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

一輛馬車從驛站再度出發,重新行回官道上。

隨着馬車軲轆的轉動,驛站中面紅耳赤的爭論逐漸模糊,傳入車廂的聲音慢慢消弭歸寂。

李思誠將頭從馬車外收了回來,忍不住驚歎道:“這些士人談論這場辯經也就罷了,沒想到連齎捧謝敕諭,入京謝恩的朝鮮夷人,都能對此說出個一二三來。”

李春芳斜靠在車廂中,搭了個毯子在腿上,一手扶着眼鏡,一手將報紙湊攏到面前,似乎在仔細閱讀,聽到孫子的話後,只點了點頭,無動於衷。

李思誠見祖父不搭理自己,又看向叔父。

李茂年正在想事情,回過神來後,摸了摸侄子的腦袋,隨口答道:“什麼叫士子也就罷了?聖上對報紙放任自流,就是爲了廣邀天下,來湊這個熱鬧。”

“你看咱們這一路過來,南直隸、山東省學,各地的士人,盡在談論爭辯此事。”

“多少年沒有如此盛事了,這才叫百花齊放。”

“至於夷人……”

他搖了搖頭:“有個詞叫匪夷所思。”

“薛應旗是當世大儒,李贄是泰州學派如今最天才的人物之一,二人的爭辯,不是夷人能看懂的。”

李思誠今年十五歲,性子還有些跳脫,聞言湊趣道:“匪夷所思,纔有胡思亂想。”

“不然這怎麼會自信上去辯論,反被那幾名士子駁得面紅耳赤。”

李茂年跟着笑了笑,又好奇道:“思誠不是支持李贄?方纔怎麼沒有出聲援助那支支吾吾的朝鮮夷人一番?”

出門帶上小孩,就是爲了見見世面。

辯論這種事,壯膽也好,口才也罷,都是有助益的。

李思誠聽了叔父這問題,露出苦瓜色:“叔父先前又不是沒看到什麼場景,薛夫子這次的論證委實厲害得緊,那幾名士人藉此爭辯起來,簡直勢如破竹。”

“侄兒倒是想替李夫子聲援,奈何才疏學淺,聽都聽不太明白,只能啞口無言。”

李茂年失笑。

侄兒年紀還小,也不是皇帝、張居正、申時行那種神童,這樣才正常。

他耐心解釋道:“薛應旗上次論天理和人道,被李贄抓住了破綻,而後李贄開始論述人性本體,是否先驗……或者說是否先天。”

“尤其將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拉出來拷打了一番。”

“究其根本,便是要推翻本體先天的學說根基。”

說到這裡,李茂年也不由感慨李贄膽大包天。

他繼續說道:“但薛應旗到底是當世大儒,根底深厚,立刻就做出了應對。”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聲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他借孟子的觀點闡述,‘人性’只不過是喻‘性’而已,李贄所言有失偏頗,並不全面。”

“‘人性’是通過肢體或行爲化喻出來的,與‘性’卻不是簡單的‘寓於’或者說‘因果依存’關係。”

“從後天環境談‘性’,只能說明其因果發生,並不能解釋本體的根源涵義。”

“反而只能着眼於具體的人,人,先天便有‘性’;而所謂人性,不過是其表徵,份屬後天。”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先天后天,從始至終,都是一分爲二的,性,必然是先天的。”

李茂年精簡了兩人的大段論述,儘量用直白的話語,跟侄子解釋着近日這段辯經的爭論。

李思誠聽了叔父的解釋,若有所思。

他好奇看向李茂年:“那叔父以爲誰說得對?”

李茂年搖了搖頭:“這種事哪有對與不對,就看誰學問做得深罷了,具體我也說不好。”

兩叔侄說到這裡,本還要繼續聊下去。

這時候,馬車車廂裡突兀響起了一陣鼾聲。

叔侄二人不約而同,一齊朝李春芳看去。

自家父祖,赫然是腦袋一歪,張着嘴巴睡着了!

