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禮教

餘額不足

1857年5月,曾國藩傾全力進攻九江。

曾國藩在軍事會議上這樣跟他的部將說,九江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城裡的太平軍也是久經戰陣,戰力不俗,從兵力上來說,湘軍四萬對太平軍三萬,實力相差無幾!自古兵家攻城,必擁三到四倍於守城兵力,從這一點說,湘軍是不具備攻克九江的可能的。

但凡事不可以定論,當年武昌之役,湘軍僅兩萬衆,便攻克了六萬太平軍鎮守的重鎮,只要仔細籌劃,找準了太平軍的缺點,攻克九江還是有可能的。

九江的致命弱點就是他們的主將,僞燕王秦日綱。

此人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又好擺官架子,典型的家長作風。

曾國藩料定,秦日綱必然不會坐守孤城,定會趁着湘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之際偷襲,因此密令悍將曾國荃和李續賓各率一枝人馬埋伏在小孤山兩側,自己則親率一枝人馬虛張聲勢,前往九江城下安營紮寨。

當夜,秦日綱不顧林啓容等部將的激烈反對,果然率軍偷襲,曾國藩按事先計劃佯裝大敗而逃,秦日綱不知是計率大軍掩殺,結果在小孤山下慘遭重創,前去偷襲的一萬大軍只逃回來兩千多人。

湘軍初戰獲勝,士氣高漲,將九江城四面合圍起來,就是水門也以水師嚴密監視起來,九江城和外界的聯繫被徹底切斷,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曾國荃以一貫的戰術,在九江城四周挖掘暫壕,準備以攻克吉安的戰術,長期圍攻九江,待九江城彈盡糧絕之後自行告破。

秦日綱再度否定林啓容等人的建議,太平軍緊閉四門,任由湘軍在城下鬧翻天也相應不理,結果曾國荃環繞九江城的暫壕挖掘完成,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封鎖線,太平軍要想突破這道封鎖線已經沒有可能了。

到了5月底,九江城裡的情勢已經十分嚴峻了,萬不得已,秦日綱只得命令周國虞集結了太平軍水師,發起了一次自殺式攻擊,不求克敵只求逃出一兩艘船,向天京求援。結果,周國虞戰死,其弟周國賢率殘部順江而下,在安慶又遭受塔齊布部將周公望伏擊,最後僅剩十餘艘小船逃到天京。

至此,太平軍水師已經全軍覆滅,千里長江已經不再控制在太平軍手裡了。

6月初,洪秀全認爲西線局勢惡化,天京外圍鬆動,不宜再行北伐,遂不顧韋昌輝的極力反對,詔命石達開率北伐軍主力南下返回天京,石達開留下石祥禎經略山東、河南,韋俊繼續向北進攻,自己親率一部返回天京。

1857年6月,滿清政府終於和英法聯軍簽訂塘沽條約,滿清賠款九千萬兩白銀,將江寧和上海兩地割讓給英國,將廣州割讓給法國,江蘇省成爲所謂中立省,大清朝不再駐軍管理,英法兩國在江蘇享有一切應得之權力。

塘沽條約簽訂生效之後,英法聯軍從塘沽撤軍,準備從上海向西進攻太平天國,以從太平天國處擠榨更多的好處。但英法聯軍剛剛抵達長海,印度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將大英帝國在遠東的大後方鬧成一團糟,英國政府緊急命令遠征軍返回印度,鎮壓起義,6月中旬,英國遠征軍從上海撤走,下旬,法國也相繼從上海撤軍。

6月底,韋昌輝命石達開率師進駐上海,滿清政府最大的外貿港口落入太平天國的控制。

平!

曾國荃憤怒之極,重重一拳砸在案板上,頓時將已經稍顯腐敗的案桌從中間砸成兩截。

“太氣人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大哥,我即刻率吉字營回師長沙,將秦漢這狗日的抓來!什麼東西?無故截我兩尊火炮不說,居然還敢憑一句話斷了湘軍的餉銀供給!”

“老九!你冷靜些。”曾國藩有些不悅地瞪着曾國荃,如今這九弟是出息了,帶兵打仗都不含糊,已經替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唯一令曾國藩有些不爽的是這九弟的脾氣也是日漸見長,長此以往,只怕連他這個大哥也壓他不住了。

“湘軍是朝廷的軍隊,可長沙衛戍第一師也是朝廷的軍隊,都是朝廷的軍隊怎能自相殘殺?不像話!”

