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二 定性

永曆十三年的抗清事業便是遭遇了鄭藩江南慘敗這個噩耗,如火如荼的抗清事業似乎有下墜的趨勢,然而,類似的懷疑很快就被合衆國接下來一系列的大小勝利而擊潰,因爲鄭藩進軍江南,導致滿清的閩浙防線直接崩潰,屯兵於金衢盆地的嶽樂重兵集團喪失了南下的最好機會,反而因爲來回的調遣兵馬而完全失去了主動性。

鄭藩與清軍血戰鎮江,久攻不克的鎮江府吸引來嶽樂派遣的第二波援軍,直接擊碎了在閩浙一帶形成的戰略平衡,烏穆親率東南戰區主力前出攻入了金衢盆地,雖然嶽樂及時召集兵馬,利用盆地內發達的水系擋住了合衆國的第一波猛攻,但也僅僅是把前出仙霞關的精銳兵馬撤回罷了,從仙霞關出擊的陸軍第一師緊隨攻擊,在金華一帶,雙方主力對峙,這是雙方都不情願看到的局面,但卻是發生了。

相對於被李明勳束縛住拳腳的烏穆,嶽樂更是不願意此時在金華決戰,即便他知道自己的補給線要比對方要短,也要容易,但嶽樂更知道,倚爲後方的江南經歷了鄭藩的一陣鬧騰已經不穩(這個時候,鄭藩還未撤退),不少兵馬還在鎮江一帶血戰,自己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大的兵力優勢。

嶽樂怕自己大敗,而烏穆卻怕自己大勝。

終於,僵持了幾日之後,清軍撤退到蘭溪,繼而進入嚴州境內,沿着東陽江進行佈防,巍峨的大盤山擋住了合衆國尖銳的兵鋒,而嶽樂的撤退讓烏穆也長出一口氣,如果嶽樂不撤,他就要撤了,他是敗不能敗,勝不敢勝,已然是無所適從,幸好,嶽樂最先繃不住勁兒。

嶽樂一撤,兩浙的局勢就徹底反轉了,浙東七府一時間完全了重兵集團的保護,淪爲了前線,而烏穆也是知曉李明勳的戰略,他不能打出大勝,但佔一些便宜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便宜自然就在浙東七府上,自古浙江就分浙東浙西,稱之爲兩浙,而兩浙的分界線便是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這一水系,當然,在唐宋年間,浙西還包括蘇、鬆、常等一系列江南地區,明末清初的浙江一共十一個府,嶽樂退兵,依靠大盤山和錢塘江水系防守,那意味着浙東就完全落入了合衆國的勢力範圍,名義上,只是浙東,但浙東有七府,浙西只有四府,浙江一省百分之七十的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以及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賦稅就已經丟失了。

烏穆親自帶人保持對嚴州清軍的高壓態勢,從福建各地增調兵馬北上,進入紹興府,而海軍江南分艦隊也是派遣艦隊進入杭州灣,一時之間杭州報急,嶽樂不得已趕往杭州,屯兵於此,自此東南戰區與清軍沿着錢塘江水系對峙,而進入紹興之後,合衆國已經執掌杭州灣一半,自此東南清軍的水師再難存於浙江沿海,只得退入長江之中。

東南第二戰,合衆國已得兩浙大半,實力又有一次規模提升。

李明勳沒有理會前線的戰事,只要烏穆不渡過錢塘江的幹流,進入浙西,就不會引發決戰,在這個基礎上,李明勳允許烏穆可以做任何的事情,而確定鄭藩從鎮江撤退之後,李明勳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對待敗退而歸的鄭成功。

鄭成功這個人,無論是性格脾氣還是所作所爲,都不爲李明勳所喜,當年潮州事變後,李明勳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好感就已經被消磨殆盡了,舟山之變,鄭成功已經不爲合衆國見容,而這一通亂戰之後,舟山這支軍隊的存續與否已經沒有意義了。

當初李明勳接受,或者說能夠忍受鄭成功執掌舟山,是因爲那個時候確實需要一股擁有相當實力的勢力在東南沿海牽制清軍,而目前來說,鄭成功做的不錯,但如今形勢完全不同了,兩次東南大戰,福建與浙江沿海大部分落入合衆國控制之中,而合衆國也已經掌握了杭州灣的制海權,東南戰區將要牽制江南和東南所有的清軍,有沒有舟山明軍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更何況,浙東已爲合衆國之土,原本舟山明軍賴以爲生的上岸打糧和走私貿易全然不存在了,鄭藩兵如何養也是一個大問題。

