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殺雞焉用牛刀

向來自詡清廉的魏徵,跟人李大亮一比,都相差甚遠啊。

跟秦瓊很是感嘆了一番後,武懷玉倒也沒忘記今天來的正事,他還帶了馮智戴和龐孝泰以及許敬宗來呢。

“龐刺史過完年不打算回嶺南了,希望能夠留在京中侍奉天子,我想舉薦他爲中郎將,”

秦瓊看了龐孝泰幾眼,他最近也聽說了關於這傢伙跟懷玉的一些傳聞,堂堂賜紫刺史,整天給武懷玉充當車伕招搖過市,這傢伙確實臉皮挺厚的。

“中郎將爲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十分重要,擔任者不僅要有足夠資歷、軍功,更要絕對的忠心。”

秦瓊提醒懷玉。

中郎將雖僅正四品下職,但在長安城裡很特殊,其雖在各衛府大將軍、將軍之下,但大唐制度,平時諸衛大將軍、將軍們基本上是虛銜,在京並不直接統兵。

諸衛府入京番上的禁衛,加上諸翊府,都是由中郎將們在實際統領,所以中郎將在長安,實際上比大將軍、將軍們更特殊,是真正統長安之兵的武將。

大將軍、將軍們則多是在出徵的時候,點選爲總管,統兵征戰,在京城實際不直接統兵。

朝廷十二衛四府,其中左右衛,下面各有親勳翊三衛五府,每府一箇中郎將,這兩衛就有十個中郎將。

而其餘左右驍衛等十衛,則只各有一個翊府,也就是各一箇中郎將。

南衙十二衛,便是實際二十個中郎將,統領着在京番上的府兵,還有其翊衛。

當然,還有北門的禁軍,北門原是左右屯衛名下,但直接歸皇帝統領的天子元從禁軍,玄武門宮變後,調整很大,從左右屯營,再到百騎營、千騎營,然後神機營,又有飛騎營,之後各分左右,實際禁軍有八營,各有中郎將。

長安城現在總共有二十個中郎將,

每一個都統領着一支禁衛。

龐孝泰向秦瓊叉手,“秦相,就算給我一個禁軍校尉,小的也願意,只想留在長安侍奉天子。”

“真要留下?”

“請秦相成全。”

秦瓊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本相便向陛下舉薦,你切記要忠心勤勉。”

馮智戴則表達了他們馮家對朝廷的忠心不二,也說如今與談殿馮暄的互相攻擊,皆因他們之前叛唐,後來雖投降,可一直桀驁不馴,不是真心效忠朝廷,甚至還聯手越界侵犯,馮盎也只是被迫反擊。

“家父讓下官奏報天子,請朝廷發兵圍剿不臣之馮暄、談殿等,馮家願爲前鋒。”

秦瓊沒直接回他。

其實如今武懷玉跟秦瓊對嶺南這些年的亂象也已經瞭解的差不多,說白了就是大唐朝廷這幾年對嶺南有些鞭長莫及,一直沒能實現有效控制,基本上就是這些嶺南豪強向大唐宣佈臣服,朝廷也就授封他們總管、刺史等職,讓他們做爲帝國在嶺南的代理人。

這些大大小小的代理人,一直在爭地盤,各種矛盾,當然也有朝廷的暗中推波助瀾挑撥離間在內。

朝廷這幾年在嶺南乾的事不多,也就是努力在維持幾個核心地區的控制,諸如廣桂交,其餘地方則是暫時顧不過來,只要這些地方豪強不試圖染指這幾個核心區,朝廷也就對他們很寬容。

甚至一直給他們南選特權,他們可以自己徵辟州縣官吏,最後給朝廷上報就行。

甚至他們的兵馬,那也都還是私兵。

別看現在朝廷喊打喊殺,那股子要發兵嶺南的聲音越來越響,可實際中樞廷議上,對此事也討論過幾次了,總的來說,皇帝和宰相們都保持了足夠的冷靜和剋制。

只要嶺南的這些土皇帝們沒有越過那條紅線,也就是公開叛唐,那麼朝廷並不會立馬出兵。

徐徐圖之,

先北後南,

這是如今貞觀朝的基本國策。

如今的廣州都督馮立,以前是建成心腹,後歸附李世民,突厥臨渭水,在秦瓊麾下也是與突厥大戰,立下戰功,也受傷不輕,皇帝直接拜他爲廣州都督。

既可看做是將他從朝中踢到邊疆,也同樣可以看做是使功不如使過,看中他的驍勇和清廉。

從南朝開始,廣州一直是嶺南中心,但一直以來,廣州都很難太平,經常發生激烈的狸獠蠻越叛亂,對廣州的圍攻等,說到底一是天高皇帝遠,那些出任廣州的官員,受到的監管力度小,加之廣州又是重要的貿易港口,所以這裡油水大,容易被腐蝕。

