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良方

“淮安武舉陳啓新上奏,今天下有三大病:一曰科目取人。

今之作文,孝弟與堯舜同轍,仁義與孔孟爭衡,及見於政事,恣其性情,任其貪酷。

酷而民吞其聲,貪而民吸其髓。

是政事文章兩既相悖,亦何賴以科目取人哉?

二曰資格用人。

國初,典史馮堅任僉都,貢士彭友信授佈政,秀才曾泰授尚書,何嘗以資格限……若進士,則天下之爵皆其砧几上物,天下之官皆其朋比,橫行莫問。

及曰遷轉,不曰其俸久則曰其資深,誠有如皇上昔諭所謂‘聖旨可藐,暮金自如’者,亦何取以資格用人哉?”

京師恢宏的紫禁城,位於中軸的建極殿內,一個略顯陰柔的男子聲音在迴盪.殿內安靜肅立着十餘名身着朝服的老者,高居上座的卻是一位年輕人,他頭戴翼善冠,身穿黃色盤領窄袖袍,雙肩各有一金線所縫的盤龍紋飾,正是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崇禎皇帝。

皇帝對那朗誦的宦官輕輕一擡手,陰柔的誦讀聲立刻停止,他轉向堂中肅立的幾名老者道,“今日在建極殿日講畢,收到此奏本,雖不甚有文采,亦有清奇之處,是故請閣臣及衆卿一同評斷,各位聽罷作何見解。”

堂中一時無人貿然搭話,大多用眼神看向前排中間,一名身着帶仙鶴補子朝服的大臣。

皇帝等了片刻見無人說話,轉向那中間大臣語氣平和的道,“溫先生。”

“老臣在。”

身穿仙鶴補子的大臣出列一步,他便是當朝的內閣首輔,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溫體仁。

他聲調低沉而平穩,略微躬身道,“臣以爲陳啓新身在江湖之遠,心懷憂國之志甚爲可貴,其以武舉而不拘泥於兵事,可謂文武兼備。”

堂下靜悄悄的,衆人都看着自己的腳尖,溫體仁這番話只是稱讚了陳啓新的品德和才能,卻避開了評論陳啓新奏本的內容,他作爲簡在聖心的首輔,可以跟皇上打太極,這裡的其他人卻未必有這個待遇。

今日皇帝專門召集衆臣來聽一個草民的奏本,絕不只是聽個熱鬧。

但就目前聽到的這個奏本,裡面涉及的卻是科舉和取官的朝廷根本,幾乎可以說是與全體文官爲敵。

即便真要討論,絕不應該是在此處這麼一點人來定奪的。

大家暫時也拿不準這位天子的用意,到底是要借這個奏本敲打臣子,還是另有所圖,所以此時不開口是更穩妥的選擇。

崇禎果然沒有逼迫首輔,溫體仁有這個表態,至少可以讓皇帝的談話繼續下去,皇帝轉向另一名大學士。

“錢愛卿又做何解?”

叫到的是內閣次輔錢士升,他也早有心理準備,此時乾咳一聲道,“臣與溫老先生所見略同。”

崇禎卻不併未給他溫體仁的優待,平靜的追問道,“那錢先生是贊同陳啓新所言?”

錢士升入閣有些時日,已熟知這位皇帝的風格,聽到追問就知道敷衍不過,只得硬着頭皮道,“回皇上的話,陳啓新奏本所言國初舊事,亦是祖宗之法,當無不可之處。”

殿中所站十餘人,皆是吏部會推的預備入閣人選,目前內閣大學士只有三人,剩下幾個名額就要從這裡的選出,所以今日建極殿日講完畢,崇禎召集內閣議事,也叫來了這一批人,作爲一個考察他們的機會。

此時其餘各人一邊聽着,一邊在飛快的組織自己的措辭,就怕皇帝萬一點到自己發言,前面溫體仁算是敷衍過去了,錢士升則只贊同了其中的國初舊事,留給後面的餘地越來越少,大家都要好好構思,才能應付上座這位精明的天子。

崇禎的聲音從上座傳來,“陳啓新所奏既能得閣臣贊同,足見其武事之外有可取之處,那錢愛卿以爲此人可堪何用?”

