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袁氏兄弟一併收拾了?
蘇曜的話聽得衆人皆是心頭一凜。
賈詡立刻會意,補充說:“唐公英明。依某之見,我們還可派出一位監軍都督赴其營中監視袁紹動向,同時聯絡徐州刺史陶謙和荊州刺史劉表動員其兵馬出戰,對袁術形成合圍之勢。”
“監軍都督?這倒是個好主意、”
蘇曜聽了微微一笑。
監軍,乃是古代戰爭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初現端倪,主要肩負着監督軍隊行動、確保軍令暢通以及防範將領擁兵自重等多重使命。
在軍隊出征之際,監軍如同高懸的明鏡,時刻監察着軍隊的每一個行動環節。
小到士兵的日常操練和行軍途中的紀律執行,大到作戰時的戰術部署與戰略決策,監軍都需密切關注,若有差池還有權對其進行及時的糾正。
對於將領而言,監軍的存在宛如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來說,監軍可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經驗,爲主將提供參謀和建議,避免因將領個人的疏漏或偏見而導致戰略失誤。
而另一方面,監軍的監督也是對將領權力的制約,分其事權,無法一言專斷,不敢肆意妄爲,尤其是對於有擁兵自重嫌疑的將領來說,監軍的存在就更是礙眼。
故而,當中央威嚴不墜時,朝廷的監軍便成爲了維護軍隊穩定、保障戰事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
如大漢的都督全稱其實就是督軍御史,是監督諸軍、戰事結束後要回師罷官的流官。
只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都督也逐漸從事畢即撤的流官變成了常任官制,就此變成了軍事一把手。
而如今,袁本初既然領的是朝廷的詔令和軍隊,那再派個監軍都督過去,自然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蘇曜心中暗自思忖,目光在衆人身上緩緩掃過,試圖從他們的神色中尋找到那個最爲合適的人選。
一時間,政事堂內一片寂靜,衆人皆在等待着蘇曜的決斷。
“唐公,依臣愚見,郭嘉郭奉孝可擔此重任。”
荀彧見蘇曜久久未語,率先開口舉薦道:
“郭奉孝智謀過人,行事不拘一格卻又能切中要害,且其對人心的洞察極爲敏銳,定能在袁紹軍中周旋自如,將其一舉一動及時傳報回來。”
蘇曜微微頷首,郭嘉的才能他自然是知曉的,但且不說如今郭嘉還有審計司的任務要做,就單說這監軍任務艱鉅,他一時間就有點不太想放郭嘉過去。
這倒不是他覺得郭嘉辦不好此事,而是如今畢竟不是和平年代,他與袁紹貌合神離,稍有差池這監軍就會人頭落地,讓郭嘉冒這個險是否有必要呢?一時之間蘇曜倒還有些猶豫。
正好,這時王允也對此提出了異議:
“荀侍郎,郭奉孝雖有大才,但行事過於跳脫,監軍一職關乎戰事全局,容不得半點馬虎。若是因他的隨性而誤了大事,那可如何是好?老臣以爲,還是穩重之人更爲合適。”
朱儁也點頭附和:“王大夫所言極是,監軍既要監視袁紹,又要協調各方,還需應對戰場的突發狀況,穩重謹慎方能勝任。”
蘇曜沉思片刻,目光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語的盧植身上:“盧公,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盧植緩緩擡起頭,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深思熟慮。
他輕撫鬍鬚,沉穩開口:“唐公,依老臣之見,皇甫嵩將軍堪稱監軍的不二人選。”
“皇甫將軍歷仕兩朝,戰功赫赫,早年平定黃巾之亂,威名遠揚,在軍中素有威望,其爲人剛正不阿,忠誠不二,對朝廷的忠心日月可鑑。”
“且皇甫嵩久經沙場,深諳軍事謀略與戰場局勢,無論是行軍佈陣,還是應對突發變故,都有着豐富的經驗。”
“袁紹雖野心勃勃,但面對皇甫嵩將軍的威名,想必也不敢輕易造次。”
蘇曜微微皺眉,陷入沉思。
皇甫嵩的威名他自然知曉,此人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將,在朝野威望極高,之前說服劉虞更是又立一功,足以見其可靠。
唯一的問題就是皇甫嵩畢竟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是否還能承受監軍這份奔波勞累的差事,成爲了蘇曜心中的一大顧慮。
“唐公不必擔憂。”盧植拱手道,“皇甫義真雖年過六旬,但每日仍堅持習武,前日還與老臣比試箭術,三箭皆中靶心。讓他坐鎮後方督軍,絕無問題。”
正當蘇曜準備應允時,賈詡突然輕咳一聲:“唐公,下官倒有個兩全之策。不如以皇甫將軍爲都督,郭奉孝爲軍師祭酒,再讓關將軍爲其副手。如此既顯朝廷重視,也可統合地方聯軍,不至於各自爲戰,爲術賊所乘。”
蘇曜眼前一亮:“文和此計甚妙!就這麼辦。”
說着轉向荀彧:“即刻擬旨:車騎將軍皇甫嵩加持節都督,郭嘉爲軍師祭酒,領關羽等諸軍南下馳援,配合袁紹。”
“然後再給徐州刺史陶謙和荊州刺史劉表發信,讓他們動員兵馬,與朝廷大軍配對袁術形成合圍之勢。”
“嗯?”
一直沉默聽講的侍中董承突然發出一聲詫異的聲音:
“荊州劉表不是據報與袁術暗通款曲嗎?咱們給他下詔又有何用?”
“正因如此,才更要給他下詔。”
賈詡輕搖羽扇說:
“劉表若抗旨不遵,便是公然叛逆;若遵旨出兵,則與袁術反目成仇;若是陽奉陰違,那逃不掉一個事後問責的緣由,無論他在此次大戰中如何選擇,結果都對我們有利。”
“正是如此,不過徐州的話“
蘇曜說話間將目光轉向荀彧:
“文若,你還需再擬一道密旨給陶謙,就說朝廷知他徐州兵少將寡,許他量力而行,主要提供水師即可。“
荀彧會意,拱手應道:“臣明白。“
議事已畢,衆臣紛紛告退,蘇曜則獨自站在沙盤前,雙手抱胸,閉着眼睛,通過系統戰略地圖凝視着江淮地區的地形。
“唐公還有何吩咐?“賈詡去而復返,低聲問道。
蘇曜眼皮子都不動一下,直接問道:“文和覺得,袁紹此番能有幾分勝算?“
賈詡沉吟片刻:“若論實力,袁紹兵馬不足,又長途跋涉,勝算難有五成之數。但有皇甫將軍和關將軍等人的馳援,只要陸康能頑抗到底,大家齊心協力,勝算當在七成以上,只不過“
“不過什麼?“
“救廬江容易,想滅袁術怕是很難。”
“袁術割據九江,佔據合肥,得其地利,又有部分江東世家支持,若是全力防守,那也不是個把月就能拿下的。如此戰事遷延日久,難保不會出什麼變故。”
“不過無論如何,此戰過後,袁氏兄弟必有一傷,對我朝廷而言都是好事。“
賈詡的回答非常謹慎,蘇曜聽得微微點頭,沒有發表什麼意見,只是沉默片刻後睜開眼睛,大步流星的就往殿外走:
“走,隨我去看看那位袁家小姐。本公倒要瞧瞧,袁本初捨得下多大本錢。“
“.”
不是說三日後設宴嗎?
賈詡凝望着蘇曜的背影,一時間目光有些發愣。
直到今天,這位大將軍隨心所欲的樣子,他還是很難跟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