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十壯士

李思業怒氣衝衝趕到縣衙,正好撞見冷千鐸找他。

“軍師,恐怕不妙!”

“怎麼?”

“我今天查看庫房和倉稟,發現了大量的銀錢及糧食,照理,蒙古人撤走並不倉促,他們不可能把這麼多東西扔了不要。”

“你的意思是?”

“我懷疑這是蒙古人的一個誘餌,誘我們下山全殲。”

李思業一驚:“你說得確實有道理,這極可能是蒙古人的誘餌,你可打聽到這支蒙古軍的情況?”

而且剛纔我也問過一些百姓,這支駐守內鄉縣的蒙古騎軍約有三千人,首領是一名非常年輕的將領叫忽必烈,和軍師年紀相仿,從此人治理內鄉的手段來看,十分了得,所以我們要早做準備。”

“我擔心將軍剛剛嚐到甜頭,不肯撤離,這樣,你去勸說將軍,我來集合隊伍。”

李思業剛剛集合好隊伍,突然聽見大地上隱隱傳來悶雷一般的聲音。

宋大有猛地跳起來喊道:“是騎兵!是蒙古騎兵!”

“來不及了,韓亮你帶本部保護將軍和婦孺先撤,其他的跟我上城阻擊敵人!”

李思業一聲令下,二百多名戰士隨他衝上城樓,衆人心裡都明白,事到如今只能決一死戰了。

遠遠的,只見一條黑線向這邊逼來,戰馬踏起的塵土遮天蔽日,氣勢十分駭人。

這也是李思業第一次看到的陣勢,他的心中如亂鼓‘砰砰!’地敲着,緊張得幾乎要跳出來。

“怎麼辦!現在撤還來得及,可是那些婦孺必然會落到蒙古人的手中,可是不撤,這兩百人必死無疑,怎麼辦?怎麼辦?”兩難的選擇讓李思業痛苦到了極點。

他不由回頭望去,目光在士兵們的臉上一一掃過,無論是冷峻的周翰海、李思齊,還是整天笑容的柴煥、秦小乙,甚至連窩囊膽小的王三成、趙狗兒,此時都變得一樣的嚴肅、一樣的平靜,沒有一個人說話,眼睛裡都流露出一絲近似悲壯的豪情。李思業突然感到了一種對死的明悟,他的心也漸漸歸於平靜。

佯裝撤離果然是忽必烈之計,他一直對黃水物資被劫耿耿於懷,便趁這次北撤之機,埋下誘餌,引山匪上鉤,欲趁他們鬆懈之時,再殺個回馬槍。

天邊的最後一絲晚霞被夜色吞沒之時,激戰終於爆發,自大的蒙古人根本不把這些山匪放在眼裡,他們只攻東門一處城門,黑暗中,蒙古騎兵鋪天蓋地的箭矢向城上射去,壓得振威軍根本擡不起頭來,不時有人中箭慘叫,李思業手執盾牌艱難地擡起頭來,這時他猛然看見一隊百人的蒙古軍擡着一根巨木向城門奔來,不由大急喊道:

“射他們!射他們!不要讓他們靠近。”

弩弓營的士兵紛紛探出城頭,在刀手巨盾的掩護下,向撞門的蒙古兵射去,由於沒有防備,在衝出幾十步後,百名擡木的蒙古兵幾乎被射殺殆盡。隨着蒙古人射來之箭慢慢稀疏,振威軍頓時壓力大減,立刻從地上爬起張弓搭弩向敵軍回射過去,前面一排的蒙古人紛紛被射下馬來,連主帥忽必烈也險些被流矢射中。忽必烈大怒,揚鞭怒喝道:“用巨盾掩護,再撞城門!”

又是一支蒙古兵衝出,在數百隻巨盾的遮護下,擡着巨木緩慢地向城門逼去。

城上的箭立即轉向全部向這些撞門軍射去,箭矢射在牛皮盾上紛紛掉落在地。

“軍師!箭射不進去!怎麼辦?”

“等他們靠近,用石塊砸!”

當撞門軍剛剛靠近城門,上面突然滾下數十塊巨石,將前面的幾十名蒙古軍頓時砸成肉醬,巨木也被砸成了兩截,其餘士兵紛紛撤了下來。

“將軍,我們沒有帶攻城器械才導致攻城失利,我看上面敵軍不多,別的城門一定空虛,我們不如繞別的城門吧!”