其餘大臣暗中鬆了一口氣,似乎崇禎今天主要目標是錢士升,可能不會讓其他人發言了。

“這……”錢士升額頭微微冒汗,他萬萬沒想到,今天突然叫來建極殿,原本以爲只是尋常議事,突然卻讓他陷入這樣一個萬分兇險的境地。

就眼下聽到的陳啓新這個奏本,前面兩條就是在攻擊整個科舉制度,一旦錢士升讓此人爲官,今天的記錄明天就會出現在六科廊房供所有官員瀏覽,錢士升立刻就成爲整個文官階層的敵人。

但皇帝方纔的話很明確,陳啓新武事之外有可取之處,顯然不是要讓他去領兵打仗,而是要在京師當文官,錢士升也不敢違逆了皇帝的意思。

崇禎冷冷的看着殿中的錢士升,雖然沒有催促,但也沒有絲毫要給他臺階的意思。

“老臣,老臣以爲……”錢士升擦擦額頭的汗水道,“陳啓新既然言天下三大病,臣等只聽到兩條,尚不知其第三條所言何物。”

溫體仁埋着頭斜看了身邊的錢士升一眼,估摸着這位大學士也是被迫到牆角了,連這種低級拖延之策也想得出來。

崇禎緩緩出一口氣,對着方纔讀奏本的宦官道,“把第三條讀給錢先生聽。”

“三曰推知行取,科道舊例,選給事御史,以進士、舉人、教官等項除之,萬曆初,猶行取推官、知縣,進士三,舉貢一。

今惟選進士,彼受任時,先科道自居,守巡以科道相待,故虐民凌斃。

民既不安,又能已於亂乎?

亦何取以推知爲科道哉?

國家受此三大病,章句無用,黨與日盛,苛暴日加,羅綱日密,惟得是好,非情不行,竟成一迷局而不醒矣!”

王承恩這次讀得甚快,錢士升靠這點時間仍是沒有想好應對之法,只得繼續推諉道,“此三大病是否切中機宜且不論之,若是郎中診病,必要有治病藥方,如此方可推知此人可當何用。”

崇禎看着有些狼狽的錢士升,臉上竟然出現一點戲謔的笑容,“王承恩,你把剩下的奏本讀完。”

“再陳治病之藥,其說有四,而專拜大將之法附焉。

一停科目以黜虛文,一舉孝廉以崇實行,一罷推官行取以除積橫之習,一蠲災傷錢糧以蘇累困之氓。

今之將不堪用矣,仰鼻息於文官,聽提掇於下吏,威望既莫重於平時,號令胡能施於對壘?

今當徵求真才,聘請登壇,行推轂禮,一切重務,聽其便宜行之。

有司害民不悛,拊循不實者,亦聽處分。

罷監製,焚謗書,如此,漢高之壇,文帝之細柳,燕之金臺,復見於今也……”王承恩陰柔的聲音在殿中迴盪,衆臣都埋着頭,錢士升額頭的汗水密密麻麻,他根本不用去仔細理解陳啓新的奏本,後面那什麼將不堪用的不重要,畢竟只是涉及武官,但只需要聽到“停科目以黜虛文”這幾個字,就知道萬萬不能給陳啓新任何官位,否則文官的口水足夠淹死自己,但一時仍未得出合適的應付之法,惶急下微微偏頭去看溫體仁。

自從錢士升入閣,便一直按溫體仁的意思行事,即便如此他也不算溫體仁的心腹。

若是在一年之前,他對於溫體仁是可有可無,但自從吳宗達和王應熊離任,內閣只剩下三人,錢士升與溫體仁便互爲奧援,架空了另外一個資歷最淺的張至發,所以目前他在溫體仁面前有相當的地位。

今日皇帝專門針對錢士升,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溫體仁也在看他,但目光並未與他交流,而是看向他的頭頂,錢士升一時不明所以,溫體仁打了一個眼色後,又看向了他的頭頂。

