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

會試結束,就要殿試分列排名了。

國初以三月朔日御殿而親試之,後率以三月十五日。

於是,三月初五當日,禮部上讀卷傳臚、殿試酒飯、讀卷官賜宴等儀。

帝鹹允,並下詔。

以殿試天下貢士,大學士張居正、高儀、呂調陽、王崇古,尚書王國光、朱衡、馬自強、張瀚、石茂華,侍郎申時行、溫純,都察院葛守禮,通政司倪光薦,大理寺陳棟,翰林院王希烈,國子監陶大臨等,充讀卷官。

三月初七,清明,以世廟德妃張氏薨逝,輟朝三日。

同日,國子監祭酒陶大臨,以疾請告。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皇帝再一次出宮了。

這次出奇地,沒有人勸諫阻攔。

哪怕李太后有些微詞,也在內閣一力支持的背景下,默默允許了皇帝出宮。

因爲作爲東宮舊臣,太子日講出身的陶大臨,快死了。

在排除了傳染病的風險後,朝臣對皇帝這一番親自探望,都抱着肯定的態度。

朱翊鈞等着徐文璧將陶府周遭排布好侍衛,纔在陶家人受寵若驚,惶恐不安地神色中,邁進了陶府大門。

剛一走到房門前,就有醫官被錦衣衛放了過來。

“陛下,陶祭酒風寒數日,不見好轉,如今已然是寒毒攻心的急症了,恐怕……”

御醫向皇帝陳述着病因,委婉地搖了搖頭。

朱翊鈞默默聽着。

寒毒攻心,那就是心肌炎之類的心病了,在這個時代確實藥石難醫。

他並未責怪御醫,只等其說完,讓其退到一邊去。

張宏見皇帝有進屋的意思,出聲勸道:“陛下,您千金之軀,在門外探望便是了。”

門沒關,但有屏風擋着。

醫官既然說陶大臨藥石無醫,那必然沒幾天了。

即便不傳染,多少也有些晦氣,所以張宏才勸了一句。

隨行的文臣卻對此默不作聲,既沒有跟着勸諫,也沒有出言駁斥。

此行跟着皇帝的,是尚書馬自強,侍郎諸大綬等一衆禮部官員。

朱翊鈞搖了搖頭:“陶卿是朕的日講官,朕的老師,一身浩然正氣,哪有邪祟能盤桓在屋內?”

說罷,他跟在開道的錦衣衛身後,直接邁了進去。

一進屋內。

朱翊鈞就感覺草藥的味道撲面而來。

桌上瓶瓶罐罐都收了起來,但藥湯水漬的痕跡,仍舊到處都是。

朱翊鈞視線從桌案上挪到牀上。

就看到陶大臨面色慘白,一手捂着胸口,被家人攙扶着,艱難行禮。

“陛下。”

“拜見陛下。”

陶大臨是官宦世家,家裡人都很懂規矩。

尤其是他的兄長,是右都御史廣西巡撫致仕,面對皇帝突然登門,安排得井井有條。

朱翊鈞見狀,制止道:“重病纏身就不要虛禮了,快扶老師躺下罷。”

也就是這聲老師,否則,外人還真沒資格讓朱翊鈞登門探望。

說罷,朱翊鈞面朝張宏,用側臉點了點了陶大臨。

張宏立刻會意,上前將人扶到牀上。

陶大臨此刻心悸胸悶,已然是重度乏力,隨時可能暈厥過去。

他沒想到皇帝會親自來探望,剛一躺在牀上,眼淚就順着臉頰流了下來,氣息微弱道:“敢蒙陛下厚愛,竟親自關切臣卑鄙之身。”

朱翊鈞靜靜看着陶大臨這時候的模樣,渾然沒了日講、廷議時躲在人身後的機靈與狡黠。

這便是人之將死啊……

陶大臨今年才五十九歲,身體健康,也沒什麼老年病。

孰料一個呼吸道感染的風寒,就弄得寒毒攻心,眼看就要成爲朱翊鈞此世第一個去世的熟人。

皇帝心中感慨,出言勉勵了幾句——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朱翊鈞是個很有人情味的皇帝。

什麼早日康復,按時吃藥,帶了羊酒給老師,略作溫補云云,反正吉祥話不要錢一樣往外冒。

這些當然都是廢話,在場的人都知道攻心的急症,本身就藥石無醫。

但即便如此,無論是陶大臨的家人,還是朱翊鈞身後的禮部諸臣,都爲這一幕有所觸動。

陶大臨突然坐起身子,揮手讓家人先出去。

而後看向皇帝:“陛下,臣昨夜,呼吸已經感覺困難,今日已然暈厥了二次,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臣定然是活不成了。”

朱翊鈞動了惻隱之心,不肯接話。

馬自強心有不忍,開口勸道:“陶祭酒不要泄氣,天無絕人之路。”

陶大臨釋懷一笑:“大宗伯,禮部恐怕將我的訃告都寫好了吧?”