一名蒙古軍千夫長見撞門失利,忍不住向忽必烈建議道,可是他話音剛落,臉上便被火辣辣地狠狠抽了一鞭。

“我們蒙古鐵騎有過功城失利的嗎?我就是要從東門進去!來人,把火炮推來!”

忽必烈見自己確實有些輕敵,導致損傷了幾百人,惱羞成怒之下他立刻命令將火炮推上來轟城。

城上,冷千鐸剛剛趕來:“將軍已經撤出西門了,軍師也趕快撤吧!”

他話音剛落,‘轟!轟!’幾聲巨響傳來,低矮的城牆立刻被轟塌半邊,弩兵營的二十幾名士兵頓時被埋進了倒塌的城牆之中。

“狗孃養的!”周翰海見手下死傷慘重,眼睛瞪得通紅高聲怒罵起來,他拉開巨弓向火炮一箭射去,可惜距離太遠,箭半途落下。

‘轟!轟!’有是兩炮轟來,將城門炸開一個大洞。

“快撤!快撤!”

李思業拼命地嘶聲叫喊,眼看城牆搖搖欲墜即將坍塌,再不走己軍就要全軍覆沒,就在他們剛剛撤下城牆,轟地一聲巨響,城牆轟然坍塌,堅持了半個時辰的內鄉守衛戰終告結束。

就在這時,一名騎兵飛奔而來,手舉一支金色令箭對忽必烈高聲喊道:“王爺有令,命將軍火速回鄧州。”

待灰塵散盡後,忽必烈冷冷地對身邊的另一名千夫長下了最後一道命令:

“我等你一個時辰,你率本部殺進城去!若留一雞一犬,你提頭來見!”

“是!”

那千夫長大聲呼叫着,率領大隊騎兵殺進縣城,城內的大火立刻沖天而起,百姓們四處逃竄,哀哭聲、求饒聲喊成一片,內鄉縣城頓時變成了人間地獄。

李思業帶着三十名親兵跑在最後,眼看就要到西門了,突然後面傳來一聲呼救聲:“軍師救救我們!”

他回頭一看,只見十幾騎蒙古騎兵正追趕着數百名逃亡的百姓,呼救聲就從人羣中傳來。

“軍師,好象是將軍的親兵!”

李思業定睛一看,果然夾雜有幾十名江家偉的親兵,只見他們中間還擡着一人。

“什麼!難道將軍還未撤退?快!準備射擊。”他眼看蒙古騎兵就要追上,立刻下令阻擊騎兵。

三十人紛紛拉弓上弦,放箭向背後的追兵射去,前面的幾騎立刻中箭倒下,後面騎兵見勢不妙,勒馬逃去。

被擡的人果然是江家偉,他胸口上中了一箭,已經呼吸微弱、面若金紙一般。

“軍師,我們本來已竟撤離,突然發現少將軍不在,老將軍急得快發瘋,便親自跑回來尋找,結果少將軍沒救出,還中了一箭。”

這時,江家偉微微睜開眼睛,見是李思業,猛地一把抓住他哀求道:

“軍師,求你救救我兒!他受傷了就在縣衙,軍師,救救我兒吧!”

李思業本不願再管,可是當他看見江家偉垂死哀求的眼神,突然想到了自己也曾是被他所救,不是他自己早死在蒙古人的手上,自己曾答應過要報答他,可現在他已經再向自己索要報答了,想到這裡,李思業猛地一咬牙喊道:“弟兄們!隨我來!

他丟下江家偉,率領衆人回頭向縣衙方向跑去。

街上到處是奔跑的百姓和蒙古人的騎兵,喊聲、哭聲響徹天空,隨處可見百姓的屍體,血匯在一起,流成了無數腥紅的池塘。李思業瞪着通紅的眼睛率領衆人拼命地跑着,一路上他們已經殺掉了幾騎落單的蒙古人,很快,三十一人終於趕到了縣衙,撞開大門衝了進去。

“在這裡!”

李思業等人很快在一間亮燈的廂房裡找到了江玉郎,只見他臉色蒼白地半躺在地上,身上中了一刀,旁邊還有兩個女子,正伏牀邊低聲抽泣。

李思業見此景頓時明白了江玉郎一定是爲救這兩個女子而返,他上前一步便將江玉郎扶了起來。

“帶他走!”