錢士升處於一種焦慮狀態,反應遠不及平時,溫體仁收回目光,不再理會他。

再長的奏本也有讀完的時候,在王承恩陰柔聲線停止那一刻,錢士升突然理解了溫體仁的意思,他看的是自己的帽子,就是冠帶的意思,不由長長舒了一口氣,這次他不等皇帝發問,主動開口了。

“稟皇上知道,陳啓新有鍼砭時弊之才,有直言敢進的氣魄,雖是武舉出身,但非常之時亦可從權,老臣以爲可讓陳啓新冠帶行走六部或六科,試如恰當之職以觀後效,至於究竟何職,吏部謝尚書在此,當比老臣更明瞭。”

後排的吏部尚書謝陞微微一抖,沒想到這個皮球這樣踢了過來。

錢士升所謂的冠帶行走,就是不給官職,以平民身份在朝中辦事,如此並未因上奏而進身得官,避免得罪文官集團,又滿足了皇帝啓用此人的願望,確實兩邊都沒得罪,但難題就交給了謝陞。

衆臣的都在偷偷看謝陞,溫體仁站在前排,不好轉頭過來,但他瞟了錢士升一眼,只見錢士升的下巴上已經在滴汗,表情倒是輕鬆下來,這樣應該已經應付過去了,皇帝總不好再繼續逼迫,不過他一時忙於脫身,忘記了謝陞是溫體仁一系,無意中又得罪了溫體仁。

皇帝的目光落在了謝陞身上,“錢先生言陳啓新直言敢進,吏部尚書以爲此人可任何職?”

錢士升聽到此話,心中又在叫苦,皇帝混沒把冠帶二字聽進去,現在直接取了部分意思,讓吏部安排職位了,若是傳出去之後被有心人宣傳一下,那仍是他錢士升脫不了干係。

但此時也不敢去糾正皇帝,只能後面想辦法澄清。

謝陞知道躲不過,準備出列說話。

恰在此時,一個身影突然搶先一步站出,他昂首大聲道,“老臣以爲萬萬不可!”

謝陞鬆口氣,留在了原地。

殿中所有人都朝那人看去,連溫體仁也從前排轉頭,看清是誰之後纔回過去頭。

崇禎冷眼看着那人道,“劉宗周,朕沒有問你。”

劉宗周昂着頭,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聖上可以不問,但老臣不能不說。

今日這淮安武舉身居何位事小,涉朝廷體制事大。

皇上天縱之資,卻往往失於操切,是以施爲次第之間,多未得要領,皇上一念之矯枉,而積漸之勢,釀爲厲階,遂幾於莫可補救,長此以往,天下事將日抵於壞。”

劉宗周公然指責皇帝,令殿中衆人側目,但並無人出列呵斥劉宗周,因爲臣子這樣當面駁斥皇帝事情並不少,以他們對劉宗周的瞭解,與他發生正面言語衝突,大多數情況會弄得自己一地雞毛,而即便贏了也毫無得利可言,是以大家都避免和他辯論。

崇禎冷冷道,“那你且說,朕有何事可言操切?”

“聖上銳意復遼,而賊臣以五年平遼之說而得進用,即爲操切,”崇禎蒼白的臉上泛起一陣紅暈,胸口起伏了幾下。

衆臣微微有些騷動,因爲這件事情是皇帝的一塊傷疤,正常的大臣是不會去揭的,劉宗周現在做了,後果殊難預料。

“劉侍郎此言差矣。”

溫體仁緩緩轉過身來,“國初諸賢皆出於草莽,可見市井草莽之間並非無人。

方今天下板蕩,皇上屬意中興,唯纔是舉原非一成不變,爲國攬才自該皇上乾綱獨斷。

只要有爲國效命的心意,至於文舉還是武舉,倒是其次了,更不用說錢先生的意思,是令其冠帶行走辦事,不傷朝廷體制,何談操切!”

劉宗周一拂袖袍,“陳啓新若確有忠言奇計,實授亦無不可,但老夫意不止此。

鍼砭天下弊病,朝廷自有科道言官,此等小人操其訛說,投間抵隙以希進用,日後市井之徒起而效仿,而國事尚可問焉。

更者其一市井之徒,如何投書於御案,該當徹查……”“劉宗周!”

