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

萬曆皇帝朱翊鈞,盤踞御座八年之久,在士林坊間是個什麼形象?

有人說,天下兵馬大元帥威柄在御,形容若神。

有人說,朱翊鈞極憎愛之私,立摧辱之威。

有人說,長惟居士慨然有聖人之宏偉,綜羅百代,規摹萬世,誠有非前代帝王所能及者。

有人說,皇帝凜凜於秋肅之威,眷眷於春溫之澤,天心不測,爲權術之大君。

盲人摸象往往都是片面的,從不同渠道得來的信息,抑或者不同的立場,得出的結論自然截然不同。

但與此同時,在這片面之中,又總會有某些不約而同的共識。

就像大象的體溫、膚質。

就像皇帝的“威”。

無論褒貶,從來不會有人否認萬曆皇帝的淵嶽之威。

隆慶六年六月至萬曆八年六月,八年時間不長不短。

司禮監大太監馮保卒亡於大內,陰謀詭譎;

科道賈待問、胡涍以讖緯赴召玉樓,累及三族;

懷寧候孫世宗因病暴死,褫爵移嫡;

東安、武岡堂堂王爵,慘遭誅戮;

五軍都督府劉世延遭一劍梟首、兵部侍郎羅鳳翔庾死獄中、懷柔伯施光祖杖殺於縣衙、南京刑部尚書翁大立小小舛誤,死生難測。

太監、勳貴、科道、堂官、宗室……

皇帝登極以來,一掃穆宗六年的平和,可謂草薙禽獮,殺人如麻,直追世宗皇帝。

此時此刻,剛剛考上庶吉士,前途一片光明的張輔之,被這樣一位皇帝,當面問了一句,要造反麼?

那輕飄飄的聲音,彷彿自天穹垂落,一經落入耳中,便要令人魂飛魄散。

造反?

是說誰?

張輔之下意識擡起頭,迎上皇帝的目光。

恍惚中,只見皇帝的雙眸之內,倒映出一片森羅地獄。

屍山血海鋪陳帝路,累累白骨鑄造龍椅,太倉張家的冤魂正在皇帝的冕服中淒厲哀嚎,不得掙脫。

殺意!毫不掩飾的殺意!

張輔之被呼嘯的殺意刺激得陡然之間清醒了過來。

說的是自己!

會死!

答錯自己一定會死!

怎麼回話!如何反應!快想!快想!

顫抖,張輔之渾身都在顫抖,該懵然喊冤?還是矢口否認?或者跪地求饒?

皇帝怎麼知道遠在浙江的事?爲什麼是浙江而不是山東、南直隸?是確認還是試探?

快想!快想!

腦中千迴百轉,現實中幾乎電光火石。

終於,張輔之猛然吸了一口氣,顫抖得越發劇烈,劇烈到白沫從口中滲出。

皇帝冷冷的注視轉爲驚訝。

張輔之身子陡然一滯,竟直接雙眼翻白,跌倒在地。

赫然是暈了過去!

……

萬歲山上靜謐涼爽,景色宜人,陣風襲來之時,伴隨淡淡花香。

風光和煦,一時無聲。

朱翊鈞看着張輔之一系列行雲流水的動作,目瞪口呆。

他旋即失笑,朝不遠處招手,示意隨行太監過來處置。

隨行的太監們連忙上前。

無奈好一頓手忙腳亂的拍額頭、掐人中,也不見當事人醒轉。

魏朝遲疑片刻:“陛下,要不要請太醫。”

朱翊鈞搖了搖頭。

“無妨,張卿慢慢想,想好了再醒。”

扔下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後,朱翊鈞負着雙手,緩步走到涼亭之內。

涼亭中的徐階見皇帝走來,幾乎跳起來給皇帝讓座:“陛下,此事跟臣絕無任何瓜葛!”

天見可憐,這些年他比在世宗御前還要戰戰兢兢!

什麼湖州府民亂,跟他半個子的關係都沒有!

出門前果然算準了,清晨被請來爬山這等事,必然是不祥之兆。

朱翊鈞聞言,瞥了徐階一眼。

許是登山太過疲累的緣故,徐閣老的臉色,如同走馬燈映照一般,陰晴不定。

朱翊鈞心中好笑,面上還是溫和不減:“徐少師免急,朕只是讓徐卿來旁觀,爲朕參謀參謀。”

他擺了擺手,示意老徐頭落座。

徐階聞言,仍舊將信將疑,着實不懂這等事有什麼好參謀的,都組織民亂了,不砍了作甚?

