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

八月也是雲南收穫的季節。

過了中秋節後,很多地方陸陸續續開始割麥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習練許久的刀槍,下到田地中,與家人、部曲們一起收割。

老實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在當募兵的時候,孔二壓根不會下地,也看不起這種事。但爲了自家利益的時候,他就願意幹了,而且乾得很賣力。

原來,武夫也是可以幹農活的啊!

雲南的種植技術並不太過落後——當然,這是分地方的。

在南詔的兩京區域,或許是出於古滇王國的遺澤,或許是與中原的廣泛交流,他們興建的農田水利設施十分完善,農具的生產、應用也十分廣泛,總體產量並不低。

不過這些區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裡,如推行郡縣化、大量移民、清理戶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騰州、曲州五地。

在種植品種方面,雲南以稻、麥、雜糧的輪作爲主。

就這一點來說,甚至比中原還先進。

在北方區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種。進入唐代以後,小麥的種植比重日漸上升,中晚唐以來,甚至急劇增加——平心而論,種植小麥確實比種植粟米划算,產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小麥種植,儘可能取代粟米。

南詔似乎直接跳過了種粟的階段,稻麥輪作得風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區域外,大部分農田在秋收完畢後,種下去的都是冬小麥。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這個剛剛被改爲通海州(下轄建水、通海、江川、溫富、八平五縣)的地方,來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種麥子,但在司農寺官員的指導下,經過兩三年的適應,直接稻麥輪作。地力不夠的時候,再種雜糧緩一緩,如此循環,漸漸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畝產接近兩斛,比麥子一斛出頭的產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興,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雜歌小調。

隔着一條田埂的小路上,十幾輛馬車艱難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來,卻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來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幾百戶總是有的。

擅長的東西很多。

有鐵匠,專門打製農具,解決了通海州農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雲南豐富的畜羣資源,製作衣服乃至各類皮革製品。

有木匠,可以打製各類工具、傢俱,甚至修建房屋。

有裁縫,尤善製作吉貝(棉布)服飾,畢竟拔汗那就多這類東西。

還有銅匠,專門製作銅器,而銅的來源則是昆州。

最近一段時間,昆州附近陸續發現幾個銅礦,最大一處位於新設的隴堤縣(今石林)。

不過,今年通海州也發現了銅礦,位於通海縣東北方(今華寧縣境內),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確定礦山範圍,準備開採冶煉。

其實,雲南多礦,又何止這幾處?早在四年前,王師攻佔雲南之時,聖人就派人四處探勘,廣尋礦產了。

幾年下來,成果還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邊的山裡(今雙柏縣境內),有人找到了銅,試開一爐,煎煉成汁之時,上浮者爲紅銅,下沉者爲銀。雲南道、姚州二級官府欣喜若狂,飛報聖人。

大理府那邊也發現了銅礦,主要位於洱海那邊的山裡。

劍川都督府境內,當地有土人冶煉“紫銅”,朝廷聞之,遣人查驗,果然有礦。

……

雲南幾乎全境有銅,每個州都有,區別就是大小罷了。

而隨着這些銅礦的發現(往往伴生金銀鉛錫等金屬),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棄這個地方了。

接下來,雲南面臨的將是蜂擁而至官人、商徒、軍士、百姓,這個天南之地將迎來大洗牌,產生不可逆轉的永久性變化。

金銀銅,朝廷都快想瘋了!

銅礦資源的豐富,極大提升了銅匠的地位,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隸身份,成爲百姓,可謂人生的一次飛躍。

馬車之上,阿力也轉頭看向田裡的孔二。

兩人目光對視之後,他又很快移走,作爲剛剛被赦免奴隸身份的匠人,他的內心還很自卑,下意識不敢擡頭挺胸做人。

不過這片土地是真好啊。

拔汗那幾乎看不到的水稻,在這邊遍地都是,產量還賊高,養活了太多人口。

更絕的是,雲南百姓開發出了很多在他看來根本不適合種地的丘陵農田,並不辭辛勞,提水灌溉,收穫糧食。

若拔汗那百姓有這種勁頭、這種技術,怕是一百多萬人都養得。

馬車搖搖晃晃,慢慢前行。

穿過了丘陵,入目所見到處都是鮮紅的水果、金黃的稻田。

下到了河谷,村落中的裊裊炊煙讓人心神迷醉,這是生活的味道。

靠近了城池,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充耳不絕,更有那大車小車,滿載糧食、果蔬,送入城內,給貴人們享用。

這個地方,雖然暫時還沒拔汗那繁榮,但看這突飛猛進的勢頭,早晚的事罷了!

