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征程的起點

任命盧植爲北中郎將,任命朱儁爲南中郎將,任命皇甫嵩爲左中郎將,任命董卓爲右中郎將;提拔李煜爲討逆將軍,可自行擴軍到三萬規模。

這個任命讓世家和軍方有點不滿,要知道東漢是以左爲上,右爲下;南北更不必說,更在左右之後,其中以北爲上,南爲下。如此看來,盧植和朱儁的排名,更在董卓和皇甫嵩之後,這叫世家如何能滿意?

只是好在劉宏做出了補償,朱儁部允許有三千馬軍,而盧植更是統御北軍五校二萬五千人。反而皇甫嵩麾下幾乎都是步卒,董卓麾下有些私兵,但大多還是以步兵爲主。

董卓如今尚未是涼州刺史,是故還沒有更多的財力去豢養更多的騎兵。麾下目前五百騎兵,都在他的私軍,已經快要耗光了他的儲蓄。

至於李煜的討逆將軍,大家直接無視。將軍的確難得,四鎮四徵姑且不說,左右前後四將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大漢有規矩,非軍功者不得爲將,想要當將軍哪有那麼簡單。

討逆將軍,其實就是個雜號將軍,算是臨時工一樣的性質。能不能轉正也不得而知,關鍵是也不被軍方和官方認可,空有將軍之名卻沒有將軍的榮耀和地位,在大家眼中,若非李煜還是自治區主事,只怕寧可要這個南中郎將的職位,也不願意當什麼討逆將軍。

擴編三萬人才是實實在在的福利,如今國難當頭,世家們也不好反對劉宏的決定。

對於李煜來說,兵權纔是重要的,名義什麼的根本不重要,大漢本來已經在分崩離析的邊緣,到了羣雄割據之後一大堆的雜號將軍誰在乎過?手裡有兵有錢有糧就好!

詔書迅速發往自治區,至於何進表示讓吳越之地的守軍北上的請求,自然是駁回了。一則這些地方人口就不多,士卒也不多,同時受限於南方人的身材,根本不適合北上作戰。

爲了確保無庾,劉宏甚至通過墨門的渠道,給李煜送去了詔書。

眼看國難當頭,王越自然不敢怠慢,火速派人把東西送出雒陽,直奔自治區而去。在三天之後,就送到了李煜手中。真正的詔書當然不可能送到那麼快,不過墨門使用了馴養的信鴿,寫:詔封李煜爲討逆將軍,擴軍至三萬,即日北上討賊。

自從有了廉價的新紙後,信鴿的聯絡也變得普遍了起來,也能傳輸更多的信息。信鴿在天上飛,是故能繞許多彎路,甚至能避免被黃巾軍攔截。

如此原本十幾天才能到達的詔書,在三天內就到了李煜手中。

此刻的李煜,也在等待黃巾起義的後續發展,甚至想要看看劉宏打算如何面對。得知這次黃巾起義的規模,居然遠勝歷史。關鍵是後續纔會陸續起義的青州黃巾、白波黃巾、黑山黃巾、徐州黃巾和江夏黃巾,居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跟着大部隊一起起義,這的確是出於他的預料。

江夏黃巾在趙慈的調度下,更是直接攻入了廬江郡。好在陸康聯合地方世家的力量,有效的守住了城池,只是地方卻是徹底糜爛。除了城池之外,請鄉里幾乎被洗劫一空,地方豪強地主幾乎被殺,要麼就是被裹挾到了黃巾軍部隊之中。

趙慈的部隊也從一開始的一萬人,提升到了三萬人,且越滾越大,有東進的傾向。

廬江的東邊便是丹楊郡,而且距離陵陽很近,李煜也不得不擔心這趙慈會不會被權欲迷失了本心。關鍵還是他麾下有不少江夏蠻的酋帥,他們和自治區有仇,趙慈是否會因此被他們反過來裹挾着攻打自治區,也不得而知。

