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談弓箭、鐵甲

"

好久沒發單章了,諸君可能有些不太習慣啊。

今天簡單談談弓箭、鎧甲之類的事情。

以前書裡面就多次提起過,唐代軍士沒有專職的弓手,所有人都要射箭,都配備步弓。

步兵出征時的標配裝備中,有關弓箭的部分,史料中寫得很清楚:一個弓袋,裝弓梢、弓弦;一個箭囊,放三十支箭;配三副弓弦。

按照箭矢作用不同,分破甲箭、長垛箭等。

唐軍極其重視弓箭的使用,其步兵戰術,在玄宗講武的記錄中有明確記載。

兩軍對壘,步兵手持長槍或步槊,相對而進。

在一百步、七十步、五十步、三十步距離上,所有人將長槍放在腳邊,聽角聲,持弓齊射。

射完之後,將步弓放在戎服上(戎服是專門設計的,可以放很多東西,具體可以參照壁畫),拿起長槍,繼續前進。

注意:沒有專業的弓手。

弓手既是長槍兵,又是刀盾兵,又是手持長柄鈍器的武夫。

一個士兵,要精通多種兵器,這是極大區別於其他朝代的,很少見。

我認爲可能是府兵遺風,到了募兵制時代後,因爲慣性遺留了下來,導致步兵培養成本居高不下。我們可以看到,北宋時便慢慢取消全能兵了,花隊變成了純隊,很顯然是成本原因。

這裡額外提一下府兵和明代衛所兵的區別。

老實說,不是一回事。

首先,府兵的田地很多,自己種不完,靠部曲幫忙耕作,史料上描述便是“完全脫產”或“甚少參加農業勞動”的徵召兵。

府兵的收入完全依賴農田產出,這是一種南北朝莊園制的殘留,可以視作微型莊園。

府兵自己出錢打製裝備,平時在家訓練個人武藝,比如騎術、箭術、槍術、刀術等等。每年有幾次集中訓練,這時主要練的是隊列、軍陣、旗鼓等大兵團戰術。

府兵有很多特權,比如免稅等等。

如果名下土地足夠,國家對外戰爭少的話,生活是極其富足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隨着王朝人口增多,土地兼併,府兵名下的土地會越來越少。比如隋文帝晚年就發現,關中有些地方的府兵居然一丁只有十幾畝地,這隻夠養活自己一家子,根本沒有餘力支持訓練,於是開始向關東移民,騰出土地。

但不管怎樣,土地兼併是大趨勢,唐高宗時期,府兵的土地就大爲減少,完全達不到一丁140畝的標準,戰鬥力開始下降。再加上頻繁遠征,府兵開始加速破產,大量逃亡。

到了玄宗朝,府兵已經名存實亡,朝廷開始轉向募兵,天寶十節度也出現了。

而明代的衛所兵,我查閱了資料,全國平均下來,一個衛所兵才擁有25-30畝地,而且這地還不是自己的,是國家的。

也就是說,不是私有制。

可以想見,這種制度發展個幾十年,衛所兵會逐漸變成軍官的奴僕、佃戶。…

二三十畝地的產出,被軍官剋扣之後,餬口都有些困難,更別說參與高強度的訓練了。衛所兵什麼質量,歷史告訴了我們,連少數倭寇都能幹挺他們。

所以,很多讀者把府兵和衛所兵等同,這是不準確的。

再回來談弓箭的問題。

有人說“臨陣三矢”,一個兵一次只能發三次箭。

但古書上說的臨陣三矢是什麼情況?它是指步兵面對騎兵正面衝陣,只來得及發三支箭,而不是說你只有力氣射三支箭。

事實上,即便是步弓,拉到最滿,唐代武夫們在一場戰鬥中,力氣大的可以射十幾、二十支,力氣小的在十支左右,但也差得不遠。

如果射一會休息一會,那還能射得更多。

如果是力道較軟、弓臂較短、射程近的騎弓,一個箭壺三十支箭射光都不是問題。更何況,弓拉不拉滿,所花費的力氣是完全不一樣的。戰鬥之中,大部分時候根本不會拉滿弓射擊。

軍制規定每個人帶三十支箭,可不是無的放矢。

知道唐代的武舉考試嗎?