******

馬車進城之後,停在了一處氣派的府邸面前。

守門軍士仔細檢查了一番,揮了揮手,讓他們進去,最終停在了一處球場上。

這是燕王府,掌握通海州最高權力的男人所住的地方。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處住所。在西南邊的山裡,還有一處別院。

這兩處都是朝廷派人設計,徵發百姓、俘虜修建而成,足見燕王在朝中的能量。

“東西帶過來了?”王府長史任圜匆匆趕來,問道。

“拿來了。”工頭立刻掀開蓋在車廂上的篷布,恭敬說道:“首批香皂,全在此間了。”

任圜緩步過去,拿起一塊,輕輕嗅了嗅,道:“和拔汗那帶回來的那批不一樣啊。”

工頭曹三郎躬身說道:“長史勿怪,通海州找不到那些香葉、精油,只能代之以本地花木。另者,這批香皂所用之油是豬膏,並非齊墩果所榨之油。”

“原來如此。”任圜點了點頭,隨後又將曹三郎扶起,道:“無需如此。既已製成,你便是官人了。”

“謝長史,謝殿下厚恩。”曹三郎喜極而泣,激動不已。

阿力聽得半懂不懂,但他知道,貴人們一定給下了了不得的賞賜,所以工頭才這般激動。

唉!其實製成香皂的主要功勞在他,但他是拔汗那人,註定沒這個機會了。能被赦免奴隸身份,再得一些賞賜,已經了不得了——其實這樣也好。

“先別急着激動。”任圜大笑道:“賞賜可不止這麼點。”

“請長史吩咐。”曹三郎低下頭,恭敬說道。

“通海州已有經學堂一間,殿下欲效仿中原,建工學、醫學。你若有暇,可去授課,無需講如何制香皂。唔,你原本是採藥配藥的吧,這兩間學堂都可以授課,殿下定有厚賞。”任圜說道。

其實,諸科雜學唐代就有。

縣一級,有經學。

州一級,則有經學、算學、醫學。

大夏新朝雅政,縣一級有經學、數學、醫學、農學。州一級,又多了個工學——其實主要教冶鐵。

在國子監一級,又多了營建等雜科。

說實話,諸科雜學在唐代就招不滿學生,考學得中的前程也一般,最多當個八九品小官,甚至一輩子當不了官。

國朝因爲聖人的重視,雜學地位大大提升,但囿於傳統的力量,仍然舉步維艱。

數學人才的主要去向是各府州的坊市,給博覽會期間集中交易的商人們盤賬。

少數數學人才兼修營建,那麼可爲營建士,雖然很賺錢,但地位不高。

工學、醫學就不說了,專業性太強,至今沒人做到大官。

諸科雜學之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少府監王雍,但也僅此一例。

不過也別說沒改變。

比起唐代,國朝綠袍小官(六至九品)中,出身雜學的人數大增,比前唐年間多了好幾倍,大部分是農學生,這是積極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雜學出身的官員,其實並沒有功名在身,基本都是實幹出身,整體水平未必多高。

有這個改變打底,下一步的改革就水到渠成了——打破習慣很重要,如果一時打不破,那就溫水煮青蛙,讓人慢慢接受事實,減少阻力。

聖人的改革,主要定在科舉上。

早在建極十三年那次科考,就已經第一次按道分取進士科名額。

同光元年,第一次參加大夏科考的雲南,給了兩個進士名額,分別被段氏、高氏子弟考中。

同光四年(919)的科考,改革繼續。

按道固定名額的學科擴大到兩個:雲南道將有兩個進士名額、一個農學名額。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的改變。

經學進士有多難考,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競爭那叫一個慘烈,千軍萬馬走獨木橋,還需要一點運氣成分。

雖說雲南華風不盛,難度沒其他道那麼高,但南詔時代高門大族就有許多子弟學習漢文經典,這幾年又多了不少,也沒那麼容易考——幾百個人先考鄉貢,考中後再去京城考進士,一路殺出來很難的。

那麼,不如試試那個農學名額?雖說是雜科,天然被經學生看不起,但考中了有極大可能做官,不比兩手空空強?