崇禎略微提高了音調的聲音傳來,待衆人安靜後,皇帝看着劉宗周道,“你既稱陳啓新奏本爲訛說,又稱朕失於操切,那朕今日便讓你來說,你有何治病良方,滅寇平虜安靖天下之法。”

劉宗周踏前一步,器宇軒昂的大聲道,“夫皇上所恃以治天下者,法也,而非所以法也。

所以法者,道也。

如以道,則必首體上天之心以敬天,而不徒倚用風雷……以簡要出政令,法堯舜之捨己從人,以寬大養人才……杜後世宗藩之憂。

除此三大憂,而苞桑之業,又何虞夷寇哉?

此蚩蚩潢池,言撫言剿,總非定算,但頒尺一之詔,痛言前日所以致寇之由,與今日不忍輕棄斯民之意,乃遣廷臣,賚內帑,巡行郡國,爲招撫使,招其無罪而流亡者,更令陳師險隘,堅壁清野,聽其窮而自歸,誅渠之外,不殺一人,此聖人治天下之明效也。”

崇禎冷冷一笑道,“是以你之滅寇之法,就是發一道詔書,派出臣子帶着內帑招撫,則流賊自滅。

與罪督楊鶴在陝西便是如此作爲,銀錢盡則賊復熾,這便是你的平靖天下之法?”

“非也,楊鶴之招撫失了定人心之根本,正天下當先正人心,只要皇上正本清源,流賊自滅……”不等他說完,崇禎已經站起身來,在衆臣愕然的注視下走下御座,徑自朝殿外大步走去,王承恩趕緊追在後面,大聲喊了一聲,“皇上回駕!”

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二百一十六章 對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上新河第三百零五章 冬夜第一百九十章 埋伏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一百零八章 城門第一百零四章 王法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陣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二百四十五章 條件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一百一十一章 重兵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陣第二百四十六章 追賊第八十四章 守策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四十八章 博平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一百九十三章 交鋒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四百二十六章 南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百一十一章 孤注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四百五十九章 連坐第四百五十章 位置第二百二十章 羣鴉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碼頭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四百二十章 變化第一百八十一章 兵備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四百三十章 真定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二百四十三章 過江第三百五十六章 謀劃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重器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一百二十九章 往生第三百八十四章 飽飯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一百零二章 接近第三百八十七章 三卷序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四章 白鬍子老爺爺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二十四章 漏雨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十三章 小紅人第二百零九章 石牌第二百七十九章 算計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一百七十四章 費用第二百六十章 擊發第四百五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初戰第九十九章 兇惡第三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九十二章 狹路第三百四十九章 惡戰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三百八十二章 見敵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八十八章 薄霧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九十章 逃丁第一百章 追索第一百五十六章 三百兩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二百一十七章 虛兵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四百四十一章 伏擊
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二百一十六章 對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上新河第三百零五章 冬夜第一百九十章 埋伏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一百零八章 城門第一百零四章 王法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陣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二百四十五章 條件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一百一十一章 重兵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陣第二百四十六章 追賊第八十四章 守策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四十八章 博平第三百六十二章 路卡第一百九十三章 交鋒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四百二十六章 南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百一十一章 孤注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四百五十九章 連坐第四百五十章 位置第二百二十章 羣鴉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碼頭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四百二十章 變化第一百八十一章 兵備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四百三十章 真定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二百四十三章 過江第三百五十六章 謀劃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重器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一百二十九章 往生第三百八十四章 飽飯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一百零二章 接近第三百八十七章 三卷序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四章 白鬍子老爺爺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二十四章 漏雨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十三章 小紅人第二百零九章 石牌第二百七十九章 算計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一百七十四章 費用第二百六十章 擊發第四百五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初戰第九十九章 兇惡第三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九十二章 狹路第三百四十九章 惡戰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三百八十二章 見敵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八十八章 薄霧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九十章 逃丁第一百章 追索第一百五十六章 三百兩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二百一十七章 虛兵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四百四十一章 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