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衣和外罩劉氏還不打算做,這得看家裡往後幾個月能賺多少錢,全家大小人口有十四口人,不算棉衣,光做外罩,就算買最便宜的布,也得需要二兩多銀子,劉氏自然捨不得。
好的話,年底時會給家裡孩子們添置一身新罩衣,大人們是不用想了,以前的舊衣服洗乾淨了,破的地方補補,就湊活着穿吧。
其實,也不僅僅只有傅家這麼做,村裡其他人家大部分過得還不如傅家,新衣服是不用想了,能夠過年時割一斤肉,就算頂天了,有的人家連肉都吃不起,傅家還算是好人家。
婆媳幾人仍然聚集在正房東屋裡忙碌,因爲天氣冷,孩子們也還是聚集在西廂房玩耍,午後暖和些了,他們纔會在院子裡或者去街上玩,傅家小院裡一時間有些安靜,不知道的還以爲家裡沒人,只有偶爾從西廂房傳出孩子們的笑鬧聲,讓小院增添了幾許生氣。
正在這時,院門口突然傳來啪啪的拍門聲,緊接着傳來一個小男孩兒稚嫩的喊叫聲,期間還夾雜着一個女人低低的嘟囔聲。
“姥姥!姥姥!青兒來了,開門!開門!”
“娘也真是的,大白天的咋還插門?至於嗎?”
“姥姥!姥姥!開門!開門!”
··········
最先聽到動靜的,是在西廂房玩耍的幾個孩子,傅山大了些,沒有脫鞋上炕,只在炕沿上坐着,看護着幾個弟弟妹妹在炕上玩,聽見院門響,立即拉開屋門跑了出去,邊跑邊問:“誰呀?”
“狗子嗎?是我,快開門,咋還把門關上啦?”門外的女人氣呼呼的說。
“······姑姑?”傅山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趕緊去拉門栓。
傅家這兩天因爲要滷肉,擔心被人闖進來泄露方子,每天都會關緊院門,也囑咐家裡孩子儘量不要出去玩,怕他們說漏嘴。
孩子們也很懂事,尤其是傅山,自動的帶着弟妹們留在家裡,哪裡也沒去。
“是我!快開門!”門外的女人,也就是傅小梅,不耐煩的說。
傅山一聽,立即將門打開,禮貌的叫人:“姑姑,您來了!”
“大表哥!”四歲的李長青見到傅山,高興地撲到了他的身上。
“表弟!”傅山急忙將凍的有些哆嗦的流着鼻涕的小長青摟住,疼惜的摸了摸他的頭。
“嗯!你奶奶呢?院子裡咋這麼肅靜?”傅小梅隨意的嗯了一聲,手裡牽着兩歲的小閨女玉珍邁着大步就往裡走,凍的臉色青紫,直流鼻涕的小玉珍被她拽的跌跌撞撞的跟的很吃力,卻不敢哭。
“······”傅山擔心的看着小表妹,也是不敢說什麼。
傅小梅一邊走鼻子卻不停地嗅着什麼,邊走邊問:“嗯?這啥味兒?咋這麼香?”
傅家這些日子因爲每天都熬製滷肉,就算不開火,那股濃郁的香味兒也非常明顯,別說進了院子,從大街上路過,也聞得到。
“······”傅山不知道咋回答,回身關好門,就牽着小長青的小手,跟着傅小梅往裡走。
不錯,來人是傅家的姑奶奶傅小梅。
今年二十二歲的傅小梅,六年前嫁去了二十五里外的太平縣草堂鎮李家莊,公公李東山,是村裡里正的旁支子弟,李東山的長子李忠祖就是傅家姑爺。
李家莊和傅家河村差不多,是個不大不小的村子,坐落在一個小山溝裡,進出要走十多裡山路才能到官道,距離草堂鎮有三十來裡地,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村子。
李家在李家莊雖然是大戶,但雜姓也不少,村子耕地少,只能靠山吃山,可惜,山裡資源有限,家家日子都不太好過。
李家四個兒子,兩個閨女,家裡只有十畝良田,另外還有五畝山坡地,李忠祖雖說是長子,但現在公婆年紀也才五十多歲,距離分家還早呢,有些銀錢也是掌握在婆婆手裡,因此各房也跟傅家以前一樣,日子過得都很拮据,媳婦們別說見到錢,就連一天兩頓飯也只是勉強維持着。
傅小梅本就是一個掐尖要強、有些任性之人,在孃家時因爲劉氏的偏心就非常霸道,和兩個嫂子處的也不好,出嫁時劉氏除了給她做了兩身新衣裳,買了兩塊布料,還給了傅小梅三兩銀子,這在當時曾經引起轟動,嫂子們在背後氣的咬牙切齒,但因爲畏懼劉氏,當面卻不敢說什麼。
可是,也該着她倒黴,三年前她公公突然得了重病,家裡不多的銀錢很快就花光了,婆婆知道她手裡有三兩銀子,自然就惦記上了,好言好語的跟她商量着借了這筆銀子,說到時家裡有錢了再還她。
畢竟當初傅小梅出嫁時也沒想瞞着,傅家也是爲了給閨女撐腰,讓閨女在婆家能挺直腰板,因此鬧得挺大的,可以說人盡皆知,婆家自然也知道,當時臉面上也覺得很光彩,娶個有錢的媳婦,無形中家底兒厚了不少,不高興纔怪。
後來李家老爺子得病,婆婆借錢時,李忠祖作爲家裡的長子,本就應該他承頭替家裡分擔,傅小梅雖然捨不得,也不好拒絕,再加上婆婆好言好語,承諾有錢了就還她,雖然肉疼但還是拿了出來。
哪知事後婆婆卻一推再推,每次傅小梅提起這筆錢就掉眼淚,哭訴家裡的艱難,說對不起大媳婦,本想着家裡有錢了就還她,可是,家裡的日子越過越緊巴,想還都還不了,讓她再等等······
傅小梅就是個窩裡橫的,別看在孃家樣樣都要佔便宜,硬氣得很,但在婆家被婆婆的軟功夫磨得一點脾氣都不敢有,畢竟家裡的財權都掌握在婆婆手裡,她就算脾氣再大也只能忍着。
李家因爲老爺子生病,本來家底就沒有傅家厚,這樣一來,家境就愈發艱難,別說大人了,就是孩子們也是經常捱餓。
傅小梅雖然對孩子們不太上心,但也心疼孩子,最主要她也餓的受不了,就經常來孃家打秋風,每次來都要賣慘,而姑爺連門都不進,將孩子們送到村口就走,也不知是沒臉進還是壓根不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