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軒然大波

次日一早,楊元慶帶着丹陽公主楊芳馨前往晉陽宮去覲見少帝楊侑,或許是因爲和江佩華在一起的緣故,楊芳馨來太原路上那種悽悽慘慘的神情此時已經看不見了,變得神采飛揚,受到江佩華的影響,她對楊元慶的態度也沒有從前那樣冷淡了。

楊元慶騎馬而行,跟隨在馬車旁邊,四周又有數百名親兵護衛。

“公主殿下,昨晚休息可好?”

楊元慶在馬車旁笑問道,他本人則恢復得很好,和家人在一起,只經歷一夜,他一路跋涉的勞頓都消失了,格外地精神抖擻。

楊芳馨卻沒有出聲,半晌,她才小聲問:“楊總管,你會不會讓我住進晉陽宮?”

楊元慶感覺到了她心中的不安,便笑問她道:“你自己願意住到晉陽宮嗎?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安排。”

楊芳馨卻不肯說自己想留在楊元慶府中,她轉個彎說:“如果阿姊也住進晉陽宮,那我就願意搬去晉陽宮,反正,我想和她在一起。”

www☢тт κan☢c o

楊元慶呵呵一笑“我明白了!”

“楊總管……”

馬車裡,楊芳馨又忍不住問道:“冰兒說你是世間最寬容仁厚的男人,你認爲自己是嗎?”

“我是她爹爹,對她來說,當然是世間最寬容仁厚的男人,你不是同樣認爲你父親是天下最好的人嗎?”

“是的!”

馬車裡楊芳馨低低聲道:“我的爹爹是天下最慈愛、最寬容、最善良之人,沒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

沉默了一會兒,楊芳馨又小聲道:“楊總管,謝謝你!”

“謝我什麼?”楊元慶不解地問。

“謝謝你尊他廟號爲武帝,沒有用煬、衰、哀、末、紂這樣的字眼貶低他。我聽說唐朝貶他爲煬帝,楊總管。我希望你能戰勝唐朝。”

楊元慶點了點頭“公主殿下,你要記住這一點,唐朝是我們的敵人,不光是我楊元慶的敵人,也是你的敵人,是大隋的敵人,你就算對我楊元慶不滿,也不能讚美敵人。”

“我不會,我絕不會去讚美一個貶我父親爲煬帝的敵人。”

晉陽宮位於北城外。需要從北城出去。楊元慶的隊伍轉到了晉陽大街上,晉陽大街是太原城的中軸主幹道,筆直地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一直延伸出去,最後的終點便是晉陽宮的正門。晉陽門。

他們剛到晉陽大街,卻聽見一陣山呼海嘯般的喊聲傳來,只見黑壓壓的人羣從南面向北而來,令楊元慶吃了一驚,他一擺手止住了隊伍,這時他看清了,絕大部分都是穿着儒袍的士子,而不是頂盔冠甲的士兵,這使他稍稍鬆了口氣。剛開始他還以爲是軍隊入城了。

楊元慶的眉頭隨即皺了起來,這些士子打着橫幅,揮舞手臂,很明顯是在示威遊行,發生了什麼事?他立刻對一名親兵道:“去打聽一下,出了什麼事?”

親兵催馬飛奔而去。楊元慶則命手下加快速度,先去了晉陽宮。

一隻小小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千里外的暴風雨,裴氏子弟裴青松不經意的一番話泄露了天機,引發了這次軒然大波,幾十名國子監士子經過一夜的串聯,發動了三千名國子監士子的遊行請願。

他們打着巨大的橫幅,‘不要門閥,要公平!”擡着孔子的塑像,浩浩蕩蕩在晉陽大街上的遊行,不斷吸引從各地趕來參加科舉的士子一併加入到遊行隊伍中,一個時辰後,遊行隊伍已經達到兩萬餘人,盛況空前,引來了數十萬太原民衆夾道圍觀。

京兆府出動了數百名衙役維持秩序,九門軍也奉命出動了五千騎兵在遊行隊伍的前後左右巡哨,唯恐引發其他嚴重事情。

“科舉公平!”

“不要門閥!”

……,

“唯才取士,反對內幕!”

士子們羣情激昂,振臂高呼,很多人眼淚都流了下來,他們聲嘶力竭,渴望着能夠公平的考試,實現他們一生的夙願。

隊伍浩浩蕩蕩向北門走來,北門已經關閉,三千弩手站成五排,冰冷的弓弩對準了迎面走來的士子,兩邊各有五百騎兵手執長矛戰鬥,殺氣騰騰,穿過北門再走數裡便是晉陽宮,北隋王朝的政治中心,士兵們不容許他們從北門出去。

隊伍越走越近,所有的士兵也越來越緊張,九門將軍馬紹站在城頭,緊緊握着刀,手心攥出了汗,他嘴脣繃成一條線,目光死死盯着越走越近的遊行隊伍,就在這時,北城門外忽然傳來士兵大喊:“馬將軍!”

