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調整

餘額不足

六國聯軍在前進到清遠後,終於到達了極限。

由於護國軍採取避敵主力,襲敵側後的策略,拒絕在正面戰場上跟聯軍硬碰硬交鋒,而在聯軍後方,卻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不斷採取騷擾戰略。剛開始,聯軍憑藉厚重的兵力優勢,這種危機並不明顯,可隨着戰線的推進,補給線的拉長,護國軍騎兵對聯軍後勤補給線的威脅就日益明顯起來。

從前線俘虜的大量遠東人開始無法安全押送回廣州,護國軍的騎兵不但救走了他們的同胞,還順便殺傷了好幾批負責押送的聯軍將士!

表面上,聯軍已經佔領了大片區域,可聯軍實際控制的僅有一些大集鎮還有城市,集鎮和城市之間的廣大區域以及交通要道仍然控制在遠東人手裡。

這些狡猾的遠東人,每當聯軍前去征討便躲得無影無蹤,可聯軍一離開,他們馬上又從深山密林或者陰溝深洞裡鑽了出來,實在是不勝其煩。以至於後來,束手無策的華萊士下了一道殘酷的命令,凡是抓住遠東人一律就地處決。

但這一措施也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但沒有減弱遠東人的抵抗決心,反而堅定了他們的決死之心。

當聯軍開進清遠市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的華萊士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聯軍已經無法支撐更遠距離的作戰了,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撤回廣州!徹底地放棄這場該死的和護國軍的毫無進展的捉迷藏遊戲。

在華萊士看來,這場戰爭就像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瞎子和一個身手敏捷的小偷之間的較量!大力士雖然力大無比,可他什麼也看不見,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小偷雖然瘦弱,可他身手敏捷,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雙明亮的眸子。

如果不趁早撤回廣州,聯軍遲早會被護國軍困死在這片到處都是敵人的土地上的。

下了決定的華萊士果斷下令撤軍。

1860年5月,六國聯軍在遭到護國軍發起的無窮無盡的游擊戰抵抗之後,終於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開始收縮防線,逐漸撤回廣州休整。這次歷時將近一月的戰爭遂宣告結束,護國軍和廣東人民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卻成功地粉碎了六國聯軍試圖一戰覆滅護國軍主力的企圖,並且在戰略上對廣州形成了包圍態勢。

面對如此的不利局面,六國聯軍總司令華萊士被迫調整布暑,改變對華策略。

廣州,六國聯軍司令部。

豪斯准將緊急約見華萊士少將。

“將軍,我軍必須改變既定的策略,否則就可能輸掉這場戰爭。”豪斯直言不諱地說道,“坦率地講,以聯軍目前的實力,已經完全不可能實現佔領廣東全境的戰略目標了!由於護國軍的存在,聯軍已經遭到難以逾越的障礙。”

華萊士深以爲然,他也感到了問題的棘手。

“豪斯准將,不妨先說說你的想法。”

豪斯走到攤開的地圖前,指着地圖說道:“將軍閣下,目前擺在聯軍面前的有三種選擇,按照遠東人的習慣,可以分爲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果斷放棄廣東,聯軍順着遠東帝國的海岸線北上,再開戰場,其中尤以江浙一帶最爲理想。”

華萊士臉色一變,失聲道:“放棄廣東北上,轉而進攻江浙?”

“正是。”豪斯點頭道,“廣州一戰,聯軍雖然兵力佔優,但和護國軍已經事實上形成僵持局面,短時間內獲勝無望!北上江浙則不同,江浙一帶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爲了各自的利益爭鬥不休,很難形成合力,利於聯軍逐個擊破,還有,江浙一帶的地方勢力沒有護國軍這麼難纏,比如塔齊布的浙閩軍,簡直就不堪一擊,跟護國軍無法相提並論。”

“有一定道理。”華萊士點頭沉思,但旋即搖頭長嘆道,“可我們無法說服國內那幫政客,如果放棄廣東,他們肯定會認爲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大英帝國也許將會召回他們的遠征軍,我們不能冒這個險。”

