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盧植一臉茫然:
“這,敢問大將軍,這晉公之號莫非可有不妥?”
不妥,那可太不妥了呀!
這名字出來的一瞬間,蘇曜腦子裡就是那一部大大魔法晉書目錄在眼前閃過。
大晉朝,在後世那可是被司馬家搞得千夫所指,揹負着“華夏之殤”惡名的存在。
自司馬氏篡魏立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華夏沉淪,多少血淚史都與這個“晉”字相關。
聽到這個名字後,蘇曜的心裡就倆字——晦氣!真他喵的晦氣啊!
蘇曜強忍嘴角抽搐,拱手道:“陛下,臣以爲'晉'字確實不妥。“
此言一出,滿朝再次譁然。
衆人都沒想到,大將軍會當衆反駁。
盧植更是臉都黑了,這個晉國封號還是他擬定的呢,可謂着實下了一番苦心。
“大將軍,此封號,實乃我與諸公斟酌再三,認爲最能匹配大將軍之功績與出身。”
“晉陽乃幷州重鎮,不但'晉'字本義爲'進',寓意進取,且亦是銘記您從晉地崛起,一路披荊斬棘,驅逐胡虜爲大漢開拓疆土、安定四方之赫赫戰功啊。”
蘇曜心中苦笑,他自然清楚盧植等人的一番好意,可這“晉”字背後那不堪的歷史,實在讓他難以接受。
“盧公好意我心領了,對於晉陽作爲封地,其實我本身也沒什麼意見,正如盧公所說,太原之地,乃我發跡之所,意義非凡。只是這‘晉’字,在我看來,總覺有些不妥。”
盧植眉頭緊皺,臉上滿是疑惑,追問道:“大將軍,這‘晉’字究竟是何處不妥,還望您明示,也好讓我等知曉其中緣由,再做商議。”
緣由?
蘇曜欲言又止。
尋思自己總不能拿後世沒發生過的事情來說吧?
於是乎,一個個念頭在腦海中飛速閃過,他頓了頓,方纔道:
“諸位想想,‘晉’雖有進取之意,可其音同‘盡’,總給人一種氣數將盡之感,此爲其一。再者,這‘晉’字,念起來總讓我覺得缺了幾分磅礴大氣,怎麼念就怎麼不爽。”
“總之,晉之一號,許是與我八字犯衝吧。”
Wшw_Tтká n_C〇
“這”
盧植沒想到是這麼主觀好惡的說法,一時無奈。
萬年聽得也是輕撫額頭。
他這位夫君真是哪哪都好,就是這個性子有時候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一片沉默中,衛明出列,拱手說:
“聞大將軍說法,臣亦覺這‘晉’字確實有些美中不足。既然如此,那依大將軍之見,該用何字爲宜呢?”
蘇曜聞言陷入了一陣思索。
封國的名字非常重要,他決定了封地的位置,首先就必須,且只能從自己目前已經控制的這些地盤中選擇。
如此一來,其實可選項也就不多。
除了中原京畿之地外,他現在真正完成實控的領土也就無非是關中、幷州還有新得的幽冀之地。
如此一來,在排除掉晉國後,可選國號基本也就剩秦、魏、趙四國了。
在蘇曜看來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也各自有其美中不足之處。
秦王橫掃六合,一統八荒,但秦朝氣數短暫,二世而亡,且秦爲前朝總歸有些不妥。
而魏國乃是歷史路線,魏有巍峨之意,暗合當時流傳甚廣的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之說,但曹魏同樣也是個短命政權,其與司馬氏的一系列恩怨糾葛,也讓這個字蒙上了一層複雜的陰影。
至於趙國,雖然沒有大一統王朝使用,但其地理優越,幽州薊縣更是後世北京之地,可以說未來可期,但問題是現在那裡飽經戰火,甚至都不如他最早保護下來的晉陽周邊來的富庶。
蘇曜正暗自思忖,一時陷入沉默。朝堂之上,衆人見大將軍久久不語,也皆面面相覷,氣氛一時有些凝重。
這時,賈詡眼珠一轉,上前一步,恭敬說道:“陛下,諸位公卿,下官倒是有個想法。”
“且說上古之時,堯帝初封於陶,後徙於唐,故號陶唐氏。唐者,大也,有廣大、浩蕩之意。如今我大漢在大將軍的輔佐下,國力日益昌盛,諸侯紛紛臣服,恰似那浩蕩之勢,銳不可當。”
“且晉陽之地,亦曾是唐國故地,以‘唐’爲號,既能追念上古賢君之德,又能與大將軍的功績以及封地緊密相連,寓意我大漢如那初升之朝陽,光芒萬丈,可謂一舉多得,不知陛下與諸位意下如何?”
“唐嗎?”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衆人交頭接耳,對這“唐”字進行着考量。
而蘇曜更是微微一頓,沒想到賈詡竟然能翻出這麼個典故出來。
他怎麼就忘了呢,大唐不也正是自太原起家的嗎?
其大唐盛世,輝煌燦爛、包容萬象,與那充滿黑暗歷史的“晉”字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見蘇曜沒有反對,甚至有暗暗點頭之意,衛明連忙出列讚道:
“賈侍郎此意甚妙!‘唐’字大氣磅礴,寓意深遠,既彰顯了我大漢如今的氣勢,又與大將軍淵源頗深,以此作爲大將軍的封號,實乃恰如其分。”
緊接着,又一堆人紛紛響起贊同之聲,盧植雖然對自己擬定的“晉”字被否有些許失落,但此時聽聞“唐”字,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更勝一籌,遂也拱手贊同。
終於,朝堂之上意見統一,蘇曜便也順勢接受。
“陛下,既然諸位都認爲‘唐’字合適,臣也是卻之不恭,願受此封號!”
見大家終於達成共識,萬年也終於展顏一笑:
“准奏。改封大將軍爲唐公,都晉陽,置公國百官,另賜八佾之舞、朱戶納陛。待天下太平之日,再行九錫之禮。“
“至於其他有功將士,就按大將軍擬定的封賞執行便好。”
衆臣聞言皆是一滯,沒想到陛下這一高興,怎麼又加封了?
但蘇曜已經領旨謝恩,這會兒也沒人再出言掃興。
衛明和賈詡等人更是暗暗欣喜,這個折中方案顯然滿足了蘇曜的要求,又給足了他的體面,甚至其他將士的封賞也都紛紛落實。
一時間,朝堂之上恭喜、道賀還有謝恩聲起此彼伏,吵鬧爭執了許久的朝堂終於迎來了一次喜氣洋洋的氣氛。
不過嘛,這樣的氣氛卻沒有維持太久。
南方戰爭的陰雲始終縈繞在諸人的心頭。
於是乎,在散朝之後,諸位帝國中樞的核心要員便齊聚在政事堂,討論起應對南方兩袁之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