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兩強交鋒
開元二年,八月末,壽春城。
“他們這就降了?”
看到劉表和陶謙的上表,蘇曜是一臉的意外。
講道理,他本來只是想先敲打一下,榨點油水出來,好節省下他征討東南的消耗,結果
怎麼我還沒用力,你們這就投了?
荀彧說:“此二人本就非雄才大略之輩,守成有餘,進取不足。今大將軍威加四海,橫掃八荒,自是心生畏懼。”
賈詡說:“確實,荊州劉表、徐州陶謙雖坐擁州郡,但陶謙已老邁,且境內尚有黃巾作亂,劉表雖是壯年,但履職不久,根基不足,其地多有豪強不服,兩人自顧尚且不暇,如何敢與大將軍作對?”
蘇曜轉念一想,倒也合理。
反倒是之前自己打的很多遊戲,哪怕自己已經快要圖長,泰山壓頂了,但那彈丸勢力不破最後一城就不知道投降也是非常噁心的,生生把最後的塗色搞成了體力戰。
“既然他們如此識相,那咱們倒也不能虧待了他們。”
蘇曜轉頭看向賈詡,吩咐道:“文和,擬旨嘉獎劉表、陶謙,加他們倆平章政事,然後升其爲知州,署理本州民政,推進新政實施,軍務則由朝廷另派衛所長官接管。”
賈詡微微頷首,提筆疾書,同時說道:“大將軍,荊州、徐州如今雖說是歸降,但地方豪強盤根錯節,若是讓他們推行新政恐怕不會那麼容易。”
蘇曜冷笑一聲:“那就給他們點助力。傳我將令,升劉備爲徐州刺史,監督當地,同時再調公孫瓚領一部兵馬南下徐州,都督青徐軍事,與劉備配合,大力清剿黃巾。荊州則讓鍾繇和張飛一起,帶兩千兵進駐襄陽,收編重整當地兵馬。”
隨着蘇曜一聲令下,整個壽春城再度忙碌起來。傳令兵快馬加鞭奔赴各地,調兵遣將的文書如雪片般飛向全國各地。
“大將軍此計甚妙。”郭嘉搖着羽扇笑道:“以劉玄德之仁厚安撫徐州,以公孫伯珪之驍勇震懾宵小。如此一來,陶謙縱有異心,也翻不起什麼浪花。”
荀彧卻微微皺眉:“只是.劉玄德素有大志,若讓其坐大徐州.”
蘇曜擺擺手打斷道:“無妨。劉備雖有雄心,卻無根基。況且.”
蘇曜眼中閃過一絲玩味:“我特意讓公孫瓚與他搭檔,就是看準了這二人都不是輕易甘居人下之輩。”
劉備與公孫瓚可是老同學了。
不說兩人當年的老師在朝堂乾的好好的,這倆人就算真要作亂,地位相近的情況下誰願意給另一人當打手?
放到一起,他倆只能乖乖配合,老實爲天下大業出力。
郭嘉撫掌大笑:“大將軍真高瞻遠矚也。”
正說話間,忽有親兵來報:“啓稟大將軍,太史將軍急報!”
蘇曜展開戰報,頓時發出一聲輕笑。
郭嘉問:“可是前線大捷?孫策授首?”
蘇曜笑答:“確實是大捷,宛陵城已拿下,不過嘛孫策那小子倒是又跑了。”
“又跑了?”
衆人詫異:
“大軍合圍竟還能跑掉,子義辦事竟如此不牢嗎?”
說話間,蘇曜把戰報遞給衆人,然而不看還好,一看他們就更懵逼了
且說就在蘇曜這邊通過外交手段,威壓荊徐兩州的時候,太史慈在江東也沒有摸魚,很快就發起了凌厲的攻勢。
他確實摸不了魚,再拖得話笮融和薛禮兩人,怕就要被孫策以一挑二,全做了其刀下亡魂。 太史慈的大軍渡江後,第一件事便是迅速接管了笮融和薛禮的部隊。
兩人本來是不可能乖乖交權的,但奈何孫策太強,以一敵二仍打得兩人落花流水,只能關門避戰。
於是乎,太史慈很順利的就收編了二人,得兵數千,整合成一支近萬人的大軍,重整旗鼓,再次發起攻勢。
這一次,由於太史慈的加入,孫策在戰場上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手。
孫策本來還想如法炮製,率隊強襲,先發制人的打擊圍城大軍的士氣。
結果太史慈直接出手攔截,兩人在宛陵城前展開殊死搏鬥,竟大戰百餘合不能分出勝負。
這一幕直接把周圍廝殺的兩軍將士們看呆。
“好一個孫伯符!”太史慈收槍而立,眼中閃爍着欣賞的光芒:“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武藝,難怪能連敗笮融、薛禮!”
孫策也收起長槍,朗聲笑道:“太史將軍果然名不虛傳!若非各爲其主,真想與將軍把酒言歡!”
兩人相視一笑,竟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意。
就在此時,城樓上突然傳來周尚的喊聲:“伯符快回城!敵軍趁你出戰時已從西門偷襲!”
孫策大驚失色,急忙撥馬回援。太史慈卻出人意料地沒有追擊,反而下令鳴金收兵。
“將軍爲何不趁機拿下此子?”副將不解地問。
太史慈望着孫策遠去的背影,輕嘆一聲:“此子勇武過人,又重情重義,殺之可惜。況且.”
他壓低聲音:“況且,大將軍亦早有密令,對這孫策他另有安排。”
“另有安排?”副將詫異,“大將軍不會是想要要招降那小子吧?不能吧,那是殺父之仇啊!”
太史慈輕笑一聲,不置可否:“不試試又怎知?”
當夜,太史慈便派心腹潛入宛陵城中,給孫策送去一封密信。
“什麼?太史慈約我單獨會面?”孫策看完信後,眉頭緊鎖。
周尚急忙勸阻:“此必是誘敵之計,伯符萬不可中計!”
孫策沉思片刻,卻道:“我昨日與其交戰,觀此人絕非奸險之徒,況且他若真想取我性命,方纔大可趁我回援之時發動突襲。此番邀約,或許另有深意。”說罷,他不顧衆人勸阻,執意披掛上馬,只帶了兩名親隨,便前往約定的石亭。
太史慈單騎而立,見孫策如約而至,微微點頭:“孫公子果然膽識過人。”
孫策勒住繮繩,目光警惕:“太史將軍深夜相邀,所爲何事?”
太史慈大笑一聲,開門見山:“孫公子可知爲何能活到今日?”
孫策一愣,隨即傲然道:“自然是憑我手中這杆槍!”
太史慈搖頭:“非也。若非大將軍暗中授意,縱使有十個孫伯符這宛陵城怕也早被踏平了。”
孫策大驚:“你說什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