而漢越矛盾,一直是這裡千百年來的最核心問題之一,不管誰去都要面臨這樣的矛盾,如果處置稍有不當,就容易激化,最終引發叛亂,越是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那必然越容易觸及本地豪強酋長們的利益,也越容易爆發衝突叛亂。

比如楊師道妻子桂陽公主,她前夫趙慈景的父親趙訥,曾是隋朝開皇時廣州總管,他在任時就引發了嶺南大叛亂,後來楊堅爲平息叛亂,也以安撫爲主,最後定趙訥贓賄罪,還特旨加封了冼夫人爲譙國夫人。

趙訥贓賄案本質上其實還是中央與嶺南地方的權力爭奪,趙訥也只是事情失控後的一個替罪羊而已。

馮立在廣州都督任上已經一年多,他表現還不錯,很努力小心的維持着平衡,他自己不事產業不經營,就是不插手廣州原本的利益分配,不激化矛盾。

馮立不愧是建成曾經的心腹,差點攻進玄武門的男人,他在廣州看似什麼都沒幹,實際卻慢慢的把廣州控制的很牢,而且他的表面無爲,實則是在刻意讓馮盎兄弟放開攻伐。

他表面一直在調停,實際暗裡兩邊煽風點火,甚至大力支持嶺南第三大豪族瀧州陳氏的陳龍樹對狸獠蠻設州置縣,

從武德六年馮暄反唐,到武德八年他們投降,然後馮暄又與談殿聯手,跟兄弟馮盎繼續大戰,打了四五年沒停過,嶺南的這些豪強都損失不小。

馮盎也是個老狐狸,畢竟去中原當過官,還跟隨楊廣徵過高句麗,哪看不出馮立那點心思,可問題是他那個兄長馮暄一直一根筋,兄弟倆早年爲爭奪馮家的繼承權也是明爭暗鬥。

馮太夫人死後,兄弟倆也再無顧忌。

馮盎有時還會顧全大局,可馮暄卻完全是有你沒我,不死不休的態度,馮盎想保全實力,想兄弟休兵談和,可馮暄不肯啊,還拉着談殿這蠻酋聯手進攻。

碰到這種腦殘,馮盎有什麼辦法,看破馮立計謀也不敢說破啊,反而還得繼續背靠大唐朝廷,對廣州都督十分恭敬,否則馮立可能就要聯合馮暄他們先滅了他。

本來馮冼兩家一體,佔據嶺南三分之一天下,但在馮暄和冼寶徹這些傻缺的執拗下,硬是把兩王四個二的天牌,打爛了,盡剩下些小單牌。

現在隨着大唐中原一統,連突厥都已經不敢再犯,那嶺南也就徹底失去任何割據自立等的可能性,甚至想維持聽調不聽宣的這種局面都不可能了。

馮盎也只能是順應時勢,識時務爲俊傑了。

他現在也別無請求,只希望天子能夠聽他解釋,能相信他對朝廷忠心耿耿就好,如果朝廷要出兵嶺南,他馮盎願爲先鋒,幫朝廷剿平馮暄談殿這些逆賊,甚至助朝廷編戶齊民,駐軍屯田。