可以說,如何裁決鄭藩,與鄭藩,與鄭成功本人都沒有關係了,李明勳唯一需要忌憚的便是西南三藩的態度。

從中明結盟的那一刻起,明國各藩鎮就已經是意識到,中明合流是必然,所有的抗清勢力必然會齊聚在一杆大旗下,而合衆國則是唯一的選擇,所謂的中明合流,實際上就是合衆國如何吞併朱明各藩鎮,而且是兵不血刃的吞併,而這一點的關鍵還是在於削藩!

一涉及到這個話題,西南東南所有的實權人物都會選擇合作,即便是與合衆國交情莫逆的瓊藩也是如此,瓊藩上下對加入合衆國並沒有多大的牴觸,但是並不排除他們利用這件事爲瓊藩上下謀取更多的實際利益,所以,裁決鄭成功在江南之戰中的失利就顯的尤爲複雜,對鄭成功本人和鄭藩的懲罰,究竟是懲戒其江南作戰失利,還是削藩,這是一個問題,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

要知道,戰場失利的不僅是鄭藩,在西南,李定國與劉文秀兩個人可是丟了貴州一省的,認真算起來,這可比鄭藩的罪過大了,一旦讓西南藩鎮認爲對鄭藩的懲罰是削藩,勢必會導致離心離德,西南諸藩會如何走向,誰也不知道,但李明勳很清楚,目前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層面,潛移默化的同化政策會徹底失敗,最壞的結果是同盟結束,內戰。

整個三月,在江南大敗的鄭藩都沒有返回舟山,縱使風向合適,即便西南季風越來越近,鄭成功都強頂着海陸兩個方向的壓力,在崇明作戰,到了崇明地區,隨着航道拓寬,港口支持,鄭藩的實力有所恢復,與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打的難解難分,而北洋艦隊也派遣了兩支槳帆艦隊入長江支援,拯救盟友于危難嘛,政治姿態不僅要做,而且要做到無懈可擊。

鄭藩不敢返回舟山,也不願意返回舟山,敢與不敢在於鄭成功對合衆國的不信任,他不知道李明勳這位盟軍總司令對於自己這次戰敗是如何定性的,與合衆國不睦,被李明勳不喜的鄭藩會不會就此直接被蕩平,鄭成功不知道,他的鄭藩不是西南諸藩,根本沒法子抱團取暖,而不願意返回舟山還在於鎮江的戰事,一衆明軍還在鎮江死戰,當初拋棄友軍,鄭成功是找了藉口的,若此時跑了,那這出賣友軍的罪名便是要坐實。

三月底,鄭經乘坐一艘快船趕到了福州城,直接請求面見李明勳,很快就得到了許可,而鄭經也拿出了一封信,成爲壓倒李明勳心中那天平的重要砝碼,對鄭藩存亡許與不許之間的李明勳最終還是選擇放鄭成功一馬。

“世伯,世伯,求世伯看在以往兩家的交情的份上,拉家父一把!”鄭經跪在堂前,腦袋把地磚磕的咚咚作響。

李明勳還真不知道自己和鄭家有什麼交情,當初在登萊,鄭成功混了個觀察使的差事,在長江大戰時,各鎮的水師都有參戰,這並肩作戰也談不上,唯一讓李明勳錯愕的是這聲世伯,此時的他已經後悔當時在安平城‘口嗨’,幹嘛那麼親熱的稱鄭經爲賢侄了。

“你說的信呢?”李明勳問。

鄭經這才起身,把一封皺皺巴巴的信放在了李明勳面前,那信由內而外暈染了一塊塊的血漬,李明勳遲疑片刻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封血書,而這封血書正是沈廷揚在死守鎮江之前,寫給李明勳的,大意便是,死守鎮江,是其本人的堅持,並非鄭成功的命令,其希望鄭成功與李明勳可率大軍海陸並進,解鎮江之困,光復江南。

顯然,這裡面有內情,這鄭藩與合衆國聯軍之說出自何方呢,畢竟當初鄭藩進軍江南時,李明勳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派兵支持的。

