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他還真敢啊

東宮中的衝突一觸即發,李承乾不得不承認一個有些慘痛的事實,自己的一切佈置已經被父皇所洞悉。

父皇是謹慎之人,這個時候還敢來東宮必然是有萬全之策,自己現在已經處於負隅頑抗的境地。

當然了,父皇虛張聲勢,妄圖欺騙震懾自己也是有可能的,他在東宮察覺到了異常,或者剛纔晉陽公主帶來了什麼消息。現在想想,李明達帶着韋貴妃準備的祭品一事多少有些反常。

不管怎樣,現在去懷疑推測什麼已經沒有意義,正如侯君集說的,只要皇帝還在東宮,還在自己手中,便有一張王牌,情形未必糟糕透頂,雖然過程註定會麻煩一些,甚至困難重重,但獲勝得手的機會並非沒有。

只是想要低調處理此事已經沒有可能,註定會鬧大,天下震驚,攪動風雲。可那又怎樣?放手一搏之後,只要自己能夠得勢登上帝位,再盡力收拾這個爛攤子便是。

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今日不可避免要背上的污名,來日再想辦法洗刷便是了,反正在修改史書這方面父皇已經開了個好頭,自己不過是學習罷了。反正不管怎樣,總比坐以待斃,身首異處要好。

開弓沒有回頭箭,事已至此已經沒有後悔的餘地了,最多結果一樣,得拼一把才知道。

東宮的侍衛都是李承乾的親信,這個太子近幾年可能當的不很成功,但確確實實籠絡了一批親信倒是有些手段。

此刻得到太子的授意,立即抽刀圍了上去,即便眼前之人是大唐的皇帝,他們亦無所畏懼,沒有絲毫顧忌。

看到此情此景,李承乾心中感慨,這得感謝紇幹承基,是他一手訓練。讓東宮侍從有了死士的潛質,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可是他在大理寺爲什麼會吐露東宮的秘密,讓自己的安排被先一步察覺。到底是怎麼回事,李承乾很想知道,但此刻已經沒有那個時間,好似也已經沒有必要和意義。

片刻的遲疑之後,杜荷帶着左屯衛的兵馬到達東宮。給李承乾帶來了底氣。

瞧見杜荷,李世民還沒有什麼反應,一旁的晉陽公主李明達首先憤然道:“姐夫,城陽姐姐才嫁給你幾天,你竟然謀反,意圖對父皇不利,你還有良心嗎?今日之後你又該如何面對城陽姐姐?”

李世民搖頭道:“此事怪朕,看在克明(杜如晦)爲大唐盡忠英年早逝的份上,朕把城陽許配給你。

可惜杜荷你去……也是朕還教導好你,將來到了黃泉之下。當真有些愧對克明。”

於公,杜荷是杜如晦的次子,父親乃是大唐曾經的宰相,房謀杜斷堪稱是一段佳話,如今他這個兒子確成了謀反的叛逆之人。

於私,他杜荷迎娶了城陽公主,乃是大唐的駙馬,李世民的女婿,如今他卻向老丈人舉起了屠刀,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他都有些大逆不道。

但杜荷卻不以爲然道:“陛下。您過分寵愛魏王,以至於皇子爭鬥,不尊太子,國本動搖。臣此舉也是爲了正國本。維護我大唐朝綱穩定,若是父親在世,肯定會規勸與您,可惜我們這些小輩人微言輕。

所以無奈之下只能用此舉動,想必父親在天之靈知曉也會理解,若有不孝之處。還請陛下見諒。”

“姐夫,城陽姐姐不會原諒你的!”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個忠厚的小姑娘,她與一母同胞的嫡親姐姐城陽公主關係也素來很好,加之又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對杜荷這種背叛感情的舉動深以爲憾,也十分厭惡。

當此之時,她這般說辭一來是希望杜荷能夠回頭是岸,不至於最終姐姐城陽公主傷心欲絕。另外一方面,大概也有拖延時間的意思,他很清楚父皇現在看似鎮定自若,其實是虛張聲勢。如果能夠多拖延一段時間,爲逍遙哥哥時間前來營救自然是最好不過。

