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南下

「皇上的御批迴來了。」

紫禁城文淵閣內,楊嗣昌匆匆起身接到奏本,來不及跟送本的曹化淳道謝,先看了一遍御批,只見上面硃筆寫着,「卿還殫謀專慮,以圖萬全。」他反覆看了幾遍,確定就這麼十個字,這已經是上的第二個奏本請旨,需要確定兩支兵馬怎麼安排,第一本皇帝的批覆語焉不詳,第二本上去,批覆更加模棱兩

可,幾乎是什麼都沒說。

他擡頭看着曹化淳道,「曹老公,皇上有沒有口諭,是督監共同南追,抑或仍按原議,一南追一北留?」

曹化淳搖搖頭,「皇上未曾有口諭,楊先生若是不得要領,還是另上一本的好。」楊嗣昌急得要揪頭髮,但曹化淳這個司禮監提督京營戎政的秉筆在,他又不敢表示不滿,只能舔舔乾燥的嘴脣擡頭對曹化淳道,「宣大、遼鎮數萬兵馬在城外候令

,建奴已然南下,萬不敢多做耽擱,敢請曹老公稍待,某這就另寫一本。」

曹化淳擺手道,「這要緊時候,楊先生就不必顧慮這些虛禮,就是因兵事要緊,咱家才親自過來候着,免得因下人不上心耽擱了。」

楊嗣昌趕緊道謝,然後匆匆回座提筆,在呈文紙上寫了幾筆,停了片刻後一把揉了,換過一張繼續寫,跟着又揉掉。「楊先生勿要着急,欲速則不達。」曹化淳想了想之後又道,「但有成策,本兵不妨直言,皇上那裡定奪方纔明白,再者前兩本皇上的御批,本兵還是要多體念聖

意。」

楊嗣昌喘口氣,曹化淳似乎是在暗示他,皇帝的意思並非南追北留,如果楊嗣昌不能體會這個意思,就不會得到結果。

盧象升十一月初四晚上的來文中,提議由宣大兵力南下,遼鎮兵力留守京通,既防後來之敵,也可斷敵歸路。這是勤王的重大決策,楊嗣昌不願自己作決定,於是拖到早上上本請旨,他的第一本也是按照盧象升的意思,原本以爲就是走個形式,結果皇帝的批覆是「仍着督

監遵旨併力同心,勒限驅剿,不得再有玩違」,既可以理解爲贊同,也可以理解爲兩路共同南下。從字面上看,皇帝的意思更偏向於兩路共同南下,楊嗣昌的本意卻非如此。兩次安定門軍議,都確定的是督監二人南追北留,只是未定具體是誰,當時也是報給

皇帝,崇禎並未提出不同意見,事到臨頭皇帝卻又變了意思。楊嗣昌不敢依此作決策,一邊派人去安定門外再徵求盧象升意見,一邊又上第二本,也就是剛收到批覆的那本,裡面暗示遼西防備森嚴,新來的第三路建奴若是搶不到東西,可能繼續入邊來威逼京師,意思就是仍留一路守在京師。但他沒有明白說出來,打的算盤是由皇帝自己把決策作了,免得後面追究的時候成爲自己

的把柄。結果皇帝根本不吃他這一套,楊嗣昌暗示,皇帝就裝糊塗,這次的批覆越發的模糊,總共才十個字,而且什麼都沒說,平白耽誤了一下午的時間,兩個奏本耽擱

了一整天,也就是十一月五日白天的行軍時間都沒了,兩路不管誰要開拔,都只能等到明天早上,而耗了一整天,楊嗣昌還沒得到結果。

方纔曹化淳的暗示,皇帝的意思就是一起南追,但是要兵部先提出來,皇帝再決定,而非皇帝決定後兵部執行,否則楊嗣昌拿不到明確的答覆。

不知曹化淳是出於公心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還是皇上要他提示,楊嗣昌都不得不自願落入皇帝的套路中。在等候第二本批覆的時間裡,盧象升的意思也回來了,表示皇上屢次都要求協力並剿,督監共同南下也可以,但要儘快確定。楊嗣昌顧不得再耍小聰明,否則清

