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新艦招標

不管外部如何變化,有什麼威脅或者去爭奪什麼利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帝國如果實力不夠,根本就談不上和俄國,英國爭奪什麼利益。

因此,不管什麼時候,帝國自身的發展始終是帝國的頭等要務。

這從帝國的財政預算分配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兩年雖然帝國進行了不少戰爭,但是軍費始終沒能夠獲得大幅度的增長,甚至在總體比例上還呈現持續下降的模式。

這兩年,帝國的軍費都是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七左右的規模,哪怕是海軍要提出建造萬噸鉅艦,也能夠讓軍費的比例跨過百分之三十這個關卡。

如此也就說明,帝國始終把主要的資源都投入到了內政建設中。

別看這幾年帝國對外的動作頻繁,但實際上帝國一直都沒有大部分的力量投入到對外戰爭中,而這也不是帝國的特例,美國,法國和普魯士都是如此。

美國結束內戰後,也就是在夏威夷那邊和帝國打了一場,但是美國很快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內部建設中來,並加速了太平洋鐵路的施工。

法國在五六十年代也是對外戰爭非常頻繁,從克里米亞戰爭,再到法意奧戰爭,越南戰爭、現在的法國人還在美洲和墨西哥人打着呢。

然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法國人的主要精力依舊是放在了工業革命裡,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法國的工業總產值增加了兩倍,其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產量,增加了十倍,鐵產量增加了三倍多。原鋼產量增加了九倍之多,鐵路里程從一千多公里增加到一萬五千多公里。

如此也可以看出,在這二三十年裡。工業革命纔是主旋律,各國之間的戰爭雖然頻繁。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各國的工業發展。

帝國的整體情況和法國、普魯士是非常類似的,雖然進行改革的時間要晚一些,但是在林哲的全力推動下,全國上下都是進行全面的改革,這種改革包括教育、工業、商業爲主,至於政治改革,這倒是算不上,因爲帝國的政治制度本來就是全新建立的。直接打破了前清的模式,所以談不上改革。

這些改革,最後都有一個同樣的目標,那就是實現工業革命!

而是否實現了工業革命,這其實是一個沒有具體標準的說法,但是在各方面的主要工業數據至少要能夠追上現在的主流工業國家。

和英國就不要比了,這個年代的英國太變態,和它是屬於找虐,如果以其他國家相比的話,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不是已經沒落就是國家本來就太小,並不具備完成工業化。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他們在當代已經不能算是一流列強,甚至二流都擠不進去,只能淪爲三流。

意大利、奧地利、俄國這三個國家都各自有所缺陷,部分數據上雖然不錯,但是都有着比較明顯的短板,不過依舊是當代比較強悍的第二梯隊的強國。

而美國則是發展太晚,內戰之前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呢,如今內戰之後美國雖然埋頭髮展。但是至少也需要十幾年來沉澱,因此也不太好拿出來比較。

這個時代。比較典型的工業國家除了英國外,其實只有兩個。那就是法國和普魯士。

這兩個國家都是相繼在1870年前完成工業革命,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人口數量以及工業水平都比較高,沒有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

那麼這兩個國家到了1870年後,他們的主要工業數據是什麼樣的呢?

鐵路里程上面,法國人擁有一萬五千多公里,德國人要更多一些,達到了一萬八千多公里。

生鐵產量上,法國擁有一百一十七萬噸,德國有一百二十六萬噸,原鋼產量的話,法國是八萬噸、普魯士是十四萬噸多點。煤炭方面,法國人的產量是一千萬噸左右,而普魯士則是有兩千六百萬噸上下。

這些工業數據,讓這兩個國家成爲了十九世紀後期裡一流強國,僅次於英國。

而法國和統一後的德國,更是相繼向英國發起挑戰!

以後就不說了,就說現在,現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最大敵人是誰?是在遠東擊沉了他們一艘鐵甲艦的中國海軍嗎?

不是!

在六十年代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最大敵人是法國海軍,其次是意大利、奧匈帝國以及俄國這三國國家的海軍。

而帝國海軍的話,只能算是英國皇家海軍衆多對手的其中一個,也就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對英國人威脅要大一些,而放眼全球的話,帝國海軍並不足以威脅到英國人的海權。

英國人之前之所以在香港問題上做出讓步,並不是說帝國海軍可以抗衡英國海軍,而是因爲英國人如果拉一大票鐵甲艦來遠東和帝國海戰,得不償失不說,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被野心勃勃的法國佬殺進倫敦。

因此在十九世紀的中期,英國佬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象。

真要對比的話,還是和法國和普魯士比較好一些。

如果要做到法國人和普魯士的程度,不說完全比肩或者超過,但是也不能落後太多啊!

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在部分數據上帝國是能夠追上,甚至超過普法兩國的數據,比如說原鋼和生鐵產量上,1866年的帝國就擁有六萬噸原鋼和九十萬噸生鐵的產量,等到1870年的時候,有着非常大可能性會超過普法兩國的產量。

煤炭產量上,超過法國人比較容易,但是要想達到普魯士的標準還是比較困難。

生鐵、原鋼、煤炭這三項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上,帝國實際上已經是邁入了二流強國的範疇,現在正朝着一流強國的標準邁進。

但是帝國也不是沒有短板,這個短板就是帝國的鐵路里程實在太少。截止到1866年,建成並通車的鐵路里程一千公里都不到,這個數據實在是太讓人難堪了。

要知道這年頭。主要的工業國家隨隨便便都有好幾千公里的鐵路里程,就連俄國這個農奴制國家。都有着好幾千公里的鐵路了呢,意大利、奧匈這些國家也有四五千公里的里程,更不要說法國和普魯士,一個個都上萬公里了,而英國更是直奔兩萬公里了。

