。是的,在“革新”的名義下,黃宗羲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吏治進行調整;在“革新”的名義下,陳家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取代楊家在香江商會的地位。甚至趁勝追吞噬掉江南財閥

的一部分利益。此外,儒林之中亦有一批人正巴望着新舊內閣交替之際能有“新政”出臺,好讓他們在文化上同道則謀異途相伐。

乍一看起來,新內閣在這個時刻發佈新政策,確實是一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然而要做到這一切有一樣關節卻是不得不先要打通的。那就是博得女皇陛下首肯與支持。畢竟楊家是皇室外戚,而陳邦彥等人又是與女皇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心腹之臣。在這種情況下,也惟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外界纔可能有機會扳倒這批人。

爲此黃宗羲打一開始入宮面聖之時就懷揣着試探女皇口風的打算。卻不想到最後反倒是被女皇把話兒全都給套了出來。不僅如此,女皇最後那段話,更是讓黃宗羲聽得心頭七上八下的。很明顯的女皇最上雖說會支持黃宗羲,卻己經用最爲直接明瞭的話語否定了他搞新政的提議。而且其出發的角度還十分獨特,讓原本做好腹稿的黃宗羲甚至都沒機會把他事先準備好的那些大道理給搬出採。更讓他忐忑不安的是,女皇還在最後提到了東林黨的王夫之。

陛下,這麼說究竟是何用意?王夫之究竟同女皇說過什麼?他的那份草案裡頭又提到了些什麼?懷着這些問題,黃宗羲一路心神不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卻不想才一進門,就有管家上來稟報道:“老爺。殖民司的龔大人來訪,還帶了兩個高麗人。”

“哦,龔大人來了嗎?來多久了?”一聽是龔紫軒到訪黃宗羲立刻就收起了思緒,精神一振道。

“回老爺,大約等了有一刻鐘吧。”管家如實回答道。

“觀在人呢?”黃宗羲回頭問道。

“回老爺,都在書房裡等您呢。”管家恭敬地一拱手道。

“知道了。老夫這就去換身便服。你先好好招待貴客。”黃宗羲想了一下囑咐道。

在換了一身乾淨的青色便服後,黃宗羲很快就信步來到了自己的書房。只見此時的龔紫軒正與兩個身材高瘦的男子品評着牆上懸掛的一些字畫。其中一個年紀稍輕的看上腳還微微有點跛。於是他當下整了整袍衫,邁着官步進門向一干人等招呼道:“龔大人今日造訪寒舍,真是讓本官的茅舍蓬蓽生輝啊。

“黃尚書您真是客氣了。您向來公務繁忙,倒是下官今日貿然來訪有些唐突呢。”眼見正主到來,龔紫軒連忙上前客氣的拱手道。

“哪兒的話。誰不知道龔大人是朝廷裡的頭號大忙人。有道是無事不等三寶殿,龔大人今日前來想必不是光爲了來看本官的這幾張字畫吧。”黃宗羲微笑着開門見山道。

“黃尚書你可真是個爽快人呢。”龔紫軒一邊打着哈哈,一邊則將身旁的另兩個男子介紹給黃宗羲道:“來,下官先給您做個介紹。這位朝鮮王派來駐京的特使尹英山大人,這位則是來自朝鮮的李仁賢居士。”

“小臣,尹英山見過尚書大人。”

“學生,李仁賢拜見尚書大人。”

兩個朝鮮人雙雙恭敬地向黃宗羲行禮道。可一向爲人謙和的黃宗羲,這一次卻並沒有表現出往日裡的那份熱情與親和。卻見他只是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道:“哦,原來是從朝鮮來的特使啊。請坐吧。來人,看茶。”

眼見這天朝大員對自己冷冰冰的,尹英山與李仁賢心裡當然清楚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麼。可怎奈他倆此刻都身負着重要使命,就算是受了再大的羞辱也不能退縮。卻聽那擁有官職的尹英山隨即頗爲尷尬的滿臉堆笑道:“不瞞大人您說,下官在朝鮮時就曾聽聞大人您的威名,知道大讓你不僅是中原朝建的重臣,更是名滿儒林的學者。今日有幸拜訪大人您這樣的當世鴻儒真是下官等讀書人的榮幸啊。”