豪斯道:“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中策了,中策就是學習中國人的古老策略,圍巍救趙!派出我們強大的遠東艦隊,順着長江而上,進攻護國軍政府的腹地湖廣,迫使他們回師自救,緩解廣東戰場的壓力。”

華萊士仍然搖頭道:“這個辦法只怕不會有什麼效果,情報顯示,護國軍政府的兵力接近十萬人,而在廣東的護國軍僅僅不到一個師,以艦隊進攻湖廣腹地,只怕難以調回廣東的護國軍,反而可能削弱了聯軍的炮火支援,不利於和護國軍的作戰。”

豪斯失望至極,幾乎是呻吟着說道:“那就只能採取下策了。”

“下策又是怎麼樣?”

“下策就是利用遠東人擅長內鬥的特性,扶持一部分遠東人建立完全聽命於大英帝國的傀儡政權,協助傀儡政權創立自己的軍隊,最終實現遠東人打擊遠東人的目的!”

華萊士神色一動,說道:“這主意看起來不錯,值得一試。”

豪斯說道:“將軍閣下,我不得不提醒你,這下策施行起來,是頗爲耗費時日的!我們在印度雖然已經有過這方面的豐富經驗,可遠東人是完全不同於印度人的複雜民族,要建立起傀儡政權並協助他們創立軍隊怕不是幾個月的事情,我想,國內的頑固保守派不可能給我們如此充足的時間。”

華萊士發了一會呆,沉聲道:“無論如何,我們都只有這一種選擇了,就這麼辦吧。至於國內的那些頑固保守派,把俘虜的遠東人販賣到南洋,所得金錢應該足以應付他們好一陣子了,那些唯利是圖的老東西,對開疆拓土也許沒什麼興趣,可對於金錢的渴望永遠是無止境的。”

1860年,俄國正處於農奴制改革的邊緣,農奴制的存在已經嚴重製約了俄國的發展,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面嘗試廢除農奴制的可能,一方面卻在向西擴張受挫之後加緊了向東擴張,將侵略的矛頭主要指向了四分五裂的中華民族。

沙俄軍隊雖然裝備極差,跟同時期的英、法等國相比戰鬥力極其低下,但相比當時北方的僧格林沁、滿洲等國卻仍要強大許多,憑藉強大的武力,俄國斷然廢除了171年前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侵佔了侮參崴港,命名爲符拉迪沃斯託克(統治東方),開始大肆興建遠東海軍基地,其侵略奴役中國人的禍心昭然若揭。

而當時的中國北方,僧格林沁和滿洲國在太平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在北天王韋昌輝的親自指揮下,太平軍連戰連捷,承德一戰大敗蒙古和滿洲聯軍,僧格林沁賴以起家的蒙古鐵騎主力喪失殆盡。

不願意在中國北方出現一個強大的統一政權的沙皇俄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蒙古、滿洲一拍即合,迅速勾結在一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奉天條約,滿洲國承認沙俄對海參崴的所有權,沙俄擁有在滿洲國和蒙古優先修築鐵路、開鑿礦山的特權,作爲補償,沙俄有償向兩方提供軍火,武裝並且幫助訓練現代化的軍隊。

爲了歇制太平軍迅猛的進攻勢頭,沙皇俄國更是直接出兵滿洲,在喀喇沁旗大敗事先毫無防備的太平軍。五萬太平軍精銳主力陷入俄軍、蒙軍以及滿軍的重重圍困之中,經過三晝夜血戰全軍覆滅。

喀喇沁旗戰後,太平軍的攻勢基本結束,僞蒙古汗國和僞滿洲國在沙俄的鼎力支持下終於得以苟延殘喘。

深感脣齒相依的石達開全面停止了和北天王政府的內鬥,北調陳玉成鎮守徐鄭牽制白飄雲部護國軍,而將石祥禎的十萬精銳主力全部南調安慶,全力經營贛北戰事,準備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決戰,一舉解決護國軍的威脅。

1860年5月10日,被圍困了整整一年零四個月的九江宣佈易幟。

湘軍守將曾貞幹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困境之下,宣佈投誠,一萬八千湘軍全部開出九江城外,接受整編,護國軍兵不血刃佔據了扼守長江水道的要塞——九江,緊緊地關閉了敵軍從水路進攻湖廣的大門。