李茂年連忙上前,將父親的腦袋扶正——醫師囑咐過了,上了年紀這樣梗着脖子睡覺,容易一睡不起。

被人一碰,李春芳身子下意識一抖。

而後睜開稀鬆的睡眼,撐着坐直了身子。

李春芳用力眨了眨眼睛,讓自己清醒過來。

他見面前的兒孫都看着自己,神色和藹地解釋了一句:“昨夜沒睡好,身子有些倦。”

李春芳一行,是入京去的,奔波勞碌,累才正常。

尤其是以李春芳的身份,是不能隨便進京的,堂官致仕返鄉,詔書都要加一句“不得在京閒住”。

這就是防止權勢過重的大臣,致仕後還謀劃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不過李春芳這次入京的理由,很正當,也是經過批准的——見家長。

李白泱都封選侍了,家裡要入京探望,自然沒有不允的道理。

能夠被允許入京固然好,但也意味着路上的行蹤對官府是公開的。

驛站簡陋睡不好覺且不說,馬車也不能用日常的奢華,坐着實在疲累。

李茂年難得埋怨了一句:“若是走水路,大人這一路上應當會舒坦些。”

說着,又從身下的格擋處拿出蠶被,雙手遞給驚醒過來的李春芳:“大人若是困了,還是蜷臥着睡吧。”

爲了顯示清苦,沒有駕太好的馬車,睡覺也只能蜷着身子。

李春芳掀開車簾,看了一眼途徑的位置,而後將蠶被推了回去:“快到京城了,不睡了。”

而後纔回應着李茂年方纔的埋怨:“不是說了麼,幾年沒離家,沿途看看各州府百姓疾苦。”

李茂年將被子收了回去。

無情地拆穿了父親:“往年可沒見您視察州府百姓。”

李春芳搖頭。

兒子只是中人之姿,他思忖再三,還是決定解釋一二。

他和藹而耐心地開口道:“這不一樣。”

“往年我是臣,只是替皇帝管着內閣的一畝三分地,顧全大局就行了。”

“如今……”

“白泱已經封了選侍,我不親眼看看朱家的氣數,哪裡放心得下。”

祖孫三代在車裡,也沒什麼犯忌諱的。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他此前雖然是肩負天下大望的閣臣,但總歸是替皇帝管家的,大明朝的氣數跟他關係還真不大。

大明朝亡了,江南士紳一樣是富家翁。

但如今自己既然看好皇帝,將孫女送進了宮中,那就不得不擔憂起大明朝的氣數了。

李茂年欲言又止。

這才明白父親硬吃這個一路顛簸的苦,是何緣故。

有些自責於方纔的埋怨,一時不知道如何應對。

好在這時候,侄子李思誠好奇道插話:“那大父一路看下來,我朝的氣數如何了?”

跟父輩的超脫視角不一樣,李思誠年輕,還是有歸屬感的,一口一個我朝。

李春芳聞言,神色有些凝重:“與我在朝時相比,只能說天下局勢惡化的程度,略有改善,但好得有限。”

天下局勢惡化的程度有所改善,就是還在惡化,只是沒那麼快了。

雖然李春芳不懂什麼叫二階導數,但用起來還是很順手的。

“土地兼併的形勢,日益嚴峻。”

“尤其這兩年頻頻天災人禍的州府,入目可見城郭村落蕭條,榛莽邑里荒蕪!”

“其民瘼可見一斑。”

“山東、淮泗還好,流民大多沿街討食,大不了落草爲寇,劫個府庫殺點縣官頂天了。”

“聽聞河南、山西的白蓮教、無爲教、羅教越發猖獗,其教誑惑結附,在百姓之中,已經是可與佛道並列的正教了!”

“但地方州府,卻熟視無睹。”

“乃至於一名叫馬樹林子的白蓮逃犯,攜帶男女,繇延安抵宣府,奔逃播越幾千裡!”

“其扶持兵刃,走馬賣械,卜封施藥近千人矣,其經過把截去處又不知其幾也,何竟無一人盤詰之?”

“吏治之鬆散,可見一斑。”

“再說一路上各州府縣中,翻閱的府志、縣誌記載。”

“這兩年可謂是異象頻出,地震、凍災、蝗災、水患,比之嘉靖年間翻倍還不止!”

“尤其是凍災,前日才聽走商提及,這個冬天,據說竟然連海南都下雪了!”

“那可是海南!”

