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

“自開元以後,山南西道嘗治此,用以北援關中,南通蜀口。”————————【讀史方輿紀要】

打發衆將下去了之後,裴茂坐在榻上,沒來由的嘆了口氣。

荀攸料想對方是擔心兒子裴俊在蜀地的安危,哪怕有長輩在旁幫襯,但對方畢竟才十五六歲,就讓他主持這種大事,也算是難爲他了。於是,荀攸開口說道:“貴府家傳敦義之風,令郎君雖遠在蜀地,縱事不成,但憑才智,足堪保全其身。”

“願是如此吧。”裴茂順着他的話往下說道:“既有王命在身,便當奮力爲之,何能心存畏縮,顧己保全?此無狀子若是不肖,辜負王命,縱然保下命來,我也不放過他。”

裴茂治家嚴謹,膝下裴潛、裴俊、裴徽等幾個兒子在他的管束下都很懂事明理,有人曾說他裴氏幾代遺澤厚積,終究要在他這一代開始發揚光大。

荀攸略爲動容,好生說道:“裴公無需多慮!令郎君身邊既有其姊夫,老成幹練、又有平準監從旁佈置。等事起之時,來敬達那邊也會主動傾靠過來,兩相合力,不愁不得功成。我等這幾日,只需要靜待消息便是。”

裴茂舒展了幾分眉頭,輕聲問道:“那張魯呢?五斗米道在巴中廣有信衆,彼等南逃至此,猶如虎歸山林。縱然有來敏、還有吾兒等人從中綢繆,事後怕也是免不了一場惡戰。”

“張魯乃從容而退,非是倉皇而逃。”荀攸不以爲然,搖頭說道:“若彼等真有頑抗之心,又何必將所積資財糧草等物留於府庫?既不焚燬、也不帶走,任其壯大我軍,可見彼等心裡尚存一絲苟且僥倖之心,說不準,還會因勢而降。”

裴茂靜靜地思索了好一會,最終是同意了荀攸的觀點,點頭說道:“果是如此,那此行南征可就真是如有天助了。”

隨後二人商議,打算留下南鄭令朱皓,代行漢中太守職權,臨時主持漢中民政、至於漢中的軍事,則是留給了駐守成固的孟達以及東去上庸的太史慈。至於剩下的衆將,則是稍作整頓,以步兵校尉徐晃爲前鋒,帶起精兵兩萬,以及義從、郡兵、民夫等七萬餘人,共十萬大軍,趕赴白水關。

白水關是益州與漢中之間的重要關隘,張魯是輕車簡從,故能選擇不走白水關、直接翻山越嶺逃往巴中。而裴茂這數萬人卻是不行,依然要走大路到白水關,以期對益州形成威懾。

當大軍緊趕慢趕的來到白水關下時,東邊的太史慈傳來捷報,言黃金戍的守將楊昂率衆投降,上庸、西城等地豪強申氏也派部曲參戰、表示歸附。於是裴茂傳令太史慈領兵駐守上庸,以進窺房陵、及其背後的荊州。直到漢中徹底安定以後,裴茂這才提筆又寫了封奏疏,捷報張魯南逃、漢中等地已指麾而降。

其中又着意詳述了徐晃等人出駱谷之後、親冒矢石的破敵之功;並提請皇帝予以激賞,以及早日簡拔太守、縣令等長官南下赴任。這道奏疏寫的很真實,既沒有過度誇大徐晃的戰功,保證了蓋順、沮雋等人在作戰時的功績,又做到了將徐晃這支偏師的戰績當成一個足可誇耀的亮點。

皇帝接連兩天,依次收到攻克陽平、降服漢中的捷報,這讓他胸中的積鬱一掃而空,就連聲音都輕快了不少:“漢中既平,米賊潛逃,如今就只需等進一步的捷報了。”

雖然皇帝的表情沒什麼變化,但善於察言觀色的司空趙溫還是聽出了皇帝話語裡的高興,他說道:“大軍南征以來,屢立戰功,陛下如何酬庸有功之臣,還請賜示臣下,以便準備。”

“將士跋涉艱難,奮勇效命,自然要多給恩賞。”皇帝點了點頭,說道:“如今且先把功記着,等益州戡平以後,再做封賞,如何?”

趙溫自無不可,連聲應道:“唯,當年舞陰侯岑公徵蜀,連戰江關、廣漢等地,光武皇帝也先是屢下恩詔嘉之,只待功成之後,再做封賞。如今正可援引成例,先降恩詔於裴茂,以激勵三軍將士。”

在一旁的太尉董承有些眼紅,若皇帝肯讓他領兵出戰就好了,可皇帝偏就明裡暗裡的防着他,不僅抽調、裁併了他的部曲,更是絲毫不給他領兵外出的機會。幸而除此之外皇帝依然對他頗爲倚重,讓他作爲朝堂上的一足,制衡關東與關西的勢力,不然董承倒真要懷疑皇帝要對他‘走狗烹’了

如今裴茂眼見是要立下大功的,他既然攔不住,將他故意拖着也是好的,於是悶着聲音說道:“伐蜀之役,漢中不過一次前鋒,何況賊首張魯未得,終究不是克竟全功,朝廷此刻給予嘉賞,確實還早了些。”

他還想說沒準接下來在白水關、劍閣等險隘還要吃幾次虧呢,當初岑彭伐蜀,不還是打了好幾場苦戰麼?只不過這話太過晦氣,不能在皇帝面前亂講。

“是這個道理。”皇帝應了一聲,權做是同意了,復又說道:“漢中太守蘇固身死賊手,朝廷理當旌烈……我記得他是扶風人?”

“唯,此人正是扶風武功人,中平年間以議郎轉任漢中太守。”司徒馬日磾久在中樞,熟悉人事,又是扶風本地人,頭一個答道:“除此之外,其門下掾陳調、主簿趙嵩等人,爲主而死,可堪壯烈,也應一併嘉賞。”

“此二人若有後嗣,適齡者可使公府辟舉,若是幼子,則入太學。”皇帝不熟悉這兩個名字,只是隨口說道,他此刻的注意力全放在蘇固身上,若蘇固出身扶風蘇氏,那他應該與太學裡就讀的蘇則有些關係纔是。只可惜他早先已定好了太學學制,現在還不是放蘇則做官的時候,不然還真能借此提拔於他。

待回過神來,皇帝見衆人都是靜默不語,方恍然笑道:“漢中郡位置險要,前有公孫述稱帝蜀中、後有張魯據險自守,皆是朝廷無以及時掌控、使得其地落入他人之手的緣故。如今漢中重歸朝廷治下,自當以往鑑來,有所防範纔是。”

“可選拔忠直能幹的良吏,任職漢中。”馬日磾已經打算薦舉人選了。

趙溫這些天跟在皇帝身邊,隱隱明白對方的意思,說道:“除了選拔良吏任職以外,臣以爲,不如由朝廷直屬,比照三輔、河東等郡,歸於司隸校尉屬下。如此,便不當至於任何疆臣之手,蜀中可保無虞,則關中自然太平。”

“我正是有此意。”皇帝笑說道:“即日起,漢中歸屬司隸校尉,不再交由益州,以王朗爲太守、太史慈爲上庸都尉。”

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
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