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衆人領兵到了安邑,在知道皇甫嵩率軍到來,河東衛氏、裴氏、範氏等地方豪強紛紛趕至拜見。

段煨、張遼等人來時,他們自恃身份,不肯出面,只派了幾個小輩應付一下糧草軍需。直到皇甫嵩這等有名望的宿將來了,河東的士族豪強纔派有名頭的過來商議大事,這纔是地位對等。

爲首的正是河東衛氏,名喚衛覬,以才學見稱,只是年近四十,仍舊白衣,未曾出仕。

“君侯今日領兵至安邑,將討賊寇,河東百姓無不悅之,猶解倒懸。”衛覬長身而立,作爲河東數一數二的望族,在面對成名已久的皇甫嵩,依然毫不膽怯。

“這一切都是國家心憂黎庶之故,老夫不過擔負詔命,領軍出征而已。”皇甫嵩淡然道:“白波蛾賊肆虐河東數載,朝廷屢剿未平,倒是讓諸位受苦了。”

衛覬等人無不是在鄉里建有莊園塢堡,私募部曲家兵,武器精良,彼此之間又同氣連枝,一旦有事便能聚起上萬兵馬,就連白波軍都不敢輕易招惹。

河東之地本來就因爲戰亂、天災等緣故,百姓流離失所,地方貧瘠。白波軍首領郭太在時,還知道讓手下婦孺老弱種田,不至於將劫掠的主意打到豪強的頭上,但自從郭太死後,李樂、胡纔等渠帥互相攻伐不斷、日益困窘。爲求生計,據塢堡以自守的豪強便開始遭了殃。

起初被攻破的都是一些小豪強的莊園塢堡,後來李樂見有利可圖,胃口大了,便不斷威脅到了勢力較大的豪強。尤其是家在河東聞喜的裴氏首當其衝,裴茂出使前幾次代表河東豪強上疏,懇求皇帝早日派良將平定白波,如今終於迎來了皇甫嵩。

衛覬先是問到最爲關心的一件事:“不知朝廷有意詔拜誰治民河東?”

皇甫嵩答說:“據說是北地王邑。”

衛覬這才放寬了心,回首與底下其他豪強交換了眼神,若有探詢之意:“聽說此人是昭烈侯的門生?”

昭烈是先太尉、逯鄉侯劉寬的諡號。在漢代,臣子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死後官方追諡的習慣,而劉寬是一代名臣,又是孝靈皇帝的老師之一,他死之後享盡哀榮,是孝靈皇帝時期爲數不多有官方諡號的大臣。

劉寬的門生衆多,較爲出名的也很多,除了王邑以外,壯烈殉國的原漢陽太守傅燮、現北軍步兵校尉魏桀、甚至就連奮武將軍公孫瓚都曾在他門下就學,以學生自居。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學生,爲官者遍及朝野地方,在當時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一個大儒就有這麼強的能量,像是袁氏、楊氏、桓氏這等經學傳家的豪強,屢出儒者,分佈在天下的勢力就可想而知了。

衛覬自然不是在向皇甫嵩發問,坐於下首的安邑地方豪強、曾同在劉寬門下就學的涼則,此時出聲答道:“王文都當初就學之時,在下曾與之契交,其人性情寬厚,仁愛友善。後來擔任離石長,佈施仁政,用刑務寬,廣受吏民愛戴。”

“如此說來,此人確實才幹了得,有此大賢蒞任河東,實乃本地之幸。”衛覬聽了涼則說的評語之後,頓時對關西人王邑擔任河東太守表示滿意。

皇甫嵩好歹也是做過冀州牧、親自治理過一方百姓的,此時見兩人一問一答,如何不知兩人對其餘豪強士人傳達的潛臺詞?