“加之宮廷失火、白日貫虹……天降亂象,實令我難安。”

李茂年看着父親憂心忡忡的樣子,差點脫口而出,您以前在內閣是怎麼安的。

而後纔想起方纔李春芳的解釋,生生忍住了。

李思誠心思直接,聽了祖父一番話,面露駭然:“祖父是說大明朝快不行了?”

李春芳搖了搖頭:“倒也沒這麼快。”

“如今無論考成法也好,整備京營也罷,都是皇帝與內閣在強幹。”

“至於大明朝到底有多少氣數……還得看怎麼修剪枝葉。”

稅改、度田,就是橫亙在內閣的兩頭大象。

除了高拱和張居正之外,其餘閣臣統統視若無睹。

他李春芳當初哪怕看到,也是避之不及。

如今卸下一身重擔,終於是站在皇帝的立場上,說了句心裡話。

李思誠似懂非懂。

一旁的李茂年忍不住插話:“以陛下的手腕能耐,會慢慢好起來的。”

這是他的看法,不是他的安慰。

畢竟,自己女兒還在宮裡呢。

李春芳笑了笑,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

這也是他押寶皇帝的原因所在。

龍椅上好歹是個有能力,也願意做事的。

如果這位也像世宗與先帝一樣,對國朝積弊熟視無睹,安心等着國朝一朝覆滅,那他李春芳別說送孫女進宮,皇帝就是想入贅他都不樂意。

話題有些沉重。

李春芳是個好家翁,家庭氛圍以和諧爲主,於是,他主動岔開話題:“王世貞新寫的這元明英雄傳,不如金瓶梅遠矣,竟然讓我看入了眠,屬實是不當人子。”

說罷,他將報紙遞給兒子,示意他收起來。

李思誠在一旁疑惑道:“大父,你怎知這小說是王盟主寫的?我聽說,徐少師被陛下召進宮,或許就是逗趣寫小說的。”

徐階青詞宰相再度被召進京,也沒個差遣,這以文悅人的事按在他頭上正好。

李春芳看着孫子充滿探尋的目光,笑了笑:“這叫文風,長大你就明白了。”

文風的事情,沉澱不夠是讀不出來的。

李思誠嘖了一聲,有些不滿意祖父的敷衍,又問道:“那大父說說,那西遊記又是誰寫的?”

李春芳聞言,笑出褶子的臉突然僵了僵。

含糊道:“這文風我就不太熟悉了。”

李思誠哼哼唧唧,顯然覺得扳回一城。

一旁的李茂年不由偷笑。

西遊記是誰寫的他不知道,但肯定是自己父親校勘的,那個“華陽洞天主人”的別號,可不就是取的父親年少求學的地方?

李春芳漫不經心撥開車簾,朝窗外看去。

說起來,自己與吳承恩相識在嘉靖二十年,是多年的老交情了。

可自從嘉靖四十三年,自己替吳承恩安走後門排了浙江長興縣丞一職後,就再未相見了。

皇帝又是怎麼知道自己校勘了一本叫西遊記的小說呢?還巴巴叫人來要?

想不通,想不通啊。

李春芳搖了搖頭,隨着馬車的顛簸,一同搖頭晃腦。

……

“噫!好了!我中了!我中了!”

說罷,這名看榜的舉子……哦不,已經是貢生了,樂極生悲,直直往後一倒。

榜下捉婿的家丁可不管人暈不暈,直接一擁而上。

有的扯胳膊,有的扯腿,就要往自家府上擡。

引得人羣一陣騷亂。

“中中中,狗才中!氣煞我也!”

這顯然是沒中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言不發,徑直離去的;也有依靠在牆邊,捶胸頓足的;乃至癡癡囈語的。

可謂會試放榜的人生百態。

李坤頂着個黑眼圈,看着這羣放縱失態之輩,不由搖了搖頭。

他昨夜太過緊張,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以致於今日睡過了頭,這時候纔來看榜。

李坤悶頭直接擠進看榜的人羣,走到榜單近前。

艱難從某人腋下將頭伸了出來,眼睛死死釘在四張榜單上。

前一百……

嗯?