他可沒見狗皇帝什麼時候手軟過。

朱翊鈞呵呵一笑,在石凳上坐了下來:“湖州民亂徐少師瞭解幾分?”

話音剛落,涼亭外的張輔之耳朵就微不可察地動了動。

徐階小心翼翼跟着皇帝落座,思索片刻後,才謹慎答道:“陛下,老臣居家養老,兩耳不聞窗外事,湖州民亂遠在千里之外,所知不過皮毛。”

“聽聞,去年清丈伊始,湖州府便接到了董範兩家許多侵佔田畝、隱匿丁口的案子。”

“衙門雖然處置了幾件是非分明的案子,但積壓的案情仍舊越來越多,可謂爭先投牒,填塞途巷。”

“董範兩家見此情形,又深明朝廷清丈決心,不敢忤逆,便以‘馮諼燒券’故智,挨個找到家中田契的原賣家,允許賣家用當年售價一半的價格贖回田地。”

“退田本是好事,然而此舉非但沒有平息民憤,反倒將原本觀望的百姓捲了進來。”

“據說,彼時謠言四起,只要登門去鬧,便能拿上一筆‘息事寧人’的錢財,一時蜂擁而至,集者數千,叫門喝罵。”

“隨後便越鬧越大,事情便失了控。”

“這些都是臣自坊間道聽途說的,未必做得準。”

徐階娓娓道來的模樣,顯然不像兩耳不聞窗外事。

尤其只轉述些許坊間傳聞,尺度拿捏着實到位。

朱翊鈞笑了笑,反問道:“那徐少師彼時乍聽此事,以爲是意外,還是有人算計?”

徐階聞言,不由得看了一眼還在涼亭外不省人事的張輔之。

公佈完答案再來考校?

徐階摸不準皇帝路數,只得模棱兩可道:“董家佔地兩萬畝,典當行一百六十處,奴僕千人,大船三百艘,範家雖比上不足,亦不遠矣。”

“如此資財,必然少不了欺行霸市之舉,百姓爭相訴案,實在情理之中。”

“不過,此後的謠言來得未免過於奇怪,馮諼燒券向來都是收買民心的好手段,着實不該愈演愈烈纔對。”

“臣彼時聽聞此事,也一時分不清楚。”

“不曾想,竟真有人在背後煽風點火!”

徐階擡起手,顫顫巍巍指向張輔之,一個勁搖頭晃腦:“幸有陛下明察秋毫,洞若觀火,否則,若是讓此賊入了中樞,說不得便是嚴嵩、秦檜再世!”

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不是馬屁,是徐階由衷的讚歎。

浙江遠在千里之外,別說有什麼陰謀詭計了,就算是有人舉兵造反,朝廷都得等奏疏往來好幾次,才能知道舉的是誰旗幟。

在浙江巡撫汪道昆不作爲的情況下,皇帝能直接喊出太倉張氏的名字,誰聽了能不悚然?

朱翊鈞當然知道徐階在想什麼,他一副盡在掌握的表情,從容解釋道:“不是朕洞若觀火,是北鎮撫司忠心任事。”

話音剛落,不止徐階露出錯愕的神情,連涼亭外的張輔之,都忍不住輕輕呻吟了一聲。

北鎮撫司?皇帝派錦衣衛去了浙江?

算上來回的時間,皇帝究竟提前多久就窺見局勢走向!?

朱翊鈞見徐階一副高山仰止的模樣,臉上的笑容越發神秘。

實際上,這次還真就是機緣巧合。

早在提拔範應期總督倉場的時候,朱翊鈞就因爲範家家風問題猶豫過(186章)。

因此,爲了避免“家族搞兼併,不慎鬧出羣體性事件,最後父子齊齊被逼自殺”的慘事,朱翊鈞早早就命錦衣衛帶着範應期的家書,趕赴湖州,盯着範家人還田,整頓家風。

還田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是故,此次民亂,正正好好便撞上在湖州公幹的北鎮撫司!

若非如此,朱翊鈞又不是神仙,哪能直接找到太倉張家的頭上。

“照北鎮撫司傳回的密奏所說,湖州之亂,一開始確實是兩家不義,百姓自發。”

“但兩家開始歸田之後,事情便不對了。”

朱翊鈞音色清朗,有意讓亭外昏迷的張輔之也聽見:“一家關切此事的報社,毫無徵兆地出現在了湖州府境內。”

徐階一怔:“報社?”

