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回到了洛陽。
若說最近一段時間,蘇曜麾下最忙的人,那自然是非他王凌王彥雲莫屬。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最近這一個多月裡,發生了太多事。
都不提上個月蘇曜一路噠噠噠的剿滅白波,然後又掏了個回馬槍,鎮壓河東世家叛亂的戰事。
就在蘇曜收復司隸全境,保障京師周邊安全後,他便一秒也不停的就連發數道詔命,不但推行均田制,還新設統計司,改組都察院,還制定了首個考覈官員的考成法等等。
這種種改革政策接連發出,洛陽朝廷洛陽朝廷上下一片震動,原本看似平靜的朝堂,瞬間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泛起層層漣漪。
一時間反對之聲可謂是甚囂塵上,雖然這些改革大多都是在河東等三河之地試行,但蘇曜表現出的決心卻令人相當不安。
尤其是那歸來的審計司郭嘉與那戶科給事中程忠一道,一回來就開始查故大司農寺,雖未明言,但有心之人都看得出來,其頂頭上官楊彪顯然是重點糾察目標。
一時間,京師之中暗流洶涌,各方勢力蠢蠢欲動。
不過,這一切反對,最終還是漸漸消弭了下去。
因爲彼時的京師之中,有一件更爲重要的大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天下首屆科舉大會!
經過了一系列緊張的籌備,終於在女帝萬年登基三個月後的預告時間內,如期舉行。
爲了這場科舉,洛陽城早已是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身着儒服、懷揣書卷的考生,他們或是神色匆匆地奔赴考場,或是三兩成羣熱烈討論着經史子集、時務策論以及蘇曜新設的那些算學等考題。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才俊,帶着各自的抱負與夢想,齊聚京城,都渴望能在這場考試中嶄露頭角,開啓自己的仕途之路,同時也爲這古老的王朝注入新的活力。
“沒想到啊,沒想到!”
“不看家世,而是看才學,通過考試拼分數來決定能不能當官,這種事情真的不是我在做夢嗎?”
一個面容清瘦的男子眼中閃着激動光芒,拽着身邊同伴的胳膊說道。
說話的這個男子名叫周宇,他已年過三十,在洛陽的太學中渡過了十餘年的時光。
老實說,他都已經不記得自己是怎麼熬過這麼長時間的日子了。
周宇乃是寒門出身,家中世代務農,能進入太學,全靠着自己從小展露的聰慧和對學問的執着熱愛,打動了一位路過的太學博士,被舉薦入學。
那時的他,當真是初生牛犢,朝氣蓬勃。
周宇日夜苦讀,以爲憑自己出衆的才華定能在太學中脫穎而出,謀個好前程,光宗耀祖。
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
在太學裡,他看着身邊那些世家子弟,憑藉家族權勢,輕鬆獲得珍貴的典籍、名師的指點,甚至未出太學就已在官場有了人脈鋪墊。
而自己,只能在破舊的書齋中,就着微弱的燈光,反覆研讀那幾本翻爛了的經書。
爲了節省燈油錢,他常常天未亮就起牀讀書,等夜幕降臨,實在看不清字跡了才作罷。
到了寒冬臘月,他手腳長滿凍瘡,握筆都困難的時候,也從未想過放棄。
都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起碼在學業上,周宇認爲聖人誠不我欺。
憑藉刻苦努力,他不但在諸位同學間背書背的最好,在多場太學組織的辯論中也都屢屢勝利。
無論是探討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還是剖析當下時政的利弊得失,周宇都能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都不禁爲之側目。
有一次,太學舉辦了一場關於“治國應以德爲先還是以法爲先”的辯論會。
世家子弟們大多主張以德治國,畢竟他們家族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統的道德禮教秩序。而周宇卻站出來,大膽地提出了以法爲先的觀點。他指出,當下大漢吏治腐敗、民生凋敝,正是因爲法令鬆弛,權貴們肆意妄爲卻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只有嚴明律法,才能約束各方行爲,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觀點一拋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臺下的世家子弟們紛紛露出不屑的神情,認爲他不過是一個寒門出身的愣頭青,竟敢挑戰傳統觀念。
但周宇毫不畏懼,他列舉了諸多歷史典故和當下的社會亂象,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
在激烈的辯論過程中,他言辭犀利,邏輯嚴密,逐漸讓那些原本嘲笑他的人閉上了嘴。
最終,這場辯論以周宇的勝利告終,他也因此在太學中名聲大噪。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什麼卵用。
甚至,周宇後來發現也許自己狂妄還給他帶來難以承受的副作用。
要知道,如今時代,想要出仕做官,靠的乃是察舉徵辟。
ωωω▲тt kΛn▲CΟ
而這舉薦之權,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周宇在太學辯論中的風光,反而招來了世家子弟更深的嫉恨。
他們在各種察舉推薦的場合,對周宇進行詆譭和打壓,使得周宇一次次與出仕的機會失之交臂。
周宇看着那些被舉薦爲官的世家子弟,很多都是不學無術之輩,心中滿是憤慨。
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周宇心中的不甘愈發強烈,但他又感到深深的無力。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難道真的要在這黑暗的世道中,被永遠埋沒嗎?
而就在周宇幾乎要絕望的時候,蘇曜推行科舉制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黯淡的世界。
他不敢相信,竟然真的有這樣一個機會,能讓寒門子弟憑藉自己的才學去競爭官職,打破世家的壟斷。
如今,站在太學對面新建的貢院之前,即便經歷了長達三個月備考時間,周宇都不敢相信眼前這一切會是現實。
會不會,我這次不過是個陪襯?
只是來走走過場,是朝廷安撫寒門子弟的手段?
周宇的心中不禁泛起一絲苦澀,過往被世家打壓的經歷,讓他對這突如其來的機會充滿了懷疑。
他不禁望向四周,發現那些寒門學子大多與他抱有同樣的不安。
就在這時,貢院前新壘的高臺上,司徒楊彪以及名儒蔡邕雙雙走上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