最關鍵的是,農學容易考啊。

教材只有幾本:前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後漢崔寔寫的《四民月令》、後魏賈思勰所著之《齊民要術》,以及本朝王雍的《血脈論》。

四本欽定教材,內容不算很多,考題就從裡面出。公允地說,比考進士容易多了。

而且前面三本書流傳多年,有些人可能已有涉及,學習起來相對容易。

聽聞司農卿樑之夏十餘年來一直在編纂一本農書,重點講的是不同種類肥料,如牛糞、雞糞、草木灰、骨灰的不同用途——司農寺長期實驗下來,發現不同種類的肥料效果確實不同。

書中可能還有粟麥、果樹的最佳種植方法,新品種農作物黑麥、甜菜的種植也有涉及。

甚至還有農作物的不同加工方法,包羅萬象,內容很雜。

如果等這本書完稿後進獻宮中,得到聖人認可的話,很可能要被列爲教材,屆時考試的難度又要有所增加。

早考早好,這是至理。

作爲燕王的心腹,任圜是知道這個消息的。

你問他對此是什麼態度,當然叫好了!他雖是儒生出身,但真沒考上進士,心中早就一肚子火氣了,聖人提高雜學地位,他一直是贊成的,讓那幫毛錐子哭吧,哈哈。

呃,任圜可能忘自己的出身了,但他也不是純粹的毛錐子。歷史上胡柳坡之戰,他追隨李嗣昭與樑軍激戰,勇不可當。

戰後,李存勖都對他的表現大吃一驚:“儒士亦破體邪?仁者之勇,何其壯也”——文士要會上陣拼殺,此乃唐以來的“雅政”。

“長史有令,僕自當遵從。”聽到任圜要求他去講課,曹三郎又喜又憂,不過還是答應了。

“何懼耶?”看工頭那憂心的模樣,任圜笑了笑,道:“好好教,將來都會有出頭之日的。聖人能給農學名額,將來也會給醫學、工學機會。”

他這倒不是瞎說。雜科考試,一個是考的人數少,一個是水平低,這次固定農學名額,算是重大改革了。

也就是說,哪怕你水平沒達到朝廷的預期,只要成績比其他人好,這個名額就是你的,朝廷會“捏着鼻子”錄取。

農學能給名額,其他學科自然也能。

而當雜學出身的官員達到一定數量後,自然會成爲一股勢力,再想削減他們的名額,獨尊儒術(進士),就沒那麼簡單了。

或許,這纔是聖人真實的目的,爲此不惜降低錄取標準,固定名額。

很多人說他是武夫亂來,任圜對此只是笑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武夫確實是一面很好的盾牌,躲在後面,聖人可以做不少“離經叛道”的事情。

而經歷了武夫一百多年的打壓,儒生也沒那麼高的心氣了。聖人能重視科舉選官,不再讓武夫佔官的現象大量出現,提高他們的地位,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建文神武……”任圜心中暗笑:“或許儒生們都沒想到,這個‘文’的含義太廣泛了,聖心難測啊。”

第四十二章 追亡逐北(一)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977章 追襲第三十七章 大塢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七章 出征前的日子(一)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1183章 長白山第四十五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二)第四十章 驚喜第一章 世界名畫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九章 局勢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五十章 肥肉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1005章 合作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四十一章 鹹服第五十九章 縱生口第二十三章 悲報傳來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五十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城堡(給盟主星隱龍君加更)第十四章 轉移第十章 打法第946章 大失所望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風第五十二章 京中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四十四章 鐸鞘第二十三章 遮虜平(爲盟主王華督加更)第1161章 挺進雲州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二十章 硤石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九章 臘日與座駕第1052章 邯鄲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1225章 新土第957章 潼關驛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二十章 金城(三)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九章 問對忙,第二更估計晚上,順手發個單章。第1094章 大典(月票加更2)第九章 荒蕪第十三章 談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九十一章 法家拂士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十八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三)第二十四章 必經之路第一章 機會第984章 東行第五十六章 肅清第969章 朱全昱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
第四十二章 追亡逐北(一)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977章 追襲第三十七章 大塢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七章 出征前的日子(一)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1183章 長白山第四十五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二)第四十章 驚喜第一章 世界名畫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九章 局勢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五十章 肥肉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1005章 合作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四十一章 鹹服第五十九章 縱生口第二十三章 悲報傳來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五十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城堡(給盟主星隱龍君加更)第十四章 轉移第十章 打法第946章 大失所望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風第五十二章 京中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四十四章 鐸鞘第二十三章 遮虜平(爲盟主王華督加更)第1161章 挺進雲州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二十章 硤石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九章 臘日與座駕第1052章 邯鄲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1225章 新土第957章 潼關驛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二十章 金城(三)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九章 問對忙,第二更估計晚上,順手發個單章。第1094章 大典(月票加更2)第九章 荒蕪第十三章 談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九十一章 法家拂士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第十八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三)第二十四章 必經之路第一章 機會第984章 東行第五十六章 肅清第969章 朱全昱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