軍走遠,到畿南大肆破壞,仍要他這個兵部尚書頂罪。

當下提筆寫就,自己俯下

身子朝着紙面吹了幾口,看墨跡大略幹了就趕緊提起雙手奉到曹化淳面前。

「某在本內寫得明白,督監二人各提兵二萬共同南下,有勞曹老公再跑一趟。」

曹化淳接過後看了一眼,也對着紙面吹了兩口,就這樣提着呈文紙就急步出門。

楊嗣昌轉頭就對旁邊的書手道,「先按督監併力南下的意思擬就令信,皇上一旦準了即刻發出。」文淵閣內幾個閣老都坐立不安,清軍昨日南下的消息已經確定,勤王的兩支機動兵力卻還在京師空耗,兵部的差官就候在文淵閣,數萬勤王兵馬侯在城外,就等

一個奏本上的批覆。

楊嗣昌也顧不得體統了,心中焦躁之下在首輔劉宇亮面前來回走動,猶如文淵閣中的困獸。首輔劉宇亮面色嚴肅,在位置上正襟危坐,他看看面前的楊嗣昌開口道,「文弱勿要焦慮,本兵首要穩氣,軍心方能穩固,建奴昨日尚在西直門,一日之間行不遠

,待皇上運籌周全不遲。」

「老先生說的是。」楊嗣昌朝着劉宇亮躬身,劉宇亮說的也是廢話,但楊嗣昌還只能表示受教,他回到座位坐了片刻,忍不住又站起身來。

勤王主要是兵部的事情,其他幾個閣老看在眼中,雖然表面上焦急,但一整天誰也沒有發表意見,就看楊嗣昌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文淵閣中不斷往來着傳遞消息的人,帶來京師周邊的情況,大部分是給楊嗣昌的,他忍着焦慮一一查閱批覆,有些是需要內閣簽署的,大部分則是兵部事務,其

他閣老也幫不上忙,清軍速度飛快,傳來的大部分都是壞消息,讓楊嗣昌越發的焦灼。

大半個時辰之後,門外有人喊道,「曹老公回來了。」

楊嗣昌迎到門前,見到曹化淳小跑着趕來,他一見楊嗣昌就揮舞着手中的紙頁喊道,「皇上定奪了,便按本兵的方略,總督總監各領二萬兵南下並剿。」

楊嗣昌大鬆一口氣,總算是得到一個答案,立刻轉頭對等候的差官喝道,「立刻傳令,督監併力南下,於涿州會師並剿,阻敵南逞。」兩個差官拿起剛要出門,兵部的沈迅又出現在門前,他也顧不得體統,進門就喊道,「報本兵知道,良鄉來了急報,建奴大軍未停留攻城,過城往南去了,建奴隊

尾已過良鄉城池。」

「怎生如此之快,有沒有誤,或許只是前鋒過去。」沈迅急道,「建奴過而不攻,必是往南趕路,定是去打南邊無備州縣去了,或許涿州也不攻,那便是要直入保定,督監若在定在涿州會師,怕是建奴早過了此地,

抄不到他們前邊。」楊嗣昌匆忙接過急報瀏覽,他沒有想到建奴行動如此迅速,從順義出發之後動若脫兔,選擇了一條楊嗣昌根本沒想到的路線,兵部的指揮體系完全跟不上對方的

節奏,兩天時間之內,入寇的清軍已經擺脫了明軍阻截糾纏,向着京畿以南的腹心區域突進。保定以北還有軍事部署,而保定以南完全跟不設防一樣,而官軍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在京師周邊,大部分無法集結,最後諾大一個國家,只有四萬兵額的機動兵力

可用。

他擡頭一看差官還在等候,立刻發怒道,「還站着作甚,先發出令去,讓督監各自拔營追剿。」兩個差官這才趕緊離開,楊嗣昌回到自己桌案上,看着地圖半晌後對沈迅道,「若是建奴果真已過了涿州,明日再傳令督監,合兵之地改在保定,你擬一道令信給

孫傳庭,令他加速赴京,總制京師留守各軍,然後你親自再去督監營中,告訴盧總督和高總監,務必抄前扼敵南奔,勿使賊越保定一步。」

……

十一月初八日,涿州城外遍地軍營。盧象升滿臉風塵之色,他於十一月初五日晚上接到兵部明確令信

,初六天不亮就拔營追擊,因爲軍隊不能穿城而過,只能繞過京師往南追趕,今日纔到達涿州,

而建奴的隊尾在初六就已經過了涿州,他們對良鄉和涿州都是過而不打,連嘗試都沒嘗試,一門心思的往南高速行軍。清軍展現了遠遠超越官兵的機動性,雙方脫離了接觸,現在盧象升甚至不知道清軍主力在何處,只知道往保定方向去了,不得不從路上遇到的流民口中打探消息