李思齊與柴煥上前架起他便走,江玉郎卻站着不動眼看着那兩個女子。

“殺了她們!”

李思業一聲令下,李思齊反手一刀,就將其中一女子砍死,另一女子嚇得大叫一聲,竟暈死過去,李思齊又在她身上補一刀,這才冷冷地說道:“軍師說得對!留下必被辱,不如殺之。”

江玉郎大怒,掙扎之下傷口迸裂竟暈了過去,這時遠處已隱隱傳來馬蹄聲,李思業一揮手,大喊一聲:

“快走!”

衆人剛跑到門口,就見蒙古人大隊騎兵已經朝這邊衝來,宋涌泉猛的回頭對李思業說道:“軍師,你帶人從後門走,我們帶弟兄們去引開敵軍。”

“胡說!我怎能將你留下,要死大家就一起戰死!”

這時,王三成和趙狗兒互使了個眼色,一齊上前用刀柄猛的將李思業擊昏,王三成急對蕭進忠說道:“蕭大哥,你們速帶軍師走!”

宋涌泉見衆人遲疑不動,急得大聲喊道:“快走!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蕭進忠見事急,只得流淚說道:“弟兄們,我若不死,一定殺盡蒙古人替你們報仇!”

說完扛起李思業,大吼一聲:“走!”

宋涌泉目送衆人消失不見,一拉弓弦對手下的九名弟兄說道:“今天就讓蒙古人看看我大宋男兒的血性!”

十人紛紛拉弓上箭,等待着最後的一擊。

所來的蒙古騎兵正是忽必烈和他的三百親衛,他在城外聽說發現有三十幾人又返回向縣衙方向跑去,心中也佩服這些人的膽量,便率親兵趕來,他要親自殺盡這些膽大包天的山匪。就在離大門還有五十步之際,突然數支冷箭射來,忽必烈身邊的蒙古士兵皆慘叫着翻身落馬,其中兩支冷箭是向他射來,他一閃身躲過一箭,另一箭卻射中他的坐騎的左眼,那馬長嘶一聲,將他掀翻在地,忽必烈一天之內連遭兩次暗算,心中惱怒異常。

“全部活捉!我倒要看看是些什麼人?”

“殺!!”三百騎蒙古鐵騎狂風般向縣衙大門衝去,氣勢如山崩地裂一般。

宋涌泉站起身來,挺直了腰板,血紅的眼睛裡充滿了堅毅的神色,他扔掉弓箭慢慢地拔出腰刀,回頭向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們看去:只見戰火燻黑了他們的臉、刀箭刺穿了他們的肩,他們的衣裳雖然破爛、他們的武器雖然簡陋,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流露出同樣的堅毅,這一刻他們不再是一羣卑微的小兵,他們是一羣真正勇士、他們是一羣頂天立地的大宋男兒。

“弟兄們!殺蒙古靼子啊!”

宋涌泉大吼一聲向蒙古軍殺去。

“殺蒙古靼子啊!”

王三成、趙狗兒、丁勝利、李歡兒....紛紛躍起起拔刀迎着蒙古鐵騎冰冷的戰刀衝去……。

這一刻,陰雲密佈的天空突然飄起了毛毛細雨,雨水沖淡了壯士的鮮血,天地也爲之哀泣。多少年後,北唐開國皇帝李思業故地重遊,在內鄉縣衙處親手撰寫了祭文《宋十壯士》,並刻碑永記:

“哀哉!以卑賤之軀獨抗數十倍之暴蒙,無一回顧、無一乞降,以悲壯之血書寫丹青,蓋千古流芳之烈士也!……。”