他也豁出去了,再這樣下去,老馮家的那點本錢真要打光了。

馮智戴是次子,卻是馮盎嫡長,在馮家諸子中,他戰功赫赫,威鎮嶺南,甚至這小子還會作詩,也會占卜,挺全才的,當年也是在隋煬帝身邊統領着本部禁軍侍衛,混過宮廷的。

他這次來,也沒打算回去。

馮智戴也想當個中郎將。

當然,若是能尚個公主就更好了,可惜他年紀不小,太上皇的公主和皇帝的公主,都還太年幼,他兒子尚公主還差不多,可惜他兒子遠遠不夠格。

就是他這個馮盎嫡長子,都有些不夠格。

別管他們在嶺南如何呼風喚雨,但在長安,在那些勳戚權貴眼中,他們始終就是南越的土鱉而已。

秦瓊爺倆沒給馮智戴什麼承諾。

但第二天爺倆進宮面聖的時候,特意跟皇帝詳細稟奏了嶺南的事務,還提了不少建議,武懷玉舉薦龐孝泰留京做箇中郎將什麼的,白州刺史由其兄弟接任。

“朝中不少人請求派李靖做嶺南道安撫大使,從江南山南等地調一支大軍入嶺南,把馮暄談殿馮盎等私兵整編,並重新授職,調任異地,如果他們不順從,就發兵滅了他們。”

“陛下,時機未到,等朝廷積聚實力,滅了突厥頡利可汗再用兵嶺南不遲。”懷玉勸說。

李世民笑笑,“還有人說殺雞用不着牛刀,不用派李靖,直接派他的學生武懷玉出馬就行,甚至有說給你兩萬兵馬,伱就能掃平嶺南的。”

“臣沒這本事,嶺南的問題,不是表面上兵馬可定的,主要還是嶺南的漢移民豪強和當地狸獠土著的問題,”

李世民點頭,“你說的沒錯,急也沒用,不過先前讓遂安縣公李壽出任交州都督,可到任後貪贓不法,深失朕望。

渤海縣公李奉慈出任桂州都督,在桂州置姬妾數百,夜夜笙歌驕奢無比,不問政事。

唯有馮立出任廣州都督表現不錯。”

李世民說的李壽本名李世壽,皇族兄弟,而渤海公李奉慈,更是李淵二哥的次子。

李淵兄弟四個,三個都早死,唯有二哥留下兩個兒子,李奉慈更是從小被李淵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的,兄弟倆長大後,不學無術驕奢淫逸,一直充當着建成的小跟班。

之前兄弟也皆封王,李世民即位後也沒給他們面子,都降爲縣公,去年,哥倆都出任地方都督。

李世民本來想着諸子年幼,先讓宗室裡族親,出任各地都督,將來再換自己兒子,誰知道這些傢伙沒幾個爭氣的,也就李道彥在岷州還算表現不錯。

現在李世民都懷疑自己的想法了,用皇族宗室取代功臣出鎮都督,讓功臣大將做副手,效果並不太好,約束不了那些皇族。

“與其發大兵深入嶺南,倒不如換幾個都督刺史,朕打算讓李襲志重新出任桂州都督,交州都督人選還沒合適人選,你們說若調馮盎任交州都督如何?”

秦瓊直接搖頭,“馮盎與馮暄、談殿相互攻伐不斷,這個時候陛下調他去任交州都督,他肯定會心生不滿,認爲朝廷拉偏架,何況交州要地,怎麼能給馮盎。”

“再讓李大亮回去做交州都督呢?”

“李大亮之前治交州有功,徵召入朝拜太府卿,現在時隔一年又回交州,也不太合適。”

“丘行則呢,他原是冀州都督,他父親丘和久鎮交趾,在當地很有威望。”

“丘行則比較跋扈,讓他去交州,只怕也處理不好南越諸蠻關係。”