。目前得到的消息粗略,大致知道清軍在涿州兵分三路,一路前往易水,一路經新城往雄縣,另一路則在定興方向。盧象升只能按照兵部的調度,先前往保定與高

起潛會師,雖然是一個方向,但與建奴的距離早被拉開,楊嗣昌定的‘勿使賊越保定一步已然無法實現。「都爺,各鎮又來人問了,軍糧未得補充,這兩日趕路損耗頗多,楊國柱、虎大威只剩不足十日糧,王樸言稱已經斷糧,方纔中營有人說,見到王樸的夷丁在鄉間

……打糧。」盧象升面無表情,既沒有發怒,也沒有繼續追問,許德士也只能停下不語。他跟隨盧象升有些時日,中原剿寇的時候此類事情在官軍中是常態,盧象升並無辦法

杜絕,但在京師腳下畢竟又是不同的,而面對的敵人則是兇惡得多的清軍,軍隊本就畏懼,現在一斷糧,更給了各鎮避戰的藉口。涿州城外北風呼嘯,吹動着盧象

升頭上垂下的麻巾,眼前遍地都是逃難的百姓,他們進不了城,也沒有帶着足夠的飯食,很多人靠在城牆根上縮成一團,互相擁

擠着取暖,有些更是已經躺在地上不知生死。

盧象升面色沉重,許德士低聲道,「若是還不能補充軍糧,一怕軍心不穩,二怕馬匹羸弱不堪戰,三來就怕軍令不行。」

好半晌之後盧象升纔開口道,「涿州能否提供些軍糧,用銀子買也行。」

「涿州知州說城中自用尚且不夠,沒有多餘的供給大軍,也不許兵將進城採買。」盧象升滿臉失望之色,他的級別是兵部尚書,但在這些低級州縣官面前卻沒有多少作用,不開城門盧象升也拿他們沒辦法,最多時給內閣上本彈劾,但即便彈劾

成功,對現在的困境也毫無用處。

許德士遲疑一下又道,「倒是那位馮銓先生託人送來口信,說願意帶些鄉紳襄助軍資,不知都爺願不願……」

「願!」盧象升精神一振,興奮的轉向許德士「馬上請他一見。」許德士擡頭看着盧象升,他臉上都是擔憂之色,「都爺明鑑,馮銓此人名列逆案,舉朝公認的閹黨,他襄助軍資不過是爲復起積累人望,都爺雖解了一時之困,但

名望一生受累,眼下戰事不利,京中猜疑四起,此時再見這位馮先生,無異於給京中科道現成的把柄,還請都爺三思。」「豈還顧得那些,建奴進軍神速,此時早已進入保定府,各地定然翹首以盼援軍,都靠着本督所領宣大兵馬,決不能因糧餉誤了師期。本督不管他是什麼人,此時

願意襄助軍資的都是義民。科道若要彈劾,本督一身任之。」

「這裡是兩萬兵馬,屬下覺得這馮銓也襄助不了幾日……」

「哪怕一日,雪城勿要再說,立刻去請。」

一刻鐘之後,盧象升親自來到營門,遠遠看到涿州城門大開,一羣士紳領頭走了出來,身後跟着車架和扛着糧袋的民夫。

盧象升整理一下身上的麻衣,遠遠的便堆起笑容,朝着來人拱手迎去……

同一時刻,涿州以南三百里外的保定府定州州城,城牆上的人羣驚恐萬狀,清軍右翼軍前鋒騎兵已經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之中。

……

距離涿州一千三百多裡外,徐州州城。

另一位著名閹黨阮大鋮,正在徐州城門外仰着腦袋,旁邊是一個身穿道袍的中年人,兩人正在朝城頭上喊話。不遠處的客棧內,龐雨在擺放地圖的桌案邊走動,他已經在這裡住了十天,他帶的行糧全部用光,好歹從附近的縣城買到一些,勉強支持這支軍隊幾天。親兵千總部趕到徐州時,隨行的車架補充了騎兵一點軍糧,但仍不夠後續行程所需,還是必須從徐州城內拿到存糧,否則不要說勤王了,龐雨恐怕連回安慶都只能一路