不管相信不相信,李明勳只能聽鄭藩解釋,也就是眼前鄭經的說辭,原來鄭成功並未直接拋棄鎮江友軍,只是讓其先守半月,其率領長江南北,以分滿清之力,另外向合衆國尋求支持,以得其支持。

這明擺着賣隊友的理由,張煌言等一干人竟然是信了,當然他們對鄭成功的諾言並不感冒,他們更相信沈廷揚與李明勳那十五年的交情,張煌言當然不會相信合衆國出兵與鄭藩一起光復江南,但他們願意相信合衆國海軍艦隊會把他們從鎮江接應出去,更是篤信,鄭成功不會拋棄鎮江守軍,在張煌言的心中,鄭成功肯定不敢拋棄沈廷揚,不然李明勳不會放過他,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沈廷揚早已抱有死志,與鄭成功不同,此次進軍江南,他就已經決定,不成功便成仁,鎮江,只是他選擇的埋骨之地罷了。

這封信足以證明,沈廷揚是求仁得仁,怪不得鄭成功,至於張煌言那羣人,雖然壯烈的犧牲確實讓人感動,但任何士大夫階層的消亡都是符合合衆國利益的,當初弘光政權崩壞,朱以海監國舟山,隆武稱帝福建,隆武朝廷接納的是弘光朝廷的骨幹,而魯監國麾下則多是兩浙的中低層士紳,如今浙東爲合衆國所有,這羣人若是返回舟山,近水樓臺,又有鄉誼,肯定會給合衆國惹出各種麻煩。

但鄭成功哪裡想到,鄭藩的存亡與否只是看西南諸藩的態度,沈廷揚的生死只事關李明勳的個人感情,他從不會將個人利益加諸在政治行動中,不過這封信給了李明勳一個臺階下,收好之後,李明勳寫下一份手令,叫來侍從室的人,讓其蓋章之後,與鄭經一起北上崇明,令鄭藩歸還舟山。

鄭經走後不久,何文瑞走了進來,把幾份報紙放在桌子上,李明勳隨意看了一眼,發覺這些都是今天的新報紙,上面都登沈廷揚那封訣別信,李明勳看後,無奈搖搖頭,鄭經肯定不是今日到了,其到了福州,先把這封信登報公開,在找上門來。是擔心自己把這封信藏起來,治罪鄭藩。

“上不得檯面的小伎倆。”李明勳不屑說道。

何文瑞道:“雖然上不得檯面,但確實有效,至少輿論對鄭成功不再那麼不利了。人們也不一邊倒的猜測您會治鄭成功的罪。”

李明勳一開始當八卦新聞聽,忽然聽到最後一句,他驚訝問道:“民間輿論都以爲我會治鄭成功的罪?”

“是的,絕大部分人認爲閣下會殺了他。”何文瑞道。

李明勳不敢相信:“就因爲沈公戰死鎮江?”

“這個理由還不夠嗎,您與沈公可是有十五年的交情。”何文瑞道。

李明勳搖搖頭:“文瑞,你不覺得可笑嗎,我們費盡心機,來宣傳法制與平等,用法治代替人治,一個人是否該死,只能看他的罪輕重,即便鄭成功並非我國之民,如何能輕易論誅呢?”

何文瑞不明白李明勳何來的感慨,他想到的是國內對鄭成功這個東南軍閥的厭惡,於是說道:“並非是因爲國內厭惡鄭成功纔會如此,而是因爲您身處其中。”

李明勳微微搖頭,何文瑞道:“閣下,掌握知識的上流階層確實已經開始習慣用法律條文判定一個人的罪名和刑罰,對待鄭成功也是如此,但這一次不同,他傷害的人中有您,合衆國的元首閣下,這已經不需要考量法律條文了,只需要考量您的意志。”

“我的意志?”李明勳咂摸着這個詞,越來越感覺有至高無上、一言而決的意思,何文瑞道:“您是國家元首,不是嗎?”

“可我不是皇帝。”李明勳道。

何文瑞認真說道:“有什麼區別嗎?”

