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調度

「盧象升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衆!姑念近經薄降,且着策勵自贖。建奴分股南掠,督監緊促夾剿,奉有

嚴旨,如再逗延虛飭,定行重治。朝廷竭天下物力,爲各邊戰守之計,年來飭諭頻頻,即奏報亦多慨任。乃賊來徑入,曾無阻攔,即以死爲賢,其如國事何?諸臣之不足依賴如此。今衆設督撫,

此時作何措處?且撫臣多抗,鎮臣多逗,行間長技應否不言步火……」(注1)

十二月十三日,京師永定門外,上千衣甲鮮明的士兵列隊在道路上,城門處聚集了大批了文武官員,今日內閣首輔劉宇亮出京視師,前來送行的文武官員衆多。內閣首輔劉宇亮將一個奏本收起,他擡頭對面前的楊嗣昌道,「皇上的深意老夫都體會了,文弱啊,中樞這裡就有勞文弱多費心操持了。京畿荼毒如此,皇上憂心

如焚,我們作內閣重臣,敢不粉身以報。此去視師,對那些恇怯逗留、逍遙歧路之輩,老夫絕不縱容。」楊嗣昌連忙一躬身,他埋着頭道,「中堂大人以首輔之尊親往視師,下官實在感佩。畿南形勢實已萬般危急,首要之事無過阻敵狂逞,無論督撫巡鎮,斷無逗留迴避之餘地。然則當下可用之兵僅督監二支,亦要提醒督監二臣不可輕率浪戰,以免局勢全然敗壞。中堂大人兵法精熟,這其中微妙之處,只有中堂大人方能拿捏

,想來也是皇上派中堂視師的深意。」劉宇亮面色沉着的點點頭,「老夫這份爲國之心天日可鑑,但兵法也是不能跟文弱比的,此番建奴狂氛批猖,還需文弱在中樞周密調度,勤王之師纔不至於一盤散

沙。」楊嗣昌連道不敢,眼角掃了一眼身旁,此時內閣衆人都在,劉宇亮其實是在劃清界線,就說他此次出京是視師,不管具體打仗的事情,也不管全局的運籌,只管

監視督促,到時候打仗捅了什麼簍子他是不負責的。劉宇亮作爲內閣首輔,平日最喜歡談兵論劍,自詡有邊才,或許把手下一幫人忽悠進去了,之前保定、真定州縣陷落,朝中對盧象升和高起潛彈劾紛紛。幾個劉

宇亮的心腹一心拍他馬屁,就上本說劉宇亮有邊才,舉薦他親自督師。這奏本一上去,皇帝就當了真,他當時正對盧象升極度不滿,便要用劉宇亮去督師。劉宇亮被架上了高臺,皇帝下了命令,他總不好說前面自己是吹牛的,如果

真的去吧,又怕把命丟了,急得一天之間就老了幾歲。正上下不得的時候,楊嗣昌出來救了他一命。楊嗣昌好歹是真正在九邊帶過兵的,又在中樞與劉宇亮共事,知道他是什麼水平,盧象升此番再是不濟,也比這位

內閣首輔強百倍,連上幾個奏本請皇帝不要臨陣換將。好在劉宇亮有自知之明,順着楊嗣昌給的梯子滑了下來,終於讓皇帝把督師換成了視師,這個視師的意思,就是用它內閣首輔的身份前往一線,督促那些文武官

員好好打仗,不許偷女幹耍滑,就沒什麼具體責任了,比盧象升那個援督靈活多了。所以劉中堂迅速又恢復了精氣神,面對楊嗣昌這個救命恩人的時候,也不拿首輔的架子了,那是非常的客氣,但爲官多年,該劃清的責任,劉中堂是不會含糊的

。方纔劉宇亮最後說到了中樞調度的事情,楊嗣昌覺得也需要再跟劉宇亮確認一下,在前線視師的時候纔不至於與中樞衝突,但他先觀察了一下旁邊的薛國觀,這次劉宇亮弄出這一通鬧劇,在朝中丟了聲望,在皇帝那裡觀感也不太好,能當多久首輔很難說,倒是薛國觀最近奏對頗合上意,這段時間劉宇亮又不在朝,朝中

都比較看好他,所以楊嗣昌要謙虛一點,先看看薛國觀有沒有什麼要說的。但薛國觀沒有說話的意思,楊嗣昌才又對劉宇亮道,「中堂大人,建奴此番勢強猖狂,

全然靠總督兵馬恐難制敵,兵部已另調秦軍曹變蛟、遼鎮吳襄入衛,對此兩

部兵馬,下官擬隸於巡撫孫傳庭之下,以爲督監後勁,待建奴勢弱之時,幾路援兵匯合厲剿,定可收實效。」劉宇亮聽了微微點頭,楊嗣昌只提到了總督兵馬,其實是暗示會用孫傳庭替代盧象升,最近皇帝多次痛批盧象升,劉宇亮是知道的,現在楊嗣昌再次提到,就是