有了朝廷的詔令之後,李煜直接招來程昱林銘等人訴說此事。袁渙第一時間查看自治區的財政情況,表示這兩年財政已經開始結餘,扣除今年和去年上繳朝廷的稅賦之後,還有不少結餘,別說組建三萬大軍,就算是組建五萬大軍都不成問題。

只是考慮到後勤補給的問題,三萬人的確是最好的結果。

南方多山,運輸不便。好在這段時間通過和北方的貿易,多少也買了大量的騾馬作爲運輸工具,雖然都是駑馬或者騾子,好在運輸能力沒有下降,配合大量的板車進行運輸,可以有效的減少基本軍糧消耗。

若有必要,甚至可以徵調車馬行的馬匹和車輛,只是如此一來,交通和財政方面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好在本來不需要那麼節儉,才真是叫人鬆了口氣。

“現在的問題,擴軍主要招募怎麼樣的兵源?若是自治區的百姓,他們大都接受過掃盲,所以加入部隊後能迅速形成戰鬥力,只是這樣的存在少一個都是自治區的損失!”林銘就招兵的兵源問題提出質問。

“招募那些山民作爲基礎士卒,以自治區的百姓作爲中低級軍官如何?”李煜問道。

“可行,只是自治區內沒有二萬以上的青壯,往別的方向進行補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徵召,而且外地的山民大多都有寄生蟲病,體質也不是很好,作爲兵源不可行!”林銘搖了搖頭。

“其實主公忽略了個兵源,那就是南下的那些百姓!由於中原動亂,不少百姓進入吳越之地,也有不少希望能夠在自治區裡面定居。只是我們人口已經滿員,無法招納更多。不過若是給出名額,作爲徵兵的條件,這些百姓本身對黃巾賊又有仇,必然積極響應!”程昱卻是提了個醒。

“最快可以什麼時候招收完畢?”李煜看向黃忠,他是軍方代表。

“自治區外就有不少的流民,他們陸續建立了不少的鄉村,在自治區外就近居住。若是發動徵兵,並許諾允許他們的家人進入自治區居住,則可在五天內招募完畢,並且可以簡單就地進行操練!只是屬下想問的是,這次北上,我等需要帶多少兵力,又該帶哪個部隊的兵力北上?”黃忠問道。

這番話也是各個校尉們共同的想法,他們加入李煜麾下已經超過三年。至今都是在操練,最多也是軍隊演習,根本沒有對外作戰的機會。難得有個立軍功的機會,當然希望能夠選中自己。

李煜也不免要考慮一下,最後讓黃忠、黃蓋和典韋三支部隊留守,帶關羽、李文、祖茂和楊浪北上,合計五校人馬。每校從兩曲提升到六曲,也就是三千人每校,五支隊伍合計一萬五千人,留下一萬五千人,在自治區鎮守。

黃忠是縣尉,總領自治區軍事,自然不好北上;典韋學習未成也不好北上,黃蓋這邊稍微特殊一點,主要還是針對180年事件的後續處理。畢竟當時黃蓋,已經在零陵那裡戰鬥過一次,當時讓他們過去主要是回鄉探親,不是外出遠征。黃蓋也知道這點,不好抗議。

這也看出了親疏的不同,這不李文只因爲是李煜的族弟,所以就算也加入零陵那次戰鬥,甚至還親自戰鬥在最前線,卻還是有幾個隨軍出征,黃蓋則只能留下來坐鎮。

李文也不好意思,隱晦表示他也可以不用出戰。只是李煜既然要北上,李文當然要跟着。且不說李煜只是一個文人,而且他也打算當一個純粹的文人,如今不得不被迫出戰,身邊自然需要有一個真正信得過的人來保護,還兼職幫他監督好這支軍隊。

李文不管如何,都是他的族人,更是他的族弟,若他都信不過,那別人只怕也會覺得李煜是誰都不會相信了。再說任性點也好,有缺點的人才是最好的,李煜不好酒,不好色,兢兢業業,甚至拿出家產支援自治區的建設,如此十全十美的人只怕劉宏都要忌憚幾分。