1860年5月11日,也就是九江易幟的次日,石祥禎趁護國軍主力忙於收編湘軍之際,命天官又正丞相林啓容率兩萬精銳進攻景德鎮,太平軍主動挑起了和護國軍之間的戰爭。次日,護國軍政府宣佈南太平天國不顧民族大義,發動內戰,是不可饒恕的民族罪人,爲了護衛民族、護衛國家,護國軍正式向太平軍宣戰,第一次護國戰爭爆發。

第19章 蟄伏第11章 料敵第13章 炮擊第10章 禮教第14章 局勢第17章 民憤第9章 楚勇第41章 利器第3章 制衡第9章 舞獅第2章 工商第13章 炮擊第31章 機斷第14章 騰飛第13章 黑手第28章 大捷第15章 危險第15章 活捉第15章 密約第9章 舞獅第16章 教訓第20章 海軍第19章 打劫第26章 大義第19章 女人第17章 密謀第19章 女人第8章 餉銀第18章 肢解第8章 新軍第13章 陰險第5章 醞釀第4章 東征第2章 轉型第28章 形勢第1章 整編第17章 斬首第10章 不動第26章 奇兵第19章 疑慮第1章 擴張第18章 制肘(一)第22章 爆發第30章 撤退第11章 錯誤第15章 危險第6章 命令第5章 醞釀第39章 談判第30章 利器第22章 爆發第20章 災難第2章 治國第30章 利器第7章 策略第18章 制肘(一)第35章 圍殲第11章 錯誤第42章 奇計第3章 陰謀第38章 民心第12章 泥潭第48章 圍點第44章 前奏第19章 默契第26章 奇兵第44章 前奏第4章 大戰第8章 密談第12章 告狀第26章 殺戮第38章 投降第2章 轉型第32章 影響第8章 產業第29章 破軍第15章 危險第8章 羣毆第24章 清醒第6章 決戰第20章 災難第2章 治國第16章 亂戰第38章 民心第19章 血腥第3章 君命第1章 思想第13章 慘烈第15章 危險第5章 猜忌第12章 誘殲第18章 演習第40章 統一第30章 撤退第23章 複雜第15章 教育第12章 鐵血第21章 情義第9章 進攻第25章 冒險
第19章 蟄伏第11章 料敵第13章 炮擊第10章 禮教第14章 局勢第17章 民憤第9章 楚勇第41章 利器第3章 制衡第9章 舞獅第2章 工商第13章 炮擊第31章 機斷第14章 騰飛第13章 黑手第28章 大捷第15章 危險第15章 活捉第15章 密約第9章 舞獅第16章 教訓第20章 海軍第19章 打劫第26章 大義第19章 女人第17章 密謀第19章 女人第8章 餉銀第18章 肢解第8章 新軍第13章 陰險第5章 醞釀第4章 東征第2章 轉型第28章 形勢第1章 整編第17章 斬首第10章 不動第26章 奇兵第19章 疑慮第1章 擴張第18章 制肘(一)第22章 爆發第30章 撤退第11章 錯誤第15章 危險第6章 命令第5章 醞釀第39章 談判第30章 利器第22章 爆發第20章 災難第2章 治國第30章 利器第7章 策略第18章 制肘(一)第35章 圍殲第11章 錯誤第42章 奇計第3章 陰謀第38章 民心第12章 泥潭第48章 圍點第44章 前奏第19章 默契第26章 奇兵第44章 前奏第4章 大戰第8章 密談第12章 告狀第26章 殺戮第38章 投降第2章 轉型第32章 影響第8章 產業第29章 破軍第15章 危險第8章 羣毆第24章 清醒第6章 決戰第20章 災難第2章 治國第16章 亂戰第38章 民心第19章 血腥第3章 君命第1章 思想第13章 慘烈第15章 危險第5章 猜忌第12章 誘殲第18章 演習第40章 統一第30章 撤退第23章 複雜第15章 教育第12章 鐵血第21章 情義第9章 進攻第25章 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