“哦?名滿儒林的學者?貴國不是有人說本官是不辨父子君臣的僞儒嗎?”黃宗羲眼睛也不擡一下的直接冷哼道。曾經公然提出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害的黃宗羲在不少朝鮮儒生眼中絕對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輩。加之他又是中華憲誥的撰寫人之一,因此毫無意外地就成了朝鮮方面歷來攻擊的反派人物。

給黃宗羲這麼一刺,另一個年紀稍輕的朝鮮人李仁賢趕忙上前解釋道:“尚書大人請息怒。那都是一些無知狂儒說的瘋言瘋話。大人您是天朝的重臣,自然是心胸廣闊。就像天朝諺語說的那樣宰相肚裡能撐船。相信大人你是不會介意這些無知之言的吧。”

“哼,嘴巴倒是挺能說的。無怪乎,會被派來我天朝做說課。說吧,你們的大王這次派你們來中原究竟有什麼打算?”黃宗羲輕輕品了口茶問道。

“回尚書大人,我朝大王希望能得到天朝的原諒,並表示日後會繼續臣服於天朝。”尹英山趕忙回道。

“就這些嗎?沒有別的表示嗎?”黃宗羲依舊沒有擡頭道。

“回尚書大人,除了國書之外,小臣等這次還帶來了上好的朝鮮人蔘百斤以及各色毛皮千張,敬請天朝大人有大量原諒吾等小國的過錯。”尹英山唯唯諾諾地回答道。

“大人大量?如果本官沒有記錯的話,我天朝對朝鮮向來可都是恩重如山的。姑且不說當年的壬辰戰爭,就是在後來的崇禎丙、丁之際,中原本身已經內亂頻盈,局勢不穩,可當時的朝廷還是指令登萊巡撫顏繼祖率水師救援朝鮮。可朝鮮在之後非但沒有助我中原剿滅叛匪,反而爲滿賊所驅,入皮島,入錦州,助滿賊攻我中原。這次朝廷亦沒有輕信他人挑撥就皇夫遇刺一事問罪於朝鮮,那這次朝鮮回報我中原的又是什麼呢!朝廷出嶽倭國,爾等竟然連個軍港都不肯借於朝廷。現在竟還有臉跑來請求朝廷的原諒!”

黃宗羲的一席話說得尹英山與李仁賢兩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其實,朝鮮王並沒有像他們二人所言的那般有悔過的誠意。剛纔的那席話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兩人自身的想法,以及朝鮮的一些世族的願望。事實上,在而今的朝鮮有不少世族對朝鮮王目前的對華政策心存不滿。這一來是源於朝鮮尊華的思想傳統作祟,二來則是出於利益的趨使。畢竟面對中華朝的富庶,就算朝鮮全國上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難免會受到誘惑,更何況處在半奴隸制狀態下的朝鮮貴族們最嚮往的就中原的那種奢侈生話。

眼見黃宗羲一上來就對眼前的兩個朝鮮人一陣劈頭蓋臉的冷嘲熱諷,一旁的龔紫軒不由地充當起了和事老,唱起紅臉來:“大人啊,您也就別在爲難他二人了。尹大人與李居士不過只是個傳話人,許多事情並非是他們所能決定的。不管怎樣就他們二人本人來說,對我天朝還是充滿崇敬的。”

“是啊,大人。我等對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尹英山與李仁賢雙雙跪地舉天發誓道。

對我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那對朝鮮的忠誠又算是什麼呢?黃宗羲在心中如此地嘲弄了一句。不過他在表面上還是擺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道:“原來如此,那看來是本官誤會兩位了。”

可誰知,只是這輕抽淡寫的一句話,當即便賺了那兩個朝鮮人的一大把鼻涕和眼淚。卻聽他二人激動地哽咽道:“大人您是有所不知啊。我朝鮮臣民其實一直以來都對天朝心存敬意,傾慕有加。只是礙於君王的命令才違心說了一些得罪天朝的話,做了一些讓天朝失望的傻事。每每想起,無不讓人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所以還請天朝給小國一個機會重新報蒼天朝給於朝鮮的恩德。”

給尹英山與李仁賢這麼一搞,原本態度強硬打算做白臉的黃宗羲也不由有些鬧不清狀況了。於是他當即偷偷瞥了龔紫軒一眼,想要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卻見心領神會龔紫軒當下便換了副嘴臉,朝着那兩人一喝道:“你們兩個在搞什麼鬼!剛纔還說你們的大王真心想向我天朝祈求諒解,這怎麼一回頭,又成了礙於君命違心說了得罪天朝的話呢?如此反覆無常,又詆譭君王,難道就不怕被制罪嗎!”