第20章 貨殖之利(上)第33 章 金都之旅(六)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35章 金都之旅(九)第24章 織布工場(中)第17章 飲馬江南(四)第15章 百年大計(上)第11章 議和(二)第36章 再見宋國第10章 蒲家撤資第1章 視察新港(上)第9章 科舉考試(四)第17章 飲馬江南(四)第20章 貨殖之利(上)第33 章 金都之旅(六)第7章 錢重於山第18章 王府夜宴(一)第7章 風起雲涌(七)第18章 發行報紙(上)第1章 饑荒之禍第9章 關中毒刺(一)第33章 金都之旅(七)第35章 金國來使(上)第6章 分道揚鑣第12章 擦槍走火(一)第23章 織布工場(上)第14章 奸雄之色第13章 移民風波(上)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8章 風起雲涌(八)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1章 城破家碎第30章 琉求試航(上)第24章 渤海戰略(七)第19章 渤海戰略(二)第12章 科舉發榜(上)第15章 殺雞儆猴(上)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5章 組建內務府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8章 科舉考試(三)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18章 王府夜宴(一)第9章 銅礦新脈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5章 組建內務府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4章 耶律到來第28章 金都之旅(一)第10章 議和(一)第4章 吞噬金國(四)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23章 王府夜宴(六)序言第18章 飲馬江南(五)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12章 宋國密使第10章 蒲家撤資第27章 渤海戰略(十)第3章 巨賈賞識第10章 威逼利誘第10章 議和(一)第33章 皇宮國宴(上)第21章 王府夜宴(四)第31章 北方來使第10章 蒲家撤資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7章 圍魏救趙第16章 百年大計(下)第35章 形勢急轉第12章 宋國密使第31章 琉求試航(下)第23章 織布工場(上)第9章 風起雲涌(九)第13章 再見舊人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4章 風起雲涌(四)第8章 風起雲涌(八)第6章 德州易手第30章 大宋廟堂(三)第13章 仙師捉鬼第26章 四寶買米(上)第8章 貨幣政策第6章 分道揚鑣第33章 剿滅海匪(下)第25章 渤海戰略(八)第36章 金國來使(下)第30章 琉求試航(上)第28章 金都之旅(一)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25章 織布工場(下)第18章 飲馬江南(五)第22章 渤海戰略(五)第2章 奴隸生涯第6章 重獲自由第10章 血戰密州(中)第34章 皇宮國宴(下)
第20章 貨殖之利(上)第33 章 金都之旅(六)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35章 金都之旅(九)第24章 織布工場(中)第17章 飲馬江南(四)第15章 百年大計(上)第11章 議和(二)第36章 再見宋國第10章 蒲家撤資第1章 視察新港(上)第9章 科舉考試(四)第17章 飲馬江南(四)第20章 貨殖之利(上)第33 章 金都之旅(六)第7章 錢重於山第18章 王府夜宴(一)第7章 風起雲涌(七)第18章 發行報紙(上)第1章 饑荒之禍第9章 關中毒刺(一)第33章 金都之旅(七)第35章 金國來使(上)第6章 分道揚鑣第12章 擦槍走火(一)第23章 織布工場(上)第14章 奸雄之色第13章 移民風波(上)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8章 風起雲涌(八)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1章 城破家碎第30章 琉求試航(上)第24章 渤海戰略(七)第19章 渤海戰略(二)第12章 科舉發榜(上)第15章 殺雞儆猴(上)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5章 組建內務府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8章 科舉考試(三)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18章 王府夜宴(一)第9章 銅礦新脈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5章 組建內務府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4章 耶律到來第28章 金都之旅(一)第10章 議和(一)第4章 吞噬金國(四)第13章 擦槍走火(二)第23章 王府夜宴(六)序言第18章 飲馬江南(五)第5章 徐州會戰(五)第12章 宋國密使第10章 蒲家撤資第27章 渤海戰略(十)第3章 巨賈賞識第10章 威逼利誘第10章 議和(一)第33章 皇宮國宴(上)第21章 王府夜宴(四)第31章 北方來使第10章 蒲家撤資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7章 圍魏救趙第16章 百年大計(下)第35章 形勢急轉第12章 宋國密使第31章 琉求試航(下)第23章 織布工場(上)第9章 風起雲涌(九)第13章 再見舊人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4章 風起雲涌(四)第8章 風起雲涌(八)第6章 德州易手第30章 大宋廟堂(三)第13章 仙師捉鬼第26章 四寶買米(上)第8章 貨幣政策第6章 分道揚鑣第33章 剿滅海匪(下)第25章 渤海戰略(八)第36章 金國來使(下)第30章 琉求試航(上)第28章 金都之旅(一)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25章 織布工場(下)第18章 飲馬江南(五)第22章 渤海戰略(五)第2章 奴隸生涯第6章 重獲自由第10章 血戰密州(中)第34章 皇宮國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