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所謂辭舊迎新,新年時節,自然是熱鬧萬分。

京城的正月,尤其如此。

鰲山燈會燃盡的吉星燈籠,盡數被尋常百姓分了去,一盞盞掛在了沿街的大門前;街頭的藝人與俳優們,跟前湊滿了悠哉閒逛的行人;進京趕考的士子爲了補貼盤纏,難得放下架子,擺出寫字攤定製春聯。

單論喜慶氣象,可謂舉國歡慶,如火如荼。

但革故鼎新的年節,往往會賦予新年別樣的含義,時局也如同烈火烹油一般,緊張激烈。

即便如此,火星子卻半點沒見少。

譬如坊間知名的奸相王安石,終於被想起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地位,其詩詞在一夜之間,莫名奇妙地風靡京城內外。

拋卻新年應景的《元日》不說,其一首《登飛來峰》,也再度被擺上檯面,供人賞析其高尚的家國情懷,以及遠大的政治抱負。

隱約藉着王安石之事,喊出了“變法無罪,革新有理”的大綱來。

再譬如,皇帝爲了一掃閹黨爲了諂媚本朝先帝們,在內廷所釀成“奪地斂財,大興土木,損外肥內,驕奢淫逸”的風氣,主動公示皇產來源與去向,請天下人監督。

與此同時,吏部尚書王錫爵爲皇帝聖德所感召,擇善而從。

光就這事,王錫爵過年都不得清淨,屢遭彈劾,什麼謀國無狀、醜態畢露,什麼虛借清廉、掩飾無能,什麼諂媚從上、邀直賣名。

吵得那是不可開交。

又譬如案犯粱汝元爲求減刑,在獄中攀咬無辜,檢舉到了孔府頭上,其言孔承德合謀五經博士顏嗣慎、孟彥璞,圍獵國丈,詭寄田畝。

沈鯉雖不情不願,但還是親自帶人將孔承德請去度田巡撫衙門,耐心詢問。

只說等何心隱出獄後,再當面對質,還不知要如何收場。

此外,饒陽王府奉國將軍朱儁槨等人,阻撓度田,擅出鎮城,項插黃旗,書“闌當者斬”,毆殺書吏四人,爲巡按茹宗舜逮拿入京。

爲此,內閣申時行出面奏陳,宗室置種軍民地土,不特代府爲然,乞通行天下王府各嚴諭宗室,凡置買軍田土,俱聽撫按官查勘明白,照例納糧,朱儁槨等人當依法嚴辦,以爲表率。

皇帝那頭懶政多日,還未來得及批覆。

戶科這邊再度掀起大案。

給事中李得佑,劾池州知府郭四維、徽州掌印同知閻邦寧等人,勾結豪右,阻礙清丈,違抗大政,欺君罔上,林林種種羅列十二條大罪,一副欲置之死地的模樣。

一樁一件,都是影響深遠的敏感之事。

朝臣們少不得被弄得心浮氣躁,過年也過得不甚踏實。

偏偏年關休沐,皇帝不是躲在深宮享天倫之樂,便是一頭鑽進五軍都督府、京營這些地方與官兵們廝混。

想找皇帝扯皮試探,都上天無門。

尤其看皇帝那架勢,年節沒休沐完,是別想入宮奏對了。

於是,朝臣們只能眼睜睜看着內廷閹黨與部院鷹犬們胡作非爲、羅織大案,兀自捶胸頓足。

在這種煎熬的等待之下,終於等到了皇帝結束曠日持久的休憩——今日,皇帝御閱武門,校閱京營。

……

按國朝定製,可以舉行大閱禮的地方並不少,永定門、德勝門外的近郊,都是可選之處。

但自成化十四年,憲宗皇帝選了幾十號人象徵性在紫禁城裡閱武之後,大閱禮名存實亡,京城這幾處供皇帝閱武的校場也都逐漸荒廢。

直到時隔九十餘年的隆慶三年,高拱、張居正架着先帝,再度舉行近郊閱兵,工部與兵部才重新修建了北郊閱武門外的教場。

如今爲了節流,萬曆八年的這場閱兵,也定在閱武門外。

與隆慶三年不一樣的是,此次閱武,除了翻新了皇帝的御道、迎駕門,以及點將臺等設施外,還增設了幾處看臺,供軍民代表落座。

此舉自然是爲了廣邀士民。

京城的百姓最是地道,正月也難得有閒,紛紛應邀前來。