“大人請息怒。小的等剛纔確實說得誇大了些。我朝的大王確實派我等來中原請求朝廷的諒解。不過大王他並不是很有誠心地向天朝道歉。現在在朝鮮國內大王依舊採取的是**政策。”給龔紫軒這麼一喝,那尹英山慌忙解釋道。

“哼,這還不算是說謊嗎!你們要本官如何相信你們之前所說的話。”黃宗羲跟着斥責道。

“大人明鑑啊。學生可向老天爺發誓,小的剛纔所言句句屬實,那些可都是小的們的肺腑之言啊。”李仁賢趕緊發誓道。

“肺腑之言?那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剛纔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難道還剖心挖肺的給咱們看?”黃宗羲滿不在乎地反問道。

可誰知他的話音剛落,那李仁賢就從懷裡取出了一柄小刀,行在場的衆人大聲宣佈道:“大人!學生這就向您證明學生的肺腑之言!”58

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3節 民惟邦本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25節 蜀中攻略(二)第二十六節第7節 北越誼王隔岸觀火 南越君臣禍水北引第8節 稅制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四十二節第13節 旅途的終點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4節 君與臣(下)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10節 生死界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36節 洛陽之戰(一)65 朝鮮自稱小中華莫臥兒吸引衆列強第268節 聞徵朝歐洲使憂心 獻書信倭使挑民憤第七節第34節 戰敗者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十六節第5節 溼牛皮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第13節 巾幗英雄第13節 巾幗英雄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1節 私掠艦隊27 推當家長輩行代議和爲貴可明讓議席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36節 新朝官制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99 徵倭國兩軍擬計劃請出戰皇子闖大殿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第22節 燕京騷亂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23節 鄭家第14節 漢奸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第10節 驚變(一)第41節 洪承躊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第20節 湯若望第31節 宗族會議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三十一節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8節 返航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七節第38節 巨獸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第11節 海盜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第5節 痢疾!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第30節 編制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第三十九節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第6節 五月內閣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45節 受降第2節 帝都風雲(二)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75 懲舞弊好友起爭執睹惡行女皇怒招臣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13節 血染東直門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17節 納新術中西學互補 科學院女皇解衆疑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第359節 玻意耳西喻東服衆 陳子壯一語驚四座 黑色柳丁第十六節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31節 宗族會議
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3節 民惟邦本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25節 蜀中攻略(二)第二十六節第7節 北越誼王隔岸觀火 南越君臣禍水北引第8節 稅制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四十二節第13節 旅途的終點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4節 君與臣(下)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10節 生死界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36節 洛陽之戰(一)65 朝鮮自稱小中華莫臥兒吸引衆列強第268節 聞徵朝歐洲使憂心 獻書信倭使挑民憤第七節第34節 戰敗者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十六節第5節 溼牛皮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第13節 巾幗英雄第13節 巾幗英雄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1節 私掠艦隊27 推當家長輩行代議和爲貴可明讓議席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36節 新朝官制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99 徵倭國兩軍擬計劃請出戰皇子闖大殿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第22節 燕京騷亂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23節 鄭家第14節 漢奸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第10節 驚變(一)第41節 洪承躊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第20節 湯若望第31節 宗族會議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三十一節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8節 返航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七節第38節 巨獸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第11節 海盜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第5節 痢疾!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第30節 編制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第三十九節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第6節 五月內閣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45節 受降第2節 帝都風雲(二)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75 懲舞弊好友起爭執睹惡行女皇怒招臣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13節 血染東直門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17節 納新術中西學互補 科學院女皇解衆疑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第359節 玻意耳西喻東服衆 陳子壯一語驚四座 黑色柳丁第十六節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31節 宗族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