讓他心中有數,到了前線視師之時,對盧象升可以嚴格一點,沒有什麼風險。劉宇亮思索片刻,突然壓低聲音問道,「老夫敢問一句,建奴既未往龍固入山西,至今全師仍在畿南,那以文弱邊才無雙,判定這東虜的苗頭究竟是要往何處去,

繼續南逞否?原路入河間否?抑或過運河往山東?」他聲音很低,只有楊嗣昌和薛國觀聽到了,薛國觀仍是裝作沒聽到,楊嗣昌猶豫一下道,「中堂大人明鑑,畿南平野之地,建奴苗頭究竟往何處去,必得各鎮斥候

遠近查探方能明白,下官不敢憑空臆斷,否則便與那援督無異了。」劉宇亮嘿嘿的笑了笑,楊嗣昌又接着道,「即便建奴苗頭未定,但兵部籌劃在先,龍固雖是僞報,但下官已調陳新甲回鎮,又山西兩巡撫駐守各關口,如此斷了建奴西去之路。畿南地方除督監二支之外,山東巡撫顏繼祖駐德州,登州巡撫楊文嶽駐臨清,只要此兩處重鎮不失,則斷了建奴東去之路。爲防建奴繼續南逞,又

調安慶兵備道史可法往徐州,斷了建奴南下之路。」

「文弱不虧邊才之譽,如此建奴只有北返一途,想來孫傳庭正好可擊其惰歸。」

「中堂大人高見。」楊嗣昌躬身表示謙虛,實際他方纔說的部署,根本達不到阻斷建奴去路的作用,東面那麼廣闊的地方,德州和臨清最多能把自個守住。更不用說史可法那一路,建奴進入真定府之後才發出的令信,是爲了防止建奴殺入南直隸,那史可法接令後調兵,至少兩個月之後才能在徐州就位,等他到的時

候,建奴早不知又去了何處,在快速敏捷的建奴面前,兵部的調動始終都像是慢動作。

但劉宇亮並未質疑,也是給楊嗣昌留了面子。

此時劉宇亮身後突然有個聲音道,「稟中堂大人知道,末將亦可與孫軍門一同擊賊。」

楊嗣昌眼角往劉宇亮身後看了看,那裡有幾個京營的軍官,看起來都頗爲雄壯,說話的是最前一個,楊嗣昌倒是認識的,京營的副將周遇吉。

崇禎十年時周遇吉就調去剿流寇,戰績十分不錯,他和黃得功都是京營後起之秀,所以才調來跟首輔一起去前線。(注2)

劉宇亮沒有回頭說道,「周將軍此番隨本官出京,自然是去擊賊的,但何時何處擊賊,還是要聽中樞調派,不可輕易浪戰壞了兵部的運籌。」這支京營是給劉宇亮的,實際相當於他的保鏢,楊嗣昌知道劉宇亮並不想真的跟建奴打仗,周遇吉這般跳出來說話,是讓劉宇亮有點難堪的,所以楊嗣昌也不便

插話。

劉宇亮不再多說,與其他送行官員告別,劉宇亮舉動沉穩,頗有首輔的氣度。隨行的兵部職方司郎中沈迅來到楊嗣昌身邊,他湊過來低聲道,「孫傳庭又上了一本,說他在前方所見,兵將毫無一絲戰心,但凡派遣要與建奴戰,便各種推諉拖

延,他以爲萬不可與建奴大戰,劉中堂此番去了,不知道能否體念這個意思。」

楊嗣昌倒不驚訝,孫傳庭一直就是這個觀點,就是明軍全然無法與建奴陣戰,「劉中堂是首輔,這點意思他自然是懂的,孫傳庭有沒有說曹變蛟何時能到?」「未提到,吳襄倒是來了確信,三日之內就能到,部諮已發出,讓他去真定與孫傳庭合營。」沈迅想了一下道,「左良玉一部毫無音訊,熊文燦十月時提到說左營

已發出,至今不知走到何處。」

楊嗣昌冷冷的哼了一聲,並未深入這個話題,「今日盧象升那裡有沒有塘報?」

「上次塘報時到了南宮,說建奴全師在臨清附近,宣大軍準備去臨清與總監合營,聚兵一處與建奴合戰。」「合戰……盧象升不是不知兵,只是心思太重了,他真就不明白,就算合兵一處,高起潛也不會與他合戰,建奴兩路既在臨清左近合營,那首要便是固守臨清,德