第50章 登堂入室第235章 使持節第1063章 改封宋國公第529章 天子坐議凌煙閣第1129章 雨夜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1208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191章 雙雙愁淚沾馬毛第162章 帶刀宿衛第17章 三娘夜奔第1160章 雙生公主第278章 檢校都督第621章 金蟬脫殼圍不住第65章 浮子宴上建鄉團第5章 戰神鄰居第49章 仗內供奉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895章 願以身相許第1017章 這是婦人之仁第551章 突利吻靴降武城第814章 舉家南遷第611章 可恨可恨第1299章 贖城第1165章 烽煙起第793章 武二孃 皇后第1145章 滅國第288章 給皇帝賺私房錢第116章 仙姬無雙第1241章 你還想悔婚不成第1179章 天降石國第120章 水裡撈銀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695章 武氏部曲第1270章 武良娣孩子沒了第674章 魏徵的新法第482章 臣,請斬武懷玉第879章 惹人生厭的齊王第293章 爲奴十三載第1152章 還能勝麼第1082章 握手言和第1171章 圖窮匕現第392章 海中的大明帝國第140章 後院起火第724章 風往南吹第342章 榆林第325章 無定河邊第6章 白鹿塬上第407章 半個聖人第841章 虎口奪食惹衆怒第537章 封邑九百大都督第1133章 不慌第677章 托塔天王三太子第716章第882章 鬧登州第1294章 狼煙起江山北望第919章 捷報第979章 錦囊計第1087章 陛下駕到第1189章 三道旨意第414章 兄弟第884章 高句麗遊女第706章 太子良娣武二孃第1207章 小心駛得萬年船第1056章 一百年,不許變第1192章 一樁宮廷醜聞第968章 皇帝又開始折騰了第1302章 不破樓蘭終不還第841章 虎口奪食惹衆怒第378章 帝傳三代武代李第523章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第278章 檢校都督第138章 鬥米千錢第1101章 宰相西征第770章 敢不敢賭一把第1195章 疏勒王第624章 先斬後奏第1306章 仍留一箭射天山第496章 樓船龍舟第13章 卿卿佳人第874章 開封第1223章 君臣再會大明宮第1130章 駕崩第1219章 賜封國姓九江王第932章 長嘆一聲第573章 捅破天第91章 戰鋒絞殺第174章 可敦第435章 桃園之盟第962章 皇后的秘密第508章 骨子裡的恐懼第688章 賣地三千頃第476章 武半聖第322章 山鹿第208章 天當被地當牀第1259章 合巹結髮入洞房第518章 縱橫捭闔第152章 春風得意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262章 囚徒第758章 千里西江奔邕州
第50章 登堂入室第235章 使持節第1063章 改封宋國公第529章 天子坐議凌煙閣第1129章 雨夜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1208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191章 雙雙愁淚沾馬毛第162章 帶刀宿衛第17章 三娘夜奔第1160章 雙生公主第278章 檢校都督第621章 金蟬脫殼圍不住第65章 浮子宴上建鄉團第5章 戰神鄰居第49章 仗內供奉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895章 願以身相許第1017章 這是婦人之仁第551章 突利吻靴降武城第814章 舉家南遷第611章 可恨可恨第1299章 贖城第1165章 烽煙起第793章 武二孃 皇后第1145章 滅國第288章 給皇帝賺私房錢第116章 仙姬無雙第1241章 你還想悔婚不成第1179章 天降石國第120章 水裡撈銀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695章 武氏部曲第1270章 武良娣孩子沒了第674章 魏徵的新法第482章 臣,請斬武懷玉第879章 惹人生厭的齊王第293章 爲奴十三載第1152章 還能勝麼第1082章 握手言和第1171章 圖窮匕現第392章 海中的大明帝國第140章 後院起火第724章 風往南吹第342章 榆林第325章 無定河邊第6章 白鹿塬上第407章 半個聖人第841章 虎口奪食惹衆怒第537章 封邑九百大都督第1133章 不慌第677章 托塔天王三太子第716章第882章 鬧登州第1294章 狼煙起江山北望第919章 捷報第979章 錦囊計第1087章 陛下駕到第1189章 三道旨意第414章 兄弟第884章 高句麗遊女第706章 太子良娣武二孃第1207章 小心駛得萬年船第1056章 一百年,不許變第1192章 一樁宮廷醜聞第968章 皇帝又開始折騰了第1302章 不破樓蘭終不還第841章 虎口奪食惹衆怒第378章 帝傳三代武代李第523章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第278章 檢校都督第138章 鬥米千錢第1101章 宰相西征第770章 敢不敢賭一把第1195章 疏勒王第624章 先斬後奏第1306章 仍留一箭射天山第496章 樓船龍舟第13章 卿卿佳人第874章 開封第1223章 君臣再會大明宮第1130章 駕崩第1219章 賜封國姓九江王第932章 長嘆一聲第573章 捅破天第91章 戰鋒絞殺第174章 可敦第435章 桃園之盟第962章 皇后的秘密第508章 骨子裡的恐懼第688章 賣地三千頃第476章 武半聖第322章 山鹿第208章 天當被地當牀第1259章 合巹結髮入洞房第518章 縱橫捭闔第152章 春風得意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262章 囚徒第758章 千里西江奔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