“他的長沙衛戍第一師是誰封的?他經過大哥你的同意了嗎?秦漢他只是個湖廣提督,得受大哥你的節制啊?如果大清朝的每個提督都私自擴軍,組建什麼什麼師,那豈非要天下大亂了?”

“九弟,話可不是這樣說。”曾國華不樂意道,“長沙衛戍第一師其實就是長沙協,無非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還是一碼事嘛。”

“換名兒也不行!”曾國荃厲聲道,“長沙協纔多少人,撐死了兩千人,可這個衛戍師得多少人?將近兩萬人哪!有我們湘軍在前面頂着,湖廣地區安如泰山,長沙城用得着那麼多官軍去把守嗎?秦漢他這是想幹什麼?沒經過朝廷和上司的允許,就私自擴軍,簡直就是造反!”

“老九,閉嘴。”曾國藩拉下臉來,狠狠地瞪了九弟一眼。

“總之,老三你給我轉告秦漢那狗東西,十天之內不把兩尊火炮以及十萬兩銀子送到吉字營,我要他好看!哼!”

曾國荃悶哼一聲,拂袖而去。

曾國華道:“九弟他這是幹什麼嘛?怎麼有氣衝自家兄弟來了?”

曾國藩幽幽地說道:“老三,不怪老九生氣,這個秦漢做的確實有些出格了,先不說他擅自擴大長沙協的規模,將兩千人擴成了將近兩萬人,就是他在荷葉塘以及許許多多鄉鎮做下的事情,簡直就是於禮不合、有傷風化!我們大清朝尊崇的是儒學,講究的是禮儀尊崇,可他秦漢呢,不但不思教化百姓尊崇禮儀、克守道德,反而派出他的軍隊教唆貧苦百姓拒不繳租、一旦窮人和富人有了爭執就必然偏袒窮人,如此大逆不道之做法,在和平時期那就是滅他九族亦不爲過呀。”

曾國華道:“這倒是,還有他取消嶽麓書院的供奉之事,也未經朝廷批准。”

“你說什麼?”曾國藩眉頭猛地一跳,沉聲道,“秦漢將嶽麓書院的供奉也取消了?”

曾國華無奈地點頭,說道:“藩庫沒有銀子,各司衙門裡的差役都只能支給一半俸銀了。”

“太過分了!秦漢他將大清朝儒學之尊崇置於何地?”

曾國藩終於雷霆大怒,平心而論,他對秦漢沒什麼惡感,心下甚至還是極佩服的,此人打仗勇敢、戰術往往出人意料,帶兵也很有一套,一支無能的綠營兵,在他手下就能脫胎換骨變成一支虎狼之師,這樣的大將之才,堪稱大清朝的柱石。

如果不是戰事繁忙,秦漢又屬於塔齊布的綠營體系,曾國藩真想將秦漢調入湘軍,和他兄弟相稱!可現在看起來,這已經有些不太現實了!曾國藩隱隱感到,這個秦漢不是個簡單之人,此人似乎對大清朝尊崇的儒學懷有仇恨之心,跟發逆賊首洪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所使用的手段要隱蔽得多,也高明許多。

洪楊是赤裸裸的屠殺,而這個秦漢卻是另闢蹊徑,竟唆使下層平民來反抗鄉紳富戶,試圖藉助平民的力量來挑戰千百年來,中華史上傳承至今的尊卑禮教。

想到廣大的中華大地上,貧苦百姓的龐大數量,曾國藩不禁不寒而慄,這可是整整四萬萬人哪,一旦被人喚起了反抗意識,不再承認鄉紳大戶的尊崇地位,那將是一股可怕的摧毀一切的力量,任何人都將無法阻擋!

不行,絕不能放任這股力量覺醒!曾國藩決定將這股力量扼殺在萌芽狀態。

“老三,你即刻返回長沙,勒令秦漢就地解散長沙衛戍第一師,恢復長沙協的編制!屯田的各部官軍立即返回長沙,不得再在鄉下逗留!”曾國藩想了想,還是感到不放心,又說道,“我立刻寫封書信,你須親自面呈駱巡撫。”

曾國華不敢違逆大哥的意志,只得輕輕地應了聲是。

81騎快馬從長沙城的八門飛奔而出,呈輻射狀馳向四面八方,他們肩負着秦漢的命令,將分散在三湘大地上的81個作戰排召回長沙集結。

經過整整兩個月的工作,長沙衛戍第一師的編制總算是大致組建完整了,師、團級都組建了指揮部和後勤部,營、連級也配備了後勤司,秦漢汲取了湘軍的經驗,大量後勤人員從簡編制,在戰時則臨時徵調,這樣一來,不但節約了大量日常支出,又精簡了人員機構。

