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

“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被僧人刺殺,國中大亂。大將論恐熱崛起,自稱宰相,率軍二十萬擊不尊號令的鄯州德論(相當於節度使)尚婢婢部四萬衆,全軍覆沒。次年再攻,又敗,其勢日衰。”前往寧州的馬車上,定難軍隨軍要籍趙光逢正在給邵樹德講解河隴往事。

“趙隨使,朗達瑪遇刺後,吐蕃是否與國朝一樣藩鎮林立?”邵樹德問道。

“正是。”趙光逢答道:“吐蕃本部爲‘茹—東岱’制,以部族爲基,設置千戶,曰‘東岱’,族長爲千戶長;十千戶爲一翼,曰‘茹’,置翼長。吐蕃本部共五翼,即五萬戶,以軍治民,軍政一體。各翼翼長,與節帥無異,視贊普爲共主,然自主極強。”

“那德論是什麼?”邵樹德又問道。

“天寶末年,中原多事,河西、隴右、安西精兵東調平叛,留守者甚少,且多爲老弱,遂被吐蕃一一侵佔。”趙光逢答道:“吐蕃既佔漢地,自然不能再以‘茹—東岱’制統治,遂加以改變。如在河西諸州,設德論會議,長官曰‘德論’。德論可看做本朝的道,德論下有軍鎮,掌兵,軍鎮下有州,長官曰‘節兒’,相當於刺史。州下設萬戶、千戶、將,皆軍政一體。”

邵樹德稍稍有些明白了。

以河東道爲例,“德論”相當於掌管全河東的大軍頭。“軍鎮”就相當於河東道的大同、河東、河中、昭義等藩鎮,各管一個或數個不等的州。州下面還有萬戶、千戶、將三級小軍頭,全部是軍政一體的制度,管軍又管民,男丁農忙時生產,農閒時訓練,打仗時上陣。

吐蕃人挺懂因地制宜的嘛,將自己那套奴隸制的軍民一體雜糅進了國朝的道、州、縣、鄉、裡體制,與現在的國朝體制尤其相像。道、藩鎮、州、縣、鄉、裡,一一對應上了,幾乎還是大唐這套。

“論恐熱與尚婢婢攻殺數年,愈發不支。兼且其人殘暴,大掠鄯、廓、瓜、肅等州,所過捕戮,殺人盈野,內外皆怨,部屬多叛,故於大中三年(849年)歸降我朝,揚言請唐兵五十萬助其平亂,並冊其爲贊普。歸朝後,請爲河渭節度使,帝不許。於是又趨落門川,收集殘部,將欲寇邊,會逢連日陰雨,糧餉無繼,恐熱部衆皆散去,只剩三百人,於是還奔廓州。”趙光逢道。

“恐熱歸朝後,朝廷得知吐蕃虛實,於是進兵河隴舊地。鳳翔軍收復清水、秦州;涇原軍收復原州諸縣及石門關、驛藏關、木峽關、制勝關、六盤關、石峽關六地,俘獲人畜數萬;朔方軍收復安樂州,詔爲威州;邠寧軍收復蕭關。彼時夏綏軍、振武軍亦派兵助戰,京西北八鎮及長安神策軍幾乎都參與了,此謂大中年間所復之三州七關。”

“後來爲什麼不繼續進兵?”

“吐蕃誘党項作亂,朝廷不得不征討。”趙光逢答道。

“討完之後呢?”