朱翊鈞朝隨行的中書舍人點了點頭。

後者不知從哪裡找來的報紙,懷抱了好大一摞走上前來,放在了涼亭的石桌之上。

朱翊鈞拿過擺在最上頭的報紙,遞給徐階。

徐階恭謹地接過報紙。

他本沒將什麼報紙放在心上,只以爲無非是揭帖的另類,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這家報紙的第一份報紙,便是董範兩家魚肉鄉里,橫行霸道的行跡,無形中給兩家帶來了不少麻煩。

這倒還好。

刊載的都是兩家奴僕本身幹過的惡事,一些強買強賣,高利貸抵押田產的勾當,些許文字修飾也不算杜撰。

等到董範兩家服軟,燒燬欠條、歸還田畝之後,董家還親自登門報社,希望此舉能夠得到幾句美言,挽回一點聲望。

結果不曾想,第二日,報社便刊載了董家明面歸田,暗地裡蓄謀報復,登門威脅的報紙。

董家被氣得七竅生煙。

範家老實巴交,見狀只好忍氣吞聲,加大力度歸還田畝,想着破財消災。

但此舉也沒消停幾日。

報社莫名其妙地開始編排範家,說範家不義之財百萬,做賊心虛,只要去鬧,就能拿到好大一筆錢財。

幾份煽風點火的報紙一下去,局勢立刻就不一樣。

百餘人鳴鑼開道,舉白色大旗圍了兩家宅子,拆了董家的房屋,砍了範家祖墳的樹,還殺豬宰羊在兩家中開席,甚至騷擾內眷。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府縣寄希望於“公正審案,百姓自然散去”的打算,徹底落了空。

於是,縣衙領着捕快,圍堵了鬧事的百姓,逮拿了帶頭的亂民,轉頭又勸兩家再拿出些錢財安撫百姓,各退一步,息事寧人。

衙門出面說和,自然是好事,一手蘿蔔一手大棒,鬧事的百姓眼見便要散去。

結果報社再度出面作妖。

翌日再度登報搬弄是非,說衙門官吏爲了示好董份的學生申時行、範家三房的範應期等大員,便向着兩家拉偏架,抓捕無辜百姓,助紂爲虐,屈打成招。

若是百姓輕易領了好處散去,只怕被人各個擊破,事後清算。

與此同時,又聯合學生名儒,給巡撫衙門寫信,顛倒是非的同時,還給巡撫汪道昆施壓,聲稱莫要“罔顧民意,有損清名”。

徐階戰戰兢兢地將幾份報紙看完,額頭已然是密密一層冷汗。

好手筆!好算計!

這就是報紙?竟有如此威能。

人手一份,可比偷摸貼在街巷的揭帖之流,強出不知凡幾!

他當年若是有這東西……

想到這裡,徐階連忙掐斷思緒。

他擡頭看向皇帝:“這家報社,便是太倉張家操辦的?”

話音落地的同時,只聽嚶嚀一聲。

亭外暈倒的張輔之,終於悠悠醒轉。

朱翊鈞循聲看去,口中不忘迴應徐階:“張家在南方開辦了十餘家報社,湖州的報社便是其中之一。”

“許是朕登極以來,對士人過於優容,從未行族滅之舉,以至於彼輩竟敢煽惑百姓,鼓動民亂。”

朱翊鈞看向醒轉的張輔之,失望不已:“張子贊,你家要撥得頭籌了。”

張輔之身子一振,連忙拜倒在地。

他似乎只聽到最後兩句,一副茫然的模樣:“湖州報社?煽惑百姓?竟是這般誤會!”

“陛下明鑑!湖州報社絕非我家開辦,定是有人盜用我家名聲,行不法之事!”

說罷,連連叩首,悽聲高呼。

朱翊鈞見狀,愈發好笑。

他也不理會張輔之,只轉聲與徐階解釋道:“太倉張氏雖不業報,但在暗地裡,卻時常爲各家報社慷慨解囊、建言獻策。”

“把持這些士林口舌之後,對內,可編排故事,傳播名望;對外,則是顛倒是非,攜勢壓人。”

“一旦哪篇報紙出了問題,就像眼前這般,立刻劃清界限,高呼張家從不經營報社。”

別耍小聰明,別在暗中賦能,別以爲找不到你。

張輔之人中被掐得通紅。

叩首時又磕破了額頭。

再加上此刻漲紅的臉色與脖頸,整個人果真如燒紅了一般:“陛下冤枉!”

“此中必有隱情,伏乞陛下容臣返鄉,查明原委!”