等了這許久的時間,逍遙哥哥到了左武衛軍營,調動兵馬了沒有?說完之後,李明達下意識往東宮的高牆之外看了一眼。

杜荷對於小姨子的勸說完全不以爲然,搖頭道:“如果今日事成,城陽是太子殿下的親妹妹,仍舊會是大唐尊貴的長公主,她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倘若失敗了,我必死無疑,但城陽什麼都不知道,她是大唐的公主,自然不會受我牽連,將來再嫁便是。”

聽到這番話,李明達也沒什麼好說的了,這些人顯然對事情的後果有明確的認知,甚至已經做好了打算和安排。如今這般舉措,顯然是要一意孤行到底。

侯君集見狀道:“行了,遲則生變,不要讓他們再拖延時間了,陛下,對不住了。”

李承乾拱手向李世民一禮,然後猛地一揮手,東宮的死士立即朝李世民撲了過去。

李世民一把將女兒晉陽公主抱在懷裡,盡顯慈父情懷,如果老僧入定辦的老宦官也終於動了,李世民身邊雖然只有爲數不多幾個人,但都是數一數二的御前侍衛,也是願意爲皇帝陛下拼死效力之人。

先前皇帝與太子撕破臉皮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接下來要面對什麼,不同於晉陽公主李明達,他們不知道會有援軍前來。但他們心裡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拼死護得皇帝陛下週全。

東宮刀劍齊鳴,謀反終於徹底演變成了事實,而且上升到了弒君弒父的程度。

……

魏王李泰很快趕到了太極宮,他身份尊貴,且深得李世民寵愛,所以出入宮禁向來不受阻礙。進入政事堂的時候,幾位憂心忡忡的宰相正在想辦法穩定局勢,東宮事變的消息傳說去的,整個長安還不知道亂成什麼樣。

尤其是這個時候,他們接到了左武衛大軍調動的消息,然後是面面相覷的驚訝。而進門的李泰也訝然道:“難道不是父皇下令讓程知節出動的?”

到了時候,李泰也絲毫沒有隱瞞自己消息靈通的事實,這本身其實也沒什麼。但剛剛聽到的這個消息卻讓他驚出了一聲冷汗,原以爲左武衛大軍是奉了父皇的命令調動的,但是進了政事堂才知曉。父皇壓根是不知的情況下進的東宮,現在當真是福禍難料。

而且左武衛大軍的調動也與父皇沒有關係,最關鍵的是政事堂的諸位宰相也不知曉,這就可怕的。

原本想着在危急時刻。政事堂的諸位宰相聯名,調動十六衛中的一部分的兵馬也是可以。可是房玄齡和舅舅長孫無忌卻面面相覷,岑文本更是確定中書省從來不曾下達過這樣的旨意。

那爲什麼程知節的兵馬調動了?難不成他投靠了東宮?想到這裡,衆人心中都浮現起一種很不好預感,如果真是如此。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當左屯衛和左武衛兵馬都參與謀反,都爲東宮所用的時候,誰還能阻止他們?侯君集已經參與謀反的消息他們知道,但程知節……瓦崗舊將,皇帝最爲信任的將軍,也是皇室兒女親家,竟然也……

仔細想想卻也能夠理解,富貴險中求嗎?爲了家族和個人的榮耀做出什麼非常舉動也不足爲奇。皇家和勳貴之中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實在沒什麼不能理解的。

只是如此一來,接下來情形該當如何呢?

房玄齡是有些慌了。岑文本沉吟不語,同樣面露憂色,但並不十分驚慌。他素來沒有過分偏向過某個皇子,又有南方士族爲後盾,即便是李承乾登基,也不會對他怎麼樣,說不定還會重用如故。

倒是長孫無忌,此時此刻的心情最爲複雜,東宮裡那兩個男人和他關係太過密切。最終無論結果如何,似乎都會他影響不大。叛亂平定,他仍舊是國舅,如果李承乾謀反失敗,他還是國舅。而且外甥少不得要依靠他的支持。

然而此時此刻,他什麼都不做,坐山觀虎鬥顯然是不行的,政事堂裡這許多人也不會。他此刻的行爲顯得至關重要,他看了一眼有意無意看着自己的另外一個外甥李泰,心中瞭然。

長孫無忌很清楚。這個外甥此時此刻來到這裡究竟是爲了什麼,東宮之變結果無論如何,自己似乎都要換個支持對象。

是這個外甥嗎?