馬自強訥訥無語。

陶大臨又看向皇帝:“陛下,臣能聽一聽訃告如何寫的嗎?”

人死如燈滅的,是黔首。

大多文官死前,還沒幾個不在乎身後名的。

陶大臨這兩日躺在牀上的時候,最恐懼的事,並不是自己命不久矣。

而是,害怕自己在史書上輕如鴻毛,要不了多久,就被所有人遺忘。

相反,要是能有個好名聲,不說建祠立廟,享受香火,好歹也能傳個名字下去,說不得後人寫演義的時候,還能於書裡再活一遭。

所以,蓋棺定論,對文臣而言,真的很重要。

朱翊鈞揮了揮手,讓一干隨行之人在外間等候。

太監們二話不說就退了出去,禮部衆人遲疑片刻,也跟了出去。

房中只留君臣二人。

朱翊鈞順勢坐到牀邊,緩緩道:“老師的訃告,是我親自寫的,用不着也就罷了,若是用得着,禮部也不會再改。”

他看得出來,將死之人,又得見皇帝,此時的表達欲,已然是到了巔峰。

朱翊鈞面對將死之人,十分寬容,乾脆跟這位舊臣說起了體己話。

陶大臨也不避諱自己將死之事,坦然道:“陛下,臣想聽。”

朱翊鈞沉吟片刻,誦道:“大臨,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嘉靖丙辰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侍讀、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國子監祭酒、少詹事……”

他頓了頓:“爲人沉毅,寡言笑,清介持躬。”

陶大臨扯了扯嘴角:“倒是難爲陛下替我找好話了。”

這是說他沒有業績,能力不突出,唯一優點就是個人操守沒問題。

這評價,讓陶大臨神色有些複雜。

朱翊鈞搖了搖頭,認真回道:“老師遇事,從來都是急流勇退,這難道不是老師心中所求的定論麼?”

同樣是日講官。

陳棟在南直隸一事上毛遂自薦;餘有丁外放山東,輔天下鹽政;陳經邦自降身份,去監考武舉。

與這些人相比,陶大臨的主觀能動性就差很多了,每每遇事,便將同僚護至身前,朱翊鈞又不是看不到。

陶大臨趁着皇帝說話的功夫,大口喘着氣,呼吸急促。

等皇帝說完,他才放緩呼吸,艱難道:“陛下教訓得是,臣確實有負陛下信重。”

朱翊鈞好奇道:“老師是對我有意見?”

他是單純好奇。

自己這個皇帝幹得也不差,但陶大臨始終沒有徹底歸心,也不知道其人是什麼想法。

陶大臨沉默片刻。

好一會兒後才搖了搖頭:“陛下……挺好的。”

朱翊鈞看着陶大臨,等着他的解釋。

陶大臨也不知是死前沒了顧忌,還是已經昏昏沉沉,緩緩開口解釋起來:“陛下,臣祖父陶諧,官至兵部侍郎。”

“侍奉武宗時,爲劉瑾所中傷,榜爲奸黨,爲武宗下詔獄,兩度廷杖,斥爲民。”

“世宗時復官,又遇宮廷大火,爲世宗所疑,自陳致仕而歸。”

“臣兄陶大順,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恪盡職守,安定一方。”

“侍奉先帝時,爲人陷害,司帑失銀,無奈以家資充補,仍舊遭罷。”

陶大臨絮絮叨叨說着父兄的遭遇。

最後喟然一嘆:“陛下,臣不是對誰不滿,臣只是怕了。”

仕途不好走。

司禮監嫉恨、皇帝疑心、同僚構陷,他的父兄沒有登時丟了性命,都算是運氣使然。

尤其他當初中進士後,年少無知,差點被吳時來捲入彈劾嚴嵩的大案之中。

此後,他便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

既不敢黨朋,也不敢做事,生怕自己什麼時候萬劫不復。

別看皇帝如今什麼都好。

當初世宗剛登基時,復起他祖父,不一樣禮賢下士,溫聲軟語?

官宦世家,先輩走過的坎坷,都是看在眼裡的。

所以,才讓他“爲人沉毅,寡言笑”,皇帝扔來的茬也不敢接,只求安穩致仕而已。

朱翊鈞聽完陶大臨的言語,一時不知如何去接。

做臣下的,顯然不應該在皇帝面前說這種話,陶大臨必是人生走馬燈,有些神志不清了。

心裡想着,朱翊鈞沒有多做評價,只是點了點頭:“朕知道了。”

君臣相得本就艱難,尤其是既有能力又有意願的。

若是想團結這些朝臣,跟框選動員兵一樣,那纔是不可能的事。

陶大臨這種,何嘗不是如今一部分朝官的真實心態呢?