只一大早,從安定門出城去往北郊的士人百姓,便擠滿了官道,人潮洶涌,摩肩接踵,向閱武門外的校場匯聚。

軍民代表們,雙手大拇指扣着腰帶,意氣風發地被請上了校場兩側的看臺。

被代表的士人、商販、黔首們,雖是被禁軍阻隔在外,卻也被允得登上城牆遠眺。

而此時的文武百官,則正在申時行的引領下,肅穆恭立於教場中央祭旗。

京營總督戚繼光親自舉着號旗,嚴陣以待。

放眼望去,便能見得軍陣次第林立,遍佈近郊,兵戈泛着冷光,馬蹄在溼冷的夯土中不安地刨動,周遭的旗幟咧咧作響。

人聲鼎沸,氣氛肅穆,卻還沒到開始的時候。

畢竟,皇帝纔剛剛結束閱禮前的殿內祭祀,正被鹵簿前呼後擁,簇擁着御輦起駕出宮。

扈駕官軍們,本是一部分在前引導,一部分在後扈從,鉦鼓響器齊鳴。

奈何皇帝嫌棄太吵,盡數趕到鹵簿前列去吹鑼打鼓,自己則見縫插針,與左右說着近來的政事。

休憩多日,要過問的事自然也不少。

朱翊鈞端坐在御輦上,居高臨下地迴應着方纔的話題:“……按理說,餘卿這個品級,還無權過問御前年會的決議。”

餘有丁隨行在皇帝左右,被皇帝訓斥後,不由陷入短暫的沉默。

朱翊鈞見狀笑了笑,卻是話鋒一轉:“不過先生畢竟是山東巡撫,更是朕的老師,朕便破例滿足一下先生的好奇心。”

“孔承德圍獵國丈的事,必不止於其人本身,一概牽扯到孔家的問題,同樣要一查到底!”

餘有丁聞言不由一滯。

還圍獵呢,那行賄與受賄之間,到底誰主誰次?真就倒反天罡。

不過箇中緣由,他這個山東巡撫自然再清楚不過。

別看皇帝這話說得冠冕堂皇,說到底,還是在找由頭操辦孔府。

聖人之後,千年世家,恰好撞在了度田大政的銃口上,被皇帝拎起來殺給天下人看罷了。

只聽皇帝的聲音再度響起:“這是何心隱在獄中交託刊印的書稿,就等餘卿帶回山東出版了。”

說話間,隨行的通政使倪光薦當即從袖中取出一份書稿,遞給餘有丁。

餘有丁一怔,下意識接過。

一晃眼便看到封皮上的書名——《罪惡累累的孔府》

每一卷的標題更是鮮血淋漓。

異族入侵的排頭兵,剃髮易服的黑樣板;

兼併土地的方式,圈劃、強買與霸佔;

殘害百姓的手段,人身控制、經濟朘剝與殺人不犯法;

與地方衙門的勾結與鬥爭,搶奪司法、行政、賦稅之權……

餘有丁看得入神,片刻後纔回過神來。

緩緩合上書稿,喃喃自語:“陛下非但是儒宗,還是真文人。”

皇帝這般打法,着實羚羊掛角。

從來都只有儒生裹挾民意,編排當朝皇帝、首輔小故事的說法。

還是頭一次遇到當朝執政們寫小作文,毀誹儒宗金身的事。

這纔是文人大精髓啊!

朱翊鈞隨意擺了擺手:“雖然讓何心隱借閱了一些縣府志、奏疏、案卷,但說到底還是何心隱的個人行爲。”

個人行爲,臨時工而已,別亂說。

饒是東宮舊臣,此時也被皇帝這沒臉沒皮的話弄得一時語塞。

餘有丁按下心中腹誹,沉靜思索片刻,查漏補缺。

長久的沉默後,餘有丁才試探着開口:“陛下,何心隱在民間的聲望,臣自是有所耳聞。”

“不過……度田之事,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

“孔府這等千年聖人世家,盤踞中原,樹大根深,負天下士人之大望,乃是當之無愧的‘節目’。”

“臣以爲,事緩則圓,此事不妨保留節目,最後收尾。”

此乃《禮記》的方法論,枝幹交接曰節,紋理糾結曰目,伐木時往往將其留在最後,先易後難,由淺入深。

度田之事也大差不差。

若是一上來就對千年世家下手,反而有串聯鬧事的風險。

以他所想,孔府最好是作爲“保留節目”,放在最後從容處置。

朱翊鈞聽了這話,突然噗呲一笑。

餘有丁不明所以。

他迎上皇帝的目光,只見皇帝笑着搖了搖頭,嗤笑道:“節目?”