馬紹快步走到城頭另一邊,探身望去,只見一名騎兵出現城下,手中高舉一面金牌,高聲喊道:“總管有令,開啓城門,不要傷害士子!”

馬紹一顆心驀地放下,他又迅速走回另一邊,只見遊行隊伍已經走進百步內,他立刻高聲令道:“撤軍,開城!”

弩手和騎兵紛紛撤走,北城門緩緩打開,數萬士子穿過城門,向晉陽宮放向浩浩蕩蕩而去。

…………,

晉陽宮紫微閣,楊元慶正和五名相國緊急商議太原城內聲勢浩大的遊行,裴青松在酒肆說得話並沒有錯,楊元慶確實是想用這次秋試的契機拉攏河北士族,從而爲明年春天發動的河北戰役做好政治上的準備,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一定限度上的公平。

早在兩個月前,王緒提出科舉建議時,紫微閣五名相國和楊元慶便達成了妥協,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配這次科舉名額,也就是河東以外士族、河東士族和公平錄取名額。

但士子們的**和對公平的訴求,使他們達成的妥協面臨新的挑戰,五名相國都沉默了,這時。昨晚剛剛趕回來的杜如晦嘆口氣道:“士子們訴求公正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北隋的第一次科舉。爲了建立聲譽,我建議索性就徹底放開,承諾公正科舉,響應士子們的訴求。”

裴矩搖了搖頭“如果是盛世,公正科舉可以實施,但現在不是,我這些天也接見博陵崔氏和范陽盧氏派來參加科舉的子弟,博陵崔氏派來五人,兩嫡三庶。范陽盧氏派來派來六人。三嫡三庶,我發現他們派來的並不是最優秀的子弟,像崔弘升的三個孫子啓元、啓東、啓白都沒有來,還有范陽盧氏派來的子弟也是我沒有聽說過,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士族還是比較謹慎。我能理解他們的謹慎,他們也怕太高調被竇建德收拾,可如果真的按照杜相國的想法,一律公平考試,那會是什麼結果呢?我可以說,河北士族子弟一個都考不上,畢竟河東士族都是全力以赴,這樣的後果會很嚴重,河北士族會認爲我們不給面子。所以還是得分配名額,只是看怎麼個分配法。”

王緒雖然和裴矩一直是明爭暗鬥,但在科舉這件事上,他卻和裴矩的立場差不多,而且他還要更偏激一點,他是堅決反對科舉。主張九品中正選士,所有的名額分給各郡,由各郡中正官推薦優秀子弟,這樣一來,王學子弟至少要佔據兩成的名額,推行科舉無疑是侵犯了他的利益。

“我支持裴相國的意見,這次科舉是我建議的,其實我最初的方案就是實行折中的科舉中正制度,推舉和考試相結合,各郡可推選多人,比如根據各郡人口,推薦二十人到五十人不等,然後再在各郡推舉的人中進行考試科舉,這其實是開皇年間實行的辦法,我認爲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我反對王相國的方案!”

說話的是崔君肅,他出身清河崔氏,雖然清河崔氏也是堅決反對實行科舉的士族,但崔君肅卻因爲跟楊元慶多年,他的思想比較開明,他主張應該給寒門子弟一個機會,所以他是大力主張實行科舉的開明派。

“我認爲杜相國說得對,就算是公平考試,實際上也是名門望族佔優勢,前幾年的豐州科舉是因爲沒有名門士族參與,所以寒門子弟錄取較多,但今年的科舉非同一般,河東的河北名門士族基本上都參與,能給寒門子弟的名額本來就很少,如果按照裴相國的方案,預留給大部分給名門子弟,而剩下的再公平考試,那麼對寒門士子就更不公平了,能考上一兩個就是萬幸,說不定連一個都考不上,天下人就會懷疑我們科舉的公平,索性放開,一切按照真才實學來評判,大家認爲怎麼樣?”