所以,朱翊鈞也沒有勃然大怒,呵斥教訓,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他知道了。

陶大臨精神恍惚:“陛下會給臣一個什麼諡號?”

諡號本是禮部選的,但自己的訃告都是皇帝親自寫的,顯然不會放過諡號。

朱翊鈞從牀沿邊上站起身:“還沒想好,正在文比、文思、文宻之間猶豫。”

歷史上,陶大臨的諡號是文僖。

《明諡紀彙編》中,小心畏忌爲僖。

《逸周書·諡法解》中,有過曰僖。

這不是好諡。

朱翊鈞還要要給自己的東宮日講官留一些顏面的,親自挑了三個稱心的諡號。

陶大臨聽了皇帝給出的三個諡號,猶如迴光返照一般,面色兀地漲紅。

他抓着牀沿,說話艱難,而顯得聲嘶力竭:“追補前過曰宻;追悔前過曰思。”

“陛下惱我尸位素餐麼?”

成化年間的閣臣彭華,其人與同鄉李孜省、鄧常恩結黨營私,傾軋同僚,事後追悔改過,便是諡號文思。

朱翊鈞認真搖了搖頭:“朕不怪你,朝官要是有老師這秉性,朕做夢都要笑醒。”

節操不虧,做好本職工作也夠了。

不可能指望誰都想進步,圍着皇帝團團轉。

他斟酌片刻,緩緩道:“幡然醒悟,人之大善,朕只是覺得,老師掌國子監以後,比以前做得都好。”

雖然陶大臨不主動,但不得不說,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朱翊鈞登基後,總歸比以前要敬業許多。

陶大臨臉色的漲紅消退了下來,喃喃道:“難怪跟文比放在一起。”

朱翊鈞頷首:“擇善而從曰比,比起之前,朕登基以後,老師在本職上已經做得很好了。”

“老師要是覺得前兩個諡不合適,那便諡文比好了。”

好諡壞諡,也要看前人的成例。

既然陶大臨介意彭華將文思用臭了,那就選文比好了——後者國朝還沒用過。

至於擇善而從……指的不僅是本職,更是指他朱翊鈞。

這是對東宮日講官的優待。

“隨便皇帝罷,皇帝比我做得好,做得更好……”陶大臨聲音越來越小,“天資一等,權術一等,心性一等,連學術也是一等。”

陶大臨緩緩閉上雙眼,聲如蚊訥:“當初你在青宮的時候,資質平平,我給你上課心中止不住嫌棄,誰知你如此早熟,那時候竟然學會藏拙了。”

“彼時藏也就罷了,現在還在藏,我掌國子監後,常與李贄來往,你可瞞不住我……你如今恐怕已經有宗師積累了。”

“我還想三日後看看你究竟要如何炮製王畿等人,可惜我……可惜我……”

說到一半。

陶大臨靠着的身子突然一軟,朝牀外直接倒下,眼看就要墜地。

朱翊鈞眼疾手快,一把將其扶住。

他伸手朝陶大臨鼻子上摸了摸,而後嘆了一口氣,旋即將人放倒在牀上,蓋上被子後,才轉身離去。

朱翊鈞推開房門,衆人連忙迎了上來。

他搖了搖頭:“陶卿故了。”

朱翊鈞說得很輕巧,心中卻不乏感觸。

尤其是,這種上了年紀的老夥計離世,怎麼都讓他有些堵得慌。

不過,也只是如此了。

陶大臨家人聞言,失聲而哭。

羣臣見狀,無不扼腕。

朱翊鈞心中思緒百轉,看向馬自強:“陶卿講讀效勞,教化天下,功苦盡在。”

“蔭一子爲國子監生,再賜鈔布米,特准祭葬,贈禮部尚書,諡……文比。”

皇帝話音剛落,馬自強有些驚異:“文比?”

擇善而從,是個好諡,至少比他們禮部內部討論的文僖要好。

他遲疑片刻:“陛下,是不是先讓禮部考究一番……”

訃告的措辭就罷了,外人也不怎麼關注。

諡號可不一樣。

這是要寫在墓誌銘上,流傳萬世的。

跟禮部意見不同的事,怎麼能讓皇帝一言而決?

文臣給皇帝上諡纔是成法,怎麼還倒反天罡讓皇帝給臣子定起諡來了。

就算他馬自強不在乎,禮部上下又不止他一人。

朱翊鈞聞言,點了點頭:“那馬卿就議出朕要的結果來,不要耽擱朕替陶卿畫像鑄碑。”

馬自強一滯,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禮部我家開的?天天搞這些事?

一旁的禮部左侍郎諸大綬抓住皇帝后半句,下意識追問道:“畫像鑄碑?”