他看到一個認識但不熟悉的名字。

李三才,會試第三十六名。

李坤嘆了一口氣,不愧是天之驕子。

官宦世家、交遊廣闊、師出名門、英姿秀出、拉幫結派,樣樣好處都佔完了。

如今連更是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

二十三歲……庶吉士也是板上釘釘的了。

即便李坤自詡老實人,都忍不住有一瞬間的失衡。

他甩了甩腦袋,順便將身前這人有些惡臭的腋下擠開,繼續往下看去。

李杜,會試第一百零七名。

李坤更不平衡了。

這種考着玩的人也中了,當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但他跟李杜關係近一些,腹誹一句就略過去了,換了一張榜單,繼續往後看。

萬敬,會試第一百九十四名。

這不是工部萬侍郎的孫子嗎?李坤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上次誰還在說,萬敬不小心說了皇帝壞話,肯定要落榜。

現在看來,皇帝的心胸可比坊間傳聞寬多了,李坤在心裡默默稱讚了一聲皇帝。

心裡胡思想亂,緩解榜單看到一半都還沒找到自己名字的壓力。

李坤又看向第三張榜單,目光從上到下,仔仔細細看着……

他臉色陡然閃過一絲驚喜。

“吲咦!乖嘚呀,俺也中了!”

李坤突然直起腰桿,指着自己的名字,哈哈大笑:“中了!中了!”

也不管有沒有人認識自己,叉着腰連連喊了四五聲。

隨後攥起拳頭,往頭頂的虛空來了一下,嘴裡唸唸有詞:“算命的信球還說我必定四十老明經,哼!如今我可是三十九就中了!”

他一番發泄的功夫,立刻就有一羣員外老爺湊上前來。

“這位公子!可有婚配!?”

“貢生老爺!小女溫婉賢淑,容貌尚可……”

“本官是光祿寺……”

李坤按下對這羣人的不耐煩,拱手討饒:“諸位,好意心領,好意心領,不必了,不必了。”

開玩笑,也不看看他鬍子拉碴多大年紀了,兒子都跟他一樣高了。

說罷,他便擠開人羣,直接溜之大吉。

會試完了,還得準備殿試。

雖說不會黜落,但要重新排名次。

萬一能被皇帝點個狀元……額,有點不可能。

那能夠取個好名次也行,三十九歲,正好差一點纔到四十歲庶吉士的坎。

二甲進士,肯定比三甲進士有機會得多。

這般想着,李坤不由得輕哼起來。

終於……他距離改姓,再進一步了。

放榜這種大事,自然不止是榜下熱鬧。

什麼國子監學生聚會、商戶促銷、富豪人家高中當街撒銀、不甘失敗者尋死覓活。

李坤往回走的一路上,熱鬧連連,趣事不斷。

“前面可是貢生李老爺?”

一道呼喚在耳邊響起,這陌生的稱呼,李坤一時沒反應過來——畢竟熟人都知道他姓呂。

過了一會,他才後知後覺轉過身。

只見一名小廝打扮的人氣喘吁吁站在身後,開門見山說明來意:“李老爺,我家老爺弇州公,準備三月初十,舉辦文會,特意讓我來請您。”

說罷,遞出一份請柬。

李坤下意識接過,皺眉道:“不是說願者可往嗎?怎麼開始發上請柬了?”

王世貞辦文會他知道,年前就開始造勢了。

不過沒定時候,也沒說有門檻。

要是請柬這種搞團團夥夥的形式,他就要猶豫去不去了。

那小廝見狀,伸手將李坤拉到一邊,將聲音壓到最低:“李老爺見諒,起初沒定下來,如今才定下場次。”

“不拘名額旁聽的,那是在外場。”

“如今發放請柬的,都是在內場,有坐席的,不過數十人,個個都是大人物咧。”

“譬如徐階徐公、李贄李公、錢德洪錢公、王畿王公、薛應旗薛公、孔家的幾位……”

“可見對李老爺您的重視!”

李坤面露狐疑。

不是,他自己是什麼阿貓阿狗還是心裡有數的。

別說跟這些人物並列,他就是給這些人做個弟子人家都未必收啊!