李明勳擡起頭,看到的是何文瑞那張認真的臉,好像剛纔說的話就是真理一般,窺何文瑞這一斑駁,便知合衆國之全豹,許久沒有處置過內政的李明勳恍然意識到,國內的輿論和觀念,正超出了他的預料。

“算了,不提這件事了。”李明勳搖搖頭,選擇暫時擱置,他敲了敲桌子,說道:“查一查這幾份報紙的背景,該抓就抓,我從未不反對言論自由,但絕對不會放任他們屁股歪成這個樣子,查辦一下。”

何文瑞點頭稱是,這幾份報紙都是以福建、八閩和福州字樣開頭的,顯然是新辦的報紙,如此配合鄭藩,顯然是有貓膩的,在這個需要統一思想的時候,可不能出大亂子。

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二十 社團應對章二一零 粉絲營銷章四零七 結束章三十 態勢章七五 孩子章四四零 說服章八二 打破反華聯盟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四零九 奧斯曼章二五二 路易十四親征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三四 識時務章一 西班牙必勝秘訣_苟字決章五一零 直搗虎穴章十七 事態章六四 成都章三八七 機遇章四二七 齊心章一四六 噶爾丹的幸與不幸章七四 宗教帶來的問題章一百 借雞下蛋來的銅礦章三二 最後一策章一三九 青州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四零八 三件大事章二零三 野火燒不盡章四零九 三個臭皮匠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六六 荷蘭的反應章六五 擴張章五零七 南洋民亂章一四五 滅口命令章二 原因章四五九 江川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三九七 李君威的信章一一七 德魯伊特爾的應對章七二 教子章九五 呼瑪爾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八九 學堂 下章八六 穩固章四 破襲章一九零 落子埃及第三零七章 殖民者來了章二 結盟章一零六 關島出現的意外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四九 早做準備章十三 觀察使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二九 團練 上章三零一 轉變章八二 移民章一五七 亂點章七二 清繳章二八七 新的方向章一七五 贈書章九 美洲行省章四百 做選擇章七一 鐵甲機動艦隊章一四六 噶爾丹的幸與不幸章三八九 判定章一七六 哥薩克們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四 進攻澳門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六一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章二 三路齊奔寧古塔章四一零 一個請求章四二五 以和促戰章二六六 交接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二零七 鄭成功的命運章八六 卜加勞鑄炮廠章四零五 目標章二六六 交接章二七七 大公子在巴拿馬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四五 應對之策章三五三 東潮起章一百 直取南京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三二九 在日本章四四四 欲擒故縱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一五 決議章三三 千里追擊章四六 戰與和章三八五 兩面下注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二一六 戰勝章二百 說個痛快章四五八 必然章十九 甘肅章一三七 冬季進軍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二八一 調整政策
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二十 社團應對章二一零 粉絲營銷章四零七 結束章三十 態勢章七五 孩子章四四零 說服章八二 打破反華聯盟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四零九 奧斯曼章二五二 路易十四親征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三四 識時務章一 西班牙必勝秘訣_苟字決章五一零 直搗虎穴章十七 事態章六四 成都章三八七 機遇章四二七 齊心章一四六 噶爾丹的幸與不幸章七四 宗教帶來的問題章一百 借雞下蛋來的銅礦章三二 最後一策章一三九 青州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四零八 三件大事章二零三 野火燒不盡章四零九 三個臭皮匠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六六 荷蘭的反應章六五 擴張章五零七 南洋民亂章一四五 滅口命令章二 原因章四五九 江川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三九七 李君威的信章一一七 德魯伊特爾的應對章七二 教子章九五 呼瑪爾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八九 學堂 下章八六 穩固章四 破襲章一九零 落子埃及第三零七章 殖民者來了章二 結盟章一零六 關島出現的意外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四九 早做準備章十三 觀察使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二九 團練 上章三零一 轉變章八二 移民章一五七 亂點章七二 清繳章二八七 新的方向章一七五 贈書章九 美洲行省章四百 做選擇章七一 鐵甲機動艦隊章一四六 噶爾丹的幸與不幸章三八九 判定章一七六 哥薩克們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四 進攻澳門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六一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章二 三路齊奔寧古塔章四一零 一個請求章四二五 以和促戰章二六六 交接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二零七 鄭成功的命運章八六 卜加勞鑄炮廠章四零五 目標章二六六 交接章二七七 大公子在巴拿馬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四五 應對之策章三五三 東潮起章一百 直取南京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三二九 在日本章四四四 欲擒故縱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一五 決議章三三 千里追擊章四六 戰與和章三八五 兩面下注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二一六 戰勝章二百 說個痛快章四五八 必然章十九 甘肅章一三七 冬季進軍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二八一 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