“耗費巨大,財用不足,故詔令各地‘息民解甲’,‘量力收復’。有內附吐蕃部落則收取,無則修築城寨,派兵戍守,保境安民。緣邊藩帥還是有一番作爲的,後來又陸續收復成、維、扶三州,但無朝廷錢糧器械支援,也只能就此止步。”

邵樹德長嘆一聲。彼時歸義軍驅逐吐蕃鎮將,佔據瓜、沙二州,遣使繞路天德軍奉表歸朝,緣邊諸鎮又收復六州七關,如此大好局面,竟然因爲連年征討党項,耗費巨大,“頗厭用兵”,就此收手了。

其實他也知道,那會宣宗皇帝剛剛登基,需要耀眼的功績穩固帝位。歸義軍歸朝、收復六州七關,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繼續收復陷蕃失地,萬一失敗了呢?明顯不值得繼續冒險。

而且征討党項也確實花了太多錢,動員了京西北八鎮及河東諸路兵馬,朝廷財用估計是有些不足了。

“論恐熱結局如何?”

“前後與尚婢婢攻殺二十四年。鹹通七年,尚婢婢部將拓跋懷光斬其於廓州,獻首級於朝。”趙光逢說道。

聽完後,邵樹德只覺胸中一陣發悶,於是直接下了馬車,騎上戰馬,這才感覺舒服了些。

河隴地區的吐蕃,還是有點實力的。四十年前還能出動二十萬大軍,但那應是最後的餘暉了。三十年前還能動員十萬以內規模的軍隊,但現在麼,河隴之地的吐蕃自相殘殺多年,本部國內又經歷了農奴起義,連論恐熱這種大將都難以歸國,勢力是越來越弱了。

邵樹德懷疑他們現在還能不能出動三萬規模的大軍。他記得歷史上十多年後,朔方節度使韓遜率軍西出,吐蕃就派了七千騎,這會撐死了能出動一兩萬人,甚至還不到。畢竟兩萬人,至少要有兩個萬戶,以如今他們這個一盤散沙的模樣,很難聯合起來。

剛纔他也問了趙光逢會州吐蕃是什麼情形,得知是一個萬戶領,他很是吃驚。再一問,原來萬戶手下並不一定有一萬兵,三五千人都有可能,這才稍稍放下了心。

國朝對吐蕃的情報工作,做得太差了啊!論恐熱若不投降,居然都不知道人家內部亂成了那個樣子,一點都不關心鄰居嘛!

不過河隴地區的人口是真的多。天寶年間有二十餘萬戶,百餘萬人,此多爲漢人,在安史之亂前是大唐有名的富庶地區。安史之亂後,河隴地區失陷,戶口統計自然無從談起。但亦可從一些側面瞭解,比如吐蕃治下的敦煌,與玄宗朝時人口相比,居然暴增七成。當時吐蕃非常穩定地統治着這一地區,沒有戰亂導致的人口遷移,這樣的人口變化有些匪夷所思,只能說是大量吐蕃人及其附屬部落過來了。

或許這僅僅是孤例,畢竟人口從百餘萬增長到接近二百萬太誇張了。但邵樹德懷疑,即便經歷了四十年的戰亂,那邊可能仍有百萬人,因爲不斷有回鶻、党項人遷移過去,補充人口。

就是不知道,這其中有多少蕃人,又有多少漢人了。

“趙隨使,河隴諸州,除歸義軍外,可還有漢家兒郎?”邵樹德兜馬迴轉,向趙光逢問道。

“稟大帥。”趙光逢下了馬車,答道:“長慶二年(822年),劉元鼎入吐蕃會盟,逾成紀、武川,抵河廣武樑,故時城廓未墮,蘭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現。”

“蘭州何年失陷?”

“廣德元年(763年)。”

“廣德元年到長慶二年,六十年過去了,當地百姓還記得大唐?”

“劉元鼎至蘭州,當地耆老千餘人拜且泣曰:‘頃從軍沒於此,今子孫未忍忘唐服’。”說到這裡,趙光逢也有些感傷。

“如今又六十年過去了……”邵樹德喃喃道。

“大中五年(851年),張義潮歸國,瓜、沙諸州,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前些年,張淮深上表,言其在諸州收攏蕃人,訓以華風,軌俗一變。”說到這裡,趙光逢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說道:“若去得早,或還來得及。天寶遺民百多萬,定然有心向大唐者。”

“先收復會州。”邵樹德一甩馬鞭,說道:“百餘萬漢民陷蕃,朝廷不管,某要管。淪陷吐蕃六十年,大唐使者一去,百姓仍然夾道歡迎,朝廷何忍棄之不顧!”