在鐵路建設這一項上,帝國和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可以說是全面落後!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帝國鐵路發展太遲,1860年後纔開始大規模建設。至今也不過六七年時間而已,而前幾年都是在試驗,就算是決定建設大規模的鐵路後,也需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去進行前期勘測。

根據帝國交通部的規劃,帝國的鐵路建設將會在這兩年逐步增加,到1870年左右達到新高峰,因爲那個時候不僅僅津浦線、東北鐵路會進行施工,同時寧廣鐵路等多條鐵路線也會陸續施工。

這幾年裡,至少會有超過五千公里的幹線鐵路進行施工,而這還不包括在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平原地區建設的一些鐵路支線。

交通部預計。等到1870年後,帝國建成通車的鐵路里程會達到三千公里,等到了1875年後。至少會有八千公里的鐵路建成並通車。

現在建設鐵路說困難也困難,說簡單的也簡單,只要金錢和足夠的勞動力到位,而且還是在地形平坦的地方進行修築,其實鐵路修起來還是很快的,兩三年就修成並通車的例子非常多。

鐵路建設的落後,側面上就可以反映出來帝國的內河以及近海運輸的發達,畢竟沒有鐵路的話,大宗貨物的運輸就需要依賴內河以及近海運輸了。

國內最大的內河航道。長江的中下游,即上海到武昌這一段。每天都有衆多的輪船航行其中。

早些年的時候,民間看見這些會冒煙的火輪還會驚訝無比。但是現在幾乎每時每刻都可以在江心裡看見這些冒着煙而航行的輪船。

由於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也是導致了帝國的造船業成爲了這兩年增長快速的一個產業。

早些年的時候,帝國的近代造船廠並不多,僅有幾家有着皇家或者軍方背景的造船廠能夠製造大噸位的蒸汽船隻,比如上海造船廠,天津造船廠,廣州造船廠,青島海軍造船廠。

而一些民資的造船廠,普遍規模小,技術能力薄弱!

但是因爲帝國國內的航運業繁榮,那些航運公司灰霧着皇家銀行的銀行本票是到處訂購船隻,前幾年的時候,在國內無法購買到大量船隻,很多航運公司都是在東南亞甚至印度地區訂購船隻。

在這期間,國內的造船廠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僅僅是上海以及周邊地區,就有大小造船廠十二家,除去上海造船廠這家比較特殊的企業外,其餘十一家清一色的民營造船廠,當然了其中比較大型的幾家也是少不了海軍或者交通部的扶持。

比如上海造船廠隔壁的淞滬造船廠,乃是國內排名前三的民營造船廠,規模比較大,技術也過得去,可以製造排水量達到兩千多噸的遠洋蒸汽商船,也可以爲軍方製造四五百噸的近海鐵甲炮艦。

當然了,和上海造船廠技術雄厚,專注于軍艦和遠洋大型船隻的建造不同,淞滬造船廠主要是建造噸位小的內河以及近海船隻爲主,別看這些船隻噸位小,技術也簡單,但是利潤並不薄弱,而且少能積多。

它建造一艘內河船隻的利潤興許還不到你建造一艘大型海船的三分之一,但是你造一艘海船,他就能夠造三艘甚至五艘的內河船隻啊,這對比下來,其實淞滬造船廠的利潤並不低。

這利潤豐厚的淞滬造船廠,自然也是不甘心一直在內河和近海船隻領域的,同樣是造船廠,它也是眼紅國內的其他幾家大型造船廠建造遠洋大型船隻的利潤啊。

不過雖然它也是投入巨資建設了一座六千噸的船塢,引進了不少機械設備,但是這麼久卻是一張訂單都沒有搶到,原因很簡單,因爲那些客戶寧願去造價高一些的上海造船廠訂購船隻,也不願意來它這裡,因爲上海造船廠的名頭大啊,是個人都知道,上海造船廠是造軍艦的,技能能力相當強悍。

爲了吸引民船的訂單,這一次淞滬造船廠是準備着真刀實槍造一條遠洋軍艦出來,哪怕是爲此虧本都在所不惜,爲的就是讓外人知道他們淞滬造船廠的技術能力是絲毫不比國內的其他幾家大船廠差的。

因此當海軍進行新型鐵甲艦招標的時候,淞滬造船廠的幾位高管連同核心的工程師是一股腦的跑去了南京,準備參加招標!(。

第594章 海軍修正案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76章 亂世重典第287章 聯軍總攻第479章 華盛頓號首秀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61章 爆破攻城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643章 方家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442章 女蝸號鐵甲艦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665章 李允慧見聞第149章 董離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80章 扶持軍工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92章 抽十殺一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92章 抽十殺一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47章 入城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2章 土匪危機第695章 現代文明推廣運動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166章 盡佔江南第255章 近代騎兵的對決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53章 東進上海第84章 水師初成第79章 主政一方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7章 募兵買槍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478章 密室會談
第594章 海軍修正案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76章 亂世重典第287章 聯軍總攻第479章 華盛頓號首秀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61章 爆破攻城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643章 方家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442章 女蝸號鐵甲艦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665章 李允慧見聞第149章 董離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80章 扶持軍工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92章 抽十殺一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92章 抽十殺一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47章 入城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2章 土匪危機第695章 現代文明推廣運動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166章 盡佔江南第255章 近代騎兵的對決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53章 東進上海第84章 水師初成第79章 主政一方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7章 募兵買槍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478章 密室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