前文提到的長垛箭,是射城牆垛口的。

武舉考試要求,考生在城下,射垛口的靶子,坐射30箭。

或許你會說這是武舉考試,要求高。但都是職業武夫,我不如你這個參加武舉考試的猛人,但比你差一些,射二十來箭,不成問題——箭囊裡可是規定帶30支箭。

弓是唐代步兵的寶貝,無論戰兵、輔兵,全員都有步弓,都要會射箭。

如果敵人穿鐵甲而來,弓更是射殺他們的最好利器,鐵甲有防護力,但並不絕對。

前文提到的破甲箭,就是對付鐵甲的。

《新唐書》中有一段記載:

(薛仁貴)將行,宴內殿,帝(高宗)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

仁貴一發洞貫,帝大驚,更取堅甲賜之。

這什麼意思?

李治說古代有人能一箭射穿七層札甲,你來試試射五層甲。

薛仁貴上去,一箭洞穿。

弓箭的威力,與弓的磅數、距離等因素都有直接關係。

薛仁貴離多遠射的,史書無載,但步弓近距離的威力,確實不是鐵甲可以抵擋的。

另外,古代軍士射箭,在不同的場合,會選用不同類型的箭矢。

射鐵甲,就用破甲箭,這也是開元軍禮中規定的,中唐以後更是明確要帶破甲箭。

如果破甲箭近距離都穿不了鐵甲,那麼唐軍步兵大陣接戰前三十步的齊射完全可以取消了,因爲步兵前幾排一定身着鐵甲,還射什麼射?

在近距離步弓搭配破甲箭射擊下,一般士兵身上的鐵甲還真就是紙糊的。除非你有李治特地賜給薛仁貴的“堅甲”。

最後附上逼乎某段。

美國國家地理用日本弓和英國長弓做過測試。

參加測試的兩種弓都採用23公斤標準。在古代屬於中等實戰弓。

日本弓的箭比較長;英國長弓的箭比較短。

兩種弓的發射初速均爲34米/秒。

測試結果:

對人體組織。(無甲)

日本弓射入深度爲30公分;英國長弓射入25公分。

採用長箭的日本弓動能更強勁。

對歐式鎖子甲。(鎖甲)

日本弓未能射入;英國弓射入。

因爲英國弓的箭頭針對鎖子甲做了專門設計,特別的細長尖銳。

對盔甲用鋼板。(板甲)

兩種弓都成功射穿。

結論是:日本弓和英國弓都可以射穿盔甲。

這個我沒看過,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第1296章 默契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1246章 鈍刀子割肉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二章 馴化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1103章 考覈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十七章 破騎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二十三章 遮虜平(爲盟主王華督加更)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八章 雲中第1248章 分裂第1102章 待賓館第1083章 一言堂第十六章 風聲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1132章 大棋局第二十四章 築城將軍第三章 數學與船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1071章 滾第三十七章 出版第十六章 東面第七十六章 佈告中外之七第1009章 新潭第1097章 求封第1039章 入徐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二十六章 財稅改革之二第1190章 戰術第1336章 駐馬相看遼水傍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1039章 入徐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1024章 造勢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八章 提前行動第六十五章 一幫叛逆!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十三章 南京第1027章 心思第五十七章 要跑第三十二章 河陽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1069章 特別軍事行動第二章 行人與宮殿第二十二章 處境第961章 做大事的人第二章 池淺王八多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1257章 一夫之威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二十五章 一停二看三通過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1027章 心思第1133章 山城第十七章 潼關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六十五章 焦慮感第三十四章 穩健第1282章 他改變了天下第957章 潼關驛第三十九章 玩真的第1030章 決心已下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章 馴化第四章 仙術第1255章 送上門的功勞
第1296章 默契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1246章 鈍刀子割肉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二章 馴化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1103章 考覈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十七章 破騎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二十三章 遮虜平(爲盟主王華督加更)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八章 雲中第1248章 分裂第1102章 待賓館第1083章 一言堂第十六章 風聲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1132章 大棋局第二十四章 築城將軍第三章 數學與船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1071章 滾第三十七章 出版第十六章 東面第七十六章 佈告中外之七第1009章 新潭第1097章 求封第1039章 入徐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二十六章 財稅改革之二第1190章 戰術第1336章 駐馬相看遼水傍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1039章 入徐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1024章 造勢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八章 提前行動第六十五章 一幫叛逆!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十三章 南京第1027章 心思第五十七章 要跑第三十二章 河陽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1069章 特別軍事行動第二章 行人與宮殿第二十二章 處境第961章 做大事的人第二章 池淺王八多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1257章 一夫之威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二十五章 一停二看三通過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1027章 心思第1133章 山城第十七章 潼關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六十五章 焦慮感第三十四章 穩健第1282章 他改變了天下第957章 潼關驛第三十九章 玩真的第1030章 決心已下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章 馴化第四章 仙術第1255章 送上門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