州亦不可不防,建奴兇險狡詐,殺個回馬槍也不是不能,你去文提醒一下顏繼祖。」「顏繼祖來了信,說衆軍雲集臨清,但濟南防衛空虛,僅有登州兵一千人,建奴行跡詭異,不可不防突襲濟南之類,建議從臨清分兵一部協防濟南,或者分兵去德

州,他帶標營回防濟南。」

楊嗣昌皺眉想了想,「那爲何宋學珠又說濟南無需調兵,是社兵鄉兵足夠還是如何?」

「這……宋學珠來文中未曾明言,只說濟南安危他一肩任之。」「他顏繼祖是山東巡撫,宋學珠是山東巡按,自己兩個人都各有說法,兵部怎麼調派?」楊嗣昌看着遠處與人說話的劉宇亮半晌後道,「宙泉你覺着,建奴會不會

真的去濟南?」

沈迅咬着嘴脣半天沒敢回話,對於此次建奴進軍線路,兵部的判定沒有一次是準的,沈迅也不敢再妄下結論。

楊嗣昌並未逼迫他,過了片刻後道,「臨清和德州都不容有失,建奴苗頭將在臨清合營,臨清不宜分兵,山東左近何處還有兵可調協防濟南?」沈迅低頭想了片刻,「尚有兩支,其一爲山東總兵倪寵所部,目前駐紮在徐州,另一支爲南直隸安慶奇兵營龐雨所部,此前史可法奏報,說應天兵馬自發勤王,之

後朱大典來文,說安慶奇兵營已到了徐州。」「這個龐雨的安慶奇兵營倒是可用之兵。」楊嗣昌點點頭,「那就讓朱大典調兵馬駐守徐州,倪寵及龐雨兩支應援濟南,若建奴北返,倪寵歸屬總監隸下追擊,龐

雨歸屬盧象升隸下追擊。速速擬令,今日發出。」

……注1:這兩段出自兩個奏本,都是崇禎的親筆批覆,第一段對盧象升的評價,是盧象升戰死之前就批的,不知道他本人看到沒有。第二段是陳新甲一個奏本,兵科抄出時間是十二月二十二日,裡面所引用的一段聖旨,崇禎主要針對的是戰死的地方官,責怪他們守城不力,破城一死了之沒啥用處,雖然邏輯上有一定道理,

但作爲一個管理者,這樣評價已經以身殉職的手下,仍是有欠妥當的。注2:周遇吉崇禎十一年爲京營副將,駐守在京師,劉宇亮出京時跟隨出京,參與了後半程作戰。

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四百章 骨血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九十三章 交鋒第一百一十九章 登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二百四十四章 戰報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三百六十六章 沿江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四百七十二章 山林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營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三百二十三章 漩渦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十五章 家奴第四百九十一章 盾列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市場第四百零九章 討價第二百九十一章 閹黨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五十章 通幾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三百六十八章 錯誤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二百零二章 天賜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二百五十七章 渡河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三百三十五章 勿憂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四百八十章 士氣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四百七十三章 河道第二百六十一章 賽點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四百七十三章 河道第三百八十四章 飽飯第三百一十四章 雲集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十四章 仗義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五十二章 跌落第三百三十三章 墨煙鋪第二百五十章 陳於王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三百二十六章 圍攻第二百八十五章 管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瓦房第一百六十八章 通縮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三百五十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遇伏第三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三百八十九章 暖閣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四章 白鬍子老爺爺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四百六十二章 北門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條件第一百七十八章 融資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
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四百章 骨血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九十三章 交鋒第一百一十九章 登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二百四十四章 戰報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三百六十六章 沿江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四百七十二章 山林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營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三百二十三章 漩渦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十五章 家奴第四百九十一章 盾列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市場第四百零九章 討價第二百九十一章 閹黨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五十章 通幾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三百六十八章 錯誤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二百零二章 天賜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二百五十七章 渡河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三百三十五章 勿憂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四百八十章 士氣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四百七十三章 河道第二百六十一章 賽點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四百七十三章 河道第三百八十四章 飽飯第三百一十四章 雲集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十四章 仗義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五十二章 跌落第三百三十三章 墨煙鋪第二百五十章 陳於王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三百二十六章 圍攻第二百八十五章 管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瓦房第一百六十八章 通縮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三百五十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遇伏第三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三百八十九章 暖閣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四章 白鬍子老爺爺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四百六十二章 北門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條件第一百七十八章 融資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