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返回太原

船隊離開蒲津渡口,一路北上,在汾口鎮進入了汾水,此時船隻是逆流而行,兩岸需要拉縴,數百人畜拉動着兩千石的樓船緩緩向北而行,這一次楊元慶並沒有走陸路,而是走水路,他是要親自考察汾水的航運價值。

楊元慶一直有一種想法,通過水路將豐州和太原聯繫起來,現在的做法是將糧食運到離石郡黃河渡口,再利用畜力運到太原,爲此,在離石郡渡口旁建立了巨大的物資倉庫羣,包括糧倉,派重兵把守,他在豐州積攢的數十萬石糧食,到現在還沒有運完。

他也曾經考慮開鑿一條人工運河,從離石郡到西河郡,將黃河和汾水聯繫起來,但中間呂梁山山勢連綿,雄偉陡峻,使他的想法無法實現,上個月,豐州河道轉運使孟著元嘗試着運一萬石糧食從豐州運到河津,又從河津沿汾水溯流北上,最終順利抵達了太原。

這件事轟動一時,雖然多走了千餘里路程,但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不過這個方案也有繁瑣之處,原因是龍門壺口需要旱地行舟,要重新卸貨裝船,但比起畜力翻越呂梁山,行走數百里運到太原卻要便利得多,只是路程繞遠,時間上多耗大半個月。

這個方案需要多次運輸,待條件完全成熟後,才能批准,不過這個方案卻給了楊元慶一個巨大的啓示,那就是汾水也能行舟,那麼將來他的軍隊及物資進軍中原。便可以走汾水到黃河,不用再耗費千萬畜力艱難運輸。

隋唐時的汾水水面寬闊,水量充足,和今天的漢水相仿,是一條貫穿河東南北的水路大動脈,春秋晉國便是因它而興盛,今天楊元慶刻意走汾水北上。就是想親自嘗試這條晉中黃金水道,古諺雲,‘汾水清。晉中興”說的就是水路運輸的興盛,可以將整個河東經濟帶動起來。

數日後。船隊進入了昭餘澤,這裡又叫九澤,是平遙、介休、文水、祁縣之間的一片大湖,這一帶湖面颳起西南風,船隻紛紛掛上風帆,船帆鼓起,船隻在湖面中航行。

楊芳馨孤身站在船頭,長長的睫毛下,如深潭般的雙眸凝視着波光浩淼的湖面,經過近十天的航行。她的情緒已經完全平靜了,漸漸接受了現實,雖然北隋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隋朝,但畢竟要比任何一個政權都要接近隋朝。

她就像一隻獨孤的天鵝,總喜歡一個人獨處。思索,有時一整天也不說一句話。

“在想什麼?”不知什麼時候,楊元慶出現在她身邊,也同樣望着湖面,臉上帶着柔和的笑容。

在前些天,當楊元慶出現在她身旁時。她會默默地轉身離去,給他冷淡和漠視,但今天她沒有離去,雙眸在竹笠的陰影中顯得格外的朦朧,表情令人難以揣測,今天她破天荒地沒有戴薄紗覆面。

楊元慶也是第一次看見了她的真實容顏,他從側面看到的是一張精緻絕倫的臉龐,肌膚晶瑩如玉,長長的睫毛輕輕合攏,如深潭般的大眼睛裡有一種夢幻般的神情,挺直而小巧的鼻樑,圓潤的紅脣描出一道精美的弧線,這個一個美奐絕倫的少女,儘管還略有一點青澀,但她已經長成了絕世的美貌。

“我在想,這面湖水千百年後會變成什麼樣?是否還會和今天一樣的清澈湛藍?”

楊芳馨聲音很平靜,平靜得彷彿不帶一絲人間煙火,沒有任何情緒,她在盡力給自己披上一層保護衣,不讓任何人看透她的心思,她已經漸漸從保護容貌變成了保護心靈。

“我知道,千年後,這面湖水已經消失,變成了桑田。”

楊元慶微微笑了笑,回頭注視着她,正好楊芳馨也回頭望來,她終於沒有掩飾住內心的驚訝,從她美麗的眼睛裡流露出來,彷彿在問楊元慶,你怎麼會知道?

“這就像大地上的一顆眼淚,它總有乾涸的一天。”楊元慶淡淡道。

‘大地上的一顆眼淚”楊芳馨低低唸了兩遍,雙眸更加朦朧,這句話讓她感到了一種淒涼之美。

“回太原後,你願意住在晉陽宮,還是想住我府上?”楊元慶又柔聲問她。

“我也不知道!”

楊芳馨低低嘆息一聲,她不想再住深宮,但也不想住楊元慶府上,但她很聰明,她知道楊元慶雖是來問她,但實際上他已經決定好了。

“我身不由己,由你決定吧!”

楊元慶點點頭,“那就住我府上,由你的阿姊來照顧你。”

“我的阿姊?”

