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多鐸幾萬兵,欲引黃河巧東還。
簫郎不允橫江阻,兩頭拆兌忙脫身。
話講大破潼關佔陝西的多鐸一部,幾萬兵馬凱旋東來。
爲省得腳程借力,便兵馬多乘舟順水而下。
怎奈河南地,黃河南,乃是蕭兵所在。
虎臣盤踞洛陽,見是韃兵有至,橫江攔阻。
蕭爲解局已顧全謀,遂緊身趕至,上報朝廷以拖詔令。
多鐸部,被阻兩天,瞧是南軍仍有不放,懶待久拖,不得已,棄水路而北岸集結,陸路歸返北京去矣。
徒留一營之力,合舟船僵持。
又一日,再到三月初二,聖旨下,言準北軍過境。
蕭想亦不拖沓,巴不得這幫瘟神早排東去。
遂情趕着開了口子,放了建奴舟船順水過。
此事到此業了,再不話下。
但,因得前文有述,簫郎憂懷北地之軍情。
此番洛陽數日,又見那多鐸部兵馬強盛,爲抗山東預判後事之要。
ωωω▪ttКan▪C O
初三日上,蕭緊作提前部署。
臨來,欲集結主力隊伍,盡半兵馬,于歸德府以西,拓城、寧陵兩地展開整訓演武。
此舉用意,倘非是較去細處,或恐緣由有二。
其一,鳳陽兵近萬兵馬,眼下就屯歸德外,此般演武,既要對其展示蕭軍軍威之盛,也有就地拆分整編這批兵馬之意。
至於其二嘛,便是眼下多鐸部急求東還,不排除或乃暗送山東之計。
蕭爲提前籌劃,整軍備戰,及早集結規整。
遂纔有得此一舉措是也。
於是,就後定三日,初六來,演武進行。
此番,洛陽周邊,虎臣一部,着撥一營之力,既牛魁勝那一營矣。
培忠處,則亦抽出一營,加帶周泰。
袁平軍,全員入演習。
繼祖嘛,則堪驗兩個營。
黎弘生、趙應元,皆一營兵馬出列抽查。
王傳武,因去前期戰力,諸將不曉。
遂這回事逢到此,蕭也是有意一展驗審其部根底,所以發去全員入列之令是也。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
蕭心惦在山東局上,近有動作頻頻,縱諸將不全明白其意,倒也全爲堪作積極配合。
但,怎料想!
世事難爲事事爲。
東風不與周郎便,世事如棋局局新。
戡亂大爭之勢,意外頻生不由人吶。
這不,就在初六當日上,蕭軍拓城、寧陵兩地剛算拉開架勢,預備演習大陣。
可,一紙敕諭自南來,八百里加急,疾馳奔歸德。
【皇帝敕諭靖國公,河南地兵馬總督軍蕭靖川:】
【近聞三月初上,湖北抵報急傳溯回,原湖北總鎮寧南侯左良玉,擁兵自重,舉兵叛國。】
【叛軍兵馬數十萬,順長江,現已舟船過境湖北,沿途滋擾百姓,劫掠軍民。】
【此等亂臣賊將,殊是可恨。】
【茲命爾即調河南地之軍伍精銳,速速拔營,趕赴九江一帶蕩寇平叛。】
【軍情如火,蕭郎將需以星馳赴援。】
【沿途州縣供給糧草,不得延誤。】
【一應軍機事務,許爾便宜行事,文武官員敢有抗違者,軍法不容。】 【切望蕭君謹慎用兵,十萬火急,不可懈怠分毫。】
【速辦,速辦!】
【欽此。】
【大明弘光二年三月初四日書。】
一紙敕諭下,三月初,湖北竟爆發叛亂事。
此詔令急馬奔來拓城、寧陵之地後,蕭亦甚感意外。
但,畢竟這般時,皇命難爲。
也堪計較江南之地於後形勢,不得已,蕭也只好率軍南討是矣。
遂,演武立即停止,以戰待訓。
旋即,蕭郎擁諸將歸德府內急頒軍機遣令。
爲按敕諭之情,解南京之危,當即是日整軍提調兵馬南往。
一,速着袁平一部兩千精騎,先遣排頭,急行軍,直插南去九江地。
動作要快,先步與此處預排防禦工事,以阻東犯之敵。
二,李虎臣部,着三營七千餘兵,中軍左先鋒職,以急南奔。
三,王傳武部,着一營全員三千,中軍右先鋒職,以急南奔。
四,黎弘生、趙應元,兩部萬餘兵馬,中軍副將,壓穩中陣,行軍南去。
五,許繼祖一部,三營七千,盡數拔營起,協銘祿中軍軍需後陣,南赴堪行。
六,袁平副將提拔,陳九郎、藍七各領一隊鳳陽兵千人軍馬,暫隨中軍左右示下。
除此,餘下歸德東駐紮之鳳陽舊部,需按原計,分左右兩編,交管周泰、牛魁勝統帶。
至此,爲抗東犯左良玉號稱幾十萬之大軍,蕭東拼西湊,幾近將個河南地騰空。
組織兵馬三萬之數,當日晚,星夜馳赴南奔是矣。
河南處軍機軍務,全權託給孫培忠統代。
培忠一部,亦需儘早向南,稀釋駐軍,填補各營抽調留下虛空。
唯洛陽周邊之地,牛魁勝以五千餘數守備,可暫互爲協助是也。
正可謂是,浩蕩蕩,急兵南調,欲補疏漏。
急喳喳,南京慌神,盼將飛抵。
那麼,話是說回。
左良玉,原舊明湖北名將是矣,緣何鐵了心,這會上,要掀造反之意呢?!
此事,倘要真來細究,恐話可長也
時間溯回去。
崇禎一朝,這年到十七上,國破家亡之時,實際大明王廷,還有百萬之軍,盡在南方。
他們分散諸省各地,軍事實力強勁。
後,北地國破家亡刻,蕭將攜太子南赴,應天登基,國號弘光。
實則,天下分爭之處,亦多北地李自成同清廷多爾袞兩家而已。
無論大順、清廷、亦或南明朝廷,此時,業均分身乏術,根本沒個功夫來照管西南各省。
所以,左良玉,亦就是於此般背景之下,才愈發猖獗放肆,經短息膨脹,便有了這地方軍閥,想要逐鹿中原,一展“鴻志”之心。
於是乎,經由多月累計預備,左良玉自豎大旗,打以清君側之名,公然造反!
且是,不論其人究竟是暗通清廷建奴後,才被蠱惑受許高官厚祿,才作此想。
還爲本就兩手預備,有念自立爲王,順勢而至,將計就計,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心。
反正,事已做下,便也再無回頭之箭是也。
學操已擁百萬兵,順江東去挾南明。
大爭天時尤未晚,旌帆號旗填海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