看到李泰那充滿機巧的神色,長孫無忌不由眯起了眼睛,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而一旁的李泰此刻其實也滿心擔憂,因爲今日的舉動並如他構想的那般完美,他哪裡想到在自己緊張的逼迫下,那個看似懦弱的兄長竟然會撕破臉皮,孤注一擲。

是不是有點弄巧成拙的意思?正是自己一手早就瞭如今的局面,沒有置李承乾於死地,反而陷自己的父親於危險之中。

倘若真的出了什麼亂子,自己該當如何?什麼倫理和親情問題此刻已經不在討論的範疇之內,他只是在意結果是否會對自己有利。

父皇隨時可能遭遇危險,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當此之時只需要籠絡好政事堂中的諸位宰相,當好這個皇室正統的身份,也許還能因禍得福。

尤其是當中的舅舅長孫無忌,他還有別的什麼選擇嗎?幸好劉軒提醒,已經對晉王府動手了。李治再一死,自己便是長孫家唯一的外甥了。

到時候長孫無忌不領着觀衆貴族支持自己,難道等着身在宋州的吳王李恪回來爭奪皇位嗎?

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的!

李泰正心念電轉的時候,大理寺有人來報,淮陽郡公謝逸去提走了犯人紇幹承基。

知道此時,衆人都才反應過來,很長一短時間都忽略了這件事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謝逸。

按照孫伏伽的說法,最先察覺到李承乾要謀反的人是謝逸,而且他去想辦法了。一個足智多謀的少年,或許真能想到點辦法。

大理寺的人稱,謝逸有交代,左武衛大軍已經前去平定左屯衛的叛亂,而他本人也已經扈從前去東宮救駕。

這是什麼情況?左武衛大軍調動和謝逸有關係嗎?雖然謝逸和程知節有些交情,這件事他們是知曉的。但是程知節豈會因此調動兵馬,即便是謝逸帶去了東宮謀反的消息,程知節又豈會輕易相信,並輕率出兵?

不合常理啊!難不成謝逸也參與了謀反,可他與東宮素來不睦,甚至勢成水火,怎麼會呢?

就在衆人不能理解的時候,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岑文本卻突然笑了:“好好好,好一個謝逸,程知節是去救駕的,也許陛下能安然回來。”

“岑侍郎,怎麼講?”孫伏伽也有些疑惑,當時他是和謝逸在一起的,這麼短時間謝逸究竟是如何請動程知節,實在讓人疑惑。

岑文本神色微微放鬆,甚至還有一絲淡淡的微笑道:“適才承慶殿那邊來報,晉陽公主也不見了,據說是帶着祭品去了東宮,當時我還奇怪,現在全明白了。

不出所料,程知節之所以出動兵馬應該是看到了陛下的詔書……”

“可是陛下在東宮,不曾寫下詔書,即便是寫了也未必傳的出來……”孫伏伽對此完全不解。

岑文本搖頭道:“你們有所不知,那封詔書應該是出自晉陽公主的手筆,公主殿下擅長飛白體,字跡與陛下十分相似,我和蕭瑀都曾認錯,更何況外人了。

剛好又是在承慶殿,想必陛下臨走之時不曾攜帶傳國玉璽,晉陽公主只要模仿陛下的字跡寫下一份詔書,程知節見到會信以爲真的。”

衆人聽到之後都不由自主愕然,是晉陽公主李明達,一個十幾歲小姑娘的手筆嗎?字跡肯定是她謝的沒錯,她確實有這個能耐,宰執大臣都是有所耳聞的。

但她能有這份心智和膽魄嗎?顯而易見,這件事的主謀不是晉陽公主,而是別人。至於是誰,答案似乎再明確不過。

孫伏伽離開承慶殿的時候,哪裡只有晉陽公主和謝逸二人,淮陽郡公素來足智多謀的,有此想法不足爲奇。

只是那可是矯詔,是假傳聖旨,他還真敢啊?