說罷,再度叩首。

這番說辭,已經是張輔之深思熟悉的結果。

若是十死無生,那他現在就應該在北鎮撫司的大獄之中。

皇帝特意將他詔至御前,總不能是爲了將他推下萬歲山,親自出一口惡氣。

或許是皇帝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只是對着將南方几個報社的子弟一一使詐。

或許是皇帝根本不想撕破臉,故意言辭聳人,只爲讓自己俯首聽命。

或許是……

有太多或許,但一定有一線生機!

砰、砰、砰。

叩首之聲不絕於耳。

滴滴血色飛濺,玷污了皇帝的靴面。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就着徐階的下襬,將靴子上的血跡拭去。

“張卿,不要誤會。”

“朕這次真的會殺人,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士人,包括你太倉張家一千三百六十二口人。”

朱翊鈞擺了擺手,朝左右示意。

太監立刻將張輔之扶起,魏朝不知從何處端來紙筆。

張輔之茫然起身,神魂顛倒,只有皇帝的冷冽聲音附之如疽,鑽入腦髓:“朕現在只給你一個機會。”

“寫,寫出這次抗拒清丈的串聯,寫出一個名字,抵你張家一條命。”

張輔之霍然擡頭,瞳孔驟縮!

他本就漲紅的臉色幾乎成了豬肝色,脖頸上青筋暴起。

怎麼會如此!

怎麼能如此!

哪裡是昏君,這分明是暴君!一頭直追朱元璋的暴君!

張輔之看着皇帝的臉龐,只覺無邊的血氣撲面而來!

他死死咬着牙關,不受控制地戰慄不止,不知咬到了哪裡,口中愈發腥甜,絲絲血跡從嘴角滲出。

張輔之擡起手,艱難地接過紙筆。

朱翊鈞見張輔之一副被驚嚇過度的模樣,不由搖了搖頭。

年輕就是養氣功夫不行,還是沒有死全家而不亂的從容啊。

朱翊鈞叫上徐階,從涼亭另一邊走了下去,漸行漸遠:“朕去散會步,你慢慢寫。”

“國朝優待學子,你是庶吉士,朕第一個叫的你,你今晨若是寫不出來,朕就去找雒獻書、趙南鬥。”

張輔之雙手一滯,紙筆驟然跌落在地。

他無暇理會蹲地撿拾的太監,臉色越發難看。

雒獻書是雒於仁的兒子,趙南鬥是趙南星的弟弟,都在國子監中求學的舉子。

皇帝是真的什麼都知道!

……

朱翊鈞當然知道,不然李春芳的孫女不是白娶了?

至於理由,當然是隨口一說,優待庶吉士也優待不到反賊頭上。

實際上是朱翊鈞一想到張輔之侄子這一輩,輕易就坐到了民間皇帝的地位,心中不快而已。

邀名養望好啊,動輒指定狀元,罷免宰輔。

邀名養望好啊,組織暴亂衝擊衙署,縱火燒城不過等閒。

邀名養望好啊,登高一呼,萬人結社,文鋒所指,朝野震驚。

既然這麼喜歡邀名,告密的惡名也未嘗不可。

朱翊鈞正想着事情,身後突然傳來徐階的聲音。

“陛下,臣身子骨大不如前了,再舟車勞頓折騰一遭,恐怕再經受不住了。”

徐階一臉委屈模樣,巴巴看來。

朱翊鈞愣了愣才反應過徐階所指何事,心中暗讚的同時,面上怫然不悅:“就你聰明。”

徐階無奈,自己不明說,一個勁讓人猜,猜快了又不高興。

怎麼跟世宗一個德行!

他正待開口,卻聽身後傳來腳步。

兩人齊齊回過頭。

只見一名太監快步走到近前,朝皇帝行禮:“萬歲爺,元輔在山腳下求見。”

朱翊鈞一怔。

不是說好了明日奏對,難不成自己交辦的四件事全議妥了?

他與徐階對視一眼,轉頭看向太監:“先生廷議結束了?”

那太監連忙答道:“回萬歲爺的話,元輔今晨未去廷議,聽聞陛下在萬歲山散心,便趕來求見。”

朱翊鈞不由翻了個白眼。

事情還沒辦完就趕着往前湊,張先生勤快一天就變懶了,不像話。

再瞧瞧自己,對外說那是散心,實際上哪一件不是正事了?

朱翊鈞搖了搖頭:“請先生上來罷。”

人都到山腳下了,也不能不見。

徐階見狀,也乾脆掐住了方纔的話頭,默默跟在皇帝身後。

兩人一前一後,漫步在萬歲山中。

片刻之後。

才見得魏朝領着張居正出現在視線範圍之內。

徐階分明看到皇帝方纔還有些埋怨的神情,立刻陽光明媚,擠出一張笑臉就迎了上去:“先生!”