所有人都回頭向楊元慶望去,楊元慶站在窗前,默默注視遠處,從這裡可以清晰地看見晉陽宮大門,晉陽宮大門前,數萬士子已經到了,他們靜坐在大門的草地上,保持着安靜,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訴求公平。

巨大的橫幅依然豎在空中,‘不要門閥,要公平”這幾個大字格外地刺眼。

二百個錄取名額可以直接入仕,這是一塊具有巨大誘惑力的圓餅,每個人都想給自己多分一點,但餅只有這麼多,一些人增加了,一些人就會減少,所以不管怎麼分,總會有人產生意見。

但不管怎麼有意見,最終方案必須由他楊元慶敲定。

楊元慶嘆了口氣,他不能不考慮河北士族的利益,還是京兆韋氏,吳興沈氏等等其他地區望族的利益,他都要考慮到。

沉默良久,楊元慶終於做出了最後的結論,他緩緩道:“二百個名額中,三十個名額留給我來決定,其餘一百七十個名額全部由考試產生,公平錄用,至於主考官,我推薦李綱來擔任。”

………

第50章 平定幽州第43章 河口反擊第46章 激戰碼頭第50章 鴻門酒宴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37章 致命一箭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36章 返回太原第51章 長安警報第14章 貌忠實奸第12章 引君入甕第29章 運籌帷幄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2章 大事化小?第44章 西秦使者第39章 齊府隱憂第62章 激戰七裡第47章 匪亂再起第86章 隋唐大戰(十六)第16章 館驛見賢第27章 留條後路第11章 月圓之夜第32章 啓民提議第22章 烽火狼煙第70章 北方消息第83章 隋唐大戰(十三)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8章 黑夜黑人第29章 南下清河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8章 欲速不達第19章 陰山夜襲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6章 裴府家宴第14章 內部奸細第38章 兩個時辰第48章 唐朝密使第10章 李密抉擇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章 齊郡召將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3章 洛陽兵變第78章 隋唐大戰(八)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8章 爾虞我詐第15章 安撫江都第13章 突厥消息第26章 商業繁榮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40章 兄弟暗鬥第19章 李氏父子第12章 東都內亂第3章 南華之會第43章 河口反擊第26章 討要說法第48章 欲迎還拒第15章 黑夜突破第23章 遼城之殤第75章 謀主之策第7章 國事家事第61章 動之以情第34章 緊急應對第17章 接受密旨第8章 弔孝風波第28章 連環布套第6章 刀法秘笈(下)第33章 金精賭彩第8章 贖回屍體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6章 一戰成名第1章 意外相逢第26章 柴紹心機第23章 世充求救第1章 狡雄尋窟第50章 夜營危機第30章 禍福相倚第55章 兩座崔府第28章 馳援代州第24章 各有所學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5章 分憂之臣第13章 突厥消息第15章 化繁爲簡第53章 七星寶刀第34章 楊諒投降第51章 致命一擊第29章 南下清河第29章 陌刀之秘第27章 接風酒宴第1章 落魄高才第23章 豐州東擴第24章 酒樓告別第19章 夜審出塵第29章 請君入套第3章 微妙來訪第26章 一條記錄第12章 初到突厥第29章 南下清河
第50章 平定幽州第43章 河口反擊第46章 激戰碼頭第50章 鴻門酒宴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37章 致命一箭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36章 返回太原第51章 長安警報第14章 貌忠實奸第12章 引君入甕第29章 運籌帷幄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2章 大事化小?第44章 西秦使者第39章 齊府隱憂第62章 激戰七裡第47章 匪亂再起第86章 隋唐大戰(十六)第16章 館驛見賢第27章 留條後路第11章 月圓之夜第32章 啓民提議第22章 烽火狼煙第70章 北方消息第83章 隋唐大戰(十三)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8章 黑夜黑人第29章 南下清河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8章 欲速不達第19章 陰山夜襲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6章 裴府家宴第14章 內部奸細第38章 兩個時辰第48章 唐朝密使第10章 李密抉擇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章 齊郡召將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3章 洛陽兵變第78章 隋唐大戰(八)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8章 爾虞我詐第15章 安撫江都第13章 突厥消息第26章 商業繁榮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40章 兄弟暗鬥第19章 李氏父子第12章 東都內亂第3章 南華之會第43章 河口反擊第26章 討要說法第48章 欲迎還拒第15章 黑夜突破第23章 遼城之殤第75章 謀主之策第7章 國事家事第61章 動之以情第34章 緊急應對第17章 接受密旨第8章 弔孝風波第28章 連環布套第6章 刀法秘笈(下)第33章 金精賭彩第8章 贖回屍體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6章 一戰成名第1章 意外相逢第26章 柴紹心機第23章 世充求救第1章 狡雄尋窟第50章 夜營危機第30章 禍福相倚第55章 兩座崔府第28章 馳援代州第24章 各有所學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5章 分憂之臣第13章 突厥消息第15章 化繁爲簡第53章 七星寶刀第34章 楊諒投降第51章 致命一擊第29章 南下清河第29章 陌刀之秘第27章 接風酒宴第1章 落魄高才第23章 豐州東擴第24章 酒樓告別第19章 夜審出塵第29章 請君入套第3章 微妙來訪第26章 一條記錄第12章 初到突厥第29章 南下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