.(。)

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章細嗅薔薇第366章 東宮醜聞第410章 故人重逢第138章 來日之路何以擇第399章 李治的疑問第53章 任性熊孩子第214章 長安驚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381章 成王敗寇第39章 騎青牛的老仙翁第87章 “狼窩虎口”第204章 朋友與盟友第308章 輕紗難掩俏臉紅第88章 敗家子屬性第331章 長史的意義第294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57章 並非不堪一擊第284章 定襄微寒時第310章 謝氏長子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86章 暗箭雛形第394章 渾水摸魚第165章 或有昭儀第16章 無巧不成書第8章 邊角料的利用第361章 守株待兔第271章 求娶方式第64章 虞公最後一諫第423章 做我妹夫可好?第307章 智者移山第81章 永爲君倚第207章 紫衣徐娘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204章 朋友與盟友第377章 佳節醞風雨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378章 小村夜襲第145章 君子報恩第340章 提親第13章 不想做詩人的醫生第218章 豎子莽夫第182章 狄家小宰相第65章 君之謀,帝之忌第321章 徐慧第67章 秋水溢東都第362章 亂始平,民未安第197章 汗帳在望第39章 騎青牛的老仙翁第282章 薛仁貴第214章 長安驚第366章 東宮醜聞終章幸有你們第373章 白雲觀裡,妙齡道姑第87章 “狼窩虎口”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66章 莫名黑鍋附第357章 爲人作嫁第281章 山崩地裂第66章 莫名黑鍋附第248章 不想孤單的太子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77章 佳人無恙,事有蹊蹺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第288章 五卒對百馬第155章 一拍即合的可能第62章 伊闕水岸遊人多第四一七章第265章 管家的武娘子第404章 朝堂上的好戲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58章 用心良苦,居心叵測第310章 謝氏長子第15章 神秘色彩第166章 君怠臣故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114章 氏族志第331章 長史的意義第60章 李二的壞習慣第26章 暗布荊棘的橄欖枝終章幸有你們第307章 智者移山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134章 麗琬探監有所謀第218章 豎子莽夫第334章 皇家婚禮第175章 熟悉的陌生笑臉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255章 平局成爲一種時尚第38章 重臣外放有名堂第415章 喜事連連第371章 鴛鴦譜第303章 碰壁的祿東贊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152章 最佳媒人第129章 他們眼裡的落水狗第169章 輞川別墅第93章 曲江池畔麗人來第242章 李二問策
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章細嗅薔薇第366章 東宮醜聞第410章 故人重逢第138章 來日之路何以擇第399章 李治的疑問第53章 任性熊孩子第214章 長安驚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381章 成王敗寇第39章 騎青牛的老仙翁第87章 “狼窩虎口”第204章 朋友與盟友第308章 輕紗難掩俏臉紅第88章 敗家子屬性第331章 長史的意義第294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57章 並非不堪一擊第284章 定襄微寒時第310章 謝氏長子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86章 暗箭雛形第394章 渾水摸魚第165章 或有昭儀第16章 無巧不成書第8章 邊角料的利用第361章 守株待兔第271章 求娶方式第64章 虞公最後一諫第423章 做我妹夫可好?第307章 智者移山第81章 永爲君倚第207章 紫衣徐娘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204章 朋友與盟友第377章 佳節醞風雨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378章 小村夜襲第145章 君子報恩第340章 提親第13章 不想做詩人的醫生第218章 豎子莽夫第182章 狄家小宰相第65章 君之謀,帝之忌第321章 徐慧第67章 秋水溢東都第362章 亂始平,民未安第197章 汗帳在望第39章 騎青牛的老仙翁第282章 薛仁貴第214章 長安驚第366章 東宮醜聞終章幸有你們第373章 白雲觀裡,妙齡道姑第87章 “狼窩虎口”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66章 莫名黑鍋附第357章 爲人作嫁第281章 山崩地裂第66章 莫名黑鍋附第248章 不想孤單的太子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77章 佳人無恙,事有蹊蹺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第288章 五卒對百馬第155章 一拍即合的可能第62章 伊闕水岸遊人多第四一七章第265章 管家的武娘子第404章 朝堂上的好戲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58章 用心良苦,居心叵測第310章 謝氏長子第15章 神秘色彩第166章 君怠臣故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114章 氏族志第331章 長史的意義第60章 李二的壞習慣第26章 暗布荊棘的橄欖枝終章幸有你們第307章 智者移山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134章 麗琬探監有所謀第218章 豎子莽夫第334章 皇家婚禮第175章 熟悉的陌生笑臉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255章 平局成爲一種時尚第38章 重臣外放有名堂第415章 喜事連連第371章 鴛鴦譜第303章 碰壁的祿東贊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152章 最佳媒人第129章 他們眼裡的落水狗第169章 輞川別墅第93章 曲江池畔麗人來第242章 李二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