楊芳馨愣住了,她疑惑地望着楊元慶,“你說的是誰?”

“從前的義成公主,你還記得嗎?”

楊芳馨渾身一震,一雙大眼睛瞪圓了,不可思議地望着楊元慶,“父皇不是說她....死了嗎?”

“義成公主是死了,但楊佩華沒有死,她已改名爲江佩華,回太原你就會見到她。”

楊元慶笑了笑,又關切地對她道:“湖面風很大,回船艙去吧!”

他轉身向自己船艙走去,楊芳馨回頭注視着楊元慶的背影走遠,她忽然發現,他的心中並不是只有鐵血,也有溫情和淚水。

........

又過了三天,船隊終於抵達了太原,太原城外新修的汾水碼頭上早已是人山人海,除了杜如晦還在河東郡安排接收將士家屬外,其餘四名相國全部來到碼頭上迎接.除了官員,還有出征將士的家人,他們全部都趕到碼頭迎接自己親人的歸來。

“來了!來了!”

有人看見了遠方駛來的黑瞳瞳的船隊,大聲叫喊。人羣頓時激動起來,早已準備好的鼓聲手開始敲鑼打鼓,鑼鼓聲聲,載歌載舞。

在熱鬧歡快的鑼鼓聲中,第一艘樓船緩緩靠岸,繩索捆上鐵樁,舷板搭上了碼頭。兩隊士兵先走下大船,在碼頭上列隊清障,楊元慶在數百名親兵的護衛下。也走下了大船,這時裴矩、蘇威、崔君素和王緒四名相國一起迎了上來。

“歡迎總管凱旋歸來!”

“總管一路辛苦了。”

楊元慶也拱手向四名相國回禮笑道:“前方作戰,還需要後方穩定。各位相國穩定朝局,支援後勤,前方將士才能取勝,這是所有人的功勞。”

蘇威捋須笑道:“朝廷中也積下了不少重要的軍國政務等總管回來批准,我們天天盼,終於回來了。”

楊元慶呵呵一笑,“我明白蘇相國的意思,就是不准我休息,明天就要上朝幹活。”

衆人皆大笑起來,裴矩道:“怎麼能不給總管休息。但也不能太長,最多三天,我們都算好了,總管一路坐船回來,本來就是休息。在船上十天,加上休息三天,一共十天,足夠了。”

“裴相國什麼時候改行做商人了?”

楊元慶的幽默再次引來一陣笑聲,楊元慶又問:“秋試準備得如何了?”

這是他一路最關心的事情,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官員普遍不足。急需補充新鮮血液,本來準備明年春天舉行的科舉,楊元慶準備提前到今年秋天,在太原舉行。

這次秋試由吏部和禮部共同舉行,吏部尚書崔君素連忙上前道:“秋試各項準備都已完成,就等總管回來開鑼考試。”

楊元慶點點頭,“那就三天後舉行。”

這時,丹陽公主楊芳馨從船上走下來,裴矩和蘇威都認識她,他們激動得老淚縱橫,一起上前跪下,“老臣裴矩、蘇威參見公主殿下!”

楊芳馨見到了從前父皇所信賴的舊臣,她的淚水也涌了出來,她向大家回禮,哽咽着聲音道:“各位大臣請起,丹陽承受不起大家的重禮。”

“聖上已經仙去,請公主殿下保重鳳體,太原就是公主殿下的家,這裡依然是大隋,請公主殿下安心在這裡住下,有我們老臣在,沒有人能傷害到公主殿下。”

“丹陽多謝各位大臣的愛護!”

裴矩將楊元慶悄悄拉到一旁,低聲問:“公主殿下也住晉陽宮嗎?”

楊元慶搖搖頭,“晉陽宮太冷清了,她會很難過,我準備把她收養在我府上,交給王妃和江側妃照顧,我會視她爲妹,這樣對她更好。”

其實裴矩也知道楊元慶的側妃就是從前的義成公主,幾個相國也知曉,只是大家都裝糊塗,這也好,江側妃是丹陽公主之姊,由她來照顧,最爲合適。

“那她幾時去見聖上?”

“我先帶她去我府上安頓下來,明天一早,我親自帶她去見聖上。”

“好吧!我去其他相國說一聲,公主今天就暫時不去晉陽宮了。”

.......

碼頭上和官員們的見面足足耗去了半個時辰,隨着衆臣們離去,楊元慶才終於有機會見到自己家人,在碼頭一角停了幾輛馬車,也被親兵護衛着,一輛寬大的馬車裡坐着楚王妃裴敏秋和側妃江佩華,楊元慶事先已寫了信,裴敏秋特地安排江佩華和她同來。

楊元慶雖然被封爲楚王,但他的妻妾卻是按照東宮的儀禮封內官,裴敏秋被封爲太子正妃,側妃兩人,張出塵和江佩華被封爲正三品良娣,阿史那思朵被封爲正四品良媛,其餘幾人則被封爲五品承徽,長子楊寧被封爲馬邑郡王,長女楊冰被封爲西河郡主,其餘子女都被封爲郡王和郡主。

楊元慶帶着楊芳馨來到馬車前,楊芳馨呆呆地望着江佩華,她終於認出,這就是從前的義成公主,她最後一次見到她時,只有六歲,依稀還有一點印象,她眼睛紅了起來,嘴脣動了動,喚道:“阿姊!”