“論筆桿子,朕這個當世聖人,儒學宗師,手握新聞版署,未見得聲音小了半分。”

“要論銃杆子,今日大閱禮不就是爲了耀武揚威,鎮壓不服?”

“孔家有幾個營,敢稱節目?”

餘有丁聞言,驚愕失語。

半晌都未回過神來。

朱翊鈞看了一眼餘有丁,也不再說什麼。

先易後難也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像兼併這種事,“易”往往不過是“難”的陰影,不給“難”修理好了,就會有無數的“易”衍生出來,怕是隻能一直在“先易”上面打轉,最後喊兩句“水太深”草草敷衍了事。

自上而下是革故鼎新最後的機會,要是走不通,就只能等着自下而上了。

這種時候,什麼宗室外戚,什麼高官顯貴,什麼豪門大族,誰敢出頭就得一路殺過去。

想到這裡,朱翊鈞偏頭看向張宏:“火候差不多了,大伴稍後將近日的奏疏都盡數批覆了。”

“代藩阻撓度田,罪魁朱儁槨論死,朱充鯤等人廢爲庶人。”

“潞城王朱充煜坐視羣宗出城,若罔聞知;太平王朱鼐鉉不行參奏;王府長史王明輔、署教授胡官,輔導失職,着法司按律重處。”

“池州知府郭四維、徽州掌印同知閻邦寧等人,抄用舊冊,搪塞大政,陽奉陰違,阻礙清丈,論死。”

張宏躬身應是。

等了片刻見皇帝沒動靜,小聲提醒道:“陛下,還有南京戶部右侍郎孫光祜,劾安慶知府葉夢熊度田怠緩一事。”

葉夢熊是跟郭四維、閻邦寧同一批因爲度田事被彈劾的官吏,自然不便例外。

朱翊鈞顯然沒忘。

他沉吟片刻,還是擺了擺手:“孫丕揚限令安慶府一月之內度田清戶,此非人力所能爲,葉夢熊自然是置若罔聞。”

“孫光祜這位前巡撫,是在陰陽怪氣,說孫丕揚急功近利呢。”

“替朕去口諭,安撫孫光祜,令葉夢熊如故,便可。”

“至於孫丕揚……將這事拎出來上廷議說,再去旨曉諭諸省撫按官,引以爲鑑。”

層層加碼是政績考覈制度下無法迴避的問題。

加碼搶跑,做出成績,那是地方大員的能耐。

但同樣地,弄出了事情,也不能兩手一攤,拍拍屁股不認賬,要追責的。

這又何嘗不是撫案官們考覈的一環?

張宏不知道皇帝哪裡得知的原委始末,也不多問,只是默默應下。

便在這時,鉦鼓響器戛然而止。

朱翊鈞擡頭看了一眼,只見說話的功夫,儀仗便已然經京城御道,來到了安定門前。

出了這道門,外面便是總協戎政官率領大小將佐,戎服跪迎,中軍鳴炮三響,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兵部、鴻盧寺官員早已等候在安定門前,作爲導引。

這些熟面孔朱翊鈞自然沒興趣多看。

他視線一轉,便看向了城門前鶴立雞羣,氣度儼然的王崇古。

以及身後的蒙古女人。

御駕輕輕落地,朱翊鈞從御駕上起身走了下來,等候着兵部官牽來御馬——這就是皇帝的小任性了,走過場這種事,騎馬還是比御駕顯得有武德一點。

一旁的張宏上前攙扶,順着皇帝的視線,低聲指認道:“陛下,王崇古身後之人,便是忠順夫人,蒙古人所稱的三娘子。”

朱翊鈞神情溫和朝王崇古頷首示意,實則是不動聲色用餘光打量着三娘子。

三娘子今年應當正好三十歲,站在王崇古身後矮一個腦袋,卻也看得出身形挺拔,目光炯炯,眼神清澈明亮,氣度絲毫不輸王崇古。

但或許是塞外風吹日曬的緣故,看起來竟與陳太后差不多,得有個三十五六歲的模樣了。

拋開膚齡不說,骨相倒確實極美,對得起趙士喆“骨貌清麗,姿性穎異”的評價。

加之異域風情爲裝,積年掌兵氣勢爲飾,一幅生人勿進的模樣,煞是好看。

也難怪接連爲祖孫四任大汗所娶,倚爲傳家寶。

朱翊鈞暗中打量,口中卻是不停:“忠順夫人這兩日是什麼反應?”