他皺眉問道:“你恐怕是請錯人了,我區區無名之輩,受不得王公如此禮遇。”

小廝連忙解釋道:“您當得,您當得,年輕俊彥也請了不少,無錫府顧老爺、通州府李老爺、國子監餘老爺,都去了咧。”

說完這句,他再度壓低聲音:“而且,老爺說,務必將您請去,是上面有大老爺親自請的您。”

李坤愕然:“大老爺?有多大?”

小廝略微比劃了一下:“老爺說,三座殿閣那麼大。”

……

“三月初十?”

錢德洪臥病在牀,虛弱地捏着一張請柬問道。

王畿撫着鬍鬚,頷首道:“臨近清明,陰雨綿綿,欽天監說初十約莫就停了。”

他不鹹不淡挖苦一句:“王世貞也是考慮師弟這種老骨頭。”

錢德洪冷笑一聲:“師弟說笑了,爲兄的骨頭雖然老,但好在夠硬,說不得還要替師弟送終。”

嘴硬一句,又忍不住咳嗽起來。

王畿上前替錢德洪撫背,放軟了話語:“那師弟可得多活好些年纔夠了。”

說罷,他將請柬扔到錢德洪牀上:“也不知道王世貞那小兒哪來的底氣,敢參進辯經的事情裡,真以爲他那文壇盟主,靠的是經學造詣奪來的?”

“要不是徐階來請,我還真不想賣他面子。”

錢德洪拿起請柬,一邊打開瀏覽,一般揣測:“恐怕是眼饞李贄如今的聲勢了。”

“不過徐階親自來請,未免有些奇怪。”

李、薛二人辯經,互有勝負,聲勢卻同樣地如日中天。

用徐階的話來總結就是:

李贄身兼心、理、佛、老,而後獨闢蹊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可謂稱賢爲師,開宗立派。

唯獨缺乏打磨,錯漏百出,故老夫子敬而遠之。

薛應旗陽明真傳,理學正宗,學貫兩道源流正朔,可謂積累雄厚,堂皇正大。

惜哉百足之蟲,行將就木,故嫩學生棄如敝履。

老夫子權勢大,根底厚。

嫩學生表達欲強,能造勢。

前次顧憲成說了些李贄莫須有的壞話,當天晚上院子裡就被人扔了雞蛋,還有人揚言要打顧憲成。

嚇得顧憲成不敢再寫小作文。

如此聲勢,王世貞那廝鑽營名望起家的,恐怕最是眼饞。

想橫摻一腳,反而符合其人的作風。

王畿似乎也認可了這個說法,沒再糾結:“徐階來請我們倒是不奇怪,畢竟兩人專爲皇帝寫青詞,報團取暖才合理。”

“倒不如想想屆時如何應付李贄。”

說到李贄。

錢德洪又忍不住咳嗽起來。

半晌後才感慨了一句:“這廝,着實不好對付。”

“於淺,靠着普世道德蠱惑人心,尤其公平進步二字一出,太多士人受其蠱惑。”

“於深,又能跟薛應旗那孩子辯得你來我往,其對於本體的見解,越辯越深,連我都心驚膽戰。”

王畿面色不改:“到時候我出面罷,正要趁着這個機會,廣播王學,將先生擡進太廟。”

錢德洪聽了這話,哪怕與王畿理念不合,也不由沉默了下去,並未出言反駁。

他二人作爲王陽明親傳弟子,乃是教授師,號稱三師七證。

要是自己先生真的進了孔廟,得享聖位,那二人就是顏回第二了。

賢人啊。

錢德洪突兀地提醒一句:“就怕皇帝從中作梗,我聽聞,皇帝或許也會去……”

王畿不置可否:“經學造詣不夠,那種場合,沒有外人說話的份。”

“儒門辯經,還輪不到世俗強權插手。”

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7章 孝事兩宮第7章 孝事兩宮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247章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75.第173章 忙裡偷閒,日暖風恬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205.第200章 交口稱讚,犯上作亂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74.第172章 絲絲入扣,光前啓後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
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7章 孝事兩宮第7章 孝事兩宮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247章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75.第173章 忙裡偷閒,日暖風恬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205.第200章 交口稱讚,犯上作亂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74.第172章 絲絲入扣,光前啓後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