江佩華的眼睛也紅了起來,向她伸出了雙臂,楊芳馨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感情,淚水奪眶而出,“阿姊!”她大喊一聲,撲進她懷中,姐妹二人抱頭痛哭起來。

第16章 宇文告密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61章 南陽事件第13章 揚帆出海第53章 建德求和第30章 酒樓遇故第8章 違規賣酒第54章 雨夜獻城第27章 京城家信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16章 何罪之有?第4章 反客爲主第7章 羽翼已成第48章 唐朝密使第12章 初到突厥第3章 透露底線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3章 兵臨城下第64章 趁火打劫第5章 略助風勢第35章 被俘權相第17章 李淵失言第44章 中秋異月第25章 十猛之計第34章 兩面三刀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6章 嚴厲警告第41章 屈突中計第34章 裴矩之策第49章 西陘關前第3章 烽燧血戰第22章 井陘遇警第18章 緊急情報第56章 遲到樑使第42章 暗流洶涌第16章 欲蓋彌彰第42章 局勢混亂第4章 客棧新友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15章 少年雙猛第22章 烽火狼煙第30章 兄弟和解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45章 援軍到來第51章 范陽盧氏第26章 一條記錄第52章 軒然大波第31章 野心漸露第46章 漸束袋口第31章 裂痕初現第27章 奪取河陽第2章 欺人太甚第13章 棒打長孫第4章 天下大變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33章 金精賭彩第2章 酒棚小遇第45章 明智決定第37章 士子云集第31章 果斷殺伐第32章 狼水伏擊第30章 酒樓遇故第40章 權貴施壓第23章 切斷退路第55章 兩座崔府第59章 兄弟反目第83章 事態嚴重第1章 上洛隱梟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7章 世情冷暖第24章 略施小計第24章 李淵之憂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5章 上兵伐謀第27章 留條後路第34章 尋找突破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34章 卿卿我我第27章 京城家信第70章 突破缺口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1章 夜授密旨第14章 殺雞儆猴第1章 上洛隱梟第23章 奸佞之計第7章 智取伊吾第39章 西路使者第18章 人贓俱獲第75章 條件苛刻第19章 陰山夜襲第46章 攻克平壤第23章 南華梟雄第5章 動之以情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28章 馳援代州第31章 淵突之盟第16章 軍心不穩第49章 唐軍西撤
第16章 宇文告密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61章 南陽事件第13章 揚帆出海第53章 建德求和第30章 酒樓遇故第8章 違規賣酒第54章 雨夜獻城第27章 京城家信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16章 何罪之有?第4章 反客爲主第7章 羽翼已成第48章 唐朝密使第12章 初到突厥第3章 透露底線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3章 兵臨城下第64章 趁火打劫第5章 略助風勢第35章 被俘權相第17章 李淵失言第44章 中秋異月第25章 十猛之計第34章 兩面三刀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6章 嚴厲警告第41章 屈突中計第34章 裴矩之策第49章 西陘關前第3章 烽燧血戰第22章 井陘遇警第18章 緊急情報第56章 遲到樑使第42章 暗流洶涌第16章 欲蓋彌彰第42章 局勢混亂第4章 客棧新友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15章 少年雙猛第22章 烽火狼煙第30章 兄弟和解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45章 援軍到來第51章 范陽盧氏第26章 一條記錄第52章 軒然大波第31章 野心漸露第46章 漸束袋口第31章 裂痕初現第27章 奪取河陽第2章 欺人太甚第13章 棒打長孫第4章 天下大變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33章 金精賭彩第2章 酒棚小遇第45章 明智決定第37章 士子云集第31章 果斷殺伐第32章 狼水伏擊第30章 酒樓遇故第40章 權貴施壓第23章 切斷退路第55章 兩座崔府第59章 兄弟反目第83章 事態嚴重第1章 上洛隱梟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7章 世情冷暖第24章 略施小計第24章 李淵之憂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5章 上兵伐謀第27章 留條後路第34章 尋找突破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34章 卿卿我我第27章 京城家信第70章 突破缺口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1章 夜授密旨第14章 殺雞儆猴第1章 上洛隱梟第23章 奸佞之計第7章 智取伊吾第39章 西路使者第18章 人贓俱獲第75章 條件苛刻第19章 陰山夜襲第46章 攻克平壤第23章 南華梟雄第5章 動之以情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28章 馳援代州第31章 淵突之盟第16章 軍心不穩第49章 唐軍西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