三娘子雖然是奉詔入京,但朱翊鈞卻是授意禮部,以年節休沐爲由,故意晾着三娘子,將其安置在四夷館,等閒不得進出。

同時,又一再以“俺答汗何故抗旨不遵”、“皇帝極其不滿”這等話,派太監詰問三娘子。

直到今日,三娘子才與朝鮮、瓦剌、土司的外臣們,一道被請來閱禮。

如此施壓,朱翊鈞現在很是好奇這位的反應。

張宏壓低聲音回着話:“陛下,三娘子這兩日依舊如故,每日晨練,而後便託四夷館向陛下問安,白日看出逛街,入夜便向禮部借書翻閱,甚至連王都督府上,都未去拜訪過。”

“只是偶爾會向左右表達思鄉之情,言說怕家裡人不放心,怕部下無端鬧事云云。”

他口中的王都督,自然是王崇古。

雙方作爲宣大舊識,來往密切,三娘子被如此施壓,都未向王崇古聯繫,實在沉得住氣。

朱翊鈞不由得再度看了一眼三娘子,嘖了一聲:“不愧爲右翼的無冕之王,果是個厲害的聰明人。”

而此時的三娘子,則是光明正大地打量皇帝。

草原人盡皆知,大明朝是個幅員遼闊的帝國。

皇帝要把持數以千萬計的青壯,不得不蝸居在宮殿裡面,處理着小山一樣高的政務。

別說馳騁沙場,身先士卒,竟然連離開宮殿曬太陽的時間都屈指可數。

這也造成了明朝的皇帝與草原大汗最大的區別,智慧深邃、陰柔瘦弱。

三娘子如今親眼所見,發現所謂的人盡皆知,或許也只能信一半。

皇帝比起部落的一衆首領,說不上魁梧。

但是,也實在說不上陰柔瘦弱,大概是,健康的青壯。

若是後者打了一半的折扣,那麼智慧深邃這種事,是否也需打折扣呢……

皇帝召她入京,到底是單純因爲當初石茂華過境,要出一口氣,還是她這些時日所做的腹稿一般,爲明蒙局勢,另有計較呢?

應該信王崇古對皇帝“胸懷天下,囊括明蒙”的評價呢,還是應該信她這些時日向太監行賄,所得到的皇帝“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態度呢?

上一次明朝閱兵,爲大汗封貢打下了基礎,時隔十年的閱兵,又是劍指何處呢?

三娘子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皇帝,心中思緒不斷。

見隨從正替皇帝牽來馬匹,三娘子與王崇古閒聊套着話:“陛下爲什麼不乘御輦了,聽說穆皇帝上次閱兵,就是一路馳到了閱武門的宮殿中。”

她算是漢事通,歸化城這座漢城,便是她親自取的名字,給大明朝獻的禮。

大明朝只要不算生僻的故事,一般都略知一二。

王崇古面無表情,解釋了一句:“陛下乃是大君子,文成武德,六藝齊驅,值此閱兵之際,自然要御馬而行。”

不管私下怎麼樣,明面裡王崇古還是不會給三娘子好臉色的。

三娘子剜了王崇古這正經模樣一眼。

她正欲再問,卻見皇帝已然翻身上馬,正往安定門外而去,途徑身前。

“恭請陛下校閱三軍將士!”

三娘子有樣學樣,跟着禮部官行外臣禮。

她被晾了許多時日,自以爲皇帝多少要等到此番耀武耀威之後,纔會接見自己。

哪料,大明朝的皇帝聞言後,突然勒馬暫駐,轉頭投下視線:“忠順夫人。”

三娘子下意識連忙深吸一口氣。

她很快反應過來,欠身道:“外臣拜見皇帝陛下。”

朱翊鈞頷首回禮,沉吟片刻後,突然露出和藹的笑容:“忠順夫人,朕胯下的駿馬,乃是萬曆元年時,土蠻汗爲賀朕登基,所贈之禮。”

“此乃烈馬一匹,朕等閒也不敢駕馭,今日大閱,爲了天朝上邦的顏面,炫耀武功,朕不得不強撐駕馭,一干近臣又唯恐朕出了差錯。”

“朕方纔見得忠順夫人,突然福至心靈……”

朱翊鈞頓了頓,和藹地眯起眼睛:“忠順夫人,能否爲朕牽馬啊?”

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137.第136章 科場情弊,拔幟易幟171.說個事情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8章 蟄伏待機,涓流以蓄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138.第137章 鄉音雅言,破矩爲圓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8章 蟄伏待機,涓流以蓄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14章 發個單章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民變故事其一
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137.第136章 科場情弊,拔幟易幟171.說個事情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8章 蟄伏待機,涓流以蓄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138.第137章 鄉音雅言,破矩爲圓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8章 蟄伏待機,涓流以蓄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14章 發個單章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民變故事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