搶回去。好在今日阮大鋮趕到,帶來一名朱大典的幕友,看他能否勸說徐州開門。

龐雨掃了一眼桌案邊的其他人,除了後續趕到的莊朝正之外,還有總鎮撫官蔣國用,文書隊副總文書官吳達財,勤王軍的軍官全部到齊。

「暗哨司報,傳信人十一月二日從京師出城,截止十一月初二日,清軍在順義合營,似由京師以北往西移動,宣大兵馬在與其交戰。」

龐雨皺眉道,「今天已經十一月初十,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贊畫司的典吏搖搖頭,「暗哨司說在京師只有十來個人,能騎馬傳信的四個,已經派出兩個來,若是沒大事或許不會派人跑一趟。」

龐雨看着陳如烈道,「遊騎兵有沒有回報?」「今日剛收到回報,遊騎兵在山東汶上縣界內,往臨清驛路上發現山東總兵倪寵部人馬,其行軍緩慢似在觀望,另有部分山東地方兵馬在往臨清和德州彙集,山東

地方安靖,未見大量逃難流民。」

吳達財也湊在桌前,因爲龐雨在,吳達財特意沒有柱拐,柺杖就靠在身邊的桌沿上。地圖上清軍的箭頭正從京師正上方經過,他沒想到清軍入寇是這種形勢,以前清軍入邊之後立刻進攻,儘量在短時間內多搶錢糧,然後在明軍援軍集結之前退出

邊外。這次建奴入關四十多天,沒有攻克一座城池,除了薊鎮邊防兵馬外,沒有擊潰任何一支官兵,一副毫不着急的模樣。但大家都贊同龐雨的判斷,就是清軍絕不會

白走一趟。龐雨邊走邊道,「若是清軍要進入北直隸南部,爲何順義的西路不向通州合營,這樣就能直接從通州南下,如今從順義往西,正是宣大重兵佈防的方向,豈非舍易

取難?」

陳如烈先舉手道,「屬下以爲,建奴仍是想引宣大兵馬會戰,先行擊潰這股邊軍精銳,然後再放心的分兵搶掠。」

「高起潛就在通州南紮營,建奴爲何不先擊潰遼鎮?」

「屬下覺得京師傳言或許是真的,就是建奴跟遼鎮有約,必不會互相死戰不休。」

莊朝正舉手後指指地圖道,「建奴往西去,是想迷惑勤王官兵,以爲他去宣大方向,或許也是想引遼鎮去追,終究是想跟官兵會戰。」

龐雨雙手撐在桌案上,「若是擊潰了宣大或遼鎮,建奴會怎麼走,搶掠多久?」贊畫房典吏道,「按大人的以前的分析,小人以爲建奴有兩個選擇,一是就在京師周邊攻堅,譬如昌平、良鄉、涿州、密雲、通州等地,好處是不用走多遠,距離邊牆也近,出邊容易,但這些城池因爲臨邊而頗有戒備,入邊後增派了兵馬守城,加之城池高大,建奴死傷必重。第二種便是仍去京師以南,宣大已經被他們搶

過,走那條路錢糧所餘無多,只有京師南邊富庶,若是兵部把兵馬都調去了京師,這些地方就無防備,但走的路遠,要帶着許多錢糧子女退出邊牆不易。」

龐雨看了一眼沒發言的吳達財,「吳達財你說說。」「這……屬下覺着贊畫房塗典吏說的在理,建奴就是來搶東西的,來時全是兵馬走得快,回去時帶着車架人口,便走得慢了,到時勤王兵馬都到了,建奴心頭定然

還是怕的。屬下覺得就是到保定、河間兩府……方纔說保定府

多少州縣來着?」

塗典吏沒看手冊便道,「保定二十,河間十八。」「便是這三十多州縣,北直隸富庶,又沒被流寇搶過,若能攻破半數,怕就能搶夠了,從這兩個府出邊也不算太遠,屬下覺得建奴就是往南到保定、河間府,返程時或許到天津,或許再到順天府攻幾個州縣,且是在江河開凍前出邊,免得被水阻,帶着那許多錢糧人口,過個河不容易,最晚就是這個……十二月,不,一月

。」

龐雨看向蔣國用,蔣國用擺擺手道,「屬下說不好。」

龐雨並不逼迫他,因爲這個總鎮撫官並不需要太懂,吳達財這個文書官也不管打仗,但畢竟以前是幹過正經的百總。

他看向陳如烈和莊朝正,「你們覺得建奴的目標是否就是到保定、河間?」莊朝正想了片刻道,「應該就是這兩府,建奴孤軍這般闖進來,定然還是怕援兵四集圍打,到時回去時帶着東西行動不便,不敢太過深入,到保定、河間能搶到東西又好出邊,最是合適。若建奴已經擊潰宣大兵馬,現在開始行軍到保定,需七八日功夫,就到了十一月二十,分兵攻城十五天左右,十二月初往河間府去,再