張居正心中欣喜,卻不失矜持剋制:“陛下。”

他行至近前,一板一眼地躬身下拜。

朱翊鈞連忙伸出雙手,將張居正扶起。

君臣行完禮後,張居正與徐階對視一眼,前者拱手,後者輕輕點了點頭。

朱翊鈞拉住張居正的手,笑意不減:“本以爲只有朕想先生想得緊,沒想到先生也是郎情妾意,一聽朕得了閒,便迫不及待求見了。”

張居正卻後退一步,掙脫了皇帝的手。

他從袖中取出手詔,躬身再拜:“臣議畢了手詔四事,便奉口諭前來交旨。”

朱翊鈞聞言一怔。

張居正昨日議了荷花案,今晨也就充其量將攤丁入畝的事與戶部部議了一番,如何來的四事都議妥了?

不等皇帝發問,張居正再度開口:“陛下口諭,手詔四事,妥與不妥,奏對時與陛下好生分說。”

“臣以爲,整肅朝官妥,攤丁入畝妥,其餘二事,分明是一事,無須廷議,臣便可以告訴陛下,此事萬分不妥!”

徐階湊上前來,看清了手詔所謂的其餘二事。

其三,徽州內鬥。

其四,南方報紙。

朱翊鈞聞言,面上頗有些不悅:“分明二事,如何說是一事;分明頗有爭論,如何能不議而決?”

徽州府的民亂情況有些複雜,孫丕揚處置不能。

報紙上的輿情更讓朝臣投鼠忌器。

這哪裡是能越過不議的事情呢?

張居正不肯起身:“陛下分明以二事做筏,別有打算,恕臣不敢附從!”

“臣非但不能附從,還有泣血之言諫於陛下!”

說罷,他擡起頭,目光灼灼看向皇帝。

這下輪到朱翊鈞沉默了。

聰明人好用歸好用,就是看事情未免有些太透徹了些。

明明纔回京,分明自己也沒如何表露這層意思,卻還是教張居正一眼看了出來。

實在不好糊弄啊。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朝魏朝擺了擺手。

後者識趣領着左右默默退下,場間只剩下師生三代。

朱翊鈞一言不發,悶着頭往前走,皇帝不想談,爲人臣子也就只能默默跟在身後。

日出靈山花霧消,分明員嶠戴金鰲。

光照透過樹林陰翳灑落下來,三人沐浴着日光,在山中踱步,顯得恬淡靜謐。

不知行了多遠,也不知道過了多久。

皇帝終於停下了腳步。

“這裡是虯龍冢。”

徐階與張居正聞言,雙雙一怔,而後不約而同順着皇帝所指的方向望去。

果不其然,在一處不起眼角落,看見了一處到腳踝的土包,其上豎着一塊兩個巴掌大的墓碑,上書“虯龍冢”三字。

徐階情不自禁走上前去,蹲在墓碑前。

他伸手撫摸着墓上的刻字,語氣複雜道:“陛下不說,老臣還未反應過來,確是世廟的題字。”

徐階眼中是滿溢而出的感懷。

嘉靖年間,世宗皇帝養了一隻叫“霜眉”的捲毛獅貓。

wωw ✿тt kǎn ✿¢ ○

因爲毛髮呈微青色,雙眉潔白,長得十分討喜,明世宗幾乎隨時都帶在身邊,出行時,便以其充當前導,入眠時,則同牀共枕。

如此喜愛,死的時候自然不得了。

世宗大張旗鼓命朝臣寫祭文,彼時的徐階和張居正都寫過,還因爲不擅非人之物的祭文,被世宗皇帝數落了一番。

後來被禮侍學士袁煒,以“化獅成龍”四字,拔得頭籌,這也是“虯龍冢”的由來。

朱翊鈞緩步走到碑前,輕輕搖了搖頭:“但朕以爲,袁煒的祭文寫的不好,虯龍冢這個名字,也是名不副實。”

張居正跟在皇帝身後:“用詞過大?”

話一出口,他便隱約猜到皇帝想說什麼了。

朱翊鈞輕輕嗯了一聲:“正是,用詞過大,難稱真龍。”

“真龍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他轉頭看向張居正,認真道:“此貓蝸居紫禁城八年之久,焉稱真龍耶?”

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175.第173章 忙裡偷閒,日暖風恬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48章 赦賞天下,雲行雨洽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233章 雨湊雲集,座無虛席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
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175.第173章 忙裡偷閒,日暖風恬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48章 赦賞天下,雲行雨洽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233章 雨湊雲集,座無虛席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