所謂受‘吏民愛戴’,關鍵在於吏,只要對當地豪強‘佈施仁政’、‘用刑務寬’,那麼是誰都會給他一個這樣的評價,任何一個本地豪強都不會拒絕這麼一個‘性情寬厚’的長官。

只不過——

王邑此人,皇甫嵩雖然不甚熟悉,但可以想見,要在胡漢雜居的西河郡擔任一縣之長,而且還能有不錯的風評,除了要安撫本地豪強以外,也要使羌胡順服歸心。能同時遊走在各方之間,讓各方都心服口服的人,這種手腕,可不僅僅是性情寬厚那麼簡單。

皇甫嵩忍不住看了涼則一眼,表情有些玩味,涼則曾與他同爲議郎,彼此共事過一段時間,對方是什麼性格自己是再清楚不過了。作爲王邑的師兄弟,他不可能不知道王邑的手段,這次他極力說服衛覬等豪強接受王邑,想必也有他自己的算計。

看來河東這盤亂局,不僅僅只有白波蛾賊的問題。

當然,這些都只是皇甫嵩個人在私底下的揣測,他這次來,只負責解決明面上的問題,那就是白波軍。至於王邑到任後會發生什麼事,能否處理好河東豪強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那就不是他該操心的事了。

說完新太守的事,衛覬乾咳一聲,試探性的問道:“不知君侯此來,打算如何弭平蛾賊?”

皇甫嵩眉頭一揚,避重就輕的回答道:“兵兇戰危,哪有什麼萬全之策?無非是‘見機行事’四個字而已。”

衛覬知道皇甫嵩對他們有所防備,不肯將這等軍事機密全盤託付,連忙開口解釋道:“君侯此來,是要解蛾賊之患、保我河東太平,我等皆爲漢室臣民,豈有不輸誠奉獻之理?”

皇甫嵩沒有接話,只拿眼盯着衛覬,想看看對方在玩什麼把戲。

衛覬有些尷尬,一時竟不好再往下說,這時有一人解圍說道:“君侯欲剿叛逆,我等願供給一應糧草,還望君侯莫要推辭。”

皇甫嵩定睛一看,剛纔接見衆人時都有遞過名帖與自我介紹,皇甫嵩認出此人叫做侯選,本是縣裡的一個小豪強,與同縣李堪、程銀等人彼此聯合抱團,趁着天災戰亂,各自聚集了數千家流民,在河東郡算是一股較強的勢力。

平常時候,侯選這樣的小豪強根本不夠資格與本地望族衛氏、裴氏出席這樣的場面。但如今多事之秋,他手頭有一定實力,衆人爲了一致對付白波軍,也只好讓他叨陪末座。

“這是何故?大軍出征,朝廷自有軍需調派,哪裡還要地方奉獻?”皇甫嵩搖搖頭,下意識的拒絕道。

侯選頗有膽識,在這等場面之下也能侃侃而談:“當初牛輔、董承征討白波,勞師無用,如今幸而有君侯來了,所以我等彼此私下商議過,除了支應糧草以外,打算各家選派部曲,隨君侯出征。”

皇帝爲了防止給這些豪強加重負擔,免得他們又將損失轉嫁到百姓頭上去,特意撥付了大量糧草。沒想到在河東,這些人居然上趕着要給大軍送糧送兵,這如何不讓皇甫嵩心裡起疑?

衛覬適時說道:“蛾賊聞君侯已至,都聚集一處,我等只需進襲白波谷,便可克竟全功。我等部曲都是本地人,熟悉地理敵情,君侯帶着他們,想必會事半功倍。”

這麼一說,皇甫嵩就明白了,他想起了段煨不久之前送來的戰報,說張遼在聞喜縣遭遇了正打算與胡纔等人匯合的賊首李樂,以兩千五百餘騎擊破萬餘賊寇,還當場斬殺李樂。

想必是尚在觀望的豪強看到此戰,發覺了朝廷剿除白波的決心與武力,於是紛紛投效,打算趁機撈些好處。

《魏略》:時又有程銀、侯選、李堪,皆河東人也,興平之亂,各有衆千餘家。

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
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