武漢軍械製造局生產的第一批槍械(上批五百支步槍是從國外購買配件組裝的,生產速度較快,這批纔是真正的武漢造,質量次、射程短、精度低,比鳥銃稍微好點),共二十門火炮、五千支步槍以及彈藥也被秦漢直接截下、轉運長沙,連同桔洲軍械所製造的幾萬顆簡易投擲彈,已經足夠將長沙衛戍第一師武裝成一支準近代化的軍隊了。

秦漢迫不及待地下令第一師各部從各地開回長沙集結,他決定要試一試這支武裝的威力!

第33章 亂戰第26章 大義第15章 衝突第9章 舞獅第7章 驚險第18章 肢解第7章 驚險第15章 危險第13章 炮擊第19章 統一第18章 氣節第13章 忠告第28章 偷襲第15章 教育第6章 朝議第39章 談判第20章 海軍第16章 密約第7章 內訌第10章 佈局第13章 陰險第19章 蟄伏第22章 慘敗第15章 密約第12章 泥潭第23章 大捷第2章 糾紛第48章 圍點第20章 紀律第9章 舞獅第28章 形勢第15章 雄心第11章 賭博第10章 鮑超第34章 血戰第18章 制肘(二)第11章 料敵第13章 黑手第25章 冒險第45章 悲壯第9章 添油第12章 誘殲第7章 懷疑第3章 整風第13章 黑手第4章 重兵第37章 阻擊第20章 惡戰第7章 縱虎第14章 練兵第20章 紀律第23章 複雜第14章 移民第12章 泥潭第18章 亂麻第32章 影響第28章 偷襲第1章 要務第14章 移民第20章 紀律第3章 陰謀第3章 意第3章 制衡第10章 佈局第11章 兵變第24章 慘敗第6章 朝議第14章 包圍第26章 奇兵第2章 工商第12章 首戰第5章 出路第45章 悲壯第39章 談判第33章 遊擊第26章 殺戮第16章 密約第32章 遭遇第14章 勾結第6章 鬥智第46章 覆滅第6章 朝議第6章 朝議第6章 決戰第21章 情義第14章 騰飛第5章 猜忌第6章 決戰第6章 鬥智第34章 血戰第20章 戰略第19章 默契第18章 肢解第7章 潰敗第44章 前奏第14章 勾結第9章 舞獅第2章 清末第18章 苦練第23章 血戰
第33章 亂戰第26章 大義第15章 衝突第9章 舞獅第7章 驚險第18章 肢解第7章 驚險第15章 危險第13章 炮擊第19章 統一第18章 氣節第13章 忠告第28章 偷襲第15章 教育第6章 朝議第39章 談判第20章 海軍第16章 密約第7章 內訌第10章 佈局第13章 陰險第19章 蟄伏第22章 慘敗第15章 密約第12章 泥潭第23章 大捷第2章 糾紛第48章 圍點第20章 紀律第9章 舞獅第28章 形勢第15章 雄心第11章 賭博第10章 鮑超第34章 血戰第18章 制肘(二)第11章 料敵第13章 黑手第25章 冒險第45章 悲壯第9章 添油第12章 誘殲第7章 懷疑第3章 整風第13章 黑手第4章 重兵第37章 阻擊第20章 惡戰第7章 縱虎第14章 練兵第20章 紀律第23章 複雜第14章 移民第12章 泥潭第18章 亂麻第32章 影響第28章 偷襲第1章 要務第14章 移民第20章 紀律第3章 陰謀第3章 意第3章 制衡第10章 佈局第11章 兵變第24章 慘敗第6章 朝議第14章 包圍第26章 奇兵第2章 工商第12章 首戰第5章 出路第45章 悲壯第39章 談判第33章 遊擊第26章 殺戮第16章 密約第32章 遭遇第14章 勾結第6章 鬥智第46章 覆滅第6章 朝議第6章 朝議第6章 決戰第21章 情義第14章 騰飛第5章 猜忌第6章 決戰第6章 鬥智第34章 血戰第20章 戰略第19章 默契第18章 肢解第7章 潰敗第44章 前奏第14章 勾結第9章 舞獅第2章 清末第18章 苦練第23章 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