他對皇帝選的這個諡號,倒是沒什麼不滿。

陶大臨是他親家,本身就想陶大臨上個好諡,如今皇帝這說法,他樂見其成。

朱翊鈞露出一絲傷感:“驅駕英才,推心待士,如今中興未半,陶卿溘然長逝,朕難免傷懷動情。”

“正好內帑還有些閒錢,順勢起座殿閣,懸畫鑄碑,讓朕緬懷一番罷。”

千金買馬骨,這也是陶大臨死的時機搶了先。

功勞不顯,正適合用來表態,往後位置擠了,恐怕還沒這麼好的機會。

此話一出,在場禮部羣臣紛紛一驚,面面相覷。

馬自強看了一眼皇帝,這是真要再起凌煙閣啊!

不是!

就算如此,陶大臨又何德何能?他還沒我馬自強忠懇任事!

朱翊鈞拍了拍馬自強的肩膀,面無表情:“走吧,回宮。”

馬自強抓耳撓腮,魂不守舍地默默跟上。

……

三月初十。

此時,寅時過半,天色昏暗。

薛應旗收回伸在屋檐外試探的手,滿意點了點頭——清明過後又下了兩天雨,今日真的停了,欽天監難得靠譜一次。

他走回茶室內,朝跪坐斟茶的顧憲成感慨道:“陛下待臣,已經算得上是推心置腹了,陶大臨聲名不顯,竟然也能得陛下如此禮遇。”

“你日後爲官,務必要全力輔佐陛下。”

顧憲成聞言,恭謹地點了點頭:“知道了,老師。”

薛應旗見弟子中舉之後沒有心浮氣躁,不由頷首。

旋即又不知道想到了什麼,嘆了一口氣:“也是我操之過急了,讓你今年赴京趕考。”

“否則,以你的水準,再打磨三年,至少也能摸一摸一甲的邊。”

顧憲成會試的位次並不高,第三百二十四。

可以說,要不是今年會試龍飛首科,皇帝開恩擴招了一百人,這就是個落榜的水準。

所以薛應旗才說自己操之過急。

顧憲成將斟好的茶,推到老師面前,認真道:“老師這是哪裡話,今年既然擴招,就沒有不來試一試的道理。”

“如今會試雖然位次不高,但能不能夠到二甲,還得看殿試。”

“退一步說,即便是同進士,我也才二十五歲,未嘗不能選庶吉士。”

他說得毫不含糊,顯然對自己今科趕考的決定並不後悔。

薛應旗見弟子穩得住心性,越發滿意。

他感慨道:“希望吧。”

“此番,你雖然被李贄辯了下去,但好歹積累了名望,在士林之間佔據了一席之地。”

“靠着這些積累,若是能選庶吉士,往後的路就好走了。”

名望太貴重了。

別看顧憲成如今吃了虧。

但只要養了望,那一切都值得了。

提起李贄,顧憲成臉上終於有了波瀾。

他有些擔憂地看着薛應旗:“老師,今日王世貞的文會,您當真有把握嗎?”

今日初十,也是王世貞邀約的時間,顧憲成替老師有些擔憂。

這些時日,他面對李贄一敗塗地。

但他終究只是小輩,輸了也不可恥,反而有利於他積累名望。

他老師薛應旗就不一樣了。

要是當衆敗下陣來,可真給李贄做墊腳石了。

尤其是薛應旗今年已經七十五了,想事情本來就慢一些,如何能與人比才思敏捷?

薛應旗自顧自喝了一口茶,漫不經心答道:“我最後教你一課。”

“學問,除了爲自己做之外,更是說給世人聽的。”

“你的學問可以雜糅,可以長進,可以修整。”

“但是永遠不要懷疑自己不如他人。”

“連自己都不信,世人又憑什麼從你?”

說罷,薛應旗看了自家弟子一眼,只見顧憲成皺眉,陷入沉思。

薛應旗繼續說道:“臺子是你我與李贄先搭起來的,名望再差也該咱們與李贄兩處得去。”

“如今王世貞來橫插一腳,憑什麼?不管他是自己想唱,還是別有居心,咱們都不能將戲臺讓出去。”

“至於辯得好不好,正統花落誰家……還有你師祖到場壓陣。”

顧憲成似乎明白過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兩人又閒聊了一會。

薛應旗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開口道:“快到卯時了,走罷。”

顧憲成連忙起身:“我去備轎。”

薛應旗嗯了一聲,走到屋檐下,負手等了起來。

他擡頭看了一眼天色,只見晨光微熹,一道流光劃破清晨。

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14章 發個單章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第233章 雨湊雲集,座無虛席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揚鑣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99.第98章 克傳弓冶,分化瓦解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
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14章 發個單章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第233章 雨湊雲集,座無虛席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揚鑣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99.第98章 克傳弓冶,分化瓦解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