“大帥若收復河隴諸州,必令天下側目。”趙光逢肅容道:“關東諸州,藩鎮相攻,你殺我,我殺你,有何意義?若收復故土,復我華夏舊俗,天下英雄聞之,定恥爲之效力,紛紛來投大帥矣。”

邵樹德突然想起了被自己雪藏到現在的楊悅。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投自己,不就是因爲一個攻取河西的承諾麼?

莫讓英雄等白了頭,回去後,當與楊老將軍好好聊聊了。

光啓二年正月二十,邵樹德帶着大軍抵達定平縣。隨後繼續向北,經寧州理所定安縣(今寧縣)折向西北,二十五日抵達慶州理所順化縣(今慶陽北)。

義從軍主力已經向北經鹽州前往靈州,只留了橫山都、忠勇都三千人在此。經略軍屯於慶州西南二十里,鐵林軍還在慶州東南,邵樹德帶着鐵騎軍在慶州城外紮營。

下一步,就是西進原州了,但在此之前,他還需等待程宗楚的回信。

第五十一章 算計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四十一章 來了!第十五章 天降第八十章 分裂第四十一章 邀請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1265章 韓氏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一章 世界名畫隨便侃侃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十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四)第二章 調查(二)第三十章 路子第三十一章 虛虛實實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第七十章 新篇章南詔農業地理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九章 司農寺第1098章 收穫與東巡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一百零一章 離開第1137章 于越第1066章 前程第996章 掃潢第四十二章 追亡逐北(一)第1006章 調動第1013章 “屯田”第二十三章 善後(二)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六十九章 熟人第四十一章 休閒(三)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六十章 史館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970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六十八章 道路與冊封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二章 包圍網第二十一章 戰略轉變第964章 廢物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1182章 青州港(一)東漢騎兵第1119章 反覆第四十三章 李朱第1267章 甜頭第三十章 會州(四)第942章 高唐與德勝渡第三十章 祭天大會(二)第二十章 “核心科技成果”第十七章 神速第二十章 摘桃子第二章 馴化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四十一章 來了!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984章 東行第1319章 南方部署第1330章 西樓第八十三章 名器第十六章 樂園發個單章,隨便聊聊。第1163章 本錢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三十二章 正月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三十二章 最後時刻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章 下謀上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十二章 破襲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六章 感受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七十九章 乘船北上
第五十一章 算計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四十一章 來了!第十五章 天降第八十章 分裂第四十一章 邀請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1265章 韓氏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一章 世界名畫隨便侃侃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十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四)第二章 調查(二)第三十章 路子第三十一章 虛虛實實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第七十章 新篇章南詔農業地理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九章 司農寺第1098章 收穫與東巡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一百零一章 離開第1137章 于越第1066章 前程第996章 掃潢第四十二章 追亡逐北(一)第1006章 調動第1013章 “屯田”第二十三章 善後(二)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六十九章 熟人第四十一章 休閒(三)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六十章 史館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970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六十八章 道路與冊封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二章 包圍網第二十一章 戰略轉變第964章 廢物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1182章 青州港(一)東漢騎兵第1119章 反覆第四十三章 李朱第1267章 甜頭第三十章 會州(四)第942章 高唐與德勝渡第三十章 祭天大會(二)第二十章 “核心科技成果”第十七章 神速第二十章 摘桃子第二章 馴化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四十一章 來了!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984章 東行第1319章 南方部署第1330章 西樓第八十三章 名器第十六章 樂園發個單章,隨便聊聊。第1163章 本錢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三十二章 正月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三十二章 最後時刻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章 下謀上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十二章 破襲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六章 感受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七十九章 乘船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