如今可好,徇私一下,結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陵陽李氏的崛起,說到底還是有私慾的,如此劉宏說不得也會放心許多。沒有慾望的臣子,纔是最可怕的臣子。

李煜這幾年的工作也沒有白費,隨着軍隊舉出徵兵的旗幟,結果最先響應的卻是自治區的百姓。正所謂知恩不忘報,李煜給了他們好生活,給了他們好日子,更幫助他們掃盲,成爲文化人,大家不是瞎子或者木頭,李煜有所需要,他們自然會效死。

更別說這是保家衛國,趙慈隨時可能會東進,自治區很有可能會面臨危險。作爲自治區的一份子,他們自然是義無反顧。

相對而言,外面的那些百姓卻是很迷茫,爲什麼自治區的百姓,會是如此積極。不過隨着黃忠他們表示,加入軍隊者,其家人可以進入自治區居住,成爲永久居民。頓時又有不少百姓願意入伍,前後不足半天的功夫,招兵工作超額完成,最後精選了其中二萬人。

這些人年紀都是二十歲上下,或許已經成親,或許還是單身,有些也不過是剛剛成親。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有家人,甚至有別的兄弟姐妹。若是犧牲他們,可以換取家人的安全,那麼自然願意加入軍隊。

他們可比那些沒有家人的存在要積極,也更加拼命的參加選拔。別的不說,就看着這股氣勢,被錄取幾乎是毫無疑問的。

軍隊迅速編練起來,所有部隊打散重編,不少原本的士卒,最低都能成爲伍長。同時文化課同步進行,所有士卒晚上都要上兩小時的夜課進行掃盲,墨門那邊出動了三百多名外門弟子進行協助,雖然沒有兵權,卻也負責文化教育,還有士卒們的談心和照顧他們的生活,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

這也是李煜有意爲之,更是政委和士兵委員會的雛形。這些墨門直接對校尉負責,直接在屯級單位開展工作,每人負責250個士卒的文化和生活,處理他們的矛盾,聆聽他們的請求。