分兵攻城十五天,十二月中旬往來路返回,十二月底仍從密雲出邊,在邊內一共三個月。」陳如烈贊同道,「該當如此,建奴出邊後還要走一個月,兵馬在外也有五個多月,人困馬乏了。但未必先到保定,或許先到河間,若宣大兵馬敗滅,則分兵攻兩府,搶得更久些,這樣出關時間還可早一些。我們離德州還有十三日行程,德州就在河間府旁邊,按這個行程算,騎兵十一月底起行,但重甲兵走得慢些,十一月

二十就應當起行,十二月中旬到達德州,休整後正好可追殺建奴隊尾,若是去得晚就怕追不及。」龐雨閉眼思索,贊畫房的塗典吏等了片刻後道,「謝司吏傳塘報來,曹操、混十萬兩部並小營頭五個,竄入房縣、竹山兩縣,自行屯駐各處,沒有搶掠民間,但也不受軍令不解散營伍,只是言稱受撫。熊都爺嚴令各軍不得攻擊,目前八賊所部沒有復叛跡象,反而十分收斂。謝司吏認爲附近流寇人數大增,因熊都爺嚴令,

又不能先行攻打八賊,擔心只留陸戰司無法自保,暫命第二千總部留在沔陽港,請大人示下。」「回信,路途太過遙遠,具體作戰不必請示。湖廣作戰目標是優先剿滅八賊,由謝召發擔任安慶營駐湖廣主官,負責執行作戰實現此目標,王增祿、姚動山、鐵匠爲副,若有三人皆反對的軍令,可由姚動山按條例召集千總部級贊畫、鎮撫、文書官軍議罷免主官,否則軍令只出於主官謝召發,軍令一經發布,各部必須嚴格

執行。」

塗典吏飛快的記下,交給塘馬傳遞,龐雨再次明確了湖廣的指揮體系,距離如此遙遠,此時的通訊能力

.

根本不具備決勝千里的條件。

「湖廣的事不用理會,我們只管建奴。」龐雨凝神看着地圖,建奴在京師北方的那個紅色箭頭十分醒目,但龐雨不知道它後面會怎麼拐。「保定、河間,十二月底。」

第三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三百零五章 冬夜第三百一十二章 退路第二百二十三章 和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三百五十章 抉擇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令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四百四十二章 林間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八十一章 羣體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四百七十八章 轉道第二百六十四章 野渡第一百五十七章 開解第二十五章 大江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二百零二章 天賜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四百九十九章 火銃第二百八十六章 高升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六章 南監第四百七十六章 深宮第四百八十一章 妥協第三百一十八章 極致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二百六十九章 市場第四百一十九章 鋒銳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五十章 掌控第三百三十二章 人山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二百三十章 前哨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十七章 站隊第二百五十六章 面孔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五十六章 三百兩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四百五十六章 戰神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一百零九章 城頭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二百八十二章 營地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二百三十八章 街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選第二百七十四章 酒令第三百五十五章 前程第四百九十九章 火銃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百九十九章 賀詞第五十四章 平亂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四百八十七章 拜託第三百九十八章 迷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三百四十三章 包圍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二百四十二章 闖王第二百一十二章 考覈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七十四章 酒令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十八章 和買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二百七十八章 良方
第三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三百零五章 冬夜第三百一十二章 退路第二百二十三章 和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三百五十章 抉擇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令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四百四十二章 林間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八十一章 羣體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四百七十八章 轉道第二百六十四章 野渡第一百五十七章 開解第二十五章 大江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二百零二章 天賜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四百九十九章 火銃第二百八十六章 高升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六章 南監第四百七十六章 深宮第四百八十一章 妥協第三百一十八章 極致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二百六十九章 市場第四百一十九章 鋒銳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五十章 掌控第三百三十二章 人山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二百三十章 前哨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十七章 站隊第二百五十六章 面孔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五十六章 三百兩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四百五十六章 戰神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一百零九章 城頭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二百八十二章 營地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二百三十八章 街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選第二百七十四章 酒令第三百五十五章 前程第四百九十九章 火銃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百九十九章 賀詞第五十四章 平亂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四百八十七章 拜託第三百九十八章 迷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三百四十三章 包圍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二百四十二章 闖王第二百一十二章 考覈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七十四章 酒令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十八章 和買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二百七十八章 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