對外,這些墨門都是自發幫忙,不佔用軍隊編制,而且戰鬥之後就解散,對大漢的軍制並未有任何影響,是故就算傳出去也不會給李煜造成任何麻煩。

“出征!”士卒招募編練完畢,李煜知道北征刻不容緩,當後勤準備完畢,頓時高呼。

第22章 白波軍現狀第15章 徹底服帖了第143章 血虐王凌部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69章 登陸番禺港第100章 忽悠與意外第138章 戰禍又重啓第104章 九江軍政府第50章 共唱《中國人》第151章 安民和訴苦第64章 徐福找上門第72章 政黨的結合第39章 好壞兩消息第59章 決策進行時第56章 後續人才至第101章 墨門的瑰寶第120章 調戲蜀漢軍第16章 幕後的帝王第98章 完虐到自卑第76章 無人能阻擋第119章 與張角初見第41章 張氏遭滅族第7章 華麗的逆襲第61章 打蟲和預防第57章 人才一籮筐第159章 倭國有金礦第14章 真正的兇手第104章 李煜的後手第80章 引來了大魚第81章 經濟來掛帥第56章 匆匆又兩年(上)第10章 孟獲來邀戰被人忽略的那些女人背景第107章 路線的討論第17章 絕對的碾壓第51章 陳韜的密告第165章 分裂的倭國第126章 瘟疫大爆發第10章 李文VS李懿第32章 合併與塢堡第175章 五年的和平第137章 孫堅霸交州第108章 劉備的運氣第27章 痛踩劉玄德第33章 墨門與劉宏第4章 征程的起點第36章 趙雲私訪記(下)第77章 英烈紀念碑第63章 深山工業區第147章 究竟誰算誰第168章 和平的演變第76章 無人能阻擋第37章 傳承者林銘(上)第29章 自治區擴充第40章 李煜入墨門第89章 羣雄討李煜第25章 墨家與共產第116章 卞玲瓏有孕第14章 追上張曼成第16章 幕後的帝王第44章 大漢在改變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0章 李文VS李懿第53章 李氏的反應第55章 人事和人才第144章 遭遇地道戰第69章 戰馬的補充第46章 戰後慶功宴第59章 決策進行時第115章 人口搶奪戰被人忽略的那些女人背景第157章 仿若曾相識第25章 墨家與共產第74章 以革命之名第153章 海外探險熱第2章 新都城壽春第19章 大軍至雒陽第48章 武夷山部落第129章 巧救步練師第65章 大動亂開始第63章 深山工業區第6章 種子大派發第38章 傳承者林銘(下)第61章 墨門的暴露第一年春節第58章 第一條鐵路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40章 碾壓淳于部第29章 離別和贈禮第156章 系統的來歷第39章 好壞兩消息第49章 祖家祖大榮第75章 陸康的奏章第101章 獻上投名狀第4章 征程的起點第82章 貨幣與經濟(上)第15章 祖橫的隕落第65章 大動亂開始第6章 真實的底層第95章 三猛士應召
第22章 白波軍現狀第15章 徹底服帖了第143章 血虐王凌部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69章 登陸番禺港第100章 忽悠與意外第138章 戰禍又重啓第104章 九江軍政府第50章 共唱《中國人》第151章 安民和訴苦第64章 徐福找上門第72章 政黨的結合第39章 好壞兩消息第59章 決策進行時第56章 後續人才至第101章 墨門的瑰寶第120章 調戲蜀漢軍第16章 幕後的帝王第98章 完虐到自卑第76章 無人能阻擋第119章 與張角初見第41章 張氏遭滅族第7章 華麗的逆襲第61章 打蟲和預防第57章 人才一籮筐第159章 倭國有金礦第14章 真正的兇手第104章 李煜的後手第80章 引來了大魚第81章 經濟來掛帥第56章 匆匆又兩年(上)第10章 孟獲來邀戰被人忽略的那些女人背景第107章 路線的討論第17章 絕對的碾壓第51章 陳韜的密告第165章 分裂的倭國第126章 瘟疫大爆發第10章 李文VS李懿第32章 合併與塢堡第175章 五年的和平第137章 孫堅霸交州第108章 劉備的運氣第27章 痛踩劉玄德第33章 墨門與劉宏第4章 征程的起點第36章 趙雲私訪記(下)第77章 英烈紀念碑第63章 深山工業區第147章 究竟誰算誰第168章 和平的演變第76章 無人能阻擋第37章 傳承者林銘(上)第29章 自治區擴充第40章 李煜入墨門第89章 羣雄討李煜第25章 墨家與共產第116章 卞玲瓏有孕第14章 追上張曼成第16章 幕後的帝王第44章 大漢在改變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0章 李文VS李懿第53章 李氏的反應第55章 人事和人才第144章 遭遇地道戰第69章 戰馬的補充第46章 戰後慶功宴第59章 決策進行時第115章 人口搶奪戰被人忽略的那些女人背景第157章 仿若曾相識第25章 墨家與共產第74章 以革命之名第153章 海外探險熱第2章 新都城壽春第19章 大軍至雒陽第48章 武夷山部落第129章 巧救步練師第65章 大動亂開始第63章 深山工業區第6章 種子大派發第38章 傳承者林銘(下)第61章 墨門的暴露第一年春節第58章 第一條鐵路第1章 大海商糜勝第140章 碾壓淳于部第29章 離別和贈禮第156章 系統的來歷第39章 好壞兩消息第49章 祖家祖大榮第75章 陸康的奏章第101章 獻上投名狀第4章 征程的起點第82章 貨幣與經濟(上)第15章 祖橫的隕落第65章 大動亂開始第6章 真實的底層第95章 三猛士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